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0:1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第八单元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2025·山西阳泉期末)《南京条约》中英国选择福州为通商口岸是因为“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选上海是因为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这表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割占中国的领土 B.控制中国原料和市场
C.向中国输出资本 D.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
2.(2025·福建龙岩期末)如图为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势力崛起的进程图。空白处可补充( )
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中央权力下移 → →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A.《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公使进京 B.剿灭义和团运动,失去民众支持
C.《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军队驻京 D.八国联军侵华时,东南各省互保
3.(2025·福建龙岩期中)1919年5月2日,《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昨得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巴黎来电,略谓:青岛问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颇为所动,闻将直接交于日本云云……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由此爆发的运动( )
A.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共识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促成了山东问题的顺利解决 D.成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4.(2025·湖南衡阳期中)下图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员发展情况。据此可知( )
A.社会主要矛盾影响党的组成结构 B.工人党员逐步成为党的主体部分
C.早期工人运动推动了党力量壮大 D.知识分子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下降
5.(2025·湖南长沙阶段练习)就是否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规定要“彻底断绝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中共“二大”提出“民主联合战线”,同意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外联合”。中共“三大”决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找到了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基于国内外革命形势变化做出的调整
C.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政治上走上了成熟
D.能依据国情独立自主地制定方针政策
6.(2025·山西晋中期末)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与西方列强“改订新约”恢复了部分关税自主权,表2是1931—1935年中国关税进口平均税准与进口贸易额情况统计。这表明当时( )
年份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进口平均税准(%) 16.3 16.7 23.1 31.2 32.1
进口贸易额(百万元) 2002 1524 1345 1030 919
A.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B.南京国民政府遏制了西方的制裁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D.官僚资本垄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7.(2025·福建龙岩期中)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是( )
A.八七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8.(24-25高一上·广东佛山·期末)如表为中国近代某事件发生后,迅速引发全国群众性的救亡运动。据此可知( )
时间 事件
20日 国立北平大学学生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声言“立息内争,一致对外”
23日 南京各界人士10万余人举行抗日救国大会
26日 上海各界人士数万人举行抗日救亡大会
27日 东北流亡人士在北平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28日 北平30万人举行大规模集会
A.九一八事变严重加剧民族危机
B.一·二八事变激发国民抗日热情
C.卢沟桥事变标志全面抗战开始
D.一二·九运动宣传中共救国主张
9.(2025·广东湛江期末)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取消国统区团组织,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一举措( )
A.反映了民族战争形势需要 B.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C.加剧了国统区的统治危机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10.(2025·北京朝阳期末)2022年,美国书商埃文·凯尔捐赠了一本包含多张记录二战时期日军侵华暴行的相册给中国。此事件不仅获得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相关视频和报道还在国外引发热议。埃文·凯尔的捐赠行为( )
A.提供了证明旅顺大屠杀惨案的第一手史料
B.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于日本侵华暴行的认识
C.证明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所有罪行
D.促成了国际社会广泛效仿文物捐赠的善举
11.(2025·湖南怀化期末)在全民族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某次战役中拟定作战计划,“以晋绥军6个军的兵力布置口袋阵,由八路军共同参与防守”。彭德怀进一步提出,“八路军一一五师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侧后夹击”。这一战役( )
A.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C.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2.(2025·辽宁丹东期末)1940年2月到10月,边区政府开展了第一次热烈的民主大选举运动,大批为群众所爱戴的共产党员、基本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和一部分较开明的士绅当选为村政权成员,约有近30万名村代表登上民主政制的舞台。这次选举( )
A.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D.巩固了敌后抗日民主政权
13.(2025·辽宁丹东期末)下表是国民党重新统治上海时期上海的部分物价情况。
年份 米价(元/石) 黄金价(元/十两) 美钞价(元/元)
1946年 62,333 3,164,680 7,600
1947年 938,333 85,000,000 149,600
1948年 58,330,000 5,080,000,000 10,700,000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B.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C.以战养战破坏经济 D.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14.(2025·广东深圳期末)据统计,1946年至1948年内,华北、东北解放区有200余万人参军。山东有580万人、冀中有480万人随军出征,抬担架、运粮弹,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这主要是由于( )
A.国民党独裁政权准备迁往台湾 B.农民是解放战争的主力军
C.全国人民参军参战的热情高涨 D.土地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
非选择题
15.(202·河南驻马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守人民立场,善于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形成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
新民主民主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团结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紧密联系,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缔造了新中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领导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同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一步坚守人民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摘编自王炳林、刘奎《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考察》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时段,围绕“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解析:B 据材料可知,英国选择福州是因为其靠近茶叶产地武夷山,选择上海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且临近富饶的江浙地区。这充分表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原料供应和商品市场,故选B项;割占中国领土并非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向中国输出资本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不是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2.解析: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东南各省互保,即地方督抚不听从清政府同列强全面宣战命令反而与列强达成妥协的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符合进程图的逻辑,故选D项;《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公使进京,主要是列强加强对清政府政治控制的表现,排除A项;剿灭义和团运动削弱了清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军队驻京,体现列强对清政府军事上的控制,排除C项。
3.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选B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但山东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排除C项;1927年,国民政府通过外交努力和民众运动,成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排除D项。
4.解析:C 从材料时间看,这是在党成立初期,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发展,大量工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党力量的壮大,故选C项;材料中的图表主要呈现的是党员数量及成分的变化,未直接体现社会主要矛盾对党的组成结构的影响,排除A项;图表中没有其他党员成分的数据,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工人党员数量与工人党员数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知识分子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下降”的结论,排除D项。
5.解析:B 根据材料“彻底断绝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民主联合战线”“党内合作”和所学可知,在国内革命形势发展和共产国际统一战线政策被逐渐重视并得以贯彻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内外革命形势变化,确立了与革命民主派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故选B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排除C项;此时方针政策的制定仍然受到共产国际的干扰,排除D项。
6.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恢复了部分关税自主权,进口平均税准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保护国内市场,抵制外国商品倾销,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来说,发展环境有所改善,故选C项;1931-1935年,当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列强并未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且进口平均税准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身“改订新约”的成果,并非帝国主义放松侵略,排除A项;材料主要围绕关税自主后进口平均税准和进口贸易额的情况,没有体现西方对中国的制裁,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官僚资本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材料主要强调关税自主权与进口贸易额的关系,排除D项。
7.解析:C 据材料“这是分水岭……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说的“开会”,是指红军长征过程中召开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故选C项;八七会议是1927年8月7日召开,与“长征”无关,排除A项;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排除B项;1937年秋召开的陕北洛川会议,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排除D项。
8.解析:A从材料中时间在18号之后,并且从“立息内争,一致对外”“抗日救国大会”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系列全国群众性救亡运动的发生,是因为日本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使得全国人民要求团结抗日,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东北三省,民族危机严重加剧,故选A项;一·二八事变主要发生在上海地区,重点是十九路军等的抵抗,材料中不仅有上海,还有南京、北平(今北京)等地的救亡运动,排除B项;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战爆发,,与材料中所呈现的“抗日救亡大会”等呼吁团结抗日的侧重点不同,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出是一二·九运动相关,也未突出宣传中共救国主张这一关键信息,排除D项。
9.解析:A 1936 年 11 月,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当时的迫切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取消国统区团组织,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有利于团结国统区广大青年,壮大抗日力量,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故选A项。该举措主要是针对国统区青年工作方式的调整,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这一举措目的是团结青年抗日,并非刻意加剧国统区统治危机,排除C项;青年群体本身就包含了不同阶级成分,这一举措更侧重于团结各阶级青年共同抗日,而非单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排除D项。
10.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2022年,美国书商埃文·凯尔捐赠了一本包含多张记录二战时期日军侵华暴行的相册给中国,该相册一方面为研究二战时期日军侵华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该事件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关注,社会意义重大,提高了国际社会对日军侵华暴行的认识,从而使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了日军侵华的史实,故选B项;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发生的,与材料中二战时间不符,排除A项;“所有罪行”说法夸大了相册影响,仅能反映部分侵华罪行,排除C项;促成了国际社会广泛效仿文物捐赠的善举与史实相违背,从国际角度而言,主要是提高了对二战中日军侵华暴行的国家关注度,排除D项。
11.解析:C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目中“晋绥军”“八路军一一五师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侧后夹击”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选C项;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主要是国民党军队作战,和题目中描述的八路军参与的作战情况不符,排除A项;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的是淞沪会战,以国民党军队作战为主,与题目中作战计划特征不一致,排除B项;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是武汉会战的结束,排除D项。
12.解析:D 材料中边区政府开展民主大选举运动,大批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和开明士绅当选为村政权成员,众多村代表参与到民主政制中。这有利于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巩固了敌后抗日民主政权,故选D项;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与这次选举运动的时间和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选举运动与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
13.解析:D 根据材料信息1946-1948年上海米价、黄金价、美钞价暴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为维持内战的军费开支,滥发法币、金圆券,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货币滥发直接引发物价失控,故选D项;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是物价暴涨的政治背景,但题目要求是“直接原因”,排除A项;战后民族工业因官僚资本挤压、通货膨胀陷入困境,排除B项;以战养战破坏经济涉及战争对经济的间接破坏,但物价飞涨的直接推手是货币体系崩溃,排除C项。
14.解析:D 根据材料“山东有580万人、冀中有480万人随军出征,抬担架、运粮弹,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结合所学可知,1946-1948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等利益,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农民踊跃参军、承担担架等战争勤务,故选D项;材料中主要讲述的是解放区农民参军等情况,未提及国民党独裁政权准备迁往台湾相关内容,排除A项;解放军才是解放战争的主力军,农民是踊跃参军等支持解放战争,并不是主力军,排除B项;材料只是列举了华北、东北、山东、冀中等部分解放区的参军人数等情况,不能就此得出全国人民参军参战热情高涨,范围扩大,排除C项。
15.【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干革命,依靠人民夺取革命胜利。
阐述:党的早期组织成立后,深入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创办劳动补习学校,进入工厂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做工讲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将为中国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谋解放、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并把它确定为今后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1924年,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利益诉求,积极推进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高潮。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广大农民对革命的支持,积蓄壮大革命力量,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减租减息”政策,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区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在前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牢牢坚守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血肉联系。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而革命,善于依靠人民开展斗争,所以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