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0:1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第二单元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2025·陕西商洛期末)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位于内城中央,四边包砌石墙,面积约8万平方米。皇城台顶部发现有大型宫殿的高等级夯土建筑基址以及池苑遗址,在其东侧还发现有门址,由广场、南北墩台、内外瓮城和石板道路组成,石板道路可能是通向内外城的主干道。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布局凸显专制色彩 B.礼乐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C.具有较高组织规划能力 D.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2.(2025·江苏盐城期末)战国时期,晋国六卿的范氏、中行氏其子孙流落到齐国,成为士,没落贵族成为士成为那一时期的常见现象,同时,庶民地位上升成为士也成为普遍现象,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士阶层的崛起( )
A.传播了儒家思想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维护了贵族统治 D.推动了社会转型
3..(2025·福建南平期末)秦始皇在原有山川祭祀习俗基础上,整合了关中七大名山和关东五大名山的祭祀习俗,构建了一个相对固定的体系。这有利于( )
A.增强宗法观念 B.提升文化认同 C.消除地域差异 D.丰富民俗风情
4.(2025·陕西商洛期末)汉武帝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臧(赃)为盗”。这则史料体现的政策是( )
A.移民实边 B.均输平准 C.重农抑商 D.打击豪强
5.(2025·广东深圳期末)西晋八王之乱时,匈奴人刘渊建汉,以汉朝皇帝为先祖,尊崇儒家经典。羌族人姚苌建立后秦伊始即采用汉制,礼聘名儒到长安讲学。随着游牧民族内迁,游牧民族的饮食、服饰传入内地,为汉人所喜爱。北方各族间通婚日益寻常。以上现象反映这一时期( )
A.内迁民族与汉民族间的矛盾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影响深远
C.各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D.南北方政权重新完成了统一
6.(2025·河南洛阳期末)下表是史书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部分记载。据此可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史书 记载
《三国志》 (太湖平原及其相邻地区)“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
《宋书》 (荆、扬二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齐书》 “吴兴无秋,会稽丰登,商旅往来,倍多常岁”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江南经济开发取得较大成就
C.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发展
D.荆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7.(2025·湖南张家界·期末)下图为北魏皇族、高祖拓跋什翼犍六世孙元晖的墓志铭拓片(局部),据该墓志铭记载,元晖精于儒学,且担任过卫将军、尚书左仆射等职位,该拓片可以用来印证( )
《元晖墓志铭》拓片(局部)
A.鲜卑民族风俗习惯完全消亡 B.士族门阀对政权的垄断
C.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史实 D.儒学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8.(2025·山东济南期末)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于当地造仓积蓄。上述措施旨在( )
A.缓解经济压力 B.维护社会稳定 C.完善社会救济 D.促进农业发展
9.(2025·福建三明期末)秦王李世民于宫城西开设“文学馆”,延纳杜如晦、房玄龄等四方文士,并与之讨论文献,商略古今。据此可知,“文学馆”的开设( )
A.适应了科举考试发展的需要 B.有利于治国理政人才的储备
C.导致了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 D.有助于理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10.(2025·山东淄博期末)唐朝,达官贵人的推荐、考生的名气和社会关系在官员的录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唐朝考生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干谒”,即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谒权贵。杜甫在屡考不中之后,也不得不加入干谒者的行列。这表明当时( )
A.科举制度需要调整完善 B.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C.门第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D.考试程序客观公正
11.(2025·山东菏泽期末)唐高宗李治执政期间,尚书省的仆射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能位列宰职;武则天时期,通过加封低级官员“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得宰相数量庞大。以上做法旨在( )
A.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为低品级官员提供晋升机会
C.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D.扩大中书、门下的职权范围
12.(2025·江苏无锡期末)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政府管辖人口5292万人,到了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政府管辖人口变为1699万。这一局面客观上导致了( )
A.三省六部制瓦解 B.赋役制度变革
C.藩镇割据的出现 D.宦官专权出现
13.(2025·云南昆明期中)在唐朝的诗歌创作中,李白融合了道教思想的元素,使其作品往往意象丰富、想象雄奇,而又无拘无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幽静秀丽,空旷淡雅。这些艺术风格( )
A.展现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B.体现出民族交融的文化特征
C.刻画出唐朝开元盛世的壮丽景象
D.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14.(2025·广东湛江期末)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其通好的国家有70多个。唐政府还设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这主要体现了( )
A.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 B.商业经济的繁荣
C.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 D.开明的民族关系
15.(2025·甘肃白银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有了新的进步。曲辕犁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所提高。天宝八载(749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
材料二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其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的创制;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此外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相比并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唐朝经济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解析:C由材料可知,石峁遗址皇城台建筑宏大,其组成部分较为复杂、完备,需要有一定的组织规划能力才能实现,C项正确;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布局凸显专制色彩,排除A项;西周时期礼乐制度逐渐走向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能体现神权的信息,排除D项。
2.解析:D结合所学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冲击了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并受到列国重用,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D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士阶层代表诸子百家,不止有儒家,排除A项;民族交融强调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士阶层的崛起,削弱了旧贵族统治,排除C项。
3.解析:B秦始皇整合关中和关东地区的名山祭祀习俗构建相对固定的体系,使得关中和关东地区的民众在祭祀等文化活动方面有了共同的规范和体系,这种文化上的整合有利于提升民众对统一文化的认同感,B项正确;宗法观念主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下的家族、宗族体系,而材料中的名山祭祀习俗的整合更多的是关于地域文化的整合,排除A项;地域差异包括地理、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差异,秦始皇整合名山祭祀习俗只能在文化习俗方面起到一定的融合作用,但不可能消除地域差异,排除C项;秦始皇对已有的祭祀习俗进行整合构建,促进了文化的统一,而非丰富了民俗风情,排除D项。
4.解析:C由材料可知,汉武帝要求各地官员鼓励农业生产,如果官吏征发百姓去开采黄金珠玉等贵重物品,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重农抑商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有关移民的信息,排除A项;均输平准是通过政府统一收购和运输货物、平抑物价来稳定市场的举措,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打击豪强是为了解决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5.解析:C材料中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借鉴学习汉族的文化、制度,同时汉族也逐渐接受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习俗,体现了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是彼此友好交流的表现,并不是矛盾的反映,排除A项;西晋八王之乱和后秦建立都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排除B项;魏晋时期南北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
6.解析:B材料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和手工业产量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可得出江南经济开发取得较大成就,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宋元时期,排除A项;尽管江南地区发展与北民南迁有关,但材料没有北民南迁的信息,排除C项;荆、扬二州丝绵布帛丰饶,但不一定是丝织业中心,排除D项。
7.解析:C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元晖作为皇族成员精于儒学并担任汉族传统官僚体系中的官职,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在文化和政治制度上向中原学习靠拢,即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史实,C项正确;北魏封建化改革虽影响深远,但鲜卑民族风俗习惯并未完全消失,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元晖个人的情况,没有体现士族门阀对政权的垄断,排除B项;“唯一标准” 说法错误,且材料也没有全面体现选官标准的信息,排除D项。
8.解析:B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措施有效地增强了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减少了因灾荒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了社会稳定 ,B项正确;ACD三项都与材料措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都不是主观目的,排除。
9.解析:B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文学馆中,这些学士不仅讨论文化典籍,还经常参与国家政事的讨论,利于治国理政人才的储备,B项正确;材料中统治者对人才的延纳主要是为储备治国理政之才,非适应科举考试的发展,排除A项;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排除C项;理学在宋朝形成,排除D项。
10.解析:A材料说明考试成绩并非唯一标准,社会关系和权贵干预对录取影响显著,反映出科举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A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下,门第是选官的主要标准,排除C项;题干明确指出推荐、名气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说明考试程序存在主观干预,与“客观公正”矛盾,排除D项。
11.解析: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高宗让尚书省仆射加特定头衔才能位列宰职,实际上是通过控制宰相任命来加强自身权力,武则天加封低级官员为宰相,分化了相权,避免宰相权力过于集中,从而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两者都旨在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A项正确;BC两项是材料做法所起到的客观影响,但这不是主要目的;从题干做法来看,是在改变宰相的构成和权力格局,而不是单纯为了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更多的是为了便于皇帝对朝政的掌控,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排除C项;材料核心是宰相权力分配的调整,并非是职权范围的调整,排除D项。
12.解析:B题干描述了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到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期间,政府管辖人口从5292万锐减至1699万,政府直接控制人口的减少会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进而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革,B项正确;唐朝三省六部制并没有瓦解,排除A项;藩镇割据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与政府直接管辖人口的减少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宦官专权是唐朝后期的一种政治现象,与人口减少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
13.解析:D据题意可知,唐朝诗人的作品中有道家乃至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特征,D项正确;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展现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些艺术风格的形成受到了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是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果,而非民族交融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开元盛世景象的信息,排除C项。
14.解析:C材料中唐朝设立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商馆接待外商,展现了其积极推动与外国交往的举措,体现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C项正确;题目中的措施更多是直接服务于对外交流,而不是展示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A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商馆主要是接待外商,属于对外交流的一部分,而不是直接说明国内商业经济的整体繁荣,B项表述片面,排除;材料属于对外交往范畴,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
15.(1)农业生产工具革新;唐朝前期重视水利建设;耕地面积扩大。
(2)农业基础坚实;手工业分工明确;官私手工业并存,官营手工业比私营手工业发达;商业活动较为活跃;产业结构多元;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