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第六单元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2025·河南郑州期中)下表所示两类历史现象都( )
现象 内容
历史现象一 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带回了关于西域和南亚地区的新知识,并引发之后的多次派使,汉武帝甚至号召民间使团,以官方的名义出使西域
历史现象二 明代郑和下西洋后,海外硬木材质入华,对家具工艺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陶瓷原料苏麻离青的传入也影响了青花瓷的样式和风格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为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C.助推了朝贡关系的普及 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2.(2025·江西南昌二模)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这引起了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对以银为币和赋税征银问题发表了不少看法,见表。这些主张( )
代表人物 主张
黄宗羲 “当今之世,宛转汤火之民,即时和年丰无益也,即劝农沛泽无益也,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
顾炎武 “田野之氓,不为商贾,不为官,不为盗贼,银奚自而来哉!”
王夫之 “其物愈多,而天下愈贫”,使“财亟聚于上,民日贫馁而不自知。”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趋势 B.意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C.强调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D.体现了传统儒学价值观
3.(2025·福建漳州阶段练习)新闻画报是以刊载摄影照片、绘画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用形象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
图中数据峰值的出现反映出中英( )
A.矛盾加剧 B.贸易发展
C.制度冲突 D.文化交流
4.(2025·江苏徐州期中)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遇到诉讼,英人“归英国自理,华民由中国讯究”。这反映出列强攫取的在华特权是( )
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五口通商权 D.内河航行权
5.(2025·河北张家口期末)鲁迅曾为近代某位开眼看世界的人士写诗一首:忆昔魏公著图志,开我中华眼界宽。百年风雨今犹在,奋起直追先贤言。下列事迹或思想属于“魏公”的是( )
A.领导虎门销烟 B.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编译《四洲志》 D.写成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6.(2025·山东淄博期中)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活动的时候,收集到以下图片。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均田制 D.摊丁入亩
7.(2025·山东临沂期末)“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鉴于此,开展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清末新政 D.洋务运动
8.(2025·江西南昌期中)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强调海防建设优先,甚至不惜放弃塞防,即放弃新疆来节省军费用于海防。李鸿章的这一认识( )
A.证明海防确实重于塞防 B.推动洋务运动顺利开展
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D.基于镇压太平天国需要
9.(2024·北京西城期末)严复在《原强》中写道:“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熠(军队溃败)矣。”材料中所提及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0.(2025·广东茂名阶段练习)1895-1905年,中国各通商口岸进出口登记的轮船吨位数从2973万吨跃增为7275万余吨,其中英国净增达1457万余吨,但在吨位总数中的比例却从69.02%下降到48.24%,德国增长2.35倍,日本增长50.27倍。由此可见,当时( )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B.列强激烈争夺中国沿海
C.英国在华势力逐渐萎缩 D.日本实行独占中国政策
11.(2025·福建福州阶段练习)《清鉴辑览》中记载:“开制度局以定规模,设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光绪)帝皆嘉纳之。然以见制西后,无权不能剧行,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
A.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抵制 B.意图探索政治的民主化
C.冲击了中央集权的政体 D.触犯了封建势力的利益
12.(2025·云南普洱期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匆忙将法律条款中的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后在责任内阁制基础上增加诸多限制总统权力的特别条款。上述现象旨在( )
A.尝试建立政党政治 B.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C.建立资产阶级政体 D.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13.(2025·陕西西安期末)《大清报律》颁行于1906年,其核心内容包含严格限制“诋毁宫廷”“妄议朝政”的言论等。1912年,临时政府废止了《大清报律》,并在之后进一步巩固了新闻自由原则。此后,民间报刊大多敢于批评时政,如《天铎报》多次公开质疑袁世凯政策。这反映出当时( )
A.报刊开始成为新的大众媒介 B.制度变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C.民众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14.(2025·山东菏泽期末)下表为1900-1921年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投资机器面粉厂的比较。这反映出( )
项目 1900~1913年 1914~1921年
设厂数 资本额(万元) 设厂数 资本额 (万元)
民族资本 58 912.7 98 2321.3
外国资本 49 1100.2 25 696.5
A.轻重工业发展的不平衡 B.民族工业是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C.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D.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推动社会进步、赢得民族独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在对近代中国的研究中,史学家们提出两种解释框架“现代化范式”与“革命范式”。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现代化的角度和从民族抗争、民族复兴的角度来总结近代百年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摘编自程英姿《从<南京条约>看中西体制和观念的碰撞——中国近代化必要性的案例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史学研究范式,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谨)
参考答案
1.解析:D 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汉代张骞带回了关于西域和南亚地区的新知识,郑和下西洋后硬木材质对家具工艺产生重要影响,苏麻离青的传入影响了青花瓷的样式和风格,两类历史现象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D项;材料属于文化和手工业领域的交流融合,没有证据显示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排除A项;经济转型需要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等变化的推动,而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汉代张骞通西域主要是为了联合大月氏等对抗匈奴以及开拓疆土等,并非主要为了朝贡关系,排除C项。
2.解析:D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均反对以白银为货币,认为赋税征银加剧了百姓贫困和社会不公。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思想家的主张根植于传统儒学的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应施行仁政、体恤民生疾苦,反对过度剥削,符合儒家“重义轻利”“以民为本”的价值观,故选D项;明中叶后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思想家们主张废除金银,实际是对商品经济趋势的反思而非顺应,排除A项;材料聚焦赋税和货币问题,未直接指向专制制度的批判,排除B项;他们关注农民困境,批判白银流通的弊端,但未明确主张抑制商业,排除C项。
3.解析:A图中数据峰值出现的时间是1842年前后和1856-1860年前后,时值两次鸦片战争前后,中英矛盾加剧,故选A项;1842年前后和1856-1860年前后中英爆发两次鸦片战争,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受到影响,而非达到峰值,排除B、D两项;1842年前后和1856-1860年前后中英爆发两次鸦片战争,战争的原因除了制度冲突外,最根本的是英国意欲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制度冲突”说法不准确、不全面,排除C项。
4.解析:B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与中国人发生纠纷时,英国人由英国领事馆根据英国法律处理,反映出列强在华攫取领事裁判权,故选B项;协定关税权指的是英商在中国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五口通商权指的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在中国的内河航行权,排除D项。
5.解析:B根据材料“开眼看世界”“忆昔魏公著图志,开我中华眼界宽”并结合所学可知,“魏公”是魏源,其中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选B项;领导虎门销烟和编译《四洲志》的是林则徐,排除A、C两项;徐继畬写成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瀛寰志略》,排除D项。
6.解析:A根据题干中的图片信息“天王”可知,该同学研究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并无有“天王”的称号,排除B项;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摊丁入亩是清朝时期的赋税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7.解析:D材料“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肯定了中国的文武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火器即军事技术,这体现了洋务派的观点,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材料中肯定中国的文武制度,意图维护封建统治,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色彩,与材料“主张学习西方火器”不相符,排除B项;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排除C项。
8.解析:C 据材料可知,李鸿章主张牺牲新疆的防务加强东南沿海的海防,说明他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选C项;沿海与新疆对于国家都一样重要,排除A项;洋务运动在艰难处境中勉强坚持发展,排除B项;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失败,排除D项。
9.解析:C 材料“寥寥数舰之舟师”指日本舰队,材料“剪我最亲藩属”指《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材料“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军”指甲午中日战争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故选C项;鸦片战争的交战方是中国与英国,排除A项;中法战争的交战双方是中国与法国,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列强攻入北京,与材料信息“藩属”“威海”“海军”无关,排除D项。
10.解析: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日本、德国快速发展,相继走上瓜分中国的侵略行径,使得英国进出口吨位占比相对下降,说明列强激烈争夺中国沿海,故选B项;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英国轮船吨位的占比下降,并不意味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减弱,排除C项;1895 - 1905 年日本尚未实行独占中国政策,排除D项。
11.解析:B 材料“开制度局以定规模,设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体现的是戊戌变法对西方的学习上升到了制度层面,意图通过设置民主机关和地方自治,挽救民族危机,戊戌变法对政治民主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慈禧太后的态度,不能得出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抵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自治的结果,不能得出中央集权体制的冲击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政治上的民主探索,未涉及经济体制的变革,不能以此得出触犯了封建势力的利益,排除D项。
12.解析:B根据材料可知,责任内阁制规定总统的权力受到内阁总理的限制,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根本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故选B项;材料现象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与政党政治的建立无关,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经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而材料现象旨在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排除D项。
13.解析: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专制统治,钳制人们的言论和思想,因此严格限制“诋毁宫廷”“妄议朝政”的言论;而随着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对言论的限制进一步解除,这反映出当时制度变革推动了社会进步,故选B项;报刊出现于1906年之前,“报刊开始成为新的大众媒介”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从清朝统治到民国政府,对言论限制的解除与制度变革有关,并不能直接体现民众文化水平变化,排除C项;倡导言论自由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4.解析:D 从表中可知,1914 - 1921年期间,民族资本投资机器面粉厂的设厂数和资本额都有大幅增长,而外国资本投资则大幅下降,这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关,侧面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受世界市场的影响较大,体现了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故选C项;题干没有关于重工业的相关内容,无法体现轻重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排除A项;从表格数据看,在 1900 - 1913 年外国资本在机器面粉厂的资本额高于民族资本,不能得出民族工业是工业化主导力量的结论,排除B项;“先天不足” 一般是指民族工业从产生时就存在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不同时期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在机器面粉厂投资的对比,没有直接体现出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的特点,排除C项。
15.【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现代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阐释:从戊戌变法开始,维新派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它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辛亥革命则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中华民国采用了民主共和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从政治理念到政治制度都体现了现代化的特征,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开始兴起。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张謇等民族资本家创办了一系列企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面粉业、纺织业等发展迅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思想,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新文化运动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些思想的演变反映了中国思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尊定了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虽然充满曲折,但总体上推动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