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 巩固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 巩固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0:1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第一单元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2025·甘肃庆阳开学考试)山东青岛胶州三里河遗址发掘出一座储存粮食的窖穴中保存着1.2立方米的灰化或炭化粟粒,专家推测这一窖穴粟的重量有数千斤;同时考古工作者在山东日照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掘到大量的酒器。这说明当时( )
A.饮酒成为氏族的风尚 B.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C.山东是中华文明中心 D.出现了明显阶级分化
2.(2025·北京海淀期中)距今约 5800-5200 年的东山村遗址发现于今江苏省张家港市,下图显示的是该遗址发掘出来不同规格墓葬的陪葬品(复制品),图片信息可以说明该地区当时( )
A.陶器是通行货币B.形成了贫富分化 C.出现了强制机关 D.部落间争夺频繁
3.(2025·广东广州阶段练习)甲骨卜辞记载,商王经常向臣属的方国临时派遣使者。这些使者除了统率方国军队和监督方国外,到一定时间还要向商王汇报方国情况。这( )
A.表明商朝直接控制了方国
B.促进了甲骨文的推广使用
C.说明商朝建立了官僚政治
D.有利于商朝扩大政治势力
4.(2025·湖北武汉期末)商朝井田制盛行“助”法,强调先耕中间的公田,再耕私田,公田所出即为赋税。虽然这种制度可保证公田优先得到耕种,但没办法保证公田得到与私田一样的劳力投入,监督成本又很高。因此,西周开始实行“彻”法,不再区分公田私田,只要把一井土地产出的1/10缴纳出来即可,其余归各家。由“助”到“彻”的赋税制度变迁( )
A.导致了土地买卖的盛行 B.解决了权力分配的矛盾
C.推动了奴隶社会的繁荣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确立
5.(2025·山东滨州期末)春秋时期,鲁国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情况,如季孙氏家臣阳虎一度掌握鲁国大权。这说明( )
A.选官出现重大变革 B.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
C.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6.(2025·广东湛江期末)战国时期,一批富商大贾登上历史舞台,如秦国吕不韦通过贩贱买贵,家致千金。部分冶铁和煮盐的商人,甚至可“与王者埒富”。还有的商人结交诸侯,干预政治,权势很大。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实行盐铁官营 B.分封宗法制的崩溃
C.商人垄断地方权力 D.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7.(2025·云南昭通期末)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它们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相对于天命而言,孔子更加注重人事,把探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这反映出孔子( )
A.唯物论的思想 B.反对社会的变革
C.打破教育垄断 D.积极进取的精神
8.(2025·山东淄博期末)舜是我国历史上由传说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人物。战国时期,不同学派对舜的形象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墨子说“舜耕于历山,尧推荐他为天子”;韩非子认为舜用武力夺取政权,值得称赞。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政治立场影响学术观点
C.治国理念趋于统一 D.舜的历史形象已经定型
9.(2025·广东湛江期末)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原六国旧贵族和强宗大姓12万户等迁到咸阳附近,并下令拆除原六国境内城防和山川险阻地区的军事设施,还收缴全国私人所藏兵器,以上举措( )
A.引发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 B.导致了秦朝速亡
C.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0.(2025·云南玉溪期末)2002年,考古人员在湘西里耶镇的一口古井中,陆续发现了众多秦代简牍,称里耶秦简。这批简牍的纪年从秦统一六国的前一年到秦灭亡的前一年,纪年之完整,资料之翔实,实属罕见。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出现于这些秦简的内容是( )
A.郡县刑政 B.无为而治 C.礼乐德治 D.仁政民本
11.(2025·山东威海期末)下图为汉朝某官职的相关信息。据此判断,该官职为( )
·位卑权重 ·负责巡视监察州内郡级官员和豪强势力 ·后逐步发展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A.刺史 B.尚书台 C.御史大夫 D.通判
12.(2025·山东菏泽期末)如图是故宫博物院展品“孔子衣镜”(复制品),向世人展示了最早的孔子形象。文物原件出土自西汉海昏侯墓,衣镜背面最上一栏人物左为孔子,右为颜回。将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绘制到日常用具上,反映出汉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学地位的上升
C.绘画技术的提高 D.思想文化的多元
13.(2025·河南驻马店期末)东汉末年,汝南郡人许劭、许靖兄弟主持了对当时多个阶层的人物或诗文字画等进行品评和褒贬的评议活动,因评议常在每月初发表,故称“月旦评”,其评议结果广受关注。这一活动( )
A.引发了党锢之祸 B.维护了豪强利益 C.抵制了佛道冲击 D.有利于选官公平
14.(2025·四川绵阳期末)西汉时期,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多描写上层社会的繁华。东汉时期,描写社会现实的赋逐渐增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局势的变动 B.尊崇儒术的政策
C.书写材料的改进 D.察举制度的形成
15.(2025·山东日照期末)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以“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实力对比
-----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
材料二
云南晋宁石寨山被认定为“滇王及其亲族的墓地”。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滇王之印”,与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记载相对应:“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於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在维护国家统一中遇到的问题。为此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2)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这一主题的史证价值。学习小组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探究,试举两例说明。
参考答案
1.解析:B结合所学可知,储存大量粮食的仓库和酿酒活动均需要大量粮食剩余,这说明当时农业产量的提升,因此这两项考古发现直接指向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项正确;仅凭酒器无法直接推断饮酒是“氏族的风尚”,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虽在山东地区有重要遗存,但仅凭局部发现无法断定山东是“中华文明中心”,排除C项;阶级分化需依赖墓葬等级、产品分配差异等更明确的证据,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2.解析:B从不同规格墓葬的陪葬品数量和丰富程度差异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存在差别,即形成了贫富分化,B项正确;图片仅展示了墓葬陪葬品中有陶器,没有信息表明陶器在当时是通行货币,排除A项;图片中没有关于强制机关(如军队、监狱等相关设施或象征)的信息,排除C项;图片只是呈现了墓葬陪葬品情况,没有涉及部落间争夺的相关线索,排除D项。
3.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商王向方国派遣使者,使者的职责是管理方国军队和监督方国以及向商王汇报方国情况,这加强了对方国的监督,从而扩大了商朝的政治势力,D项正确;商朝对方国实行间接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方国文字的使用情况,不能得出甲骨文的推广使用,排除B项;官僚政治是在秦朝正式建立的,排除C项。
4.解析:C据题意可知,“助”法无法保证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而且付出的成本较高;“彻”法按比例收取土地产出,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奴隶社会的繁荣,C项正确;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都归国家所有,并不能随意买卖,排除A项;解决权力分配矛盾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排除B项;商周时期并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
5.解析: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宗法分封制下,诸侯服从周王,卿大夫服从诸侯,家臣服从卿大夫。而鲁国出现 “陪臣执国命” 的情况,即家臣掌握了诸侯国大权,这打破了原有的等级秩序和权力分配格局,说明宗法分封制受到了冲击,B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鲁国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陪臣执国命” 主要体现的是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而非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官僚政治强调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打破血缘隶属关系,与材料所述并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
6.解析:D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工商业经济发展,不少商人聚集大量财富,实力增强,在政治上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排除A项;分封宗法制崩溃强调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分配变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商人垄断地方权力”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
7.解析:D材料表明,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反映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D项正确;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与“唯物论”相悖,排除A项;孔子主张“把探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并不反对社会变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孔子的教育主张,排除C项。
8.解析: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性善论”,强调道德感化,所以“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把舜塑造为道德楷模,以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所以说“舜耕于历山,尧推荐他为天子”,以此来支持自己尚贤的观点;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主集权,认为舜用武力夺取政权值得称赞,体现了法家通过武力等手段实现统治的理念,所以 不同学派基于自身的政治立场,对舜的形象作出了不同解读,B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后,排除A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治国理念,如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法治”等,治国理念并未趋于统一,排除C项;从材料中不同学派对舜形象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出,舜的历史形象在战国时期并未定型,排除D项。
9.解析:C将原六国旧贵族和强宗大姓迁到咸阳附近,削弱了地方势力的影响,拆除原六国境内城防和山川险阻地区的军事设施,减少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收缴全国私人所藏兵器,有利于社会安定,这些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与安定,C项正确;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朝严苛的赋税和劳役制度,排除A项;AB两项主要与秦朝暴政相关,排除;D项仅与材料部分信息相关,无法反映材料整体信息,排除。
10.解析: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行政事务和刑法政令等是秦朝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很有可能大量记录在秦简上,A项正确;在秦朝主要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强调以法治国、积极有为地进行统治,而不是无为而治,排除B项;礼乐德治、仁政民本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与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统治理念不符,不太可能出现在秦简上,排除D项。
11.解析:A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刺史位卑权重,后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刺史权力逐渐扩大,逐渐演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A项正确;尚书台为中央机构,排除B项;御史大夫属于中央官职,品级地位高,排除C项;通判在宋朝设立,排除D项。
12.解析: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将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绘制到日常用具上,说明儒家思想和人物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儒学地位上升的一种体现,B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等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绘制的内容是孔子及其弟子,而不是突出绘画技术,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儒学,排除D项。
13.解析: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察举制度逐渐操控在世家大族和豪强地主手中,不利于选出真正的人才,而月旦评活动品评人物激浊扬清,有利于选官的公平,D项正确;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被宦官诬陷为“党人”并进行打击,史称“党锢之祸”,这与材料月旦评无关,排除A项;这一活动有利于打击豪强利益,排除B项;月旦评活动在背景上和结果上均与佛道思想的传播无关,排除C项。
14.解析: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国家相对稳定繁荣,大一统局面下,上层社会生活奢华,这使得赋这种文学形式多为统治阶层服务;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动荡的政治局势使得文人侧重关注社会现实,将笔触伸向社会的黑暗面等。由此可见,政治局势的变动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儒术,排除B项;书写材料的改进主要是在书写的便利性等方面产生影响,它并不能直接决定赋的创作内容,排除C项;察举制度在西汉就已形成,排除D项。
15.(1)问题:王国问题(或:封国实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措施:削夺诸侯封地;镇压叛乱(七国之乱);实行“推恩令;设立刺史监察郡国等。
(2)滇王之印是实物史料,《史记·西南夷列传》是文献史料。两者相互印证,是汉朝对西南民族地区有效治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见证。
角度一:经济上,汉武帝通过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等措施,加强经济控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相应的经济基础。
角度二: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