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体操》第17课时教案
学科 体育与健康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8课时
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一年级上册 授课类型 技巧与体能综合课 第17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体操单元的综合提升课,整合“前滚翻”“后滚翻”技巧与“翻滚-跳跃”体能组合,通过“小小运动员”情境,实现从“单一技巧”到“技能-体能融合”的能力进阶。教材通过“障碍挑战”“节奏游戏”和“团队对抗赛”,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连贯性”“爆发力控制”“空间判断”等核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竞争精神。本课时重点在于“技巧与体能的协同应用”和“复杂情境下的动作稳定性”,为后续“障碍跑”“体能组合”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挑战任务”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突破意识。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掌握“前滚翻”“后滚翻”和“滚动-爬行”组合动作,但在“技巧与体能结合”上存在不足。该年龄段学生对“竞技游戏”兴趣浓厚,喜欢挑战和对抗。教学中应重点关注“跳跃时的落地缓冲”“翻滚与跳跃的衔接节奏”和“团队对抗中的策略配合”,通过“分层挑战”“节奏口令”和“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建立“技能-体能”协同思维,同时通过“鼓励式评价”培养“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
课时教学目标
运动能力
1. 能说出“前滚翻+分腿跳”“后滚翻+蛙跳”的组合动作名称及要领,在教师示范下完成“技巧-体能”连贯衔接
2. 能在“障碍挑战赛”情境中,根据“任务卡”完成“前滚翻→分腿跳→后滚翻→蛙跳”组合,落地时“屈膝缓冲”,跳跃时“摆臂有力”,全程动作连贯无停顿,误差≤15厘米
3. 能在4人小组中完成“团队对抗赛”,全程无“动作变形”或“安全违规”,团队得分较前提升25%
健康行为
1. 了解“技巧-体能组合”对身体爆发力和协调性的促进作用,愿意在练习中主动调整呼吸与动作节奏
2. 学会在“跳跃落地”时“屈膝缓冲”保护膝盖,避免因“落地不稳”导致的关节损伤
3. 通过“团队对抗赛”体验“竞争与合作”的双重乐趣,增强身体机能与心理韧性的双重提升
体育品德
1. 在挑战中表现出“勇敢尝试”的态度,主动克服“害怕失败”的心理障碍,如“分腿跳时不敢用力”等
2. 学会在团队中“互相鼓励”,通过“加油口号”“动作示范”帮助同伴突破“技术难点”
3. 通过“对抗赛”体验“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组合动作的衔接与节奏:
(1)“前滚翻+分腿跳”:前滚翻后“推手起身”→摆臂预摆→分腿跳(落地屈膝缓冲),节奏口令“1-2-1,滚!1-2-1,跳!”
(2)“后滚翻+蛙跳”:后滚翻后“手撑地推起”→屈膝摆臂→蛙跳(落地屈膝缓冲),节奏口令“1-2-1,滚!1-2-1,跳!”
(3)关键要领:“滚动后起身快”“摆臂与跳跃同步”“落地屈膝缓冲1-2秒”
2. 体能与技巧的协同:跳跃时“摆臂有力”,落地时“重心稳定”,全程保持“身体蜷缩-伸展-蜷缩”的动态平衡
难点
1. 技巧与体能的发力协调:“前滚翻后分腿跳”时,“推手力量”与“跳跃力量”衔接不当,导致“身体前倾”或“跳跃无力”
2. 复杂情境下的动作稳定性:“对抗赛”中“干扰因素”(如队友加油声、对手位置)导致“动作变形”,需通过“专注训练”提升抗干扰能力
3. 克服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害怕跳跃落地不稳”不敢尝试分腿跳,需通过“分解练习”和“成功体验”建立信心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分解示范法、节奏引导法、游戏竞赛法、对抗赛法、即时反馈法
教具准备
“任务挑战卡”(4张,分别写“速度挑战”“力量挑战”“技巧挑战”“团队挑战”)、体操垫10块(拼成“障碍赛道”)、标志桶8个(障碍标记)、“能量棒”(彩色体操棒,象征“能量”)4根、秒表2块、“得分牌”(4块)、“安全提示卡”(4张,写“摆臂有力跳得高”“落地屈膝保安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激活旧知
【5分钟】 一、“小小运动员”情境导入 (1)、热身与技能回顾
1. 教师提问:"小运动员们,今天我们要参加'全能挑战赛',需要通过'翻滚赛道'和'跳跃关卡',大家准备好了吗?首先我们来'激活身体'!"
2. 带领学生做“全能热身操”:
(1)“动态拉伸”:“手臂绕环(像摆臂)→弓步压腿(像跳跃落地)→原地分腿跳(3次)”
(2)“技能回顾”:“我们之前学过哪些翻滚动作?(引导学生回答“前滚翻”“后滚翻”“滚动-爬行”),今天我们要把它们和'跳跃'结合,变成'超级组合动作'!”
3. 出示“任务挑战卡”,提问:"看到这张卡,我们要完成什么挑战?(引导学生回答“技巧+体能组合”)"
(2)、“技巧-体能”分解示范
1. 教师示范“前滚翻+分腿跳”分解动作:"大家看,'前滚翻'后,我们要像'小弹簧'一样跳起来,落地时要'屈膝缓冲',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软!"
2. 带领学生做“分解练习”:"听口令做'前滚翻+分腿跳'(1次)→'后滚翻+蛙跳'(1次),各3组,注意'摆臂'和'落地'动作!" 1. 齐答“准备好了”,跟随教师做“全能热身操”
2. 回忆并回答“前滚翻”“后滚翻”“滚动-爬行”
3. 观察“技巧-体能”组合动作示范
4. 跟随口令做分解练习,感受“摆臂”和“落地”动作
评价任务 1. 热身操动作到位,关节活动充分:☆☆☆
2. 能准确区分“分腿跳”与“蛙跳”的动作差异:☆☆☆
3. 分解练习无明显动作变形:☆☆☆
设计意图 通过“全能挑战赛”情境和“全能热身操”,激活学生对技巧与体能的关联认知,通过“任务挑战卡”明确学习目标,为后续“组合动作”学习做好铺垫。
二、分解练习,掌握组合动作
【15分钟】
三、游戏竞赛,综合应用
【15分钟】 一、分解练习“技巧-体能”组合 (1)、基础层:“滚+跳”分解衔接
1. 教师讲解:"现在我们学习'滚动后跳跃'的组合动作,像'弹簧小人'一样,滚完后弹起来!"
2. 分解练习:
(1)“前滚翻+分腿跳”:蹲撑→前滚翻→推手起身→摆臂预摆→分腿跳(落地屈膝缓冲),教师示范“摆臂角度”(与肩同高)和“落地位置”(脚尖朝前),重复5次
(2)“后滚翻+蛙跳”:蹲撑→后滚翻→手撑地推起→屈膝摆臂→蛙跳(落地屈膝缓冲),观察“后滚翻方向”是否与“跳跃方向一致”,重复5次
(3)“保护帮助”:对“跳跃落地不稳”的学生,教师站在其侧后方,“扶其腰部”辅助平衡,鼓励“别怕,老师在”
(2)、进阶层:“滚-滚-跳-跳”连贯组合
1. 教师讲解:"现在我们挑战'前滚翻→后滚翻→分腿跳→蛙跳'的连贯组合,像'闯关游戏'一样,连续完成4个动作!"
2. 连贯练习:
(1)学生在体操垫上完成“前滚翻→后滚翻→分腿跳→蛙跳”,教师用“节奏口令”引导:“1-2-1,滚!1-2-1,滚!1-2-1,跳!1-2-1,跳!”,重复3次
(2)对“动作不连贯”的学生,教师分解示范:“前滚翻后推手要快,起身时摆臂要用力,才能让跳跃更有力” 二、游戏“全能挑战赛” (1)、游戏规则讲解
1. 全班分成4个“挑战小队”,每组10人,每队设1名“队长”(持“任务挑战卡”)、3名“技巧选手”(负责前滚翻/后滚翻)、3名“体能选手”(负责分腿跳/蛙跳)、3名“辅助队员”(负责加油和记录得分)
2. 游戏规则:"听到'开始'信号,'技巧选手'和'体能选手'交替完成'滚-跳'组合,绕过'能量棒'(标志桶),最后1名'队长'冲过终点线,根据'完成时间'和'动作标准度'得分,最快且最标准的小队获胜!"
3. 安全提示:"跳跃时'落地要屈膝',避免'直腿落地';'能量棒'处'减速通过',防止碰撞"
(2)、游戏过程与指导
1. 第一组示范,教师强调:"队长要'清晰分配任务','技巧选手'和'体能选手'要'听口令、快衔接','辅助队员'要'喊加油、提醒动作要领',像真正的运动员一样配合!"
2. 游戏中教师巡回观察,对“动作变形”的学生提醒:"第三组注意,'前滚翻后摆臂要及时','分腿跳落地要屈膝',别让身体'晃来晃去'!"
3. 对配合默契的小组给予表扬:"第一组'技巧选手'和'体能选手'衔接流畅,'辅助队员'加油声最大,像'冠军小队'一样,配合得太棒了!" 1. 分组完成“滚+跳”分解练习,感受“摆臂”和“落地”动作
2. 挑战“滚-滚-跳-跳”连贯组合,跟随“节奏口令”练习
3. 明确游戏角色(队长/技巧选手/体能选手/辅助队员)和规则
4. 按“前滚翻→后滚翻→分腿跳→蛙跳”顺序完成“障碍挑战”
5. 团队协作完成“全能挑战赛”,体验竞争与合作的乐趣
评价任务 1. 分解练习中能完成“滚+跳”连贯动作:☆☆☆
2. 游戏中“技巧-体能”组合无“动作变形”或“安全违规”:☆☆☆
3. 团队对抗赛中得分最高且动作标准:☆☆☆
设计意图 通过“分解练习”(滚+跳→滚-滚-跳-跳)和“全能挑战赛”,帮助学生掌握“技巧-体能”组合动作,同时培养“角色意识”和“竞争合作能力”。“能量棒”和“得分牌”增加游戏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安全提示卡”降低学生心理障碍。
四、放松总结
【10分钟】
五、课后延伸
【5分钟】 一、放松活动:“运动后恢复仪式” (1)、放松动作示范
1. 教师带领学生做“运动后恢复仪式”:"比赛结束,我们来'放松肌肉',像'小猫伸懒腰'一样!"(动作:抱膝团身→伸展四肢→深呼吸)
2. 配合呼吸:"吸气时想象吸入氧气,呼气时吐出疲劳,感受身体的放松"
(2)、课堂总结
1. 学生围圈坐,教师引导:"今天的'全能挑战赛'中,大家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技巧-体能组合”“团队配合”)""在'分腿跳'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2. 总结:"小运动员们今天的表现非常棒!不仅掌握了新的组合动作,还学会了在竞争中合作。回家后可以和家人玩'家庭挑战赛',用枕头当'能量棒',挑战'滚-跳'组合!" 二、布置课后任务 (1)、家庭挑战赛
1. "回家后和家人玩'家庭挑战赛'游戏:用枕头铺成'障碍赛道',你按'前滚翻→后滚翻→分腿跳→蛙跳'顺序完成,每天练习3分钟,观察'枕头软硬度'对'跳跃高度'的影响。"
2. "和家人比赛'动作标准度':家人用手机录像,你完成'滚-跳'组合,对比'摆臂'和'落地'动作,记录'改进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2)、观察与分享
1. "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员',如'跳高运动员'‘跳远运动员’,记录'他们落地时的动作',下次课分享你的发现。" 1. 跟随教师做“运动后恢复仪式”,调整身体状态
2. 参与课堂总结,分享游戏感受和困难解决方法
3. 记录课后任务,明确练习方法
4. 准备与家人一起玩“家庭挑战赛”游戏
5. 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员”动作
评价任务 1. 放松动作到位,情绪积极:☆☆☆
2. 能分享游戏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3. 能认真记录课后任务并完成:☆☆☆
设计意图 通过“运动后恢复仪式”缓解肌肉紧张,课堂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并培养反思能力,课后任务将学习延伸到家庭和生活,促进学生自主练习和观察能力,增强体育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作业设计
一、家庭挑战赛
1. 和家人玩“家庭挑战赛”游戏,用枕头铺成“障碍赛道”(3米长,中间放2个枕头当“能量棒”),按“前滚翻→后滚翻→分腿跳→蛙跳”顺序完成,每天练习3分钟,观察并记录:
(1)“枕头软硬度”对“跳跃高度”的影响(如“软枕头”是否影响“蹬地发力”)
(2)“录像对比”中“摆臂角度”和“落地姿势”的改进点(如“摆臂过矮”或“落地直腿”)
2. 和家人比赛“连续完成次数”:家人喊“开始”,你连续做“滚-跳”组合,每天练习2组,每组10次,记录“完成次数”和“动作标准度”
二、观察与分享
3. 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员”,如:
(1)跳高运动员:“落地时是否屈膝缓冲?”“摆臂动作是否与跳跃同步?”
(2)跳远运动员:“落地时身体是否前倾?”“助跑时是否有摆臂预摆?”
4. 下次课分享你的观察结果,说说“运动员动作”和“我们的组合动作”有什么相似之处
三、安全提示
5. 练习时选择“平整、无障碍物”的地面,避免在“沙发边缘”或“地毯”上跳跃,防止摔倒或碰撞
【答案解析】
一、家庭挑战赛
1. “软枕头”会增加落地缓冲,导致“跳跃高度降低”;“录像对比”能直观看到“摆臂角度”和“落地姿势”的问题,如“摆臂过矮”会减少“蹬地力量”,“落地直腿”会增加“冲击力”,帮助学生针对性改进。
2. “连续完成次数”能提升“动作自动化”程度,每天练习可增强“肌肉记忆”,记录“完成次数”和“标准度”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
二、观察与分享
3. 生活中的“运动员动作”和“我们的组合动作”相似之处在于“摆臂预摆”“屈膝缓冲”“落地稳定”等要领,如“跳高运动员落地屈膝”与“我们分腿跳落地屈膝”原理相同,说明“技巧动作”有共通性,帮助学生建立“体育技能”与“生活应用”的联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竞技性强:通过“全能挑战赛”“得分牌”等元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对抗中主动思考和调整动作。
2. 技能与体能融合:“技巧-体能”组合动作设计科学,从分解到连贯,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建立“技能应用”与“体能提升”的关联认知,符合“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
3. 团队协作培养:通过“角色分工”(队长、选手、辅助队员),让学生体验“团队责任”和“配合重要性”,“加油口号”和“即时鼓励”有效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不足之处
1.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约2-3名学生在“后滚翻+蛙跳”时“跳跃无力”,需增加“弹力带辅助练习”(绑在脚踝处增加蹬地力量),强化力量训练。
2. 动作标准度:个别学生“前滚翻后推手起身”过慢,导致“分腿跳衔接不上”,需增加“分解口令”(如“1-2-1,滚!1-2-1,起!”),强化动作节奏。
3. 时间分配:“进阶层连贯练习”时间稍短,部分学生未充分掌握,下次可增加“小组互助练习”,让“优秀学生”带动“薄弱学生”,实现“共同进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