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 创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指南录后序 创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08:0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
.1《指南录后序》共1课时创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
设计理念
本案更侧重于从审美的角度对作品的语言、情感、价值进行研究思考。A案的语言品味、情感体验这些教学环节仍然是本案的重点,但可以在A案的基础上作适当拓展;诵读的方法仍然是本案的重要学习方法,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果说A案侧重于对文本情感的体味,那么本案则是在情感体味的基础上对作品以及人物的价值作出思考判断,激情澎湃后多些理性的研判,这是本案的目标之一。其次,本案注意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理性研习,A案侧重于内容概括而本案则增加对行文思路的分析,从文章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获得审美愉悦。第三,文天祥的作品学生接触不多,因此本案也力图在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做些课外拓展,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的了解文天祥的人品和文品,尽可能全面了解文天祥。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材料搜集整理。
(一)要求学生课前做好文言积累、疏通文本等准备工作。实词积累、句式归类、重点句子翻译等,课前可以提出更具体一点的要求,例如A案第二环节的第一项。
(二)搜集关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为课堂交流和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交流预习成果。
(一)搜集材料方面的交流。这个交流应该让学生自由地说,可以小组交流,可以班级交流。要求学生交流之前归纳整理,并列出纲目,以培养学生分类整理材料、提取要点的能力。
(二)文言积累方面的交流。1.教师要有重点地提出一些文本中的虚实词、含特殊句式的句子、重要的句段理解翻译等,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2.学生提出预习中难以解决的文言积累方面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
(三)内容复述,段意概括。这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也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手段之一,可以从中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处理,同时也为下面研习作必要的准备。
三、感受作品的情感美。
建议以A案第三、四两环节为基础适当作些补充,如:第5节22个“死”字的表情作用,朗读时应当和18个排比句结合起来揣摩读法;第7节文天祥对死“义”的理解,他的选择体现了什么。
四、赏析作品的结构美。
(一)过去教材选人此文时把第7节删去了,请你联系全文说说看删去了第7节以后对整篇作品的影响。
[明确]通过这一问题的研习可以带动学生对整篇作品布局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作品的行文思路,理解作品结构的巧妙与逻辑上的严谨。
首先要对第7节的内容作必要的解读。作者主要是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心志,“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表明了自己历经九死一生存活下来的目的,那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地献给国家的复兴大业,那时也就死而无憾了。
其次从行文结构方面可以作这些方面的分析:1.删了第7节以后第6节“悲予志焉”的“志”没有了理论与思想的支撑,也缺少必要的概括。2.从全文来看,文章是循着叙事抒情一议论这样的思路行文的,环环相扣,互为因果。1—4节侧重于叙事,是写文天祥的具体行动,第5节则是在叙事基础上的抒情,二十多个“死”字,十多个排比句,写得惊心动魄,激情喷溅,气势如虹,从全文来看,如果没有了第7节气势宏大的议论,文章突然收束,则有文气中断之憾,整篇文章气韵上失去和谐,结构上失去均衡。3.联系全文看,文天祥为什么会有“隐忍以行”的选择,历尽险难逃出死地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一节正是其真实思想的表达,是支配他行动的灵魂所在,没有了这一节,文天祥的行动也就失去了思想基础。4.从表现人物精神方面来看,这一节揭示了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表达了文天祥强烈的死义精神,这正是文章境界的一次升华。
(二)作品行文上变化多姿,文势得尽曲折之妙,请你从选材的角度和情感起伏的角度作些分析。
[明确]本题可以从具体而微的角度,也可从整体布局的角度来感受作品选材、结构方面的美,可以让学生在赏析活动中领悟为文的要义,但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点拨与参与。例如:作者在哪些方面叙事比较详细,哪些方面比较简略,为什么这样处理 长淮跋涉,海路奔波,时间长内容多,作者为什么从略处理 (可参考A案第五环节)再如:第2节和第4节事情形势不断变化,人物情绪也不断波动,文势也随之变化,叙事的语言也出现变化,要仔细体会这种变化形成的曲折之妙。
五、探讨作品的价值美。
(一)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在今天有什么时代意义
[明确]建议先总结文天祥的高尚情操,要求能够分条概括,再联系时代现实阐述其价值所在。必要时先让学生动手写,然后再交流。
(二)阅读下面几段材料,请你分析文天祥的精神追求,并能够联系背景和当今现实,谈谈你的感受。
材料一
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骤雨东南来,消长不终日。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幸生圣明时,渔樵以自适。(1271年被排挤闲居故乡文山所作《山中感兴》之二)
材料二其天性澹如也,于宦情亦然。自以为起身白屋,邂逅早达,欲俟四十三岁,即请老致仕,如钱若水故事。使国家无虞,明良在上,退为潜夫,自求其志,不知老之将至矣。(后期自撰的《纪年录》)
材料三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而死。其赞日:孔日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刑前写在衣带上的赞)
[明确]以上材料是文天祥在不同背景下个人心迹的表露,前两则材料流露出他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在民族危亡和生死选择的关键时刻却又发生根本性变化。联系文本,联系历史和现实,学生会思考出很多价值层面的东西,因此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也可以写成短文的形式交流。
(三)关于文天祥忠君与爱国问题的讨论。
材料一海丰县方饭亭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材料二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谬。
材料三
南宋灭亡,文天祥被捕,元宰相以德祜嗣君已在元军处为理由劝诱文天祥,并指责他:“弃嗣君,别立二王,如何是忠君 ”文天祥则回击说:“德祜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
材料四他(文天祥)爱的是封建主义的赵宋王朝,他的坚强的民族气节与“主辱臣死”的封建道德是分不开的。例如他的兄弟文璧以惠州降元,做了元朝官吏,他在写给嗣子陛(文璧儿子,出嗣给文天祥为子)的信上说:“吾以备相位,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他艰苦卓绝、不屈不挠地进行反元斗争,但是他并没有依靠人民大众的力量。他甚至在反元斗争的中间,还要分手去镇压一些局部性的农民起义。(沈起炜《文天祥》,中华书局1962年版)
[明确]忠君和爱国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古代二者难以分开,通过这些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能够更加深入地走进人物的灵魂世界,理解文天祥生死选择的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严谨作风。建议让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说话。
六、课外作业。
阅读《金陵驿》和《正气歌》(节选,课外也可以阅读全诗),结合教材和自己
的学习感受,写一篇随笔,字数800以上。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正气歌(节选)
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教学实情分析
B案的关键环节在第四、五、六三个部分。第四部分可以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或从宏观上或由细微处赏析作品的能力;第五部分逐层深入地从价值层面来分析作品,分析人物;第六部分既是阅读面的拓展,又是文本情感、价值两项内容的整合,是学生学习以后对在情感与价值方面与文本共鸣结果的一次整理。应该说这样的设计出发点是好的,也是颇费思量的。但是,此案在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对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要求比较高,不适合学力一般的学生。其次,基础积累部分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然这一重要环节难以落在实处,同时也会影响后面几个环节的教学。第三,第五个环节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大量占有资料,对人物比较了解,这样在讨论的时候才能够把人物精神世界贯通起来分析,否则会出现偏差。
对教师的建议
一、课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搜集材料,搜集材料、成果交流这一环节一定要充分,这是下面讨论的基础。
二、第四部分的第(二)点、第五部分的第(三)点如果学生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建议教学时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