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习题(含答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拿来主义 习题(含答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08:0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拿来主义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糟粕 遭际 漕运 人声嘈杂
B.
孱头 潺湲 单于 蝉联冠军
C.
蹩进 躄进 辟谣 荫庇子孙
D.
毛厕 测候 侧闻 缠绵悱恻
解析 A项,糟zāo,遭zāo,余读cáo;B项,孱càn,余读chán;C项,蹩bié,辟pì,余读bì;D项,全读cè。
答案 D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也不是,________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________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________,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________我们的子孙是在的,________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A.如果 就 但是 但 所以
B.虽然 就 但是 但 所以
C.因为 就 但是 而 因此
D.虽然 才 但是 而 因此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天从开市到收市,他的目光就一直盯着这只走势不瘟不火的股票,一遍一遍地推算自己的判断究竟有多少分把握。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推波助澜,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D.一场春雨过后,山上的梅花竞相开放,金黄的、粉红的、雪白的,老枝横虬,暗香浮动,真让人感觉如花似锦,春意盎然。
解析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A.“不瘟不火”,戏剧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不能形容股票走势或商品销售形势。B.“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澜,大波浪。用在此处感彩不当。D.“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不合语境。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某制药公司,在上海、重庆、贵州等地分别设立了办事处,主要推销用于治疗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该公司生产的胶囊。
B.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C.西班牙将投资8.2亿欧元,在我省建立世界上最大并具竞争力的硅金属工厂,其生产能力、技术手段和产品质量,均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千万考生所命运攸关的高考作文不再有意回避社会热点,引导考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
解析 A.语序不当——“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该公司生产的胶囊”当为“该公司生产的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胶囊”;B.并列不当——“群体、社会、他人”,几个概念相交差,不能并列;D.“所”与“攸”重复;“不再”所限制的范围不明。
答案 C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排精美的纱隔、挂落、飞罩将室内分隔成南北两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旧俗,女眷不能在外客前露面,狭窄的北部就是专为女眷而辟。
①故布置十分讲究 ②并严格按制陈设 ③南部宽敞明亮 ④家具用材均选名贵楠木及具有天然图案的瘿木 ⑤供桌左右两把太师椅是上座,专为园主和上宾而设 ⑥旧时为宴饮会客之处
A.③⑥①④②⑤
B.⑤④②③⑥①
C.③①⑤⑥④②
D.⑤②④①③⑥
解析 文段整体是从“室内”南北两部分先后陈述的。备选项先总述南部环境,承前“南”字,再依次叙述室南部之用途、布置的格调及具体情形。
答案 A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香港中美聚焦网4月11日刊登题为《习近平的反腐运动进入关键阶段》一文,作者为美国克莱尔蒙特麦克纳学院教授裴敏欣。
B.北京阅读季针对“没时间”这一现象,特设立“走进北京阅读季,马上读书吧”的宣传口号。借古人读书“三上”的典故(马上、枕上、厕上),提醒人们阅读不拖延、常读久受益。
C.“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今晚终于被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舌尖2”比第一季制作费高了30%,在内容上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
D.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把画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认为逸格为第一位,并声言:“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解析 A项,书名号改为双引号;B项,括号放在“三上”后面;D项,破折号改为逗号,“能格”后的逗号改句号。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节选,完成7~10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a),放出眼光(b),自己来拿(c)!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甲)。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乙)。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7.第一段中(a)(b)(c)三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不超过3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因为只有经过思考、辨别才能决定是否择取,否则“拿”就带有盲目性。
8.文中“孱头”“昏蛋”“废物”三类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各用4个字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敢接触;全盘否定;全盘接受。
9.简要回答“看见鱼翅”,“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的内涵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于精华,应全面地继承,为我所用。也要恰如其分地对待,要大众化,不仅限于少数人享用。
10.“只有烟枪和烟灯……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句中加点处词语带有什么样的感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背着周游世界”,只6个字即活画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厌弃与轻蔑。
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文化遗产问题
张中行
前面介绍文言部分曾说,我国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文言有功,有许多优点值得保留,享用。可是继承,享用,先要学会它。不管《资治通鉴》《全唐诗》价值多高,你不会文言,就只好“望书兴叹”。可是,如上一节所说,学的人和会的人越来越少,这就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已经有不少人设想,应该培养少数专业(比如称为古典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用翻译、介绍的办法,把应该继承、享用的传递给不会文言的大众。这可以慰情聊胜无,但困难不少。首先是培养哪些人。这像是容易决定,培养适于学古典的。可是,怎么能知道哪些青少年适于学古典呢?
这就不能不先考虑自愿的原则,可是这样一来,就不得不让更多的人先尝尝古典,也就是学文言。这在现在是正在实行(学生的语文课里有文言),将来行得通吗?其次,把责任交给少数学古典的传递,自然就遇到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的问题。比如说,《资治通鉴》值得传递,还勉强能够传递(也难免隔靴搔痒),《全唐诗》就太难了。继承、享用,将来占主要地位的恐怕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而这偏偏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其三是遗产种多量大,传递,不是少数人所能胜任。考虑到这些情况,在不很久的将来,妥善的办法恐怕仍是脚踩两只船,一只船是让有条件学并喜欢学的人有学会的机会,一只船是培养不太少的专业人员,整理介绍。两只船,由理想方面说,最好是以自学为主力,专业为辅助;如果事实上做不到,那就只好倒过来,以专业为主力,以自学为辅助。这都是说不很久的将来;至于很久的将来,那会牵涉到汉字存废的问题,古典文献重要性变化的问题,只能由那时候的人去考虑去处理了。
现代语从文言里吸收营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过去这样做过,而且量相当大,如成语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作风”之类不显而易见,其实也是。还有不少先例。就文体说,最突出的是戏曲的曲词,几乎把文言的所有花样都拿来应用了。就人说,单提一位近代的,如鲁迅,如果他不熟悉古典,杂文就不会写成这种韵味。这不是说他就写不好,而是说不是这种韵味,这韵味,有一部分是从古典来的。不过鲁迅的文笔也给我们一种启示,是学通了才能够吸收,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必须兼通今古,才能把文言的优点“化”入现代语;不然,如现在报刊上有时会出现的擦脂抹粉的文章,从文言里搜寻一些熟套硬往现代语里塞,成为非驴非马,那就想求好而适得其反了。通,先要学。可是现在的趋势是学的人越来越少,将来是一般人与文言成为路人,认识尚且谈不到,更不用说取其所长了。因此,至少我这样看,今后的现代语,想再从文言那里吸收什么营养,是几乎不可能了。
比文言年轻得多的是唐宋以来的白话,其中有不少,如《水浒传》《红楼梦》等等,我们还在看,能不能从那里学点什么?很难说,因为这不像科技,引进新的,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据我所知,近年来有些写小说的人曾从那里寻得一些乖巧,有少数甚至心摹手追。可是写小说的终归是少数,比如写论文,写记事文,写抒情文,也能从其中吸取点什么吗?理论上当然可以,或说应该,因为那时期的白话,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或深思的,就是追随口语,求通俗流畅。我们现在的不少文章不是这样,能够对比,想想,也许会有些好处。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国的文化遗产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文言有功,它有好多优点值得我们保留、享用,可是要继承享用它,得先要学会它。
B.因为学文言的人和会文言的越来越少,所以有不少人设想,应该培养少数古典专业的人员,由他们负责,用翻译、介绍的办法,把应继承、享用的传递给不会文言的多数人。
C.考虑到少数古典专业人员来传递古典的种种困难,在将来,最妥善的办法必须是脚踏两只船,一只船是让有条件学并喜欢学的人有机会学,一只船是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整理介绍。
D.到了很久的将来,汉字的存废、古典文献重要性的变化等问题都会关系到古典的传递,这个问题,只能由那时候的人去考虑、去处理。
E.现代语从文言里吸收营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过去一直在这样做,而且吸收量相当大,比如好多成语和像“作者”“作风”一类词,都源自文言。
解析 A项中“我国的文化遗产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说法绝对,原文是“绝大部分是……”;C项中“必须”和“一大批”错。
答案 AC
12.这篇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面3个比喻所表达的作者的意思。(每项均不超过20个字)
①“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这个比喻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也难免隔靴搔痒”这个比喻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这个比喻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言价值大,可是读不懂,就用不上
②翻译介绍文言,但不易传达文言的神韵
③欣赏古典文学要阅读领会,不能只看翻译介绍
13.作者举鲁迅先生为例,就从文言里吸收营养问题阐明了两点看法,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能从古典作品中吸取营养,就难以形成独到的文风韵味。②不把古典作品学会学通,勉强生搬硬套,就会不伦不类。
14.这篇文章是谈古诗文的,但也间接地批评了现代文的一些缺点,请指出有哪些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些现代文食古不化,生搬硬套文言的一些辞藻,结果适得其反。②有些现代文章不像古文那样通俗流畅。
四、语言表达
15.下面是陈毅元帅为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撰写的一幅对联。上下联各抽出了部分句子并打乱了顺序,请将正确的序号填入空格处。
上联:要打叭儿落水狗,________,懂得进退攻守,________;
下联:________,一生最恨帮闲,________,不愧思想权威。
①临死也不宽恕 ②莫做空头文学家 ③岂仅文坛闯将 ④敢于嬉笑怒骂
答案 ①③ ②④
16.请根据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与他相关的文字的体会与思考,对鲁迅先生进行简单评论。
要求:①用一个总领全段的句子进行点评开头,②语言简洁、鲜明、生动,③在100字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鲁迅先生爱憎最鲜明。对敌人,他高举痛打落水狗的大旗,立场坚定;他笔端流出的文字,似匕首如投枪,犀利无比,充满战斗的力量;他高声宣言,对敌人一个也不宽恕,态度鲜明。但对青年,他却充满无限的爱、柔情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