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二次鸦片战争
汇报人:Kimi
汇报时间:2025.05
素养目标
1.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侵略史事,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爱国情感。
2.了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战争爆发背景
目录
战争进程速览
不平等条约体系
战争影响与反思
文明浩劫圆明园
沙俄趁火打劫
战争爆发背景
0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小农经济
闭关锁国
商品
走私鸦片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材料一: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材料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 例
中国 3.6亿 人均 0.75便士 1
印度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原因:
①中国自然经济抵制;
②鸦片输入和白银外流削弱了中国购买力。
肯定是因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我们的特权太少。
我们要修约!
未达到打开中国市场的预期目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亚罗号事件
中美《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
“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定”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我们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摘编自1854年2月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片面最惠国待遇
咸
丰
帝
是我爸爸给的自由,让你过了火。
修约
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
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担心统治危机,拒绝修约!
修约失败
1856年
(英国)亚罗号事件
1856年
(法国)马神甫事件
思考:如果没有这两个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发生?
西方列强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所获权益仍不满足,急需进一步扩大市场、掠夺更多资源,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扩张逻辑使得列强不会止步于既有成果,而是不断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
列强贪欲与战争借口
根本原因
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两个事件被列强利用,成为他们发动战争的导火索,进一步证明了战争的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直接借口
战争进程速览
02
结合形势图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
1856年10月
1858年
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联合法国,攻陷广州
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签订《天津条约》
1857年
(开始标志)
1856年,英军突袭广州,拉开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序幕。这一行动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军事挑衅正式开始,清政府面临严峻的军事压力。
1856-1860关键节点
1856年
1857年,英法联军组成并攻陷广州。两国联合行动,进一步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清政府在军事上节节败退,广州的失守使战争形势更加严峻。
1857年
1858年,大沽炮台失守,天津告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使列强的侵略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和扩大,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蚀。
1858年
1860年,英法联军再犯京津,火烧圆明园,最终以《北京条约》收场。这一年是战争的高潮和结局,圆明园的毁灭成为战争的标志性事件,而《北京条约》则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860年
文明浩劫圆明园
03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疯狂劫掠后纵火三日,将这座汇聚中西艺术精华的皇家园林化为废墟。这一暴行不仅摧毁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火烧圆明园暴行
暴行描述
不平等条约体系
04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驻京,这使列强能够直接对中国政治中枢施加影响,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政治主权,清政府在外交上更加被动。
天津条约主要内容
公使驻京
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使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陆,扩大了其经济利益的获取范围,中国的经济主权受到严重冲击。
增开口岸
列强获得了长江航行权,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便捷地深入中国内陆,加强对长江流域的经济控制,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长江航行权
1.签订者: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
2.内容:
①公使驻京: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十口通商: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长江航行: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
自由航行。
3.附属条约: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以“洋药”进口的名义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天津条约》
破坏我国外交主权,列强进一步操纵清政府
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破坏了内河航运权
广州
澳门(萄占)
九龙司
香港(英占)
琼州
淡水
台湾
厦门
福州
定海
上海
镇江
南京
九江
汉口
烟台
营口
黄 海
东
海
黄
河
运
河
长
江
汕头
天津
宁波
汉口
营口
烟台
镇江
南京
九江
琼州
淡水
台湾
广
宁
福
厦
上
汕头
4.《天津条约》新增通商口岸特点:
数量上——
范围上——
地域上——
5.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多
广
深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确认了天津的开埠,使列强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北方,天津成为列强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据点,清政府的主权再次受到严重侵蚀。
北京条约再割权益
天津开埠
条约规定割让九龙司给英国,这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使香港地区的领土范围进一步扩大,清政府在领土问题上步步退让。
割九龙半岛南端
内容
①前约有效: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③割地九龙: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
④赔款大增: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第二阶段的结果:1860年英、法、俄《北京条约》
侵略势力渗透到统治中心附近
进一步破坏我国领土主权,
香港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国家和人民的财政负担增重
沙俄趁火打劫
05
沙俄以“调停”为名,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鲸吞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成为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这一行为充分暴露了殖民列强之间的共谋与分赃本质,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沙俄割占150万平方公里
沙俄割地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860年《北京条约》和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领土44万多平方千米
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领土40万平方千米
1858年《瑷珲条约》割占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881年《改订条约》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割占领土7万多平方千米
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沙俄;
它先后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瑷珲条约》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相当于
12个福建省
15个浙江省
进一步破坏我国领土主权
战争影响与反思
06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②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扩大到沿海各省,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清政府在战争中屡屡败退,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政治主权受到严重侵蚀,逐渐沦为列强的傀儡,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显著加深。
半殖民地化加深
政治影响
1
列强通过条约获取了更多的经济特权,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更加依赖列强,半殖民地化经济特征更加明显。
经济影响
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社会影响
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使其统治合法性受到质疑,统治危机加深,同时也促使清政府进行一些自我调整和改革,但这些改革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统治影响
4
2
3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主要由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由英法联军发动,战争规模更大,参与列强更多。
两次鸦片战争对比
时间与发动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等更多领土,列强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扩大。
条约与割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了更多通商口岸,列强的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显著加深。
开埠与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借口:1856年英国亚罗号事件;1856年法国马神甫事件
2.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发动国家:主凶是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4.时间:1856—1860年
5.过程
(1)第一阶段(1856—1858年)
A.开始: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后法国加入
B.结果: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及附属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2)第二阶段(1860年)
1860年,英法两国占领天津、进逼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6.影响: 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⑤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列强的贪欲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火烧圆明园是战争的标志性暴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以及沙俄的割地行为是战争的主要结果,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大大加深。
课堂小结回顾
课堂小结
清政府战败原因
思考: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数十倍于英军的武装,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多人的英军?假如道光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有无可能取胜?
一部分兵弁闹赏讹钱,否则将纷纷四散。关天培为安抚士兵留防,只得典质衣物,每兵给银2元。
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第264页,道光皇帝1842年5月1日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
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无力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
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
从民族的历史来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了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当堂测评
1.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与灾难,举出近代史上列强第一次入侵北京城的战争名称,入侵北京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哪一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6分)
2.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重要载体。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B.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二鸦的前4点影响
背诵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条约、影响等核心知识,通过知识巩固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课后作业与预习
知识巩固
以“圆明园的诉说”为题撰写300字感想,引导学生将对圆明园被毁的痛惜转化为文字,深化情感体验,增强民族责任感。
情感表达
预习《太平天国运动》,思考农民起义与外来侵略的关系,通过问题预设引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培养历史联想能力。
问题预设
回顾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对比今日国家的繁荣富强,引导学生将悲愤转化为奋进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的信念,实现历史教育的情感升华与价值引领。
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情感升华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