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通过绘制良渚简图和撰写推介词,挖掘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和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了解良渚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理解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比较分析良渚文化前、后及同时期考古遗址的分布规律,了解中华文明从各地起源到中原引领进程的时间和空间信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通过分析良渚玉琮传播状况,体会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延续性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以考古实物证据来说明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结论
教学难点: 1. 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标志。
2. 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但是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志是文字、冶金术和城市的出现这“三要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学者根据这个标准对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提出各种质疑。同学们,那么我们怎样来驳斥这种种质疑呢? 走进位于杭州的良渚博物馆,正门影壁上就刻着这么一句话——良渚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何以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华文明究竟如何起源?它的发展进程又呈现怎样的特点? 当前良渚博物馆正面向全球招募“良渚推介官”,今天就让我们做一回“小小良渚推介官”,一起“结识良渚”“走进良渚”“感知良渚”,通过良渚的考古发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向全世界宣介良渚文化。 【设计意图】从“中华文明五千年何以证明?”这一学科情境入手,让学生认识考古发现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以“良渚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为切入,设计微项目,联系良渚博物馆实际生成驱动性任务——争做“小小良渚推介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一、结识良渚: 【任务一】绘制良渚推介图 任务布置:通过实地参观和查阅资料,请绘制良渚古城遗址简图,以便向全球热爱良渚文明的朋友们更好地介绍良渚。 学生作品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考古发现包括遗址和遗物,它们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实证。绘图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良渚、结识良渚。通过绘制遗址简图的绘制,学生能直观感受数千年前良渚古城的规模大、布局严谨以及宏大的水利工程。通过深入解析古城,学生能更深切感受到良渚统治者的社会调度能力,体会遗址实证文明的起源。 二、走进良渚: 【任务二】撰写良渚文物推介词 任务布置:城市孕育文明,文物见证文明。绘制古城图时,哪个地点最让你感兴趣?通过线上参观VR良渚博物院,了解该地在考古发现的过程中出土了哪些文物,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考古发现,撰稿并尝试配图讲解,希望通过你的讲述大家对良渚文明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法指导:文物解读的常见路径——“这个文物是什么”“为什么要制作这个文物”以及“这个文物蕴含了什么历史信息”。挖掘文物的历史信息可以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等。 教师示例:以良渚遗址出土的玉钺为例,它由玉制的玉钺、玉钺帽和玉钺堆联结在木制钺柄上组成。玉器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玉钺的出土显示了良渚已经具备高超的玉石器加工技术。同时玉钺两面均刻有神人纹兽面和神鸟图案,既蕴含了良渚人的独特审美体验,也承载着他宗教信仰。 学生成果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出土文物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又一实证。本环节旨在提升学生从文物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同时,学生借助出土文物进一步还原良渚先民的社会面貌,例证良渚社会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了解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阶级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感知良渚: 【任务三】从良渚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通过遗址和遗物的研究,我们对良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思考:为什么说良渚的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呢? 回顾已知: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发现,我们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陶罐和稻谷见证了良渚文明已经进入农耕时代;而大型城市和水利工程的出现,表明良渚已经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具有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不同墓葬中陪葬品数量和质量的差别,说明当时良渚社会群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充分实证了5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并进入了文明时代。 2.观察下图,良渚玉琮出现在不同地区的遗址中,你能从中获取什么信息呢?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材料,并总结:玉琮是良渚文明的代表。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不仅在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现玉琮,而且在北方的黄河流域陶寺、齐家、丹土等遗址中也均有出土。之后的殷墟也发现了玉琮的身影。从空间角度分析,这说明不同发源地的早期文明开始相互交融。从时间角度看,玉琮文化不断地传承,延绵至今,显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延续性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 3.思考:比较三幅地图,你发现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呈现怎样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总结:对比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散布全国不同,新石器时代,各个文明遗址已经开始向中原地区集结。随着历史的发展商周时期,整个文明的中心已经汇聚到了中原。不同区域文明间相互交融吸收,逐步融为一体,一脉相承,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教师总结: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特质的判断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良渚的考古成果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从根本上消除了对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质疑,将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良渚何以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既是对“小小良渚推介官”微项目的项目反思,也深化了解第一单元知识点“中华文明起源标志”。从良渚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通过两组地图的对比研析,也将中华文明的特性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趋势更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