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5:单元小结(回顾与整理、迁移与应用、反思与评价)
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3 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单元小结)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3 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中 “单元小结”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系统梳理本单元知识(地表水体类型、地下水、海洋、淡水资源),建立 “地球上的水体分为咸水(海洋)与淡水(冰川、地下水、河流湖泊),淡水资源有限需珍惜” 的完整认知,明确各知识点关联(如海洋为咸水、河流湖泊为淡水,均需保护)。
科学思维:通过绘制 “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图” 归纳单元知识,培养知识整合能力;结合 “鄱阳湖面积缩小” 案例,运用 “水体成因(降水补给)” 知识分析现象,形成 “问题 - 成因” 的逻辑思维
反思自身在 “模型制作(河流湖泊模型、水井模型)、体验活动(淡水资源有限)” 中的表现,提升探究与总结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单元知识回顾,深化 “保护各类水体、珍惜淡水资源” 的意识;通过反思评价,养成 “客观评估自身探究能力、持续改进学习方法” 的科学态度,为后续 “空气的性质” 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梳理单元知识,形成 “地球上的水体” 完整认知体系;能运用单元知识分析 “鄱阳湖面积缩小” 等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清 “水体类型 - 水体性质 - 保护措施” 的逻辑关联;根据自身探究经历,客观完成反思评价,提出具体改进方向。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pdf)、PPT(含单元知识框架图、水体分类图模板、鄱阳湖对比图、反思评价量表)、空白水体分类图、学生此前实验记录单(如河流湖泊模型记录、水井模型记录、淡水资源体验记录)。
学生准备:本单元实验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用于绘制分类图)。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搭建 “地球上的水体” 知识体系(15 分钟)
知识唤醒:“水体知识抢答”(5 分钟)
教师出示 “关键词卡片”(如 “静水水体”“地下水含水层”“海水淡化”“滴灌节水”),邀请学生抽取卡片,结合教材内容说出关键词对应的知识点及实验 / 活动依据(例如抽到 “静水水体”,需说出 “湖泊、池塘、水库,通过河流与湖泊模型观察到它们不流动”)。
引导学生关联知识点:如 “地下水” 关联 “井水来源”,“海洋咸水” 关联 “海水淡化”,“淡水有限” 关联 “节水方法”,初步建立知识联系。
小组合作:绘制 “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图”(8 分钟)
分发空白分类图模板(中心为 “地球上的水体”,分支为 “咸水水体”“淡水水体”),小组结合教材 “回顾与整理” 要求合作填写:
咸水水体:海洋(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含盐分);
淡水水体:冰川(占淡水大部分,难利用)、地下水(泉水、井水来源)、河流与湖泊(易利用,地表常见)。
小组展示:选取 2-3 组分类图,结合教材实景图(如河流、海洋、冰川)点评,补充 “水库是人造淡水水体”“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等细节。
教师总结:梳理 “水体保护” 逻辑(2 分钟)
出示教师版 “知识框架图”,强调核心逻辑:“水体类型不同(咸水 / 淡水)→ 性质与用途不同(海洋提供资源需保护、淡水有限需节约)→ 保护措施不同(海洋防污染、淡水用节水方法)”,结合教材示例强化认知。
(二)迁移与应用:分析 “鄱阳湖面积缩小” 案例(15 分钟)
案例导入:教材情境(3 分钟)
结合教材 “迁移与应用” 内容:“2022 年 8 月,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面积比上年同期缩小了 2000 多平方千米”,展示 2021 年与 2022 年鄱阳湖对比图,提问 “为什么鄱阳湖面积会缩小?结合我们学过的‘河流与湖泊成因’知识,说说可能的原因”。
分组分析与推理(10 分钟)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忆 “河流与湖泊的水源(雨水、积雪融水)”,以及 “淡水资源体验活动中‘降水少会导致可利用淡水减少’”。
小组讨论:结合 “湖泊形成模型(降水补给河道与湖泊)”,推理鄱阳湖面积缩小的原因:“2022 年 8 月该地区降水比上年同期少,湖泊的水源(雨水、河流汇入)减少,导致面积缩小”。
成果分享:各小组发言后,教师结合教材提示补充:“天气干旱(降水少)是主要原因,因为湖泊的水量主要来自降水和河流补给,补给减少就会导致面积缩小”,强化 “理论 - 实际” 的关联。
拓展思考(2 分钟)
提问 “如果鄱阳湖面积持续缩小,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能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 “珍惜水资源” 知识说出 “影响周边生态、农业灌溉,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深化环保意识。
(三)反思与评价:我的 “水体探究成长记”(8 分钟)
自我评价:对照标准找亮点与不足(5 分钟)
分发教材 “反思与评价” 量表,学生结合本单元探究经历(模型制作、体验活动)填写:
问题 1:“我能用(举例说出□ 画概念图□)的方法介绍各种水体”(参考 “水体分类图” 绘制、河流 / 湖泊 / 地下水举例);
问题 2:“我能使用(立体模型□ 示意图□)说明各种淡水水体的成因”(参考 “河流湖泊立体模型”“地下水形成示意图”);
问题 3:“我常用(1 种□ 2 种□ 3 种及以上□)方法来节约用水”(参考家庭节水方法,如随手关龙头、淘米水浇花)。
学生补充 “改进建议”:如 “下次制作模型时,要更细致地模拟地形,让现象更明显”“节水方法要多实践,不只是记录”。
教师点评:精准反馈促提升(3 分钟)
结合学生实验记录单和自我评价,肯定具体亮点(如 “水体分类图逻辑清晰”“分析鄱阳湖案例时能结合水源知识”),针对共性问题(如 “部分学生对‘地下水含水层’理解不深”)提出改进策略:“可再观察水井模型,重点关注‘碎石层(渗透层)如何聚集水’”,并结合教材示意图强化理解。
(四)课堂总结:衔接下单元学习(2 分钟)
知识回顾:简要回顾本单元核心:“我们认识了地球上的各类水体(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知道了海水是咸水、淡水有限,还学会了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方法”。
过渡衔接:“下一个单元我们将研究‘空气的性质’——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有哪些特点?我们又该如何探究它?” 结合教材 “空气的性质” 单元目录,激发学生后续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3 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单元小结)
一、知识梳理:地球上的水体分类
水体类型 具体举例 核心特点
咸水水体 海洋 最大水体,含盐分,需淡化才能饮用
淡水水体 冰川 占淡水最多,难利用
地下水 泉水、井水来源,需保护防过度开采
河流、湖泊、水库 易利用,河流流动、湖泊静水
二、迁移应用:鄱阳湖面积缩小
原因:降水减少→水源补给不足→面积缩小
三、反思评价
介绍水体:举例说出□ 画概念图□
说明成因:立体模型□ 示意图□
节水方法:1 种□ 2 种□ 3 种及以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