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单元小结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单元小结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3 11: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5:单元小结(回顾与整理、迁移与应用、反思与评价)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4 单元 空气的性质(单元小结)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4 单元 空气的性质” 中 “单元小结”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系统梳理本单元知识(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热空气上升、风是空气流动),建立 “空气是有多种性质的物质,可通过实验探究其性质” 的完整认知,明确各知识点关联(如热空气上升是风形成的基础)。
科学思维:通过绘制 “空气性质梳理图” 归纳单元知识,培养知识整合能力;结合 “高原反应与空气质量” 案例,运用 “空气密度与质量” 知识分析现象,形成 “知识 - 实际问题” 的逻辑思维。
探究实践:能独立完成 “空气性质梳理图” 绘制,根据教材评价标准反思自身在 “实验操作(吹气球、称空气)、现象分析(热气球、风的形成)” 中的表现,提升探究与总结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单元知识回顾,深化 “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的重要性(如呼吸、风的作用)” 的认知;通过反思评价,养成 “客观评估自身探究能力、持续改进实验方法” 的科学态度,为后续 “材料的演变” 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梳理空气的核心性质(占据空间、有质量、热空气上升、风是空气流动),形成完整知识体系;能运用单元知识分析 “高原反应” 等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清 “空气性质 - 实验证据 - 生活应用” 的逻辑关联(如 “空气有质量” 对应 “称空气实验”,应用于 “理解高原空气稀薄”);根据自身探究经历,客观完成反思评价并制定改进计划( 1-746 至 1-748)。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pdf)、PPT(含单元知识框架图、空气性质梳理图模板、高原反应示意图、反思评价量表)、空白梳理图、学生此前实验记录单(如吹气球实验、称空气实验、热气球实验)。
学生准备:本单元实验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用于绘制梳理图)。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搭建 “空气性质” 知识体系(15 分钟)
知识唤醒:“空气性质闯关”(5 分钟)
教师出示 “关键词卡片”(如 “空气占据空间”“热空气上升”“风是空气流动”“空气有质量”),邀请学生抽取卡片,结合教材实验内容( 1-632、 1-699、 1-718、 1-661)说出:①该性质的实验证据(如 “空气占据空间” 对应 “杯底纸巾不湿实验”);②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 “热空气上升” 对应 “烟囱冒烟向上”)。
引导学生关联知识点:如 “热空气上升” 关联 “风的形成”(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空气流动),“空气有质量” 关联 “称空气实验”(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质量变化)( 1-669、 1-737)。
小组合作:绘制 “空气性质梳理图”(8 分钟)
分发梳理图模板(中心为 “空气的性质”,分支为 “性质 - 实验证据 - 生活应用”),小组结合教材内容( 1-740、 1-741)合作填写:
| 空气的性质 | 实验证据(教材依据) | 生活应用 |
| --- | --- | --- |
| 占据空间 | 瓶中气球吹不大、杯底纸巾不湿( 1-613、 1-627) | 吹鼓的塑料袋能装东西、篮球打气后变硬 |
| 有质量 | 平衡棍气球倾斜、电子天平称皮球( 1-659、 1-669) | 理解高原空气稀薄(质量轻)、热气球升空(热空气质量小) |
| 热空气上升 | 模拟热气球(塑料袋上升)、热空气质量测量( 1-687、 1-695) | 热气球观光、烟囱排烟 |
| 风是空气流动 | 模拟自然风(火苗倾斜、烟流动)( 1-729、 1-731) | 风力发电、帆船航行 |
小组展示:选取 2-3 组梳理图,结合教材实验图片(如吹气球实验图、称空气实验图)点评,补充 “空气无确定形状(可充满不同容器)” 等延伸性质( 1-633、 1-640)。
教师总结:梳理 “探究逻辑”(2 分钟)
出示教师版 “知识框架图”,强调核心逻辑:“发现现象(如气球吹不大)→设计实验(瓶中吹气球)→获取证据(气球难变大)→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联系应用(生活现象解释)”,呼应教材 “感官观察 - 实验测量” 的探究思路( 1-742)。
(二)迁移与应用:分析 “高原反应” 案例(15 分钟)
案例导入:教材情境(3 分钟)
结合教材 “迁移与应用” 内容( 1-744):“去高原或高山旅行,常会出现头痛、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这是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导致的”,提问 “为什么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和我们学的‘空气有质量’有什么关系?”。
分组分析与推理(10 分钟)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忆 “1 立方米空气约 1.3 千克”( 1-674),以及 “空气有质量,会受到重力作用”—— 低海拔地区空气被上方空气 “压实”,密度大、质量大;高海拔地区上方空气少,空气 “稀疏”,密度小、质量小(同体积下空气质量更轻)。
问题延伸:“高海拔地区和低海拔地区的同学用同样的打气筒充 20 筒空气,这 20 筒空气的质量哪个轻哪个重?” 结合 “空气密度” 推理:“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密度小),20 筒空气的质量更轻;低海拔地区空气密度大,20 筒空气质量更重”( 1-744)。
生活联系:“高原反应是因为空气稀薄,氧气少,所以会呼吸困难”,引导学生说出 “去高原旅行可提前准备氧气瓶”,强化 “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认知。
拓展思考(2 分钟)
提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空气性质’有关?”(如 “冬天暖气片安装在低处,热空气上升让房间变暖”“吸尘器利用空气流动吸走灰尘”),鼓励学生用单元知识解释。
(三)反思与评价:我的 “空气探究成长记”(8 分钟)
自我评价:对照标准找亮点与不足(5 分钟)
分发教材 “反思与评价” 量表( 1-746 至 1-748),学生结合本单元实验经历填写:
问题 1:“我能搜集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有质量□)”(参考 “杯底纸巾不湿”“称空气实验” 记录);
问题 2:“我能使用(2 种□ 3 种及以上□)方法演示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如 “塑料袋热气球”“纸蛇旋转”“烟向热处流动”);
问题 3:“我能举例说出风在(农业□ 工业□ 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 “风传播种子”、工业 “风力发电”、生活 “放风筝”)( 1-738)。
学生补充 “改进建议”:如 “下次做‘称空气实验’时,要确保每次充气量一致,数据更准确”“解释风的形成时,要更清晰地说明‘地表受热不均’的过程”。
教师点评:精准反馈促提升(3 分钟)
结合学生实验记录单和自我评价,肯定具体亮点(如 “能完整说出空气的四种性质及实验证据”“分析高原反应时逻辑清晰”),针对共性问题(如 “部分学生对‘空气微粒间隙变化’理解不深”)提出改进策略:“可再观察‘热空气微粒示意图’,结合‘热气球上升’实验,理解‘间隙变大→质量变轻’的关系”( 1-698、 1-702)。
(四)课堂总结:衔接下单元学习(2 分钟)
知识回顾:简要回顾本单元核心:“我们通过多个实验,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热空气上升’的性质,也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这些都是研究‘看不见的物质’的重要方法”。
过渡衔接:“下一个单元我们将研究‘材料的演变’—— 从远古的天然材料到现代的纳米材料,材料有哪些变化?它们的性质又有什么不同?” 结合教材 “材料的演变” 单元目录( 1-750),激发学生后续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4 单元 空气的性质(单元小结)
一、知识梳理:空气的核心性质
性质 实验证据 生活应用
占据空间 瓶中气球吹不大、纸巾不湿 气球充气、篮球变硬
有质量 平衡棍倾斜、称皮球质量 高原空气稀薄、热气球上升
热空气上升 塑料袋升空、热空气质量轻 烟囱排烟、暖气片供暖
风是空气流动 火苗倾斜、烟流动 风力发电、帆船航行
二、迁移应用:高原反应
原因:高海拔→空气稀薄(密度小、质量轻)→氧气少
三、反思评价
证明空气性质:占据空间□ 有质量□
演示热空气上升:2 种□ 3 种及以上□
风的应用:农业□ 工业□ 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