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研究土壤》单元小结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研究土壤》单元小结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3 11: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5:单元小结(回顾与整理、迁移与应用、反思与评价)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1 单元 研究土壤(单元小结)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1 单元 研究土壤” 中 “单元小结” 相关内容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系统梳理本单元知识(土壤成分、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土壤保护),形成 “土壤是复杂、珍贵且需保护的自然资源” 的完整认知,明确各知识点间的关联(如土壤类型影响植物生长,植被保护土壤肥力)。
科学思维:通过 “知识梳理图” 整合单元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通过 “土壤类型鉴定”“反思评价”,能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估自身探究能力,培养 “学以致用、自我反思” 的思维。
探究实践:能独立列出 “土壤类型考察” 的材料清单,编写简易鉴定指南;根据教材评价标准,反思自身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中的表现,提升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单元知识回顾,深化 “保护土壤资源” 的意识;通过反思评价,养成 “客观评估自身、持续改进探究方法” 的科学态度,为后续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梳理单元知识,形成完整的土壤认知体系;能运用本单元方法(观察、实验)解决 “土壤类型鉴定” 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清 “土壤成分 - 土壤类型 - 土壤肥力 - 土壤保护” 的逻辑关联;根据自身探究经历,客观完成反思评价,提出改进方向。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PPT(含单元知识框架图、土壤类型鉴定步骤提示、反思评价量表)、空白知识梳理图模板、土壤类型考察材料清单示例(放大镜、透明烧杯、水、实验记录单)、学生此前实验记录单(如土壤成分实验、三种土壤对比实验)。
学生准备:本单元实验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用于绘制知识梳理图)。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搭建土壤知识 “框架图”(15 分钟)
知识唤醒:“土壤知识大转盘”(5 分钟)
教师出示 “土壤知识关键词”(如腐殖质、砂质土、水土流失、有机肥),邀请学生随机抽取,结合教材内容说出关键词对应的知识点(例如抽到 “腐殖质”,需说出 “动植物残体腐烂形成,能让土壤肥沃”)。
引导学生关联知识点:如 “腐殖质” 关联 “土壤肥力”,“砂质土” 关联 “适宜种植的植物(芝麻、花生)”,初步建立知识联系。
小组合作:绘制 “土壤知识梳理图”(8 分钟)
分发空白知识梳理图模板(中心为 “土壤”,分支为 “成分”“类型”“肥力”“威胁与保护”),小组合作填写,参考教材 “回顾与整理” 要求:
成分分支:结合课时 1 实验,填写 “水分、空气、砂粒、黏粒、腐殖质”;
类型分支:填写 “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 及核心特点(如砂质土渗水性好);
肥力分支:填写 “腐殖质是关键,有机肥可增加肥力,化肥需合理使用”;
威胁与保护分支:填写 “威胁(水土流失、沙化)”“措施(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制作有机肥)”(。
小组展示:选取 2-3 组梳理图,结合教材内容点评,补充遗漏知识点(如土壤形成需成百上千年)。
教师总结:完善知识框架(2 分钟)
出示教师版 “土壤知识框架图”,强调核心逻辑:“土壤成分决定类型,类型影响肥力,肥力与植被共同决定土壤健康,人类活动需保护土壤免受流失、沙化威胁”,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
(二)迁移与应用:实战 “土壤类型考察” 准备(15 分钟)
任务导入:模拟 “彩虹小队考察”(3 分钟)
结合教材情境:“彩虹小队计划考察当地土壤类型,需要我们帮忙准备材料、编写鉴定指南”,明确任务目标:“运用本单元方法,为实际考察做准备”。
任务 1:列出 “材料清单”(5 分钟)
小组讨论:结合 “土壤成分观察”“三种土壤对比实验” 的工具(放大镜、烧杯、水、纸巾等),思考考察土壤类型需要的材料。
成果分享:各小组展示清单,教师引导补充完善,参考示例:
观察工具:放大镜(观察颗粒)、手套(保护手部);
实验工具:透明烧杯(装水测试渗水性)、滴管(控制水量)、纸巾(测试水分);
记录工具:笔记本、铅笔(记录现象)。
任务 2:编写 “土壤类型鉴定指南”(7 分钟)
指导参考:结合教材中 “比较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 的方法(捻、握、搓、倒水),引导学生按 “步骤 + 判断标准” 编写指南,示例:
看颗粒:用放大镜观察,砂粒多为砂质土,黏粒多为黏质土,颗粒均匀为壤质土;
捻触感:粗糙为砂质土,细腻为黏质土,适中为壤质土;
测渗水:倒入等量水,渗水快为砂质土,慢为黏质土,适中为壤质土。
小组互评:交换指南,对照教材方法提出修改建议,确保指南科学、易懂。
(三)反思与评价:我的 “土壤探究成长记”(8 分钟)
自我评价:对照标准找不足(5 分钟)
分发教材 “反思与评价” 量表,学生结合本单元实验经历(如土壤成分实验、有机肥制作、水土流失模拟实验)填写:
问题 1:“我能(说出□ 结合实验证据说出□)土壤的主要成分”(参考课时 1 实验记录);
问题 2:“我会用(1 种□ 2 种□ 3 种□ 3 种以上□)方法比较三种土壤”(参考课时 2 实验方法);
问题 3:“我能制作一袋有机肥,并持续(1~2 周□ 3~4 周□ 5 周及以上□)做好观察记录”(参考课时 3 有机肥制作)。
学生分享:邀请 2-3 名学生说说自己的评价结果及理由,如 “我能结合‘加热土壤有焦糊味’的证据说出腐殖质,所以选‘结合实验证据说出’”。
教师点评:肯定进步,提出建议(3 分钟)
结合学生实验记录单和自我评价,肯定亮点(如 “实验记录详细”“能主动改进鉴定指南”),针对不足提出建议(如 “后续可更关注实验变量控制,如测试渗水性时确保浇水量完全相同”),鼓励学生在后续单元中持续改进。
(四)课堂总结:开启下一段科学之旅(2 分钟)
知识回顾:简要回顾本单元核心:“我们认识了土壤的成分、类型和肥力,学会了保护土壤的方法,也掌握了观察、实验、测量等科学探究技能”。
过渡衔接:“下一个单元我们将研究‘固体和液体’,大家可以带着本单元的探究经验,继续探索物质的奥秘”,激发学生后续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1 单元 研究土壤(单元小结)
一、知识梳理
土壤:成分(水、空气、砂粒、黏粒、腐殖质)→ 类型(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 肥力(腐殖质决定)→ 保护(防流失、防沙化)
二、实践应用
考察材料清单:放大镜、烧杯、水、纸巾、记录单
鉴定指南:看颗粒→捻触感→测渗水
三、反思评价
土壤成分:说出□ 结合证据说出□
比较方法:1 种□ 2 种□ 3 种及以上□
有机肥记录:1-2 周□ 3-4 周□ 5 周及以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