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不同的土壤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不同的土壤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3 11: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2:不同的土壤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不同的土壤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1 单元 研究土壤” 中 “不同的土壤” 相关内容(22至39)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土壤根据砂粒、粉粒、黏粒含量不同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明确三种土壤的特点(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保肥能力)及适宜种植的植物(23、34)。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捻、握、搓、倒水)分析三种土壤的差异,能根据土壤特点推理其适宜的植物,培养对比分析与逻辑匹配能力。
探究实践:掌握用 “手捻”“握团”“搓条”“倒水” 等方法比较土壤,能规范记录实验现象,学会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匹配土壤类型(27至28、35)。
态度责任:认识到 “不同土壤适配不同植物” 的科学规律,树立 “因地制宜利用土壤” 的意识,养成严谨实验、客观记录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了解三种土壤适宜种植的植物。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如渗水量)推理土壤的保水性、渗水性,理解 “土壤特点与植物需求” 的关联。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PPT(含三种土壤样本图、实验步骤图、植物生长习性卡)、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样本(每组各一份)、水、烧杯、漏斗、滤纸、放大镜、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抹布。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青菜长势之谜”(5 分钟)
图片设问:展示教材中 “两块地青菜长势不同” 的图片,提问:“这两块地的青菜同时播种、同样照料,为什么长势不一样?可能和什么有关?”(40、41)。
引出主题:学生猜测(如土壤不同)后,教师小结:“土壤有不同的类型,它们的特点不一样,会影响植物生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同的土壤’”(22)。
(二)探究实践:解密三种土壤的特点(25 分钟)
第一步:认识土壤颗粒 —— 三种土壤的 “身份密码”(5 分钟)
颗粒观察:分发三种土壤样本和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用放大镜看看三种土壤的颗粒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大小差不多?”(24)。
教材解读:结合学生发现,讲解教材内容:“土壤颗粒有大颗粒的砂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根据三种颗粒含量不同,土壤分为砂质土(砂粒多)、黏质土(黏粒多)、壤质土(三种颗粒差不多)”(23、25、26、29)。
第二步:实验对比 —— 三种土壤的 “特点大比拼”(15 分钟)
实验 1:用手捻一捻,感受触感
操作指导:“分别取少量三种土壤,用手指捻一捻,记录你的感觉(如粗糙、细腻)”(27)。
现象记录:学生发现砂质土粗糙、黏质土细腻、壤质土适中,教师引导填写实验单。
实验 2:和点水握一握,看握团能力
操作指导:“往三种土壤中加少量水,揉一揉后握成团,观察哪种能握成团,哪种容易散”(30、31)。
现象记录:学生发现黏质土易握成团、砂质土难握成团、壤质土能握成团且不易散,教师讲解:“这和土壤的黏粒含量有关,黏粒多的土壤黏性强”。
实验 3:加点水搓一搓,看搓条能力
操作指导:“将握成团的土壤继续加水搓,看哪种能搓成细细的条,哪种不能”(32)。
现象记录:学生发现黏质土能搓成条、砂质土不能、壤质土能搓成短条,进一步强化对土壤黏性的认知。
实验 4:倒入同样多的水,看渗水速度
操作指导:“在三个漏斗中分别放入等量三种土壤,铺上滤纸,同时倒入等量水,观察漏斗下方烧杯中渗出的水量和速度”(33)。
现象与推理:学生发现砂质土渗水快、水量多,黏质土渗水慢、水量少,壤质土适中。教师引导推理:“渗水快说明透气性好、保水性差;渗水慢说明透气性差、保水性好”,并补充到实验单中。
第三步:汇总特点 —— 三种土壤的 “特点清单”(5 分钟)
小组合作: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三种土壤特点表(如下表),教师巡视指导。
| 实验方法 | 砂质土 | 黏质土 | 壤质土 |
| --- | --- | --- | --- |
| 用手捻一捻 | 粗糙 | 细腻 | 适中 |
| 和点水握一握 | 难握成团 | 易握成团 | 能握成团 |
| 加点水搓一搓 | 不能搓条 | 能搓成细条 | 能搓成短条 |
| 倒入同样多的水 | 渗水快、水量多 | 渗水慢、水量少 | 渗水适中 |
全班总结:结合教材表格,明确三种土壤核心特点:砂质土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黏质土相反;壤质土各项性能适中(34)。
(三)拓展应用:土壤与植物的 “最佳搭档”(7 分钟)
植物习性匹配:展示教材中 “水稻、草莓、仙人球” 生长习性卡,提问:“水稻喜水淹,草莓需透气,仙人球耐干旱,它们分别适合种在哪种土壤里?”(35、36、37、38、12)。
讨论推理: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引导匹配:水稻(黏质土,保水性好)、草莓(壤质土,透气保水适中)、仙人球(砂质土,渗水性好),并结合教材举例补充:“芝麻、花生适合砂质土,榕树、垂柳适合黏质土,蚕豆、苹果适合壤质土”(34)。
生活联系:提问 “家里种的多肉植物适合哪种土壤?”,学生结合仙人球习性推理(砂质土),强化 “土壤特点适配植物需求” 的认知。
(四)总结回顾:我的 “土壤档案”(3 分钟)
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我们认识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知道它们的颗粒、触感、渗水能力不同,适合种的植物也不一样”。
布置作业:“课后查资料,写出更多不同土壤适合种植的植物名称,比如砂质土还能种什么,记录在笔记本上”(39)。
六、板书设计
不同的土壤
一、土壤的分类(按颗粒)
砂质土:砂粒多
黏质土:黏粒多
壤质土:三种颗粒差不多
二、土壤特点对比
特点 砂质土 黏质土 壤质土
渗水性 / 透气性 好 差 较好
保水性 / 保肥能力 差 好 较好
三、土壤与植物匹配
砂质土→芝麻、花生、仙人球
黏质土→榕树、垂柳、水稻
壤质土→蚕豆、苹果、草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