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1:河流与湖泊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河流与湖泊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3 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中 “河流与湖泊”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是地表常见水体,明确静水水体(湖泊、池塘、水库)与流动水体(河流)的区别,了解水库是人造湖泊,以及河流与湖泊的水源(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
科学思维:通过制作 “河流与湖泊模型”,观察模拟降水后的水体形态,推理自然界中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培养 “模型模拟 - 现象观察 - 原理推理” 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掌握 “用太空沙塑造地形、模拟降水” 的模型制作方法,能规范记录模型中 “河道蓄水、河水流动” 的现象,学会区分生活中的河流与湖泊。
态度责任:认识到河流与湖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如供水、航运),了解中国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树立 “保护地表水体” 的初步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河流与湖泊的不同(流动 / 静水),通过模型理解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模型现象推理自然界中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理解 “积雪融水、冰川融水也是水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PPT(含河流 / 湖泊 / 池塘 / 水库实景图、中国大运河地图、模型制作步骤图)、模型制作材料(太空沙、长方形塑料盆、喷壶(模拟降水))、河道与湖泊地形示意图、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水彩笔(用于绘制水体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寻找身边的‘水家园’”(5 分钟)
图片激趣:展示教材中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图片,提问 “这些地方都有水,它们看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你能说出哪些是河流,哪些是湖泊吗?”。
生活关联:引导学生分享 “自己居住的地方有没有河流或湖泊,它们叫什么名字”,结合教材提问自然过渡:“这些水体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河流与湖泊’”。
(二)探究实践 1:区分地表常见水体(8 分钟)
特征对比: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 “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不同”,教师引导总结:
流动水体:河流(水持续向一个方向流动);
静水水体:湖泊(面积较大、水量较稳定)、池塘(面积较小)、水库(人造,用于蓄水)。
判断练习:出示不同水体图片(如长江、西湖、小区池塘、三峡水库),学生快速判断类型,强化 “流动 / 静水” 的区分标准。
(三)探究实践 2:制作 “河流与湖泊模型”(18 分钟)
模型设计:结合教材 “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 步骤,教师演示关键操作:“用太空沙在塑料盆中堆出‘高低地形’,挖出一条弯曲的河道和一块凹陷的湖泊区域,确保河道一端略低(方便水流)”。
分组制作: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 “河道要连贯,湖泊凹陷处要低于周围地形”,确保模型能模拟 “降水后水流汇集” 的现象。
模拟实验:
模拟降水:用喷壶向模型 “地形” 上缓慢洒水(模拟自然界下雨),观察 “水如何流动”—— 学生发现 “水向低处流,填满湖泊凹陷处,同时沿河道向‘下游’流动”。
记录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单,描述 “河道蓄水、河水流动、湖泊积水” 的具体情况,画出模型中水体形态。
原理推理:结合模型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推理自然界中河流与湖泊的形成:“雨水、积雪融化的水会向低处汇集,凹陷处积水形成湖泊,多余的水沿地势流动形成河流”。
(四)拓展延伸:中国大运河的 “水智慧”(7 分钟)
阅读教材:带领学生阅读 “中国大运河” 内容,提问 “大运河是什么类型的水体?它有什么作用?”。
知识补充:结合 PPT 展示大运河地图,介绍 “大运河是人工开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组成,2014 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促进了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让学生感受人工水体的文化价值。
(五)总结与作业(2 分钟)
知识回顾:“今天我们认识了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知道河流是流动的,湖泊是静止的,还通过模型了解了它们的形成原因”。
布置作业:“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找一张中国地图,标记出你知道的 1-2 条河流和 1-2 个湖泊,记录在笔记本上”。
六、板书设计
河流与湖泊
一、地表常见水体
类型 特点 示例
河流 流动水体 长江、黄河
湖泊 静水水体(面积大) 西湖、鄱阳湖
池塘 静水水体(面积小) 小区池塘
水库 人造静水水体 三峡水库
二、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水源: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
形成:水向低处汇集→凹陷处成湖泊,多余水沿河道成河流
三、人工水体: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