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地下水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地下水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3 11: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2:地下水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地下水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3 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中 “地下水”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地下水是地表之下的水体(如泉水、暗河、井水),明确地下水的形成过程(雨水 / 积雪融水渗透地下,被不易渗透层阻挡聚集),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及过度开采的危害(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
科学思维:通过制作 “水井模型”,观察水位变化,推理井水的形成原因,结合 “地下水形成示意图”,理解 “渗透层、含水层、不易渗透层” 的作用,培养 “模型观察 - 原理分析” 的思维。
探究实践:掌握 “用碎石、沙子搭建水井模型,模拟地下水渗透” 的操作方法,能记录 “倒水后水位上升、取水后水位下降” 的现象,学会调查生活中地下水的利用情况。
态度责任:认识到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了解坎儿井等地下水利用智慧,树立 “合理保护地下水” 的意识,如支持雨水花园、透水地面建设。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地下水的形成过程,通过模型认识井水的来源。
教学难点:区分 “渗透层、含水层、不易渗透层” 的作用,理解 “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危害”。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PPT(含泉水 / 暗河 / 井水实景图、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坎儿井结构图、模型制作步骤图)、水井模型材料(大塑料容器、碎石、沙子、两头开口带孔圆筒(模拟井管)、喷壶、水)、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家长协助提前了解家中是否使用井水(或自来水是否来自地下水)。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藏在地下的‘水’”(5 分钟)
问题激趣:“我们平时看到的水在河流、湖泊里,那有没有水藏在地下呢?比如有些地方的人会从井里打水喝,井里的水是从哪来的?” 结合教材中泉水、暗河、井水的图片,引出 “地下水” 主题。
教材衔接:打开教材 “地下水” 页面,明确本节课任务:“探究地下水的形成原因,看看井里的水到底从哪来”。
(二)探究实践 1:理解地下水的形成(10 分钟)
观察示意图:展示 “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讲解关键结构:
渗透层:地表土壤、碎石(水可渗透);
含水层:地下聚集水的区域;
不易渗透层:岩层和黏土层(水无法渗透,阻挡水向下)。
原理讲解:结合教材内:“雨水或积雪融水会渗透过地表的土壤和碎石,当遇到不易渗透的岩层时,就会聚集起来形成地下水”,用 “下雨后地面渗水” 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探究实践 2:制作 “水井模型”(18 分钟)
模型制作指导:按教材步骤分组操作:
在大容器底部铺 1 厘米厚碎石,将带孔圆筒放在碎石中间(模拟井管);
圆筒外围依次铺 3 厘米厚碎石、1 厘米厚沙子(模拟渗透层);
用喷壶向沙子上缓慢倒水(模拟降水渗透),观察圆筒内(井管)的水位变化。
现象观察与记录:
倒水时:学生发现 “水慢慢渗透到沙子和碎石中,圆筒内水位逐渐上升”,理解 “井水来自地下含水层的水”;
取水时:用吸管从圆筒中吸水,观察到 “水位下降,但一段时间后会略有回升”,推理 “地下水会缓慢补充到井中”。
原理总结:结合模型现象,总结 “井水的形成”:“井管深入地下含水层,含水层中的水通过井管的孔进入井中,人们就能从井里取水”。
(四)拓展延伸: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5 分钟)
地下水的重要性:结合教材:“我国主要城市一半以上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强调地下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过度开采的危害:展示 “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 图片,讲解:“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要保护地下水”,介绍 “雨水花园、透水地面” 等补充地下水的方法。
文化渗透:介绍坎儿井:“干旱地区的人们用暗渠(坎儿井)收集地下水,这是古代人民利用地下水的智慧”。
(五)总结与作业(2 分钟)
知识回顾:“今天我们知道了地下水是雨水渗透地下形成的,井里的水来自含水层,还要注意保护地下水,不能过度开采”。
布置作业:“观察家附近的地面停车位(或小区路面),推测它是否有利于雨水渗透补充地下水,倒点水试试并记录现象”。
六、板书设计
地下水
一、常见的地下水
泉水、暗河、井水(曾是主要生活用水来源)
二、地下水的形成
雨水 / 积雪融水→渗透过土壤、碎石(渗透层)→被岩层 / 黏土层(不易渗透层)阻挡→聚集形成含水层(地下水)
三、井水的形成
井管深入含水层→水通过井管孔进入井中
四、地下水的保护
危害: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
措施:雨水花园、透水地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