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1:吹气球(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吹气球(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4 单元 空气的性质” 中 “吹气球”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空气像固体、液体一样会占据空间,明确 “瓶中气球吹不大” 的原因是瓶内空气占据空间,理解空气 “无确定形状但能占据空间” 的基本性质。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 “直接吹气球” 与 “瓶中吹气球” 的差异,结合 “粉笔占据盒子空间” 的类比,推理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培养 “对比实验 - 类比推理” 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掌握 “瓶中吹气球”“漏斗倒水”“杯底纸巾不湿” 三个实验的操作方法,能规范记录实验现象(如气球吹不大、水难流入瓶中、纸巾不湿),学会设计 “让瓶中气球吹大” 的改进方案。
态度责任:感受空气 “看不见却真实存在” 的神奇,养成 “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大胆提出改进想法” 的科学态度,操作时注意安全(如避免玻璃器皿摔落)。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解释 “瓶中气球吹不大”“纸巾不湿” 的现象。
教学难点: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 “空气占据空间”(如用 “粉笔占盒子空间” 类比 “空气占瓶子空间”)。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pdf)、PPT(含实验步骤图、类比推理示意图)、实验材料(空塑料瓶、气球、漏斗、橡皮泥、透明玻璃杯、纸巾、水、粉笔、空盒子)、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抹布(处理实验中可能洒出的水)。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气球的‘奇怪’现象”(5 分钟)
实验激趣:教师现场演示 “直接吹气球”(气球轻松变大),再演示 “将气球放入空瓶、嘴套住瓶口吹气球”(气球难以吹大),提问 “为什么瓶子里的气球吹不大?瓶子里是不是空的?” 引发学生好奇。
教材衔接:打开教材 “吹气球” 页面,明确本节课任务:“通过实验探究瓶中气球吹不大的原因,揭开空气的第一个‘秘密’”。
(二)探究实践 1:解密 “瓶中气球吹不大”(12 分钟)
分组实验:学生按教材步骤操作:
步骤 1:直接吹气球,记录 “气球能轻松变大”;
步骤 2:将气球放入空瓶,气球嘴套紧瓶口,用力吹气球,记录 “气球只能鼓起一点点,无法吹大”。
类比推理:教师展示 “粉笔放入空盒子” 实验(粉笔占据盒子空间,剩余空间变小),结合教材类比内容提问:“粉笔占据盒子空间,瓶子里的‘东西’会不会也占据空间,让气球无法变大?” 引导学生说出 “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空间”。
验证猜想:提问 “怎样让瓶中的气球能吹大?” 学生讨论后尝试 “在瓶底扎小孔”(让瓶内空气流出),再吹气球时发现 “气球能变大”,验证 “空气占据空间” 的猜想。
(三)探究实践 2:更多 “空气占据空间” 的证据(15 分钟)
实验 1:漏斗倒水实验
操作指导:“将漏斗插入小口瓶,用橡皮泥密封瓶口(确保不漏气),快速往漏斗里倒水”,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记录:“水很难流入瓶中,只会停留在漏斗里”,教师引导分析:“瓶内空气被密封,占据了空间,水无法挤走空气,所以流不进去”。
实验 2:杯底纸巾不湿实验
操作指导:“将一团纸巾紧紧塞在透明玻璃杯杯底,把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盛水的盆中(杯口不离开水面),停留 10 秒后取出杯子”。
现象记录:“纸巾完全不湿”,学生结合前序实验推理:“杯内空气占据空间,阻止水进入杯中,所以纸巾不湿”,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四)总结梳理与拓展(6 分钟)
知识总结:结合实验现象,师生共同梳理:“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和粉笔、水一样,会占据空间 —— 这是空气的第一个重要性质”。
生活联系:提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如 “吹鼓的塑料袋摸起来鼓鼓的”“给篮球打气后篮球变硬”),让学生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的广泛存在。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2 分钟)
知识回顾:“今天我们通过三个实验,发现了空气的第一个秘密 —— 空气会占据空间,也明白了瓶中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布置作业:“回家后用空饮料瓶和气球,给家长演示‘瓶中气球吹不大’的实验,并解释原因”。
六、板书设计
吹气球(空气占据空间)
一、奇怪的现象
直接吹气球:变大
瓶中吹气球:吹不大
二、实验揭秘(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 现象 结论
瓶中吹气球 吹不大(扎孔后能变大) 瓶内空气占据空间,扎孔后空气流出
漏斗倒水 水难流入瓶中 瓶内空气密封,占据空间
杯底纸巾不湿 纸巾不湿 杯内空气阻止水进入
三、类比推理
粉笔→占据盒子空间 → 空气→占据瓶子空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