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4:风的形成(探究自然风的成因)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风的形成(探究自然风的成因)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4 单元 空气的性质” 中 “风的形成”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现象,明确自然风的成因是 “地表受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空气流动形成风”,了解风对人类和自然的作用(传播花粉、发电)。
科学思维:通过 “模拟自然风形成” 实验,观察火苗变歪、烟的流动,推理 “空气流动形成风”;结合 “地表受热不均” 的原理,推导自然风的形成过程,培养 “实验现象 - 原理推导 - 实际应用” 的思维。
探究实践:掌握 “模拟自然风形成” 的实验方法,能规范记录 “火苗变歪、烟的流动方向”,学会用 “线香烟雾” 观察空气流动,理解 “人造风” 与 “自然风” 的区别。
态度责任:认识到风对生态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感受 “科学探究源于生活(如扇扇子造风)、用于生活(如风力发电)”,养成 “关注自然现象、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理解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知道自然风的成因是地表受热不均。
教学难点:结合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 的原理,推导自然风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pdf)、PPT(含自然风实景图、实验步骤图、地表受热示意图)、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去掉瓶底的小塑料瓶(带喇叭口)、线香、扇子、电吹风、实验记录单)、安全工具(灭火器)。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抹布。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风从哪里来?”(5 分钟)
生活体验:“夏天扇扇子会感到凉快,用电吹风吹头发能快速吹干 —— 这些‘风’是怎么来的?” 学生回答 “扇扇子、电吹风制造的风” 后,提问 “户外的自然风(如春风、秋风),没有扇子和电吹风,又是怎么形成的?”。
教材衔接:打开教材 “风的形成” 页面,明确本节课任务:“通过实验探究自然风的形成原因,解开风的秘密”。
(二)探究实践 1:认识 “风是空气流动”(8 分钟)
人造风体验:学生分组用 “扇子扇”“用嘴吹”“用电吹风吹” 等方法制造风,感受 “空气流动带来风”,结合教材定义总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
讨论对比:提问 “人造风(扇扇子)和自然风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 “人造风需要外力(手、电),自然风不需要”,为后续探究自然风成因铺垫。
(三)探究实践 2:模拟 “自然风的形成”(18 分钟)
实验 setup:按教材步骤操作:
步骤 1:点燃蜡烛,用 “去掉瓶底的小塑料瓶(喇叭口朝下)” 罩住蜡烛,观察 “火苗向瓶内倾斜”;
步骤 2:捂住小塑料瓶的喇叭口,观察 “火苗变正”;过几秒后松手,观察 “火苗再次倾斜”;
步骤 3:将点燃的线香放在塑料瓶喇叭口处,观察 “烟向瓶内流动,围绕火焰后从瓶底(开口处)流出”。
现象分析:
火苗倾斜:说明 “有空气向火焰流动(形成风)”;
捂住喇叭口火苗变正:说明 “空气无法流动,风消失”;
烟的流动:证明 “冷空气从喇叭口流入,被火焰加热后从瓶底流出,形成空气流动”。
原理推导:结合 “热空气上升” 的前序知识,学生推理:“火焰加热空气→热空气从瓶底(开口)上升→冷空气从喇叭口补充进来→空气流动形成风”。
(四)探究实践 3:理解 “自然风的成因”(7 分钟)
地表受热不均:展示教材 “地表受热示意图”,讲解:“太阳光照射地球表面,有的地方(如沙漠)受热多、温度高,空气变热上升;有的地方(如海洋)受热少、温度低,冷空气就会向热空气的空间流动,形成自然风”。
生活举例:“白天,陆地受热比海洋快,热空气上升,海洋的冷空气流向陆地,形成‘海风’;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海洋的热空气上升,陆地的冷空气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风的实际案例。
(五)总结与作业(2 分钟)
知识回顾:“今天我们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自然风是因为地表受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形成的”。
布置作业:“观察明天户外的风,记录‘风的方向(如从东向西吹)’‘风的大小(如树叶轻轻动、树枝摇晃)’,尝试用今天学的知识,推测当时的风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如是否因为阳光照射不均)”。
六、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空气流动)
一、风的本质
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人造风:扇扇子、电吹风;自然风:地表受热不均)
二、自然风的形成
太阳光→地表受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空气流动→自然风
三、风的作用
自然:帮助植物传播花粉、种子,调节温度湿度
人类:风力发电、驱动帆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