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小结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小结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3 11: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5:单元小结(回顾与整理、迁移与应用、反思与评价)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2 单元 固体和液体(单元小结)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2 单元 固体和液体” 中 “单元小结”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系统梳理本单元知识(液体特征、固体特征、固液混合与分离),建立 “固体和液体是不同状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特性,混合与分离需利用其特性” 的完整认知。
科学思维:通过 “固体与液体特征对比表”“混合分离方法梳理图”,整合单元知识,培养归纳概括能力;通过 “迁移应用实验(蜂蜜、食用油、酒精与水混合)”,运用单元知识分析现象,培养 “理论联系实际” 的思维。
探究实践:能独立完成 “固体与液体特征对比”“混合分离方法分类” 任务,根据教材评价标准。
态度责任:通过单元知识回顾,深化 “科学方法(如对比实验、控制变量)在探究中的重要性” 的认知;通过反思评价,养成 “客观评估自身、持续改进实验操作” 的科学态度,为后续 “地球上的水体” 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梳理单元知识,形成 “固体和液体” 的完整认知体系;能运用单元方法(测量、实验)解决 “固液混合现象分析” 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清 “物质状态(固态 / 液态)→ 物质特性 → 混合 / 分离方法” 的逻辑关联;根据自身探究经历,客观完成反思评价,提出具体改进方向。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PPT(含单元知识框架图、固体液体特征对比表模板、迁移实验步骤图、反思评价量表)、空白知识梳理表、迁移实验材料(蜂蜜、食用油、酒精、水、烧杯、玻璃棒)、学生此前实验记录单(如液体特征实验、固体体积测量实验、溶解对比实验)。
学生准备:本单元实验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用于绘制梳理图)。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搭建 “固体和液体” 知识体系(15 分钟)
知识唤醒:“特性大闯关”(5 分钟)
教师出示 “关键词卡片”(如 “液体无确定形状”“固体排水法测体积”“对比实验”“结晶分离”),邀请学生抽取卡片,结合教材内容说出关键词对应的知识点及实验证据(例如抽到 “对比实验”,需说出 “探究食盐溶解快慢时,控制水温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引导学生关联知识点:如 “固体有确定体积” 关联 “排水法测量”,“溶解” 关联 “结晶分离”,初步建立知识联系。
小组合作:填写 “固体与液体特征对比表”(8 分钟)
分发对比表模板(如下),小组结合教材内合作填写:
| 特征维度 | 固体 | 液体 | 实验证据(教材依据) |
| --- | --- | --- | --- |
| 形状 | 有确定形状 | 无确定形状 | 固体移动后形状不变,液体随容器改变
| 体积 | 有确定体积 | 有确定体积 | 固体捏变形后体积不变,液体倒入不同容器体积不变| 质量 | 有确定质量 | 有确定质量 | 固体敲碎后总质量不变,液体测量后质量固定|
| 压缩性 | 不易被压缩 | 不易被压缩 | 固体挤压形状变但体积不变,注射器推液体难移动|
| 流动性 | 不能流动 | 能流动 | 固体不会自行散开,液体能从容器倒出|
小组展示:选取 2-3 组对比表,结合教材实验(如 “排水法测固体体积”“量筒测液体体积”)点评,补充遗漏细节。
教师总结:梳理 “混合与分离” 逻辑(2 分钟)
出示教师版 “混合与分离方法梳理图”,强调核心逻辑:“固体混合分离→利用颗粒大小 / 磁性 / 溶解性(如筛子、磁铁、溶解);固液混合分离→利用是否溶解(过滤分离不溶物、结晶分离可溶物)”,结合教材示例强化认知。
(二)迁移与应用:实战 “固液混合现象分析”(15 分钟)
任务导入:教材迁移实验(3 分钟)
结合教材 “迁移与应用” 要求:“分别往 3 杯 20 毫升的水中倒入同样多的蜂蜜、食用油、酒精,搅拌后观察;静置后再观察”,明确任务目标:“运用固体液体特性知识,分析混合现象”。
分组实验与分析(10 分钟)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按步骤操作,记录现象:
搅拌时:蜂蜜溶解慢(黏稠度高)、食用油不溶解(浮在水面)、酒精快速溶解;
静置后:蜂蜜与水混合均匀,食用油与水分层(油在上),酒精与水完全混合。
现象推理: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 “液体黏稠度”“溶解性” 知识分析:“蜂蜜黏稠度高所以溶解慢,食用油不溶于水所以分层,酒精易溶于水所以混合均匀”,培养 “特性→现象” 的推理能力。
拓展思考(2 分钟)
提问 “如果改变添加顺序(往蜂蜜、食用油、酒精中倒水),现象会变吗?”,学生结合 “液体密度”(蜂蜜密度 > 水 > 食用油)猜测后,教师演示验证,补充 “密度也会影响混合分层”,为后续学习铺垫。
(三)反思与评价:我的 “探究成长报告”(8 分钟)
自我评价:对照标准找亮点与不足(5 分钟)
分发教材 “反思与评价” 量表,学生结合本单元实验经历填写:
问题 1:“我能说出测量固体、液体质量和体积的(工具□ 步骤□)”(参考课时 1 “量筒使用步骤”、课时 2 “排水法步骤”);
问题 2:“我能说出分离黄豆、绿豆和玉米粉,铁屑和木屑,沙子和红糖混合物的(方法□ 原理□)”(参考课时 3“筛子、磁铁、溶解过滤法”);
问题 3:“我会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温度□ 其他因素□)是否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参考课时 4“水温、搅拌影响实验设计”)。
学生补充 “改进建议”:如 “测量体积时,下次要更精准控制水量”“设计对比实验时,要提前写好变量控制清单”。
教师点评:精准反馈促提升(3 分钟)
结合学生实验记录单和自我评价,肯定具体亮点(如 “固体体积测量时,能规范收集溢出水”“分离混合物时,能主动尝试多种方法”),针对共性问题(如 “对比实验中偶尔忽略变量控制”)提出改进策略:“下次设计实验前,先列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清单”,并结合教材示例强化方法。
(四)课堂总结:衔接下单元学习(2 分钟)
知识回顾:简要回顾本单元核心:“我们认识了固体和液体的不同特征,学会了测量它们的质量与体积,还掌握了混合与分离的方法,这些都是研究‘物质’的基础”。
过渡衔接:“下一个单元我们将研究‘地球上的水体’—— 水作为最常见的液体,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形态?又该如何保护水资源?” 结合教材 “地球上的水体” 单元目录,激发学生后续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2 单元 固体和液体(单元小结)
一、知识梳理:固体与液体特征对比
特征 固体 液体
形状 确定 不确定
体积 确定 确定
流动性 不能 能
二、混合与分离方法
固体混合分离:筛子(颗粒)、磁铁(磁性)、溶解(溶解性)
固液混合分离:过滤(不溶)、结晶(可溶)
三、反思评价
测量:工具□ 步骤□
分离:方法□ 原理□
对比实验:温度□ 其他因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