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新教材全册核心素养教案
致同学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致同学(开学第一课)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致同学” 板块(1至2)及单元目录(5至6)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初步建立 “地球上的物质(土壤、水、空气)具有不同性质” 的认知,了解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质常见状态,知道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形成对自然界物质的基础科学认知。
科学思维:通过回顾低年级科学观察经验、分析本学期实验方法(模拟实验、对比实验),培养归纳与推理能力,能初步思考 “物质性质与探究方法” 的关联。
探究实践:明确本学期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观察、实验、测量),了解测量物体质量、体积的基本任务,激发参与科学实验和户外探究的兴趣,初步掌握户外探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户外观察需成人陪同)(7)。
态度责任: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树立 “主动发现自然界奥秘” 的意识,培养爱护自然资源(土壤、水资源)、合理利用材料的初步责任感,同时养成规范操作实验、遵守户外探究规则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衔接低年级科学知识(土壤、水、空气的初步观察),明确本学期科学学习的核心内容(物质性质、探究方法、材料演变),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 “模拟实验”“对比实验”“测量” 等科学方法的意义,初步建立 “用科学方法研究物质性质” 的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将科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关联,体会科学的实用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PT(包含低年级科学观察图片:土壤中的小动物、水的形态、空气流动现象;本学期核心实验示意图:模拟水土流失、对比物质溶解快慢、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自然资源保护相关图片:植被覆盖的土壤、清澈的河流)、科学工具实物(电子天平、量筒、放大镜)。
学生准备:低年级科学学习手册(或回忆低年级观察经历)、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旧知,开启中年级科学之旅(5 分钟)
谈话唤醒记忆:教师提问 “同学们,还记得低年级时我们一起观察过哪些大自然中的东西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回忆土壤里的小虫、枯树叶,水的流动、结冰,空气吹起气球等经历。
出示衔接图片:PPT 展示低年级科学观察的典型图片,如 “土壤中的蚯蚓”“阳光下的水滴”,并小结:“之前我们初步认识了土壤、水和空气,这学期我们要升级探究任务,成为更专业的‘小小科学家’!”
引出课时主题:打开教材 “致同学” 页面,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致同学’的内容,看看中年级科学之旅会有哪些精彩挑战”(1)。
(二)新知探究:解读本学期科学学习内容与方法(20 分钟)
1. 聚焦 “物质研究”:明确学习核心(8 分钟)
教材内容解读:带领学生朗读 “致同学” 中 “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些地球上的物质,认识它们更多的性质” 这句话,提问 “‘地球上的物质’指的是什么?”,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土壤、水、空气(1)。
拓展物质状态:展示固体(石块)、液体(水)、气体(气球内空气)实物,提问 “这些物质看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初步介绍 “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并引导学生思考 “固体和液体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为后续单元学习埋下伏笔(3)。
联系生活举例: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固体(书本、桌椅)、液体(牛奶、食用油)、气体(呼出的气),强化对物质状态的初步认知。
2. 解锁 “科学方法”:掌握探究工具(8 分钟)
实验方法讲解:结合教材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认识大自然中多种水体的成因和水土流失的原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用通俗语言解释:“模拟实验就是‘模仿大自然’,比如用托盘和土壤模拟雨水冲刷土地;对比实验就是‘比一比’,比如看热水和冷水中盐溶解得谁更快”(1)。
测量方法感知:出示电子天平、量筒实物,演示 “用电子天平称书本质量”“用量筒量水的体积”,告诉学生:“这学期我们还要学习测量物体的质量、体积,甚至能测出空气的质量、不规则石头的体积,是不是很神奇?”(1)。
安全提示强调:结合教材中 “到田野、花圃或池塘边等地方挖一些土壤,带回去研究” 的探究活动,提醒学生 “户外探究必须有成人陪同,保护自己也保护大自然”(7)。
3. 了解 “材料演变”:拓展科学视野(4 分钟)
教材问题引导:朗读 “致同学” 中 “如今,我们的生活用品大多是用人造材料制成的,而在远古时期,生活用品都是用天然材料制成的”,提问 “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4)。
生活实例对比:展示天然材料(木材、棉花)和人造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制成的物品(如木勺 vs 塑料勺、棉布 vs 化纤布),让学生直观感受材料的演变,激发对 “材料演变原因” 的好奇心。
(三)互动实践:规划我的科学探究计划(10 分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 4 人小组,围绕两个问题讨论:
本学期你最想研究的内容(如 “土壤里的腐殖质是什么”“怎么测量空气质量”);
为了完成探究,你需要准备什么(如放大镜、笔记本,或寻求家长陪同户外观察)。
个人计划填写:发放 “我的科学探究计划卡”,让学生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
我最感兴趣的单元(从目录中选择,如 “地球上的水体”“空气的性质”)(5至6);
我想尝试的一个实验(如 “模拟热气球上升”“制作有机肥”)。
分享交流:邀请 3-4 名学生展示计划卡,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如 “你的计划很具体,期待看到你探究热气球的成果!”
(四)总结升华:明确目标,激发探究热情(5 分钟)
知识梳理:用 PPT 呈现本学期学习框架:
研究物质:土壤、固体液体、水体、空气;
学习方法:观察、模拟实验、对比实验、测量;
拓展内容:材料演变。
情感激励:朗读教材 “让我们一起开启中年级的科学探究之旅!”,并补充:“科学探究需要细心观察、大胆尝试,也需要遵守规则、爱护自然。相信这学期结束后,大家都会成为更懂科学、爱科学的小探索家!”(2)。
布置小任务: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分享 “本学期科学要学什么”,并一起找一找家里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记录在笔记本上。
六、板书设计
致同学(开学第一课)
一、我们研究什么?
地球上的物质:土壤、水、空气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二、我们怎么研究?
实验方法:模拟实验、对比实验
测量方法:测质量(电子天平)、测体积(量筒)
安全规则:户外探究需成人陪同
三、我们的小计划
(预留 3-4 个学生计划展示区)
七、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对 “模拟实验”“对比实验” 等抽象方法的理解程度,后续可通过简单的小实验(如 “冷热水溶解糖”)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对比实验的特点。
学生对 “测量空气质量”“不规则物体体积” 兴趣较高,可在后续课时中提前渗透基础测量技巧,满足学生探究需求。
部分学生对 “材料演变” 的认知较模糊,可在下次课中增加更多实物对比,强化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