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1: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专项学习” 中 “像工程师那样”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工程师解决问题时会设计多个方案(如火星着陆器的气囊、机械腿、空中起重机方案),明确 “明确问题 - 设计方案 - 选择方案 - 检验改进 - 发布成果” 的工程实践流程,了解 “对比工程要求选择最佳方案” 的核心思路。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 “火星着陆器方案” 的优缺点(如气囊方案超重易破损、空中起重机方案费用高),学习 “权衡利弊选择方案” 的思维;在设计 “鸡蛋紧急迫降器” 时,能结合 “减震、固定鸡蛋” 需求推导设计思路,培养 “问题 - 方案 - 依据” 的逻辑思维。
探究实践:掌握 “鸡蛋紧急迫降器” 的设计与制作方法(选择材料、固定鸡蛋、设置减震结构),能按 “1 米→2 米→3 米” 梯度测试作品并记录结果,学会根据测试问题(如鸡蛋破碎、倾斜)改进设计。
态度责任:感受工程师解决问题的严谨与创新(如十年设计火星着陆器方案),养成 “多角度思考方案、反复测试改进” 的工程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分工协作、尊重他人想法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工程师的工程实践流程,完成 “鸡蛋紧急迫降器” 的设计、制作与测试。
教学难点:根据 “鸡蛋不破碎” 的核心需求,设计合理的减震与固定结构(如用海绵缓冲、气泡膜包裹);根据测试结果精准改进作品(如鸡蛋滚动则增加固定装置)。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pdf)、PPT(含火星着陆器方案图、工程实践流程图、鸡蛋迫降器制作步骤图)、实验材料(鸡蛋、海绵、气泡膜、透明胶带、剪刀、橡皮筋、纸筒、保鲜膜)、鸡蛋迫降器测试记录表、方案评价表。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提前收集身边的废旧材料(如快递气泡膜、硬纸板)。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工程师的‘火星挑战’”(5 分钟)
故事激趣:讲述教材中 “工程师设计火星着陆器” 的故事:“人类想让火星车登陆火星,需要让着陆器从超声速降到‘散步速度’,工程师设计了气囊、机械腿、空中起重机三种方案,最终根据需求选择了最佳方案”,展示三种方案图片。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也来当‘小工程师’,完成一个紧急任务 —— 设计‘鸡蛋紧急迫降器’,让鸡蛋从 3 米高自由下落不破碎”。
(二)探究实践 1:学习工程师的 “解题流程”(8 分钟)
流程梳理:结合教材,讲解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步骤:
明确问题:知道要解决什么(如火星着陆器安全着陆);
设计方案:想出多个解决办法(如三种着陆方案);
选择方案:对照要求选最佳(如 “祝融号” 选机械腿方案);
检验改进:测试后优化方案(如发现侧翻则改进结构);
发布成果:展示作品与设计思路。
方案评价:分发 “火星着陆器方案评价表”,学生分组讨论三种方案的优缺点(如 “气囊方案简单但超重易破,空中起重机方案安全但费用高”),理解 “选择方案需权衡利弊”。
(三)探究实践 2:设计制作 “鸡蛋紧急迫降器”(18 分钟)
明确任务要求:结合教材:“用身边材料制作装置,鸡蛋从 3 米高自由下落不破碎;测试时从 1 米开始,逐步增加高度,每次测试 3 次”。
分组设计与制作:
步骤 1:讨论设计思路(如 “用海绵做底座减震,气泡膜包裹鸡蛋防碰撞,纸筒固定鸡蛋防滚动”),绘制设计图;
步骤 2:利用材料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 “鸡蛋要固定牢固,减震结构要有效”);
步骤 3:填写 “制作记录表”,记录材料选择与设计依据(如 “选海绵是因为柔软能减震”)。
(四)探究实践 3:测试与改进作品(7 分钟)
梯度测试:按教材要求:
1 米测试:各组作品从 1 米高下落,观察鸡蛋是否完好,记录结果;
2 米→3 米测试:完好的作品继续测试更高高度,破碎的作品分析原因(如 “减震不足”“鸡蛋滚动”)并快速改进(如增加海绵厚度、用橡皮筋固定鸡蛋)。
成果分享:邀请测试成功的小组展示作品,介绍设计思路(如 “我们用气泡膜把鸡蛋包成‘小粽子’,底部垫厚海绵,所以没破碎”)。
(五)总结与拓展(2 分钟)
知识回顾:“今天我们像工程师一样,经历了‘明确问题 - 设计方案 - 测试改进’的过程,成功完成了鸡蛋迫降任务,感受到了工程实践的乐趣”。
拓展延伸:“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工程师解决的问题(如设计更轻便的书包),大家课后可以尝试用今天的方法设计小作品”。
六、板书设计
像工程师那样
一、工程师的解题流程
明确问题→设计方案→选择方案→检验改进→发布成果
(火星着陆器)(三种方案)(选最佳)(改侧翻)(展示成果)
二、我们的任务:鸡蛋紧急迫降器
核心需求:3 米下落鸡蛋不破碎
设计关键:减震(海绵)、固定(胶带 / 橡皮筋)
测试要求:1 米→2 米→3 米,每次 3 次
课时 2:课后评价与后记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课时主题:课后评价与后记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课后评价”“后记”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课后评价,系统回顾本学期所学核心知识(土壤成分、固体液体特征、水体类型、空气性质、材料演变),明确各单元探究重点(如土壤单元的实验观察、空气单元的性质探究),形成 “科学探究围绕物质与自然现象展开” 的整体认知。
科学思维:通过 “自我评价 - 同伴评价 - 教师评价”,分析自身在 “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合作探究” 中的表现,能结合具体案例(如 “是否完成有机肥制作”“能否解释风的成因”)反思优势与不足,培养 “自我反思 - 持续改进” 的思维。
探究实践:能对照教材评价标准,独立完成 “本学期科学活动表现评价表” 的填写,学会总结本学期的探究成果(如制作的有机肥、设计的鸡蛋迫降器),清晰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
态度责任:通过评价感受本学期的成长与进步,树立 “热爱科学、持续探究” 的意识;阅读后记了解教材编写的严谨性,尊重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养成 “珍惜教材、认真使用教材” 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照教材评价标准完成本学期科学学习的自我评价与总结,回顾核心知识与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客观分析自身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方向(如 “实验记录不细致,下学期要及时记录现象”);理解后记中 “教材编写离不开多方努力” 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pdf)、PPT(含本学期知识框架图、评价表模板、后记解读要点)、“本学期科学学习评价表”、学生本学期实验作品 / 记录单(如有机肥观察记录、鸡蛋迫降器设计图)。
学生准备:本学期科学实验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用于涂 “☆” 评价)。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我的科学‘成长档案’”(5 分钟)
回顾激趣:“本学期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固体液体、地球上的水体、空气的性质和材料的演变,还当了‘小工程师’设计鸡蛋迫降器 —— 现在我们来盘点一下,这学期大家有哪些收获?” 展示学生的实验作品(如有机肥、鸡蛋迫降器),引发回忆。
教材衔接:打开教材 “课后评价” 页面,明确本节课任务:“完成本学期科学学习的评价,总结收获与不足,还要了解教材编写的故事”。
(二)探究实践 1:完成课后评价(20 分钟)
自我评价:对照教材评价表,学生独立填写:
单元评价:如 “研究土壤” 单元,判断自己是否 “通过实验观察到土壤主要成分”“能举例说出三种土壤适宜的植物”,对应涂 “☆”;
能力评价:如 “能否用 3 种以上方法比较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能否制作有机肥并持续观察”,结合实验记录单(如有机肥观察表)客观评价;
综合评价:统计总 “☆” 数,记录自己的优势(如 “实验操作规范”)与不足(如 “反思记录不完整”)。
同伴评价:小组内交换评价表,结合合作经历(如 “固体混合实验中是否积极配合”“讨论时是否主动发言”),填写 “同伴评价”,提出建议(如 “下次小组实验可以多分享想法”)。
教师点评: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记录与作品,补充 “教师评价”,肯定亮点(如 “鸡蛋迫降器设计有创意”“土壤成分实验记录详细”),针对不足给出改进建议(如 “下学期可以尝试用图表整理实验数据”)。
(三)探究实践 2:阅读后记,了解教材背后的故事(10 分钟)
集体阅读:带领学生阅读教材 “后记”,重点解读:
教材编写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确保内容科学严谨;
编写团队努力: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参与试教试用、审读,凝聚多方智慧;
版权与反馈:感谢摄影作品作者,欢迎师生提出改进意见(提供邮箱与电话)。
讨论交流:“读了后记,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 “教材编写不容易,要珍惜教材”“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向编者反馈,帮助完善教材”。
(四)总结与展望(5 分钟)
知识回顾:“今天我们完成了本学期科学学习的评价,总结了自己的成长,也了解了教材编写的故事 —— 这学期大家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掌握了观察、实验、设计等科学方法”。
未来展望:“下学期我们会学习更多科学知识,希望大家带着这学期的收获,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
六、板书设计
课后评价与后记
一、课后评价:我的科学成长
单元知识:土壤、固体液体、水体、空气、材料
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合作设计
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
二、后记:教材背后的故事
编写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团队努力:专家、教师共同参与
反馈渠道:邮箱 sjxxkx@、电话 025-83658746
三、未来展望
保持好奇心,继续科学探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