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散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散步》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08: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步》教学设计
丰台一中
王淼
一、教学目标

(一)能力
1、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知识积累
4、掌握(学会)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出示课题,提问:第一课的题目是“散步”,齐读课题。什么叫散步?(引起学生注意,得到学生呼应)散步是指为了锻炼或娱乐而随便走走。
有的人散步只为了锻炼和娱乐,有的人散步却能产生特殊的感悟。请同学们打开书,朗读课文。
(二)认读课文,感知文章情感基调。(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读后提问: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你读完文章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预设:感动、幸福、温馨、孝顺、体谅、和谐。(我从文中读出了------)
(追问:你从哪感受到幸福?)
责任(参看练习册答案完成第六题)
(三)快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5分钟)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基本体会了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情感。作者情感的流露是有一个
过程的,一篇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我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梳理出全文的思路,在课文中用括号画出对你的梳理有帮助的词或句子。
明确:散步——分歧——解决分歧
妈妈和儿子
儿子背妈妈,
妈妈背儿子
(四)赏读课文,品析语言(20分钟)
文章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妈妈和儿子,一幅是儿子背妈妈、妈妈背儿子。
(板书)这两幅画面都是美好、和谐、感人的。
散步在缓缓地进行着,作者的笔尖蘸满了情感,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流淌着。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作者写来却那样细腻、那样深刻,那样精致,值得我们好好地揣摩。
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第3段,说说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
(出示:“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境,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说明:画出文中的词句,将自己对这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旁边,就叫批注。现在请同学们在文中“熬”这个词下边画波浪线,旁边写上“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境,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这句批注。
2、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好词好句,请同学们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其它段落中,你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试着在旁边做批注。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批注结果。教师适当指导批注,适时指导朗读。
教师预设: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写庄重、严肃,把这件生活小事当大事来写)
2、信服(相信、服从的意思,文中表示了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依赖)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了家庭主要责任人已由母亲转移到我的身上)
4、太迟、太迟;挺不住(在文学上是为了回避死亡,也是在说母亲的身体不好,强调母亲能安然无恙,能在春天出来散步很不容易)。
5、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以初春的生机来渲染生命的可贵,给人以力量和信心,散步的愉快氛围)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衬托母亲在选择小路后的愉快心情)
6、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7、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描摹母亲和儿子口吻,运用顶真修辞,读起来真切、上口,富有韵感。)
8、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和儿子是真正听我的。他们一老一小,一个看我强壮,一个视我高大,我是他们完全的依赖,我当然会感到责任的重大。这份责任既有赡养老人,也有抚养孩子)。

指导朗读:读这句话,我们应该重读哪些词?
“早已”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依赖不是一天两天了;儿子因为小,目前还听我的;“在外面”写出妻子很贤惠,因为给我留面子才听我的。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个样子,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所以这三个词应该重读。)
9、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我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挚爱生活,品味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11、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
教师小结:这篇文章的语言并不华丽,而是把最普通的词语用在最恰当的地方,这才是最美的语言。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五)问题探究,情感升华(8分钟)
1、同学们,在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面前,作者选择了走大路,对于作者的这一决定,你怎样评价?
(作者非常孝顺,他的决定让母亲感到欣慰。他也在无形中教育了儿子,为儿子树立了榜样。我们可以想象,若干年后,我的妻子背着我的儿子的一幕,会变成我的儿子背着他的妈妈,就像今天我背着我的妈妈。此时我甚至在想,作者也会感谢我们,因为我们是最懂得他心声的读者,他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当“尊老”和“爱幼”发生冲突的时候,他情感的天平向母亲倾斜了。是呀,孩子像春天的嫩芽,经不起风吹雨打,需要细心的呵护;而衰老的生命像秋天枝头的残叶饱经了风霜,再也不堪一击。培根说过:“爱护幼小是动物都有的本能,而赡养老人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
2、同学们,我不知道此时再让你用一个词说出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你会说什么,但我知道我会说是“感动”,因为作者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演绎了人伦的美丽。现在我建议,在音乐声中,我们再次朗读文章,再一次感悟文中那心心相印、其乐融融的亲情。(老师播放《天堂鸟》的音乐,学生朗读全文。)
3、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处理家庭分歧有什么启发?
(预设:其实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分歧,正如我们不曾在意自己一家人散步时的细微情感一样,我们没有在意这些小分歧。例如看电视时…
…)
4、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写一则你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