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第40讲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
移动
第九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通过实验
及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复习目标
考点一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考点二 化学平衡的移动
课时测评
内容索引
考点一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1)概念
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①“二同”:同一条件下;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不能”:不能进行到底。
必备知识 整合
1.氢气燃烧生成水,而水可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此反应是可逆
反应 ( )
2.在工业生产条件下,氢气与氮气充分发生反应,氮气的转化率约为15%,故此反应是可逆反应 ( )
3.少量氯气通入大量水中,所得溶液呈浅黄绿色,且具有酸性和漂白性,故氯气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 )
正误判断
×
√
√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保持不变,即体系的组成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建立
(3)化学平衡的特征
3.判断平衡状态的两种方法
(1)“正逆相等”:v正=v逆≠0
①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②不同物质:必须是“异向”的反应速率关系。如aA+bB cC+dD,=时,反应达平衡状态。
(2)“变量不变”:如果一个量是随反应进行而改变的,当其不变时为平衡状态;一个随反应进行保持不变的量,不能作为判断是否平衡的依据。
考向1 可逆反应的特征
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Y2(g) 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0.3 mol/L、0.2 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3 mol/L B.Y2为0.4 mol/L
C.X2为0.2 mol/L D.Z为0.4 mol/L
关键能力 提升
√
当Z完全转化为X2、Y2时,X2、Y2分别为0.2 mol/L、0.4 mol/L;当0.1 mol/L X2完全转化为Z时,Y2为0.2 mol/L,Z为0.4 mol/L,则0<X2<0.2 mol/L,0.2 mol/L<Y2<0.4 mol/L,0<Z<0.4 mol/L,A选项符合
题意。
考向2 平衡状态的判断
2.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3v正(N2)=v正(H2)
B.v正(N2)=v逆(NH3)
C.2v正(H2)=3v逆(NH3)
D.v正(N2)=3v逆(H2)
√
A项无逆反应速率,错误;B项,=,即2v正(N2)=v逆(NH3)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错误;C项,=,即2v正(H2)=3v逆(NH3)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确;D项,=,
即3v正(N2)=v逆(H2)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错误。
3.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⑦某种气体的百分含量。
(1)能说明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序号,下同)。
(2)能说明I2(g)+H2(g) 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3)能说明2NO2(g) N2O4(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4)能说明C(s)+CO2(g) 2CO(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③④⑦
⑤⑦
①③④⑤⑦
①②③④⑦
(5)能说明NH2COONH4(s) 2NH3(g)+CO2(g)达到平衡状态的
是______________。
(6)能说明5CO(g)+I2O5(s) 5CO2(g)+I2(s)达到平衡状态的
是______________。
①②③
②④⑦
4.若将上述题目3中的(1)~(4)改成一定温度下的恒压密闭容器,结果又如何?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②③④⑦
⑤⑦
②③④⑤⑦
②③④⑦
返回
考点二
化学平衡的移动
1.化学平衡移动
(1)原因:反应条件的改变导致v正≠v逆。
(2)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①v正>v逆时,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
②v正<v逆时,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
③v正=v逆,平衡不移动。
必备知识 整合
正反应
逆反应
2.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aA(g)+bB(g) mC(g) ΔH<0达到了平衡状态,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如下:
条件的改变(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对有气体存在的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 增大压强 向气体体积______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 向气体体积______的方向移动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 改变压强 平衡____移动
正
逆
减小
增大
不
条件的改变(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温度 升高温度 向______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向______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 同等程度地改变v正、v逆,平衡不移动 吸热
放热
3.几种特殊情况说明
(1)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对化学平衡没影响。
(2)“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
(3)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时,应视为压强的影响。
4.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温度、浓度、压强),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1.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化学平衡也一定发生移动 ( )
2.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此时v放减小,v吸增大 ( )
3.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增大 ( )
4.向平衡体系FeCl3+3KSCN Fe(SCN)3+3KCl中加入适量KCl固体,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浅 ( )
5.对于2NO2(g) N2O4(g)的平衡体系,压缩体积,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 )
正误判断
×
×
√
×
×
1.某温度下,反应CH2=CH2(g)+H2O(g) CH3CH2OH(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压强,v正>v逆,平衡常数增大
B.加入催化剂,平衡时CH3CH2OH(g)的浓度增大
C.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H2O(g),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CH2=CH2(g),CH2=CH2(g)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关键能力 提升
√
该反应的正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于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故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因为温度不变,故平衡常数不变,A错误;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状态,因此,加入催化剂不影响平衡时CH3CH2OH(g)的浓度,B错误;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H2O(g),H2O(g)的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正确;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CH2=CH2 (g),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CH2=CH2 (g)的平衡转化率减小,D错误。
2.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 ΔH=-198 kJ·mol-1。
(1)若在t0时刻只增大压强(缩小容器的体积),请在图1中作出v正、v逆的变化图像。
答案:
(2)请在图2中作出不同温度下(T2>T1)SO2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答案:
3.已知:A(g)+2B(g) 3C(g) ΔH<0,向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发生反应,t1时达到平衡状态Ⅰ,在t2时改变某一条件,t3时重新达到平衡状态Ⅱ,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t2时改变的条件: 。
一定量的A和B
向容器中加入C
反应从正反应开始,所以为充入一定量的A和B。t2时v正瞬间不变,后不断增大,v逆是突变后不断减小,故改变的条件是加入C。
1.(2023·北京卷)下列事实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固体,促进H2O2分解
B.密闭烧瓶内的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受热后颜色加深
C.铁放入浓HNO3中,待不再变化后,加热能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D.锌片与稀H2SO4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促进H2的产生
高考真题 感悟
√
MnO2会催化 H2O2分解,与平衡移动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NO2转化为N2O4是放热的可逆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NO2浓度增大,混合气体颜色加深,B项符合题意;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钝化,加热会使表面的氧化膜溶解,铁与浓硝酸反应生成大量红棕色气体,与平衡移动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加入少量硫酸铜后,锌置换出铜,构成原电池,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与平衡移动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2.(2022·天津卷)向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反应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后,再通入一定量O2,达到新平衡时,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A.SO3的平衡浓度增大 B.反应平衡常数增大
C.正向反应速率增大 D.SO2的转化总量增大
√
平衡后,再通入一定量O2,平衡正向移动,SO3的平衡浓度增大,A正确;平衡常数是与温度有关的常数,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B错误;通入一定量O2,反应物浓度增大,正向反应速率增大,C正确;通入一定量O2,促进二氧化硫的转化,SO2的转化总量增大,D正确。
3.(2022·北京卷)某MOFs的多孔材料刚好可将N2O4“固定”,实现了NO2与N2O4分离并制备HNO3,如图所示:
已知:2NO2(g) N2O4(g) ΔH<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体温度升高后,不利于N2O4的固定
B.N2O4被固定后,平衡正移,有利于NO2的去除
C.制备HNO3的原理为2N2O4+O2+2H2O4HNO3
D.每制备0.4 mol HNO3,转移电子数为6.02×1022
√
二氧化氮转化为四氧化二氮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四氧化二氮的浓度减小,所以气体温度升高后,不利于四氧化二氮的固定,故A正确;四氧化二氮被固定后,四氧化二氮的浓度减小,二氧化氮转化为四氧化二氮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二氧化氮的浓度减小,所以四氧化二氮被固定后,有利于二氧化氮的去
除,故B正确;由题意可知,被固定后的四氧化二氮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O4+O2+2H2O4HNO3,故C正确;四氧化二氮转化为硝酸时,生成1 mol硝酸,反应转移1 mol电子,则每制备0.4 mol硝酸,转移电子数为0.4 mol×6.02×1023 mol-1=2.408×1023,故D错误。
4.(2024·安徽卷节选)C2H6直接脱氢反应为C2H6(g) C2H4(g)+H2(g) ΔH4,C2H6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ΔH4 0(填“>”“<”或“=”)。结合下图,下列条件中,达到平衡时转化率最接近40%的是 (填字母)。
a.600 ℃,0.6 MPa
b.700 ℃,0.7 MPa
c.800 ℃,0.8 MPa
>
b
从题图中可知,压强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C2H6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因此该反应为吸热反应,ΔH4>0。600 ℃,0.6 MPa时,C2H6的平衡转化率约为20%,a错误;700 ℃,0.7 MPa时,C2H6的平衡转化率大于20%小于50%,最接近40%,b正确;800 ℃,0.8 MPa时,C2H6的平衡转化率大于50%小于80%,c错误。
返回
课 时 测 评
1.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 HBr+HBrO,当加入少量AgNO3溶液后,溶液的颜色变浅
B.对于反应:2HI(g) H2(g)+I2(g),缩小容器的容积可使平衡体系的颜色变深
C.反应:CO(g)+NO2(g) CO2(g)+NO(g) ΔH<0,升高温度可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对于合成NH3的反应,为提高NH3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低温措施
√
加入少量AgNO3溶液,HBr与AgNO3反应生成AgBr沉淀,c(HBr)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浅,A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2HI(g) H2(g)+I2(g)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的反应,缩小容器的容积,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但c(I2)增大,导致平衡体系的颜色变深,故B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反应:CO(g)+NO2(g) CO2(g)+NO(g)的Δ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生成NH3,D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在一定温度下,在恒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A2(g)+B2(g) 2AB(g)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是
A.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B.反应速率v(A2)=v(B2)=v(AB)
C.单位时间内有n mol A2生成的同时就有2n mol AB生成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
A项,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因此压强不是变量,压强不变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B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v(A2)∶v(B2)∶v(AB)=1∶1∶2,v(A2)=v(B2)=v(AB),与反应是否平衡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2同时生成2n mol AB,说明v正=v逆,可以判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符合题意;D项,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因此m不变,容积恒定,因此V不变,根据ρ=,ρ为定值,不能判定反应是否平衡,不符合题意。
3.一定条件下:2NO2(g) N2O4(g) ΔH<0。在测定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时,下列条件中,测定结果误差最小的是
A.温度0 ℃、压强50 kPa B.温度130 ℃、压强300 kPa
C.温度25 ℃、压强100 kPa D.温度130 ℃、压强50 kPa
√
测定二氧化氮的相对分子质量,要使测定结果误差最小,应该使混合气体中NO2的含量越多越好,为了实现该目的,应该改变条件使平衡尽可能地逆向移动。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放热反应,可以通过减小压强、升高温度使平衡逆向移动,则选项中,温度高的为130 ℃,压强低的为50 kPa,结合二者选D。
4.已知反应式:mX(g)+nY(?) pQ(g)+2mZ(g),达到平衡时c(X)=0.3 mol·L-1。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体积缩小到原来的,重新平衡后c(X)=0.5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Y 可能是固体
C.化学计量数n>m
D.Z 的体积分数减小
√
平衡时c(X)=0.3 mol·L-1,将容器体积缩小到原来的的瞬间,X的浓度变为原来的2倍,即为0.6 mol·L-1,重新平衡后c(X)=0.5 mol·L-1,说明平衡在增大压强时正向移动。从以上分析可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A错误;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说明反应物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大于生成物,所以Y是气体,故B错误;根据B的分析,化学计量数m+n>p+2m,即n>p+m,所以n>m,故C正确;平衡正向移动,所以Z 的体积分数增大,故D错误。
5.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2CuCl2(s) 2CuCl(s)+Cl2(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的关系如表:
根据信息作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B.此反应在1 050 ℃达平衡时,1.75<K=<1.90
C.1 000 ℃条件下容器容积由2 L变为1 L,平衡逆向移动,达平衡时Cl2的浓度保持不变
D.降温和加入CuCl固体都能使平衡发生移动
√
T/℃ 800 900 1 000 1 100 1 200
K 1.1 1.5 1.75 1.90 2.08
由题表中数据可知,升高温度,K不断增大,则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此反应为吸热反应,A错误;反应中,CuCl2、CuCl都呈固态,不能出现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所以此反应在1 050 ℃达平衡时,1.75<K=c(Cl2)<1.90,B错误;1 000 ℃条件下容器容积由2 L变为1 L,相当于加压,平衡逆向移动,但由于平衡常数K不变,所以达平衡时Cl2的浓度保持不变,C正确;加入CuCl固体时,并不影响平衡体系中Cl2的浓度,所以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D错误。
T/℃ 800 900 1 000 1 100 1 200
K 1.1 1.5 1.75 1.90 2.08
6.对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X(g)+3Y(g) 2Z(g)绘制如下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依据图甲可判断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在图乙中,虚线可表示使用了催化剂后X的转化率
C.图丙可表示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依据图丁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推知正反应的ΔH<0
√
7.有两个相同带活塞的容器,向容器a中充入NO2(g),待颜色不再变化,再向容器b中充入溴蒸气,使两容器的颜色相同和体积相等[注意:同浓度的NO2和Br2蒸气颜色相同,2NO2(g) N2O4(g)(无色)],迅速将两容器同时压缩(假设气体不液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a'过程中,颜色突然加深,然后逐渐变浅,最终颜色比原来的浅
B.若对a和b以极慢的速度缓缓压缩,则a和b的颜色均慢慢加深,但在每一个相同的时间点,b的颜色总比a的深
C.假设容器和活塞均为无色,从容器左侧观察a和a',a'的颜色比a浅
D.气体的物质的量:na'一定大于nb'
√
a→a'过程中,增大压强,2NO2(g) N2O4(g)平衡正向移动,有一定量的NO2转化成N2O4,但是新平衡时各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比旧平衡时大;b→b'过程中,溴蒸气的物质的量不变,浓度增大。a→a'过程中,开始时容器的容积瞬间减小,NO2的浓度瞬间增大,则颜色突然加深,2NO2(g) N2O4(g)平衡正向移动,NO2的浓度逐渐减小,则颜色又逐渐变浅,但是新平衡时各气体物质的浓度均比旧平衡时大,则
最终颜色比原来的深,故A错误;在以极慢的速度缓缓压缩的过程中,a中2NO2(g) N2O4(g)平衡正向移动,有一定量的NO2转化成N2O4,而b→b'过程中,溴蒸气的物质的量不变,但在每一个相同的时间点,溴蒸气的浓度总是比NO2的浓度大,故b的颜色总比a的深,故B正确;由A项分析知,从容器左侧观察a和a',a'的颜色更深,故C错误;a'中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而b'中气体分子数不变,故na'一定小于nb',故D错误。
8.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恒压容器中,反应2A(g)+B(g) 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增加1 mol D.均减少1 mol
√
容积可变,说明是恒温、恒压条件,满足“等比等效”。A项,“均减半”后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mol、1 mol和2 mol,满足“等比等效”,平衡不会移动;B项,“均加倍”后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8 mol、4 mol和8 mol,满足“等比等效”,平衡不会移动;C项,“均增加1 mol”后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5 mol、3 mol和5 mol,相当于在5 mol、2.5 mol和5 mol的基础上又增加了0.5 mol B,平衡向右移动;D项,“均减小1 mol”后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 mol、1 mol和3 mol,相当于在3 mol、1.5 mol和3 mol的基础上减少了0.5 mol B,平衡向左移动。
9.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NO2,一定温度下建立平衡:2NO2 N2O4,此时NO2的转化率为x%,若再充入1 mol N2O4,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新的平衡时,测得NO2的转化率为y%,则x和y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x>y B.x<y
C.x=y D.不能确定
√
先建立等效平衡模型,即假设原容器的体积可变,当再充入1 mol N2O4后重新建立起的平衡和原平衡等效,此时NO2的转化率依然为x%。当体积不发生变化时,在原平衡的基础上要缩小容器的体积,即增大了压强,该反应正反应方向为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2的转化率增大,即x<y。
10.如图所示,左室容积为右室的两倍,温度相同,现分别按照如图所示的量充入气体,同时加入少量固体催化剂使两室内气体充分反应达到平衡,打开活塞,继续反应再次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平衡时,SO2的物质的量左室更多
B.气体未反应前,左室压强和右室一样大
C.第一次平衡时,左室内压强一定小于右室
D.第二次平衡时,SO2的总物质的量比第一次平衡时左室SO2的物质的量的2倍多
√
两室中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若右室的容积与左室相等,左室和右室在相同条件下达到的平衡状态相同,含有的SO2物质的量相等,右室相当于在此平衡状态时将体积缩小为原来的,压强增大,平衡向生成SO3的方向移动,SO2物质的量减少,则第一次平衡时,SO2的物质的量左室更多,A项正确;通入气体未反应前,左室气体总物质的量为4 mol,右室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 mol,左室容积为右室的两倍,温度相同,则左室压强和右室一样大,B项正确;左室
从正反应开始建立平衡,左室平衡时压强小于左室起始压强,右室从逆反应开始建立平衡,右室平衡时压强大于右室起始压强,左室与右室起始压强相等,则第一次平衡时左室内压强一定小于右室,C项正确;若在容积为2倍左室容积的容器中起始充4 mol SO2、2 mol O2,相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SO2的物质的量为左室SO2物质的量的2倍,打开活塞相当于在容积为1.5倍左室容积的容器中起始充入2 mol SO2、
1 molO2、2 mol SO3(g)、1 mol Ar,相当于在容积为1.5倍左室容积的容器中起始充入4 mol SO2、2 mol O2、1 mol Ar,相对于2倍左室容积的容器缩小了体积,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SO2物质的量减小,即第二次平衡时,SO2的总物质的量比第一次平衡时左室SO2物质的量的2倍要少,D项错误。
11.(10分)298 K时,将20 mL 3x mol·L-1 Na3AsO3、20 mL 3x mol·L-1 I2和20 mL 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As(aq)+I2(aq)+2OH-(aq)As(aq)+2I-(aq)+H2O(l)。溶液中c(As)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1)下列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填字母)。
a.溶液的pH不再变化
b.v(I-)=2v(As)
c.不再变化
d.c(I-)=y mol·L-1
(2)tm时,v正 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tm时v逆 tn时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 。
(4)若平衡时溶液的pH=14,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 (用含x、y的式子表示)。
ac
大于
小于
tm时生成物浓度较低
12.(10分)用CO2制备CH3OH可实现CO2的能源化利用,反应如下:CO2(g)+3H2(g) CH3OH(g)+H2O(g)。
(1)在523 K、V L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说法能作为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 (填字母)。
a.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
b.体系内的气体密度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d.甲醇的浓度不再改变
acd
正反应体积减小,压强是变量,所以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反应前后容器容积和混合气体的质量均是不变的,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所以体系内的气体密度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正反应气体体积减小,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平均摩尔质量是变量,所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甲醇的浓度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
(2)工业上用CO2制备CH3OH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副反应:CO2(g)+H2(g) CO(g)+H2O(g) ΔH=+41.2 kJ/mol。将反应物混合气按进料比n(CO2)∶n(H2)=1∶3通入反应装置,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发生反应。
①不同温度和压强下,CH3OH平衡产率和CO2平衡转化率分别如图1、
图2。
ⅰ.图1中,压强p1 p2(填“>”“=”或“<”)。
ⅱ.图2中,压强为p2,温度高于503 K后,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O2平衡转化率为正反应和副反应的CO2平衡转化率之和。副反应为吸热反应,随温度升高CO2平衡转化率升高,主反应为放热反应,随温度升高CO2平衡转化率降低,温度较高时,CO2平衡转化率主要取决于副反应
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为气体分子总数减小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甲醇的生成;由题图1可知p1时的甲醇平衡产率高于p2时的甲醇平衡产率,因此,p1>p2;ⅱ.题图2中,压强为p2时,CO2平衡转化率为正反应和副反应的CO2平衡转化率之和,副反应为吸热反应,随温度升高CO2平衡转化率升高,主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高于503 K后,CO2平衡转化率降低,因温度较高时,CO2平衡转化率主要取决于副反应,所以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②实际生产中,测得压强为p3时,相同时间内不同温度下的CH3OH产率如图3。
图3中523 K时的CH3OH产率最大,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此条件下主反应限度最大
b.此条件下主反应速率最快
c.523 K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强
c
题图3中523 K时的CH3OH产率最大,主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故a错误;温度越高,速率越快,所以此条件下主反应速率不是最快,故b错误;催化剂能成千上万倍的加快反应速率,说明523 K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强,故c正确。
返回第40讲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
【复习目标】 1.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通过实验及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3.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1)概念
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①“二同”:同一条件下;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不能”:不能进行到底。
【正误判断】
1.氢气燃烧生成水,而水可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此反应是可逆反应 ( )
2.在工业生产条件下,氢气与氮气充分发生反应,氮气的转化率约为15%,故此反应是可逆反应 ( )
3.少量氯气通入大量水中,所得溶液呈浅黄绿色,且具有酸性和漂白性,故氯气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 )
答案:1.× 2.√ 3.√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保持不变,即体系的组成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建立
(3)化学平衡的特征
3.判断平衡状态的两种方法
(1)“正逆相等”:v正=v逆≠0
①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②不同物质:必须是“异向”的反应速率关系。如aA+bB cC+dD,=时,反应达平衡状态。
(2)“变量不变”:如果一个量是随反应进行而改变的,当其不变时为平衡状态;一个随反应进行保持不变的量,不能作为判断是否平衡的依据。
学生用书 第228页
可逆反应的特征
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Y2(g) 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0.3 mol/L、0.2 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
A.Z为0.3 mol/L
B.Y2为0.4 mol/L
C.X2为0.2 mol/L
D.Z为0.4 mol/L
答案:A
解析:当Z完全转化为X2、Y2时,X2、Y2分别为0.2 mol/L、0.4 mol/L;当0.1 mol/L X2完全转化为Z时,Y2为0.2 mol/L,Z为0.4 mol/L,则0<X2<0.2 mol/L,0.2 mol/L<Y2<0.4 mol/L,0<Z<0.4 mol/L,A选项符合题意。
平衡状态的判断
2.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3v正(N2)=v正(H2)
B.v正(N2)=v逆(NH3)
C.2v正(H2)=3v逆(NH3)
D.v正(N2)=3v逆(H2)
答案:C
解析:A项无逆反应速率,错误;B项,=,即2v正(N2)=v逆(NH3)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错误;C项,=,即2v正(H2)=3v逆(NH3)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确;D项,=,即3v正(N2)=v逆(H2)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错误。
3.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⑦某种气体的百分含量。
(1)能说明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序号,下同)。
(2)能说明I2(g)+H2(g) 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3)能说明2NO2(g) N2O4(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4)能说明C(s)+CO2(g) 2CO(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5)能说明NH2COONH4(s) 2NH3(g)+CO2(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6)能说明5CO(g)+I2O5(s) 5CO2(g)+I2(s)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答案:(1)①③④⑦ (2)⑤⑦ (3)①③④⑤⑦ (4)①②③④⑦ (5)①②③ (6)②④⑦
4.若将上述题目3中的(1)~(4)改成一定温度下的恒压密闭容器,结果又如何?
(1) (2)
(3) (4)
答案:(1)②③④⑦ (2)⑤⑦ (3)②③④⑤⑦ (4)②③④⑦
考点二 化学平衡的移动
1.化学平衡移动
(1)原因:反应条件的改变导致v正≠v逆。
(2)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①v正>v逆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v正<v逆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③v正=v逆,平衡不移动。
2.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aA(g)+bB(g) mC(g) ΔH<0达到了平衡状态,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如下:
条件的改变(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对有气体存在的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 增大压强 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 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 改变压强 平衡不移动
温度 升高温度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 同等程度地改变v正、v逆,平衡不移动
3.几种特殊情况说明
(1)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对化学平衡没影响。
学生用书 第229页
(2)“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容器容积增大,各反
应气体的分压减小
(3)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时,应视为压强的影响。
4.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温度、浓度、压强),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正误判断】
1.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化学平衡也一定发生移动 ( )
2.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此时v放减小,v吸增大 ( )
3.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增大 ( )
4.向平衡体系FeCl3+3KSCN Fe(SCN)3+3KCl中加入适量KCl固体,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浅 ( )
5.对于2NO2(g) N2O4(g)的平衡体系,压缩体积,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 )
答案:1.× 2.× 3.√ 4.× 5.×
1.某温度下,反应CH2=CH2(g)+H2O(g) CH3CH2OH(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压强,v正>v逆,平衡常数增大
B.加入催化剂,平衡时CH3CH2OH(g)的浓度增大
C.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H2O(g),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CH2=CH2(g),CH2=CH2(g)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答案:C
解析:该反应的正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于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故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因为温度不变,故平衡常数不变,A错误;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状态,因此,加入催化剂不影响平衡时CH3CH2OH(g)的浓度,B错误;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H2O(g),H2O(g)的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正确;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CH2=CH2 (g),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CH2=CH2 (g)的平衡转化率减小,D错误。
2.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 ΔH=-198 kJ·mol-1。
(1)若在t0时刻只增大压强(缩小容器的体积),请在图1中作出v正、v逆的变化图像。
(2)请在图2中作出不同温度下(T2>T1)SO2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答案:(1)
(2)
3.已知:A(g)+2B(g) 3C(g) ΔH<0,向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发生反应,t1时达到平衡状态Ⅰ,在t2时改变某一条件,t3时重新达到平衡状态Ⅱ,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t2时改变的条件: 。
答案:一定量的A和B 向容器中加入C
解析:反应从正反应开始,所以为充入一定量的A和B。t2时v正瞬间不变,后不断增大,v逆是突变后不断减小,故改变的条件是加入C。
1.(2023·北京卷)下列事实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固体,促进H2O2分解
B.密闭烧瓶内的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受热后颜色加深
C.铁放入浓HNO3中,待不再变化后,加热能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D.锌片与稀H2SO4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促进H2的产生
答案:B
解析:MnO2会催化 H2O2分解,与平衡移动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NO2转化为N2O4是放热的可逆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NO2浓度增大,混合气体颜色加深,B项符合题意;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钝化,加热会使表面的氧化膜溶解,铁与浓硝酸反应生成大量红棕色气体,与平衡移动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加入少量硫酸铜后,锌置换出铜,构成原电池,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与平衡移动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学生用书 第230页
2.(2022·天津卷)向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反应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后,再通入一定量O2,达到新平衡时,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SO3的平衡浓度增大
B.反应平衡常数增大
C.正向反应速率增大
D.SO2的转化总量增大
答案:B
解析:平衡后,再通入一定量O2,平衡正向移动,SO3的平衡浓度增大,A正确;平衡常数是与温度有关的常数,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B错误;通入一定量O2,反应物浓度增大,正向反应速率增大,C正确;通入一定量O2,促进二氧化硫的转化,SO2的转化总量增大,D正确。
3.(2022·北京卷)某MOFs的多孔材料刚好可将N2O4“固定”,实现了NO2与N2O4分离并制备HNO3,如图所示:
已知:2NO2(g) N2O4(g) ΔH<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体温度升高后,不利于N2O4的固定
B.N2O4被固定后,平衡正移,有利于NO2的去除
C.制备HNO3的原理为2N2O4+O2+2H2O4HNO3
D.每制备0.4 mol HNO3,转移电子数为6.02×1022
答案:D
解析:二氧化氮转化为四氧化二氮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四氧化二氮的浓度减小,所以气体温度升高后,不利于四氧化二氮的固定,故A正确;四氧化二氮被固定后,四氧化二氮的浓度减小,二氧化氮转化为四氧化二氮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二氧化氮的浓度减小,所以四氧化二氮被固定后,有利于二氧化氮的去除,故B正确;由题意可知,被固定后的四氧化二氮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O4+O2+2H2O4HNO3,故C正确;四氧化二氮转化为硝酸时,生成1 mol硝酸,反应转移1 mol电子,则每制备0.4 mol硝酸,转移电子数为0.4 mol×6.02×1023 mol-1=2.408×1023,故D错误。
4.(2024·安徽卷节选)C2H6直接脱氢反应为C2H6(g) C2H4(g)+H2(g) ΔH4,C2H6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则ΔH4 0(填“>”“<”或“=”)。结合下图,下列条件中,达到平衡时转化率最接近40%的是 (填字母)。
a.600 ℃,0.6 MPa b.700 ℃,0.7 MPa c.800 ℃,0.8 MPa
答案:> b
解析:从题图中可知,压强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C2H6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因此该反应为吸热反应,ΔH4>0。600 ℃,0.6 MPa时,C2H6的平衡转化率约为20%,a错误;700 ℃,0.7 MPa时,C2H6的平衡转化率大于20%小于50%,最接近40%,b正确;800 ℃,0.8 MPa时,C2H6的平衡转化率大于50%小于80%,c错误。
课时测评40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选择题1-10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 HBr+HBrO,当加入少量AgNO3溶液后,溶液的颜色变浅
B.对于反应:2HI(g) H2(g)+I2(g),缩小容器的容积可使平衡体系的颜色变深
C.反应:CO(g)+NO2(g) CO2(g)+NO(g) ΔH<0,升高温度可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对于合成NH3的反应,为提高NH3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低温措施
答案:B
解析:加入少量AgNO3溶液,HBr与AgNO3反应生成AgBr沉淀,c(HBr)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浅,A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2HI(g) H2(g)+I2(g)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的反应,缩小容器的容积,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但c(I2)增大,导致平衡体系的颜色变深,故B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反应:CO(g)+NO2(g) CO2(g)+NO(g)的Δ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生成NH3,D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在一定温度下,在恒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A2(g)+B2(g) 2AB(g)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是( )
A.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B.反应速率v(A2)=v(B2)=v(AB)
C.单位时间内有n mol A2生成的同时就有2n mol AB生成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答案:C
解析:A项,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因此压强不是变量,压强不变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B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v(A2)∶v(B2)∶v(AB)=1∶1∶2,v(A2)=v(B2)=v(AB),与反应是否平衡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2同时生成2n mol AB,说明v正=v逆,可以判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符合题意;D项,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因此m不变,容积恒定,因此V不变,根据ρ=,ρ为定值,不能判定反应是否平衡,不符合题意。
3.一定条件下:2NO2(g) N2O4(g) ΔH<0。在测定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时,下列条件中,测定结果误差最小的是( )
A.温度0 ℃、压强50 kPa
B.温度130 ℃、压强300 kPa
C.温度25 ℃、压强100 kPa
D.温度130 ℃、压强50 kPa
答案:D
解析:测定二氧化氮的相对分子质量,要使测定结果误差最小,应该使混合气体中NO2的含量越多越好,为了实现该目的,应该改变条件使平衡尽可能地逆向移动。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放热反应,可以通过减小压强、升高温度使平衡逆向移动,则选项中,温度高的为130 ℃,压强低的为50 kPa,结合二者选D。
4.已知反应式:mX(g)+nY(?) pQ(g)+2mZ(g),达到平衡时c(X)=0.3 mol·L-1。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体积缩小到原来的,重新平衡后c(X)=0.5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Y 可能是固体
C.化学计量数n>m
D.Z 的体积分数减小
答案:C
解析:平衡时c(X)=0.3 mol·L-1,将容器体积缩小到原来的的瞬间,X的浓度变为原来的2倍,即为0.6 mol·L-1,重新平衡后c(X)=0.5 mol·L-1,说明平衡在增大压强时正向移动。从以上分析可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A错误;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说明反应物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大于生成物,所以Y是气体,故B错误;根据B的分析,化学计量数m+n>p+2m,即n>p+m,所以n>m,故C正确;平衡正向移动,所以Z 的体积分数增大,故D错误。
5.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2CuCl2(s) 2CuCl(s)+Cl2(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的关系如表:
T/℃ 800 900 1 000 1 100 1 200
K 1.1 1.5 1.75 1.90 2.08
根据信息作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B.此反应在1 050 ℃达平衡时,1.75<K=<1.90
C.1 000 ℃条件下容器容积由2 L变为1 L,平衡逆向移动,达平衡时Cl2的浓度保持不变
D.降温和加入CuCl固体都能使平衡发生移动
答案:C
解析:由题表中数据可知,升高温度,K不断增大,则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此反应为吸热反应,A错误;反应中,CuCl2、CuCl都呈固态,不能出现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所以此反应在1 050 ℃达平衡时,1.75<K=c(Cl2)<1.90,B错误;1 000 ℃条件下容器容积由2 L变为1 L,相当于加压,平衡逆向移动,但由于平衡常数K不变,所以达平衡时Cl2的浓度保持不变,C正确;加入CuCl固体时,并不影响平衡体系中Cl2的浓度,所以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D错误。
6.对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X(g)+3Y(g) 2Z(g)绘制如下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依据图甲可判断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在图乙中,虚线可表示使用了催化剂后X的转化率
C.图丙可表示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依据图丁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推知正反应的ΔH<0
答案:C
7.有两个相同带活塞的容器,向容器a中充入NO2(g),待颜色不再变化,再向容器b中充入溴蒸气,使两容器的颜色相同和体积相等[注意:同浓度的NO2和Br2蒸气颜色相同,2NO2(g) N2O4(g)(无色)],迅速将两容器同时压缩(假设气体不液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a'过程中,颜色突然加深,然后逐渐变浅,最终颜色比原来的浅
B.若对a和b以极慢的速度缓缓压缩,则a和b的颜色均慢慢加深,但在每一个相同的时间点,b的颜色总比a的深
C.假设容器和活塞均为无色,从容器左侧观察a和a',a'的颜色比a浅
D.气体的物质的量:na'一定大于nb'
答案:B
解析:a→a'过程中,增大压强,2NO2(g) N2O4(g)平衡正向移动,有一定量的NO2转化成N2O4,但是新平衡时各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比旧平衡时大;b→b'过程中,溴蒸气的物质的量不变,浓度增大。a→a'过程中,开始时容器的容积瞬间减小,NO2的浓度瞬间增大,则颜色突然加深,2NO2(g) N2O4(g)平衡正向移动,NO2的浓度逐渐减小,则颜色又逐渐变浅,但是新平衡时各气体物质的浓度均比旧平衡时大,则最终颜色比原来的深,故A错误;在以极慢的速度缓缓压缩的过程中,a中2NO2(g) N2O4(g)平衡正向移动,有一定量的NO2转化成N2O4,而b→b'过程中,溴蒸气的物质的量不变,但在每一个相同的时间点,溴蒸气的浓度总是比NO2的浓度大,故b的颜色总比a的深,故B正确;由A项分析知,从容器左侧观察a和a',a'的颜色更深,故C错误;a'中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而b'中气体分子数不变,故na'一定小于nb',故D错误。
8.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恒压容器中,反应2A(g)+B(g) 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
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增加1 mol D.均减少1 mol
答案:C
解析:容积可变,说明是恒温、恒压条件,满足“等比等效”。A项,“均减半”后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mol、1 mol和2 mol,满足“等比等效”,平衡不会移动;B项,“均加倍”后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8 mol、4 mol和8 mol,满足“等比等效”,平衡不会移动;C项,“均增加1 mol”后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5 mol、3 mol和5 mol,相当于在5 mol、2.5 mol和5 mol的基础上又增加了0.5 mol B,平衡向右移动;D项,“均减小1 mol”后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 mol、1 mol和3 mol,相当于在3 mol、1.5 mol和3 mol的基础上减少了0.5 mol B,平衡向左移动。
9.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NO2,一定温度下建立平衡:2NO2 N2O4,此时NO2的转化率为x%,若再充入1 mol N2O4,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新的平衡时,测得NO2的转化率为y%,则x和y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x>y B.x<y
C.x=y D.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先建立等效平衡模型,即假设原容器的体积可变,当再充入1 mol N2O4后重新建立起的平衡和原平衡等效,此时NO2的转化率依然为x%。当体积不发生变化时,在原平衡的基础上要缩小容器的体积,即增大了压强,该反应正反应方向为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2的转化率增大,即x<y。
10.如图所示,左室容积为右室的两倍,温度相同,现分别按照如图所示的量充入气体,同时加入少量固体催化剂使两室内气体充分反应达到平衡,打开活塞,继续反应再次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平衡时,SO2的物质的量左室更多
B.气体未反应前,左室压强和右室一样大
C.第一次平衡时,左室内压强一定小于右室
D.第二次平衡时,SO2的总物质的量比第一次平衡时左室SO2的物质的量的2倍多
答案:D
解析:两室中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若右室的容积与左室相等,左室和右室在相同条件下达到的平衡状态相同,含有的SO2物质的量相等,右室相当于在此平衡状态时将体积缩小为原来的,压强增大,平衡向生成SO3的方向移动,SO2物质的量减少,则第一次平衡时,SO2的物质的量左室更多,A项正确;通入气体未反应前,左室气体总物质的量为4 mol,右室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 mol,左室容积为右室的两倍,温度相同,则左室压强和右室一样大,B项正确;左室从正反应开始建立平衡,左室平衡时压强小于左室起始压强,右室从逆反应开始建立平衡,右室平衡时压强大于右室起始压强,左室与右室起始压强相等,则第一次平衡时左室内压强一定小于右室,C项正确;若在容积为2倍左室容积的容器中起始充4 mol SO2、2 mol O2,相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SO2的物质的量为左室SO2物质的量的2倍,打开活塞相当于在容积为1.5倍左室容积的容器中起始充入2 mol SO2、1 mol O2、2 mol SO3(g)、1 mol Ar,相当于在容积为1.5倍左室容积的容器中起始充入4 mol SO2、2 mol O2、1 mol Ar,相对于2倍左室容积的容器缩小了体积,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SO2物质的量减小,即第二次平衡时,SO2的总物质的量比第一次平衡时左室SO2物质的量的2倍要少,D项错误。
11.(10分)298 K时,将20 mL 3x mol·L-1 Na3AsO3、20 mL 3x mol·L-1 I2和20 mL 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As(aq)+I2(aq)+2OH-(aq)As(aq)+2I-(aq)+H2O(l)。溶液中c(As)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1)下列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填字母)。
a.溶液的pH不再变化
b.v(I-)=2v(As)
c.不再变化
d.c(I-)=y mol·L-1
(2)tm时,v正 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tm时v逆 tn时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 。
(4)若平衡时溶液的pH=14,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 (用含x、y的式子表示)。
答案:(1)ac (2)大于 (3)小于 tm时生成物浓度较低 (4)
12.(10分)用CO2制备CH3OH可实现CO2的能源化利用,反应如下:CO2(g)+3H2(g) CH3OH(g)+H2O(g)。
(1)在523 K、V L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说法能作为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 (填字母)。
a.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
b.体系内的气体密度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d.甲醇的浓度不再改变
(2)工业上用CO2制备CH3OH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副反应:CO2(g)+H2(g) CO(g)+H2O(g) ΔH=+41.2 kJ/mol。将反应物混合气按进料比n(CO2)∶n(H2)=1∶3通入反应装置,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发生反应。
①不同温度和压强下,CH3OH平衡产率和CO2平衡转化率分别如图1、图2。
ⅰ.图1中,压强p1 p2(填“>”“=”或“<”)。
ⅱ.图2中,压强为p2,温度高于503 K后,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是 。
②实际生产中,测得压强为p3时,相同时间内不同温度下的CH3OH产率如图3。
图3中523 K时的CH3OH产率最大,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此条件下主反应限度最大
b.此条件下主反应速率最快
c.523 K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强
答案:(1)acd
(2)①ⅰ.>
ⅱ.CO2平衡转化率为正反应和副反应的CO2平衡转化率之和。副反应为吸热反应,随温度升高CO2平衡转化率升高,主反应为放热反应,随温度升高CO2平衡转化率降低,温度较高时,CO2平衡转化率主要取决于副反应 ②c
解析:(1)正反应体积减小,压强是变量,所以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反应前后容器容积和混合气体的质量均是不变的,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所以体系内的气体密度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正反应气体体积减小,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平均摩尔质量是变量,所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甲醇的浓度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2)①ⅰ.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为气体分子总数减小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甲醇的生成;由题图1可知p1时的甲醇平衡产率高于p2时的甲醇平衡产率,因此,p1>p2;ⅱ.题图2中,压强为p2时,CO2平衡转化率为正反应和副反应的CO2平衡转化率之和,副反应为吸热反应,随温度升高CO2平衡转化率升高,主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高于503 K后,CO2平衡转化率降低,因温度较高时,CO2平衡转化率主要取决于副反应,所以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②题图3中523 K时的CH3OH产率最大,主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故a错误;温度越高,速率越快,所以此条件下主反应速率不是最快,故b错误;催化剂能成千上万倍的加快反应速率,说明523 K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强,故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