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讲 过渡态理论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讲义+课件)( 含答案 )2026届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9讲 过渡态理论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讲义+课件)( 含答案 )2026届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4 21:20:52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第39讲 过渡态理论 催化剂对化学
反应的影响
第九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知道化学反应是有历程的,了解基元反应、过渡态理论。
2.知道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历程,了解简单的催化机理及其对调控化学反应速率
的重要意义。
复习目标
考点一 基元反应 过渡态理论
考点二 催化剂影响反应速率的理论解释
课时测评
内容索引
考点一
基元反应 过渡态理论
1.基元反应
(1)概念: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其中的每一步反应都称为基元反应。
(2)速率方程:对于基元反应aA+bBgG+hH,其速率方程可写为v=k·ca(A)·cb(B)(其中k称为速率常数,恒温下,k不因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
变化)。
必备知识 整合
2.反应历程
(1)含义: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基元反应的总和称为总反应。
例如H2(g)+I2(g)2HI(g),有如下两步基元反应:
①I2 I·+I·(快)
②H2+2I·2HI(慢)
(2)自由基:带有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自由基,如O·自由基、I·自
由基。
3.过渡态理论
(1)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过程中要经过能量较高的过渡状态。
(2)反应的活化能:过渡状态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的差。如图所示:正反应的活化能是_______,逆反应的活化能是_________。ΔH=______________。
Ea
E'a
Ea-E'a
如图所示是两步完成的化学反应,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反应物为    ,中间体为    ,生成物为    。
A、B
C
D
(2)由A、B生成C的反应为    (填“吸”或“放”,下同)热反应,由C生成D的反应为    热反应,总反应为            _______热反应。
(3)第一步为    (填“快”或“慢”,下同)反应,第二步为    ____反应,决定总反应快慢的是   反应。






考向1 反应机理(或历程)的分析应用
1.已知反应:2NO(g)+Br2(g) 2NOBr(g) ΔH=-a kJ·mol-1(a>0),其反应机理如下:
①NO(g)+Br2(g) NOBr2(g) 快
②NO(g)+NOBr2(g) 2NOBr(g) 慢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①的快慢
B.NOBr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活化能小a kJ·mol-1
D.增大Br2(g)浓度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
关键能力 提升

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慢反应,所以该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②的快慢,故A错误;NOBr2是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B错误;由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活化能小a kJ·mol-1,故C正确;增大Br2(g)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但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所以能加快反应速率,故D错误。
2.据文献报道,某反应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B.Ti4+…NH2-N=O是中间产物
C.Ti4+是催化剂
D.Ti4+…NH2-N=OTi4++N2+H2O属于分解反应

根据反应历程,参加反应的物质有NH3、NO、O2,生成物有N2和H2O,因此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NH3+2NO+2O23N2+6H2O,故A错误;根据题中信息得到Ti4+…NH2-N=O是中间产物,故B正确;Ti4+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参与了反应,但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未变,因此Ti4+是催化剂,故C正确;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因此Ti4+…NH2-N=OTi4++N2+H2O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
考向2 速率常数与速率方程
3.工业上利用CH4(混有CO和H2)与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制取H2,原理为CH4(g)+H2O(g) CO(g)+3H2(g),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表达式为v逆=k·c(CO)·c3(H2),k为速率常数,在某温度下测得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由上述数据可得该温度下,c2=   ,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常数k=    _________L3·mol-3·min-1。
CO浓度/(mol·L-1) H2浓度/(mol·L-1) 逆反应速率/(mol·L-1·min-1)
0.1 c1 8.0
c2 c1 16.0
c2 0.15 6.75
0.2
1.0×104
根据v逆=k·c(CO)·c3(H2),由题表中数据可得:(c1 mol·L-1)3=,c2 mol·L-1=,所以有k×=16.0 mol·L-1·min-1,解得k=1.0×104 L3·mol-3·min-1,代入c2的等式可得c2=0.2。
CO浓度/(mol·L-1) H2浓度/(mol·L-1) 逆反应速率/(mol·L-1·min-1)
0.1 c1 8.0
c2 c1 16.0
c2 0.15 6.75
4.已知2N2O5(g) 2N2O4(g)+O2(g),起始时为35.8 kPa,分解的反应速率v=2×10-3×(kPa·min-1)。t=62 min时,测得体系中=2.9 kPa,则此时的=     kPa,v=      kPa·min-1。
30.0
6.0×10-2
2N2O5(g)2N2O4(g)+O2(g)
起始/kPa 35.8 0 0
62 min时/kPa 35.8-2.9×2
=30.0 2.9
v=2×10-3×30.0 kPa·min-1
=6.0×10-2 kPa·min-1。
返回
考点二
催化剂影响反应速率的理论解释
1.碰撞理论解释
催化剂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多,从而加快反应速率,图示如下。
必备知识 整合
2.催化剂的特征
(1)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途径(又称反应机理),不能改变反应的始态和终态。它同时加快了正、逆反应速率,缩短了达到平衡的时间,并不能改变平衡状态。
(2)催化剂有选择性,不同的反应常用不同的催化剂,即每个反应有它特有的催化剂。生产上常利用催化剂的选择性,使所希望的化学反应加快,同时抑制某些副反应的发生。
(3)每种催化剂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体现出它的活性,否则将失去活性或发生催化剂中毒。
考向1 催化反应中化学键和物质的变化
1.(2020·北京卷)硫酸盐(含S、HS)气溶胶是PM2.5的成分之一。近期科研人员提出了雾霾微颗粒中硫酸盐生成的转化机理,其主要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有H2O参与
B.NO2是生成硫酸盐的氧化剂
C.硫酸盐气溶胶呈酸性
D.该过程没有生成硫氧键
关键能力 提升

根据题图中各微粒的构造可知,该过程有H2O参与,故A正确;根据题图的转化过程,NO2转化为HNO2,N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变为+3价,得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故B正确;硫酸盐(含S、HS)气溶胶中含有HS,转化过程有水参与,则HS在水中可电离生成H+和S,则硫酸盐气溶胶呈酸性,故C正确;根据题图转化过程可知,由S转化为HS,有硫氧键生成,故D错误。
2.(2024·湖南师大附中入学考试)H2和O2在钯的配合物离子[PdCl4]2-的作用下合成H2O2,反应历程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的总反应为H2+O2H2O2
B.该过程有非极性键断裂
C.[PdCl4]2-在此过程中作为中间产物
D.历程中发生了反应Pd+O2+2Cl-[PdCl2O2]2-

依据题图可知氢气与氧气在[PdCl4]2-催化作用下生成过氧化氢,即H2+O2H2O2,A项正确;H2、O2中存在非极性键,该过程有非极性键断裂,B项正确;依据题给过程图可知[PdCl4]2-在此过程中先消耗后生成,反应前后不变,是催化剂,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过程中发生了反应Pd+O2+2Cl-[PdCl2O2]2-,D项正确。
反应历程中物质的变化
1.只进不出的是反应物(A…);
2.只出不进的是产物(…M);
3.先出后进的是中间体(…X,X…);
4.先进后出的是催化剂(R…,…R)。
练后归纳
考向2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调控作用
3.NOx(主要指NO和NO2)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有效去除大气中的NOx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在有氧条件下,新型催化剂M能催化NH3与NOx反应生成N2。将一定比例的O2、NH3和NOx的混合气体,匀速通入装有催化剂M的反应器中反应(装置见图1)。
反应相同时间NOx的去除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在50~250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NOx的去除率先迅速上升后上升缓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反应温度高于380 ℃时,NOx的去除率迅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迅速上升段是催化剂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与温度升高共同作用,使NOx去除反应速率迅速增大;上升缓慢段主要是温度升高引起的NOx 去除反应速率增大,催化剂活性基本不变
催化剂活性下降;NH3 与 O2反应生成了NO
1.(2023·广东卷)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R(g) P(g)。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高考真题 感悟

由题图可知两种催化剂均出现四个波峰,所以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正确;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R的浓度增大,B正确;由题图可知使用Ⅰ时最高活化能小于Ⅱ时最高活化能,所以使用Ⅰ时反应速率更快,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C错误;在前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快,后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高反应速率较慢,所以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正确。
2.(2022·山东卷)在NO催化下,丙烷与氧气反应制备丙烯的部分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N分子参与的反应一定有电子转移
B.由NO生成HONO的反应历程有2种
C.增大NO的量,C3H8的平衡转化率不变
D.当主要发生包含②的历程时,最终生成的水减少

根据题给反应机理图知,含N分子发生的反应有NO+·OOHNO2+·OH、NO+NO2+H2O2HONO、NO2+·C3H7C3H6+HONO、HONONO+·OH,含N分子NO、NO2、HONO中N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2价、+4价、+3价,上述反应中均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都为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电子转移,A项正确;根据题图,由NO生成HONO的反应历程有2种,B项正确; NO是催化剂,增大NO
的量,C3H8的平衡转化率不变,C项正确;无论反应历程如何,在NO催化下,丙烷与O2反应制备丙烯的总反应都为2C3H8+O2 2C3H6+2H2O,当主要发生包含②的历程时,最终生成的水不变,D项错误。
3.(2021·山东卷)18O标记的乙酸甲酯在足量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部分反
应历程可表示为 +OH-
+CH3O-,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 为快速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Ⅱ、Ⅲ为决速步骤
B.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存在18OH-
C.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存在COH
D.反应Ⅰ与反应Ⅳ活化能的差值等于图
示总反应的焓变

一般来说,反应的活化能越高,反应速率越慢,反应速率慢的为决速步骤,由题图可知,反应Ⅰ和反应Ⅳ的活化能较高,因此反应的决速步
骤为反应Ⅰ、Ⅳ,故A错误;反应Ⅰ为加成反应,而
为快速平衡,反应Ⅱ的成键和断键方式为
或 ,后者能生成 18OH-,因此反应
结束后,溶液中存在18O-,故B正确;反应Ⅲ的成
键和断键方式为 或 ,因此反应结束后溶液中
不会存在COH,故C错误;该总反应对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
成物的总能量,总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 和CH3O-的总
能量与 和OH-的总能量之差等
于图示总反应的焓变,故D错误。
4.(2023·全国甲卷节选)电喷雾电离等方法得到的M+(Fe+、Co+、Ni+等)与O3反应可得MO+。MO+与CH4反应能高选择性地生成甲醇。
MO+分别与CH4、CD4反应,体系的能量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如图所示(两者历程相似,图中以CH4示例)。
(1)步骤Ⅰ和Ⅱ中涉及氢原子成键变化的是    (填“Ⅰ”或“Ⅱ”)。

步骤Ⅰ涉及碳氢键的断裂和氢氧键的形成,步骤Ⅱ中涉及碳氧键的形成,所以符合题意的是步骤Ⅰ。
(2)直接参与化学键变化的元素被替换为更重的同位素时,反应速率会变慢,则MO+与CD4反应的能量变化应为图中曲线    (填“c”或“d”)。
c
直接参与化学键变化的元素被替换为更重的同位素时,反应速率会变慢,则此时正反应活化能会增大,根据题图可知,MO+与CD4反应的能量变化应为图中曲线c。
(3)MO+与CH2D2反应,氘代甲醇的产量CH2DOD    CHD2OH(填“>”“<”或“=”)。若MO+与CHD3反应,生成的氘代甲醇
有    种。

2
由(2)中可知,CH2D2中C-H比C-D更易断裂,CHD2OH更易生成,产量更大。根据反应机理可知,若MO+与CHD3反应,生成的氘代甲醇可能为CHD2OD或CD3OH,共2种。
返回
课 时 测 评
1.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存在如下反应历程(“·”表示电子):
①Cl22Cl·(慢反应)
②CH4+Cl··CH3+HCl(快反应)
③·CH3+Cl2CH3Cl+Cl·(快反应)
④·CH3+Cl·CH3Cl(快反应)
已知在分步反应中,较慢的一步反应控制总反应的速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为CH4+Cl2CH3Cl+HCl
B.光照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反应①的进行从而使总反应速率加快
C.反应②~④都是由微粒通过碰撞而发生的反应
D.反应①是释放能量的反应

由反应历程可知,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则总反应方程式为CH4+Cl2CH3Cl+HCl,故A正确;由反应历程可知,反应②~④都是由微粒通过有效碰撞而发生的反应,故C正确;反应①破坏氯气分子中的共价键吸收能量,故D错误。
2.科学家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出了均相催化的思维模型。总反应:A+BAB(K为催化剂),①A+KAK Ea1,②AK+BAB+K Ea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第①步为决速步骤
B.升高温度,该反应的速率加快
C.该反应的ΔH=-Ea kJ·mol-1
D.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加快了反应速率

第①步的正反应活化能Ea1>第②步正反应活化能Ea2,所以反应速率:①<②,而总反应速率取决于慢的反应,故决速步骤为①,A正确;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Ea是该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D正确。
3.异丁烯[CH2=C(CH3)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于制备丁基橡胶、甲基丙烯腈等。资料表明,异丁烷在固体杂多酸盐(用S表示)作用下制备异丁烯和H2的反应机理如下:
过程ⅰ.CH3-CH(CH3)-CH3+SCH3-CH(CH3)-CH3…S;
过程ⅱ.CH3-CH(CH3)-CH3…S+SCH2=C(CH3)2…S+H2…S;
过程ⅳ.H2…SH2(g)+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CH3)-CH3CH2C(CH3)2+H2
B.固体杂多酸盐是反应的催化剂,降低了总反应的活化能
C.CH2=C(CH3)2…S和H2…S均为催化剂
D.过程ⅲ表示的是异丁烯在固体杂多酸盐表面的脱附过程

根据反应机理可知,CH2=C(CH3)2…S和H2…S均为中间产物,C错误。
4.CO和N2O在Fe+作用下转化为N2和CO2,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两步基元反应:①N2O+Fe+N2+FeO+ K1,②CO+FeO+CO2+Fe+ K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ΔH<0
B.两步反应中,决定总反应速率的是反应①
C.升高温度,可提高N2O的平衡转化率
D.Fe+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
的ΔH

如题图能量变化可知,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A项正确;总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由反应速率慢的基元反应决定,即由反应①决定,B项正确;由A项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逆向进行,N2O的平衡转化率降低,C项错误;Fe+为反应的催化剂,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的ΔH,D项正确。
5.反应物(X)转化为产物(Y)时的能量变化与反应过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键能大于Y的键能
B.M为反应的中间产物
C.其他条件相同时,②的反应速率比①的更快
D.对于反应①,升高温度,Y的平衡产率将增大

X的能量高,键能小于Y的键能,A错误;由题图示可知,M参加反应后,最后一步反应又生成M,则M为反应的催化剂,B错误;因为过程②各步反应的活化能均小于过程①反应的活化能,所以其他条件相同时,②的反应速率比①的更快,C正确;反应①的Δ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Y的平衡产率减小,D错误。
6.甲醇与水蒸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Ⅰ:CH3OH(g)CO(g)+2H2(g) ΔH1
反应Ⅱ:CO(g)+H2O(g)CO2(g)+H2(g)  ΔH2
根据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3-E2>E4-E1
B.反应Ⅱ决定整个反应的速率
C.催化剂可以降低总反应的焓变
D.CH3OH(g)+H2O(g)CO2(g)+3H2(g) 
ΔH=ΔH1-ΔH2

由于绝对值|E3-E2|<|E4-E1|,该值为负值,去掉绝对值后,E3-E2>E4-E1,A正确;由题图可知,反应Ⅰ的活化能较大,反应Ⅰ决定整个反应的速率,B错误;催化剂不改变焓变,C错误;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Ⅰ+Ⅱ可得目标方程CH3OH(g)+H2O(g)CO2(g)+3H2(g) ΔH=ΔH1+ΔH2,D错误。
7.目前,常利用催化技术将汽车尾气中NO和CO转化为CO2和N2。为研究不同条件对该化学反应的影响。某课题组按下表数据进行了实验探究。实验中使用了等质量的同种催化剂,测得CO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Ⅱ的反应温度为280 ℃
B.由实验Ⅰ、Ⅱ可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该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
C.实验Ⅰ达到平衡时,NO的浓度为4.50×10-3 mol·L-1
D.该反应的反应热ΔH<0

编号 T/℃ c(NO)/(mol·L-1) c(CO)/(mol·L-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1)
Ⅰ 280 6.50×10-3 4.00×10-3 80.0
Ⅱ 6.50×10-3 4.00×10-3 120
Ⅲ 360 6.50×10-3 4.00×10-3 80.0
根据题图中实验Ⅰ和Ⅱ CO平衡浓度相同可知,温度应该相同,所以实验Ⅱ的反应温度为280 ℃,故A正确;由题表及题图结合分析可知,实验Ⅰ、Ⅱ催化剂比表面积不同,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化学反应速率增
编号 T/℃ c(NO)/(mol·L-1) c(CO)/(mol·L-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1)
Ⅰ 280 6.50×10-3 4.00×10-3 80.0
Ⅱ 6.50×10-3 4.00×10-3 120
Ⅲ 360 6.50×10-3 4.00×10-3 80.0
大,故B正确;NO和CO转化为CO2和N2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2CO2CO2+N2,Δc(NO)=Δc(CO)=4.00×
10-3 mol·L-1-1.00×10-3 mol·L-1=3.00×10-3 mol·L-1,
所以平衡时,NO的浓度为6.50×10-3 mol·L-1-3.00×10-3
mol·L-1=3.50×10-3 mol·L-1,故C错误;对比反应Ⅰ和Ⅲ,温度升高,平衡时CO浓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说明ΔH<0,故D正确。
编号 T/℃ c(NO)/(mol·L-1) c(CO)/(mol·L-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1)
Ⅰ 280 6.50×10-3 4.00×10-3 80.0
Ⅱ 6.50×10-3 4.00×10-3 120
Ⅲ 360 6.50×10-3 4.00×10-3 80.0
8.一定温度下,CH3CH2CH3的氯化、溴化反应势能图及一段时间后产物的选择性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ΔH1+ΔH3=ΔH2+ΔH4
B.升高温度,体系中n(1-氯丙烷)∶n(2-氯丙烷)的值增大
C.以丙烷为原料合成丙醇时,“先溴代再水解”有利于提高2-丙醇的含量
D.由图可知,丙烷中碳氢键的键能不完全相同

由题图可知,①CH3CH2CH3+Cl·CH3CH2CH2·+HCl ΔH1,②CH3CH2CH3+Cl··CH(CH3)2+HCl ΔH2,③CH3CH2CH3+Br·CH3CH2CH2·+HBr ΔH3,④CH3CH2CH3+Br··CH(CH3)2+HBr ΔH4,反应①+③≠②+④,则ΔH1+ΔH3≠ΔH2+ΔH4,A错误;由于CH3CH2CH2 CH(CH3)2 Δ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体系中n(1-氯丙烷)∶n(2-氯丙烷)的值增大,B正确;由题图可
知,仲氢溴化反应的产率为97%明显高于仲氢氯化反应的
55%,故以丙烷为原料合成2-溴丙烷的产率高,其水解得到2-丙醇的产率相应也高,C正确;由题图可知,相同条件下丙烷氯化、溴化时,仲氢的选择性大,更易被取代,说明仲氢比伯氢活性强,键能不同,D
正确。
9.(2025·内蒙古八省联考卷)某离子液体的阴离子可以吸收CO2,其可能的两种反应路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种路径的总反应相同
B.路径Ⅰ是主要的反应途径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D.生成物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反应物相同,经过不同的反应路径,最终生成物相同,总反应均为+CO2,A正确;路径Ⅱ活化能小,反应速率快,故路径Ⅱ是主要的反应途径,B错误;该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正确;生成物为,其内部含有共价键,离子液体中呈电中性,故离子液体中还含有阳离子,与之间存在离子键,D正确。
10.为研究反应2X(s)+2Y(g) Z(g)+2W(g),向2 L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X和2 mol Y发生反应。一定条件下,在甲、乙两种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相同时间,测得Y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ΔH<0
B.在相同温度下,与甲催化剂相比,乙催化剂使反应活化能更低
C.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加入2 mol X,Y的转化率增大
D.反应至M点时,体系中c(Z)=0.275 mol·L-1

由题图可知,Y的转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ΔH<0,故A正确;由题图可知,在相同温度下,与甲催化剂相比,乙催化剂对该反应的催化效果更好,使反应活化能更低,故B正确;由于X是固体,加入X平衡不发生移动,Y的转化率不变,故C错误;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三段式:
2X(s)+2Y(g) Z(g)+2W(g)
起始/(mol·L-1) 1 0  0
转化/(mol·L-1) 0.55 0.275  0.55
M点/(mol·L-1) 0.45 0.275  0.55
体系中c(Z)=0.275 mol·L-1,故D正确。
11.已知Cl2(g)+CO(g) COCl2(g)的速率方程v=k(Cl2)·c(CO)(k为速率常数),该反应可认为经过以下反应历程:
第一步:Cl2(g) 2Cl(g) 快速平衡
第二步:Cl(g)+CO(g) COCl(g) 快速平衡
第三步:COCl(g)+Cl2(g)COCl2(g)+Cl(g)  慢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三步反应的活化能较低,是决速反应
B.Cl是该总反应的中间产物,COCl是该总反应的催化剂
C.c(Cl2)、c(CO)分别增大相同的倍数,对总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前者大
D.升温可使k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加快

第三步反应为慢反应,则反应的活化能较大,是决速反应,故A错误;Cl和COCl都是该总反应的中间产物,故B错误;从速率方程v=k(Cl2)·c(CO)中可以看出,c(CO)、c(Cl2)分别增大相同的倍数,对总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c(CO)大,故C错误;升温可以提高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k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加快,故D正确。
12.已知2N2O(g)2N2(g)+O2(g)的速率方程为v=k·cn(N2O)(k为速率常数,只与温度、催化剂有关)。实验测得,N2O在催化剂X表面反应的变化数据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1,c1>c2=c3
B.t=10 min时,v(N2O)=2.0×10-3 mol·L-1·s-1
C.相同条件下,增大N2O的浓度或催化剂X的表面积,都能加快反应速率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若N2O起始浓度为0.200 mol·L-1,当浓度减至一半时共耗时50 min
t/min 0 10 20 30 40 50 60 70
c(N2O)/(mol·L-1) 0.100 0.080 c1 0.040 0.020 c2 c3 0

根据题表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速率始终不变,N2O的消耗是匀速的,说明反应速率与c(N2O)无关,故速率方程中n=0,每10 min一氧化二氮浓度减小0.02 mol·L-1,则c1=0.06>c2=c3=0,A、C错误;t=10 min时瞬时速率等于平均速率v(N2O)==2.0×10-3 mol·L-1· min-1,B错误;速率方程中n=0,故速率与N2O浓度无关,故C错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不变,即为2.0×10-3 mol·L-1· min-1,若起始浓度为0.200 mol·L-1,浓度减至一半时所耗时间为=50 min,D正确。
t/min 0 10 20 30 40 50 60 70
c(N2O)/(mol·L-1) 0.100 0.080 c1 0.040 0.020 c2 c3 0
13.(2024·济南历城模拟)二甲醚(CH3OCH3)被称为21世纪的“清洁能源”,科学家研究在酸性条件下,用甲醇可合成二甲醚,反应历程中相对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循环过程中,催化剂参与了中间反应
B.该历程中最小的能垒(基元反应活化能)
为1.31 kJ·mol-1
C.制约总反应速率关键步骤的基元反应方程式
为 CH3OCH3+H+
D.总反应方程式为2CH3OHCH3OCH3+H2O

整个过程中H+是催化剂,先参与第一步反应,在最后一步反应生成,故A正确;由题图可知该历程中最小的能垒(基元反应活化能)为131 kJ·mol-1,注意纵坐标的单位,故B错误;决定总反应速率的是活化能或能垒最高的基元反应,由题图可知,该基元反应为
CH3OCH3+H+,故C正确;整个过程消耗甲醇,生成二甲醚和水,故总反应为2CH3OHCH3OCH3+H2O,故D正确。
14.(9分)汽车排气管装有三元催化剂装置,在催化剂表面通过发生吸附、解吸消除CO、NO等污染物。反应机理如下[Pt(s)表示催化剂,右上角带“*”表示吸附状态]:
Ⅰ.NO+Pt(s)NO*
Ⅱ.CO+Pt(s)CO*
Ⅲ.NO*N*+O*
Ⅳ.CO*+O*CO2+Pt(s)
Ⅴ.N*+ N*N2+Pt(s)
Ⅵ.NO*+N*N2O+Pt(s)
经测定汽车尾气中反应物浓度及生成物浓度随温度T变化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
(1)图1中温度从Ta升至Tb的过程中,反应物浓度急剧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温度升高,催化剂活性增强,反应速率加快
由题图1可知,温度升高,反应物的消耗量迅速增大,主要原因是催化剂的活性增强,反应速率加快。
(2)图2中T2 ℃时反应Ⅴ的活化能    (填“<”“>”或“=”)反应Ⅵ的活化能;T3 ℃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填“Ⅳ”“Ⅴ”或“Ⅵ”)。


由题图2可知,T2 ℃时,N2的浓度小于N2O的浓度,说明反应Ⅴ的反应速率小于反应Ⅵ的反应速率,则反应Ⅴ的活化能大于反应Ⅵ的活化能;T3 ℃时,生成物二氧化碳的浓度最大,说明发生的主要反应为反
应Ⅳ。
15.(12分)H2还原NO的化学方程式为2NO(g)+2H2(g)N2(g)+2H2O(g) ΔH<0。
(1)研究表明上述反应历程分两步:
Ⅰ.2NO(g)+H2(g)N2(g)+H2O2(l)(慢反应)
Ⅱ.H2O2(l)+H2(g)2H2O(g)(快反应)
该总反应的速率由反应    (填“Ⅰ”或“Ⅱ”)决定,反应Ⅰ的活化能比反应Ⅱ的活化能    (填“高”或“低”)。


化学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慢的一步,由题意可知反应Ⅰ为慢反应,则总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Ⅰ;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反应Ⅰ的反应速率比反应Ⅱ的反应速率慢,则反应Ⅰ的活化能比反应Ⅱ的活化能高。
(2)该反应常伴有副产物N2O和NH3的生成。以Pt作催化剂,用H2还原某废气中的NO(其他气体不反应),270 ℃时H2的体积分数对H2-NO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随着H2体积分数的增大,N2的体积分数呈下降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H2体积分数的增加,NO反应完后,在Pt催化下,N2和H2反应生成NH3,所以N2的体积分数呈下降趋势
由题图可知,当一氧化氮完全反应后,氮气的体积分数随氢气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在铂催化下,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导致氮气的体积分数随氢气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减小。
(3)在一定温度下,副产物N2O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O(g)2N2(g)+O2(g),测得在恒容容器中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0~20 min,反应速率v(N2O)为     mol·L-1·min-1。若N2O的起始浓度为0.20 mol·L-1,则反应至40 min时N2O的转化率α=    。
反应时间/min 0 20 40 60 80 100
c(N2O)/ (mol·L-1) 0.10 0.08 0.06 0.04 0.02 0.00
0.001
20%
返回
由题给数据可知,0~20 min,反应速率为v(N2O)==0.001 mol·L-1·min-1。由题给数据可知,反应速率v(N2O)与反应物N2O的浓度无关,反应速率恒定为0.001 mol·L-1·min-1,则反应至40 min时N2O的转化率α=×100%=20%。
反应时间/min 0 20 40 60 80 100
c(N2O)/ (mol·L-1) 0.10 0.08 0.06 0.04 0.02 0.00第39讲 过渡态理论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复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是有历程的,了解基元反应、过渡态理论。2.知道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历程,了解简单的催化机理及其对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意义。
考点一 基元反应 过渡态理论
1.基元反应
(1)概念: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其中的每一步反应都称为基元反应。
(2)速率方程:对于基元反应aA+bBgG+hH,其速率方程可写为v=k·ca(A)·cb(B)(其中k称为速率常数,恒温下,k不因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变化)。
2.反应历程
(1)含义: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基元反应的总和称为总反应。
例如H2(g)+I2(g)2HI(g),有如下两步基元反应:
①I2 I·+I·(快)
②H2+2I·2HI(慢)
(2)自由基:带有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自由基,如O·自由基、I·自由基。
3.过渡态理论
(1)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过程中要经过能量较高的过渡状态。
(2)反应的活化能:过渡状态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的差。如图所示:正反应的活化能是Ea,逆反应的活化能是E'a。ΔH=Ea-E'a。
学生用书 第224页
【微思考】 如图所示是两步完成的化学反应,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反应物为    ,中间体为    ,生成物为    。
(2)由A、B生成C的反应为    (填“吸”或“放”,下同)热反应,由C生成D的反应为    热反应,总反应为    热反应。
(3)第一步为    (填“快”或“慢”,下同)反应,第二步为    反应,决定总反应快慢的是    反应。
提示:(1)A、B C D (2)吸 放 放(3)慢 快 慢
反应机理(或历程)的分析应用
1.已知反应:2NO(g)+Br2(g) 2NOBr(g) ΔH=-a kJ·mol-1(a>0),其反应机理如下:
①NO(g)+Br2(g) NOBr2(g) 快
②NO(g)+NOBr2(g) 2NOBr(g) 慢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①的快慢
B.NOBr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活化能小a kJ·mol-1
D.增大Br2(g)浓度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C
解析: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慢反应,所以该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②的快慢,故A错误;NOBr2是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B错误;由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活化能小a kJ·mol-1,故C正确;增大Br2(g)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但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所以能加快反应速率,故D错误。
2.据文献报道,某反应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B.Ti4+…NH2-N=O是中间产物
C.Ti4+是催化剂
D.Ti4+…NH2-N=OTi4++N2+H2O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A
解析:根据反应历程,参加反应的物质有NH3、NO、O2,生成物有N2和H2O,因此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NH3+2NO+2O23N2+6H2O,故A错误;根据题中信息得到Ti4+…NH2-NO是中间产物,故B正确;Ti4+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参与了反应,但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未变,因此Ti4+是催化剂,故C正确;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因此Ti4+…NH2-N=OTi4++N2+H2O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
速率常数与速率方程
3.工业上利用CH4(混有CO和H2)与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制取H2,原理为CH4(g)+H2O(g) CO(g)+3H2(g),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表达式为v逆=k·c(CO)·c3(H2),k为速率常数,在某温度下测得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CO浓度/ (mol·L-1) H2浓度/ (mol·L-1) 逆反应速率/ (mol·L-1·min-1)
0.1 c1 8.0
c2 c1 16.0
c2 0.15 6.75
由上述数据可得该温度下,c2=   ,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常数k=    L3·mol-3·min-1。
答案:0.2 1.0×104
解析:根据v逆=k·c(CO)·c3(H2),由题表中数据可得:(c1 mol·L-1)3=,c2 mol·L-1=,所以有k×=16.0 mol·L-1·min-1,解得k=1.0×104 L3·mol-3·min-1,代入c2的等式可得c2=0.2。
4.已知2N2O5(g) 2N2O4(g)+O2(g),起始时为35.8 kPa,分解的反应速率v=2×10-3×(kPa·min-1)。t=62 min时,测得体系中=2.9 kPa,则此时的=     kPa,v=     kPa·min-1。
答案:30.0 6.0×10-2
解析:     2N2O5(g)2N2O4(g)+O2(g)
起始/kPa 35.8 0 0
62 min时/kPa 35.8-2.9×2
=30.0 2.9
v=2×10-3×30.0 kPa·min-1
=6.0×10-2 kPa·min-1。
学生用书 第225页
考点二 催化剂影响反应速率的理论解释
1.碰撞理论解释
催化剂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多,从而加快反应速率,图示如下。
2.催化剂的特征
(1)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途径(又称反应机理),不能改变反应的始态和终态。它同时加快了正、逆反应速率,缩短了达到平衡的时间,并不能改变平衡状态。
(2)催化剂有选择性,不同的反应常用不同的催化剂,即每个反应有它特有的催化剂。生产上常利用催化剂的选择性,使所希望的化学反应加快,同时抑制某些副反应的发生。
(3)每种催化剂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体现出它的活性,否则将失去活性或发生催化剂中毒。
催化反应中化学键和物质的变化
1.(2020·北京卷)硫酸盐(含S、HS)气溶胶是PM2.5的成分之一。近期科研人员提出了雾霾微颗粒中硫酸盐生成的转化机理,其主要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有H2O参与
B.NO2是生成硫酸盐的氧化剂
C.硫酸盐气溶胶呈酸性
D.该过程没有生成硫氧键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图中各微粒的构造可知,该过程有H2O参与,故A正确;根据题图的转化过程,NO2转化为HNO2,N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变为+3价,得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故B正确;硫酸盐(含S、HS)气溶胶中含有HS,转化过程有水参与,则HS在水中可电离生成H+和S,则硫酸盐气溶胶呈酸性,故C正确;根据题图转化过程可知,由S转化为HS,有硫氧键生成,故D错误。
2.(2024·湖南师大附中入学考试)H2和O2在钯的配合物离子[PdCl4]2-的作用下合成H2O2,反应历程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的总反应为H2+O2H2O2
B.该过程有非极性键断裂
C.[PdCl4]2-在此过程中作为中间产物
D.历程中发生了反应Pd+O2+2Cl-[PdCl2O2]2-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图可知氢气与氧气在[PdCl4]2-催化作用下生成过氧化氢,即H2+O2H2O2,A项正确;H2、O2中存在非极性键,该过程有非极性键断裂,B项正确;依据题给过程图可知[PdCl4]2-在此过程中先消耗后生成,反应前后不变,是催化剂,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过程中发生了反应Pd+O2+2Cl-[PdCl2O2]2-,D项正确。
反应历程中物质的变化 1.只进不出的是反应物(A…); 2.只出不进的是产物(…M); 3.先出后进的是中间体(…X,X…); 4.先进后出的是催化剂(R…,…R)。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调控作用
3.NOx(主要指NO和NO2)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有效去除大气中的NOx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在有氧条件下,新型催化剂M能催化NH3与NOx反应生成N2。将一定比例的O2、NH3和NOx的混合气体,匀速通入装有催化剂M的反应器中反应(装置见图1)。
学生用书 第226页
反应相同时间NOx的去除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在50~250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NOx的去除率先迅速上升后上升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当反应温度高于380 ℃时,NOx的去除率迅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迅速上升段是催化剂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与温度升高共同作用,使NOx去除反应速率迅速增大;上升缓慢段主要是温度升高引起的NOx 去除反应速率增大,催化剂活性基本不变 催化剂活性下降;NH3 与 O2反应生成了NO
1.(2023·广东卷)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R(g) P(g)。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两种催化剂均出现四个波峰,所以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正确;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R的浓度增大,B正确;由题图可知使用Ⅰ时最高活化能小于Ⅱ时最高活化能,所以使用Ⅰ时反应速率更快,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C错误;在前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快,后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高反应速率较慢,所以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正确。
2.(2022·山东卷)在NO催化下,丙烷与氧气反应制备丙烯的部分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含N分子参与的反应一定有电子转移
B.由NO生成HONO的反应历程有2种
C.增大NO的量,C3H8的平衡转化率不变
D.当主要发生包含②的历程时,最终生成的水减少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给反应机理图知,含N分子发生的反应有NO+·OOHNO2+·OH、NO+NO2+H2O2HONO、NO2+·C3H7C3H6+HONO、HONONO+·OH,含N分子NO、NO2、HONO中N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2价、+4价、+3价,上述反应中均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都为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电子转移,A项正确;根据题图,由NO生成HONO的反应历程有2种,B项正确;NO是催化剂,增大NO的量,C3H8的平衡转化率不变,C项正确;无论反应历程如何,在NO催化下,丙烷与O2反应制备丙烯的总反应都为2C3H8+O22C3H6+2H2O,当主要发生包含②的历程时,最终生成的水不变,D项错误。
3.(2021·山东卷)18O标记的乙酸甲酯在足量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部分反应历程可表示为+OH-+CH3O-,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为快速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Ⅱ、Ⅲ为决速步骤
B.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存在18OH-
C.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存在COH
D.反应Ⅰ与反应Ⅳ活化能的差值等于图示总反应的焓变
答案:B
解析:一般来说,反应的活化能越高,反应速率越慢,反应速率慢的为决速步骤,由题图可知,反应Ⅰ和反应Ⅳ的活化能较高,因此反应的决速步骤为反应Ⅰ、Ⅳ,故A错误;反应Ⅰ为加成反应,而为快速平衡,反应Ⅱ的成键和断键方式为或,后者能生成18OH-,因此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存在18OH-,故B正确;反应Ⅲ的成键和断键方式为或,因此反应结束后溶液中不会存在COH,故C错误;该总反应对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总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和CH3O-的总能量与和OH-的总能量之差等于图示总反应的焓变,故D错误。
4.(2023·全国甲卷节选)电喷雾电离等方法得到的M+(Fe+、Co+、Ni+等)与O3反应可得MO+。MO+与CH4反应能高选择性地生成甲醇。
MO+分别与CH4、CD4反应,体系的能量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如图所示(两者历程相似,图中以CH4示例)。
学生用书 第227页
(1)步骤Ⅰ和Ⅱ中涉及氢原子成键变化的是    (填“Ⅰ”或“Ⅱ”)。
(2)直接参与化学键变化的元素被替换为更重的同位素时,反应速率会变慢,则MO+与CD4反应的能量变化应为图中曲线    (填“c”或“d”)。
(3)MO+与CH2D2反应,氘代甲醇的产量CH2DOD    CHD2OH(填“>”“<”或“=”)。若MO+与CHD3反应,生成的氘代甲醇有    种。
答案:(1)Ⅰ (2)c (3)< 2
解析:(1)步骤Ⅰ涉及碳氢键的断裂和氢氧键的形成,步骤Ⅱ中涉及碳氧键的形成,所以符合题意的是步骤Ⅰ。(2)直接参与化学键变化的元素被替换为更重的同位素时,反应速率会变慢,则此时正反应活化能会增大,根据题图可知,MO+与CD4反应的能量变化应为图中曲线c。(3)由(2)中可知,CH2D2中C-H比C-D更易断裂,CHD2OH更易生成,产量更大。根据反应机理可知,若MO+与CHD3反应,生成的氘代甲醇可能为CHD2OD或CD3OH,共2种。
课时测评39 过渡态理论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选择题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存在如下反应历程(“·”表示电子):
①Cl22Cl·(慢反应)
②CH4+Cl··CH3+HCl(快反应)
③·CH3+Cl2CH3Cl+Cl·(快反应)
④·CH3+Cl·CH3Cl(快反应)
已知在分步反应中,较慢的一步反应控制总反应的速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为CH4+Cl2CH3Cl+HCl
B.光照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反应①的进行从而使总反应速率加快
C.反应②~④都是由微粒通过碰撞而发生的反应
D.反应①是释放能量的反应
答案:D
解析:由反应历程可知,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则总反应方程式为CH4+Cl2CH3Cl+HCl,故A正确;由反应历程可知,反应②~④都是由微粒通过有效碰撞而发生的反应,故C正确;反应①破坏氯气分子中的共价键吸收能量,故D错误。
2.科学家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出了均相催化的思维模型。总反应:A+BAB(K为催化剂),①A+KAK Ea1,②AK+BAB+K Ea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①步为决速步骤
B.升高温度,该反应的速率加快
C.该反应的ΔH=-Ea kJ·mol-1
D.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加快了反应速率
答案:C
解析:第①步的正反应活化能Ea1>第②步正反应活化能Ea2,所以反应速率:①<②,而总反应速率取决于慢的反应,故决速步骤为①,A正确;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Ea是该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D正确。
3.异丁烯[CH2=C(CH3)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于制备丁基橡胶、甲基丙烯腈等。资料表明,异丁烷在固体杂多酸盐(用S表示)作用下制备异丁烯和H2的反应机理如下:
过程ⅰ.CH3-CH(CH3)-CH3+SCH3-CH(CH3)-CH3…S;
过程ⅱ.CH3-CH(CH3)-CH3…S+SCH2=C(CH3)2…S+H2…S;
过程ⅲ.CH2C(CH3)2…SCH2=C(CH3)2+S;
过程ⅳ.H2…SH2(g)+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CH3)-CH3CH2C(CH3)2+H2
B.固体杂多酸盐是反应的催化剂,降低了总反应的活化能
C.CH2=C(CH3)2…S和H2…S均为催化剂
D.过程ⅲ表示的是异丁烯在固体杂多酸盐表面的脱附过程
答案:C
解析:根据反应机理可知,CH2=C(CH3)2…S和H2…S均为中间产物,C错误。
4.CO和N2O在Fe+作用下转化为N2和CO2,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两步基元反应:①N2O+Fe+N2+FeO+ K1,②CO+FeO+CO2+Fe+ K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ΔH<0
B.两步反应中,决定总反应速率的是反应①
C.升高温度,可提高N2O的平衡转化率
D.Fe+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的ΔH
答案:C
解析:如题图能量变化可知,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A项正确;总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由反应速率慢的基元反应决定,即由反应①决定,B项正确;由A项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逆向进行,N2O的平衡转化率降低,C项错误;Fe+为反应的催化剂,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的ΔH,D项正确。
5.反应物(X)转化为产物(Y)时的能量变化与反应过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键能大于Y的键能
B.M为反应的中间产物
C.其他条件相同时,②的反应速率比①的更快
D.对于反应①,升高温度,Y的平衡产率将增大
答案:C
解析:X的能量高,键能小于Y的键能,A错误;由题图示可知,M参加反应后,最后一步反应又生成M,则M为反应的催化剂,B错误;因为过程②各步反应的活化能均小于过程①反应的活化能,所以其他条件相同时,②的反应速率比①的更快,C正确;反应①的Δ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Y的平衡产率减小,D错误。
6.甲醇与水蒸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Ⅰ:CH3OH(g)CO(g)+2H2(g) ΔH1
反应Ⅱ:CO(g)+H2O(g)CO2(g)+H2(g)  ΔH2
根据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E3-E2>E4-E1
B.反应Ⅱ决定整个反应的速率
C.催化剂可以降低总反应的焓变
D.CH3OH(g)+H2O(g)CO2(g)+3H2(g) ΔH=ΔH1-ΔH2
答案:A
解析:由于绝对值|E3-E2|<|E4-E1|,该值为负值,去掉绝对值后,E3-E2>E4-E1,A正确;由题图可知,反应Ⅰ的活化能较大,反应Ⅰ决定整个反应的速率,B错误;催化剂不改变焓变,C错误;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Ⅰ+Ⅱ可得目标方程CH3OH(g)+H2O(g)CO2(g)+3H2(g) ΔH=ΔH1+ΔH2,D错误。
7.目前,常利用催化技术将汽车尾气中NO和CO转化为CO2和N2。为研究不同条件对该化学反应的影响。某课题组按下表数据进行了实验探究。实验中使用了等质量的同种催化剂,测得CO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编号 T/℃ c(NO)/ (mol·L-1) c(CO)/ (mol·L-1) 催化剂的比 表面积/ (m2·g-1)
Ⅰ 280 6.50×10-3 4.00×10-3 80.0
Ⅱ 6.50×10-3 4.00×10-3 120
Ⅲ 360 6.50×10-3 4.00×10-3 80.0
A.实验Ⅱ的反应温度为280 ℃
B.由实验Ⅰ、Ⅱ可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该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
C.实验Ⅰ达到平衡时,NO的浓度为4.50×10-3 mol·L-1
D.该反应的反应热ΔH<0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图中实验Ⅰ和Ⅱ CO平衡浓度相同可知,温度应该相同,所以实验Ⅱ的反应温度为280 ℃,故A正确;由题表及题图结合分析可知,实验Ⅰ、Ⅱ催化剂比表面积不同,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B正确;NO和CO转化为CO2和N2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CO2CO2+N2,Δc(NO)=Δc(CO)=4.00×10-3 mol·L-1-1.00×10-3 mol·L-1=3.00×10-3 mol·L-1,所以平衡时,NO的浓度为6.50×10-3 mol·L-1-3.00×10-3 mol·L-1=3.50×10-3 mol·L-1,故C错误;对比反应Ⅰ和Ⅲ,温度升高,平衡时CO浓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说明ΔH<0,故D正确。
8.一定温度下,CH3CH2CH3的氯化、溴化反应势能图及一段时间后产物的选择性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ΔH1+ΔH3=ΔH2+ΔH4
B.升高温度,体系中n(1-氯丙烷)∶n(2-氯丙烷)的值增大
C.以丙烷为原料合成丙醇时,“先溴代再水解”有利于提高2-丙醇的含量
D.由图可知,丙烷中碳氢键的键能不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①CH3CH2CH3+Cl·CH3CH2CH2·+HCl ΔH1,②CH3CH2CH3+Cl··CH(CH3)2+HCl ΔH2,③CH3CH2CH3+Br·CH3CH2CH2·+HBr ΔH3,④CH3CH2CH3+Br··CH(CH3)2+HBr ΔH4,反应①+③≠②+④,则ΔH1+ΔH3≠ΔH2+ΔH4,A错误;由于CH3CH2CH2 CH(CH3)2 Δ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体系中n(1-氯丙烷)∶n(2-氯丙烷)的值增大,B正确;由题图可知,仲氢溴化反应的产率为97%明显高于仲氢氯化反应的55%,故以丙烷为原料合成2-溴丙烷的产率高,其水解得到2-丙醇的产率相应也高,C正确;由题图可知,相同条件下丙烷氯化、溴化时,仲氢的选择性大,更易被取代,说明仲氢比伯氢活性强,键能不同,D正确。
9.(2025·内蒙古八省联考卷)某离子液体的阴离子可以吸收CO2,其可能的两种反应路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种路径的总反应相同
B.路径Ⅰ是主要的反应途径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D.生成物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答案:B
解析:反应物相同,经过不同的反应路径,最终生成物相同,总反应均为+CO2,A正确;路径Ⅱ活化能小,反应速率快,故路径Ⅱ是主要的反应途径,B错误;该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正确;生成物为,其内部含有共价键,离子液体中呈电中性,故离子液体中还含有阳离子,与之间存在离子键,D正确。
10.为研究反应2X(s)+2Y(g) Z(g)+2W(g),向2 L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X和2 mol Y发生反应。一定条件下,在甲、乙两种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相同时间,测得Y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
B.在相同温度下,与甲催化剂相比,乙催化剂使反应活化能更低
C.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加入2 mol X,Y的转化率增大
D.反应至M点时,体系中c(Z)=0.275 mol·L-1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Y的转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ΔH<0,故A正确;由题图可知,在相同温度下,与甲催化剂相比,乙催化剂对该反应的催化效果更好,使反应活化能更低,故B正确;由于X是固体,加入X平衡不发生移动,Y的转化率不变,故C错误;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三段式:
      2X(s)+2Y(g) Z(g)+2W(g)
起始/(mol·L-1) 1 0  0
转化/(mol·L-1) 0.55 0.275  0.55
M点/(mol·L-1) 0.45 0.275  0.55
体系中c(Z)=0.275 mol·L-1,故D正确。
11.已知Cl2(g)+CO(g) COCl2(g)的速率方程v=k(Cl2)·c(CO)(k为速率常数),该反应可认为经过以下反应历程:
第一步:Cl2(g) 2Cl(g) 快速平衡
第二步:Cl(g)+CO(g) COCl(g) 快速平衡
第三步:COCl(g)+Cl2(g)COCl2(g)+Cl(g)  慢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三步反应的活化能较低,是决速反应
B.Cl是该总反应的中间产物,COCl是该总反应的催化剂
C.c(Cl2)、c(CO)分别增大相同的倍数,对总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前者大
D.升温可使k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D
解析:第三步反应为慢反应,则反应的活化能较大,是决速反应,故A错误;Cl和COCl都是该总反应的中间产物,故B错误;从速率方程v=k(Cl2)·c(CO)中可以看出,c(CO)、c(Cl2)分别增大相同的倍数,对总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c(CO)大,故C错误;升温可以提高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k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加快,故D正确。
12.已知2N2O(g)2N2(g)+O2(g)的速率方程为v=k·cn(N2O)(k为速率常数,只与温度、催化剂有关)。实验测得,N2O在催化剂X表面反应的变化数据如下:
t/min 0 10 20 30 40 50 60 70
c(N2O) /(mol ·L-1) 0.100 0.080 c1 0.040 0.020 c2 c3 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1,c1>c2=c3
B.t=10 min时,v(N2O)=2.0×10-3 mol·L-1·s-1
C.相同条件下,增大N2O的浓度或催化剂X的表面积,都能加快反应速率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若N2O起始浓度为0.200 mol·L-1,当浓度减至一半时共耗时50 min
答案:D
解析:根据题表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速率始终不变,N2O的消耗是匀速的,说明反应速率与c(N2O)无关,故速率方程中n=0,每10 min一氧化二氮浓度减小0.02 mol·L-1,则c1=0.06>c2=c3=0,A、C错误;t=10 min时瞬时速率等于平均速率v(N2O)==2.0×10-3 mol·L-1· min-1,B错误;速率方程中n=0,故速率与N2O浓度无关,故C错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不变,即为2.0×10-3 mol·L-1· min-1,若起始浓度为0.200 mol·L-1,浓度减至一半时所耗时间为=50 min,D正确。
13.(2024·济南历城模拟)二甲醚(CH3OCH3)被称为21世纪的“清洁能源”,科学家研究在酸性条件下,用甲醇可合成二甲醚,反应历程中相对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循环过程中,催化剂参与了中间反应
B.该历程中最小的能垒(基元反应活化能)为1.31 kJ·mol-1
C.制约总反应速率关键步骤的基元反应方程式为CH3OCH3+H+
D.总反应方程式为2CH3OHCH3OCH3+H2O
答案:B
解析:整个过程中H+是催化剂,先参与第一步反应,在最后一步反应生成,故A正确;由题图可知该历程中最小的能垒(基元反应活化能)为131 kJ·mol-1,注意纵坐标的单位,故B错误;决定总反应速率的是活化能或能垒最高的基元反应,由题图可知,该基元反应为CH3OCH3+H+,故C正确;整个过程消耗甲醇,生成二甲醚和水,故总反应为2CH3OHCH3OCH3+H2O,故D正确。
14.(9分)汽车排气管装有三元催化剂装置,在催化剂表面通过发生吸附、解吸消除CO、NO等污染物。反应机理如下[Pt(s)表示催化剂,右上角带“*”表示吸附状态]:
Ⅰ.NO+Pt(s)NO*
Ⅱ.CO+Pt(s)CO*
Ⅲ.NO*N*+O*
Ⅳ.CO*+O*CO2+Pt(s)
Ⅴ.N*+ N*N2+Pt(s)
Ⅵ.NO*+N*N2O+Pt(s)
经测定汽车尾气中反应物浓度及生成物浓度随温度T变化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
(1)图1中温度从Ta升至Tb的过程中,反应物浓度急剧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2)图2中T2 ℃时反应Ⅴ的活化能    (填“<”“>”或“=”)反应Ⅵ的活化能;T3 ℃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填“Ⅳ”“Ⅴ”或“Ⅵ”)。
答案:(1)温度升高,催化剂活性增强,反应速率加快 (2)> Ⅳ
解析:(1)由题图1可知,温度升高,反应物的消耗量迅速增大,主要原因是催化剂的活性增强,反应速率加快。(2)由题图2可知,T2 ℃时,N2的浓度小于N2O的浓度,说明反应Ⅴ的反应速率小于反应Ⅵ的反应速率,则反应Ⅴ的活化能大于反应Ⅵ的活化能;T3 ℃时,生成物二氧化碳的浓度最大,说明发生的主要反应为反应Ⅳ。
15.(12分)H2还原NO的化学方程式为2NO(g)+2H2(g)N2(g)+2H2O(g) ΔH<0。
(1)研究表明上述反应历程分两步:
Ⅰ.2NO(g)+H2(g)N2(g)+H2O2(l)(慢反应)
Ⅱ.H2O2(l)+H2(g)2H2O(g)(快反应)
该总反应的速率由反应    (填“Ⅰ”或“Ⅱ”)决定,反应Ⅰ的活化能比反应Ⅱ的活化能    (填“高”或“低”)。
(2)该反应常伴有副产物N2O和NH3的生成。以Pt作催化剂,用H2还原某废气中的NO(其他气体不反应),270 ℃时H2的体积分数对H2-NO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随着H2体积分数的增大,N2的体积分数呈下降趋势,原因是            。
(3)在一定温度下,副产物N2O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O(g)2N2(g)+O2(g),测得在恒容容器中N2O分解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反应时间/min 0 20 40 60 80 100
c(N2O)/ (mol·L-1) 0.10 0.08 0.06 0.04 0.02 0.00
0~20 min,反应速率v(N2O)为     mol·L-1·min-1。若N2O的起始浓度为0.20 mol·L-1,则反应至40 min时N2O的转化率α=    。
答案:(1)Ⅰ 高 (2)随着H2体积分数的增加,NO反应完后,在Pt催化下,N2和H2反应生成NH3,所以N2的体积分数呈下降趋势 (3)0.001 20%
解析:(1)化学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慢的一步,由题意可知反应Ⅰ为慢反应,则总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Ⅰ;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反应Ⅰ的反应速率比反应Ⅱ的反应速率慢,则反应Ⅰ的活化能比反应Ⅱ的活化能高。(2)由题图可知,当一氧化氮完全反应后,氮气的体积分数随氢气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在铂催化下,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导致氮气的体积分数随氢气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减小。(3)由题给数据可知,0~20 min,反应速率为v(N2O)==0.001 mol·L-1·min-1。由题给数据可知,反应速率v(N2O)与反应物N2O的浓度无关,反应速率恒定为0.001 mol·L-1·min-1,则反应至40 min时N2O的转化率α=×100%=2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