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九中学海甸分校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单元2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简析
《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范仲淹继承了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又将其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其深远的影响。范仲淹在表现这种抱负时,没有空发议论,而是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将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自然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这样一个基本构思: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喜一悲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的意图。可以说,《岳阳楼记》是层层铺垫,卒章见志的典范。
(二)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疏通文意,并熟练成诵。
2.能说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3.联系现实,谈谈作者优乐观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用现代汉语疏通文意,说出作者的情怀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
(二)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字词。
(二)教学过程1.相关基础知识
☆导入新课
建议:1.
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导入:
同学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是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它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我们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提出这一名句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2.用“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对联导入:同学们,这有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们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个人吗?(点名回答,并板书“岳阳楼记、范仲淹”)
3.用三大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留下了许多佳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
☆检查预习
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有谁知道本文作者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的,来说说看,看谁的知识最渊博。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年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幼年时家境贫寒,刻苦求学。生活的穷困时他可能了解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二十七岁中进士。入朝做官以后,一再上书朝廷,议论国事,主张革除积弊,改良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他做了参加政事(副宰相)后,提出了“明黜”、“择长官”、“均公田”、“修武备”、“减徭役”等十条改革当时政治弊病的意见。受到守旧派的排挤,被罢去参知政事之职,以后出任地方官。
范仲淹很重视边防事物,他监守西部边疆抵御西夏的业绩当时广为流传。他能诗、能词、能文。死后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记》是他贬到邓州后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曾在防御西夏方面做过贡献,后被人诬陷,一贬再贬,与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范仲淹当时的处境与滕子京一样,所以此文既是劝友也是自勉。
(先请学生介绍、补充,再引导学生评价)
☆整体感知
导入语:通过刚才对范仲淹生平经历和本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大家对范仲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明确要求:
1.读得流利,读音正确。
2.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
3.读出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志趣。
(老师组织学生自读后巡视,解答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
诵读交流:比一比,看谁读得好。组织学生采取个人、小组或男女生对抗等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疏通文义:组织学生结合页下注释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复述内容或者请学生一人问、一人译,或者一人读、一人译的形式讲解。
附译文(参考)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布置课后作业
巩固课文翻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字词,不知道大家掌握了没有,现在检查一下,看谁把知识掌握的最牢固。请说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若夫:近似“像那”。
排空:冲向天空。
旅:分析字形。商旅:商人旅客。
樯qiáng倾楫jí摧:樯,桅杆;楫,桨。
去国:离开国都。
景明:阳光明媚。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长烟一空:烟雾散尽。一,全。
皓月:皎洁的月亮。
宠辱谐xié`忘:荣耀、屈辱一起忘记。
☆梳理思路
理一理,看谁理得清。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小组派代表发言。(也可师生互动,老师拿出意见,请学生评价)
请同学们思考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前后四人一个小组交流,看看谁分的最合理,概括的最有道理,最后综合小组的意见全班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汇总,全班交流明确。
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生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登楼所见景物以及不同景物引发的不同感受。第一层(第2自然段):概括描绘洞庭湖的美景。第二层(3、4自然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情景的不同而“异”。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抒发作者阔达的情怀和政治抱负。
☆精读品析
1.导入语: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作者有一种怎样的忧乐观?是怎样提出来的?
(2)联系现实,谈谈作者的忧乐观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2.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明确。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作者先写迁客骚人的悲喜观然后与“古仁人”,即作者心中具有高尚品德的政治家的悲喜观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进而引出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即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又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慰勉之情。
(2)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言之有理即可,没有标准答案)
☆布置课后作业
背诵《岳阳楼记》给你的同座听,并请他把你背的内容翻译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