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二则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世说新语》二则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08:2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说新语》二则
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判断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久仰”“奉还”“贤弟”“赏光”是敬辞,“家君”“小女”“犬子”“高寿”是谦辞。
C.“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王凝之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指的是东晋时期的两大显赫家族,即以王导为主的王家和以谢安为主的谢家。谢安就是《咏雪》中的谢太傅。
二、解释加点的字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3)俄而雪骤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陈太丘与友期行
(6)下车引之 引: 之:
(7)太丘舍去
(8)去后乃至
(9)尊君在不
(10)元方入门不顾
(11)相委而去
(12)则是无信
三、古今异义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不同含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2)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3)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
(4)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四、名句名篇默写
4.默写。
(1)面对大雪纷飞的场景,《咏雪》中的兄子胡儿咏出“ ”,显得朴拙;而兄女谢道韫则以“ ”一句加以形容,显得清雅。
(2)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含有谦辞的句子是“ ”。
五、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2)太丘舍去 舍:
(3)去后乃至 乃:
(4)下车引之 引: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元方入门不顾。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7.用“/”在下列句子的适当位置标出一处朗读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8.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9.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①,遇眉公先生②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③。”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节选自张岱《自为墓志铭》)
【注】①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钱塘。张岱祖父字雨若。张岱出身富贵世家,眉公所跨角鹿即张岱祖父所赠。②眉公先生: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③打秋风:向有钱人讨财物,有占人便宜的意思。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双全 B.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C.公大笑乐 乐此不疲 D.吾面试之 吹面不寒杨柳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这一家人是在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氛围下聚会的,从“内集”“欣然”“大笑”可看出。
B.甲文中“俄而雪骤”中的“骤”字描写出大雪的急促,衬托出屋内的温馨。
C.乙文中“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正确的停顿是“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
D.乙文作者张岱六岁时因擅长对对子,得到眉公夸赞,可谓灵隽神童。
13.甲乙两文中,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大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内容加以解说。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不义而富且贵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
C.画冒雪出云之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欣然一饱/公欣然曰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2)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16.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中的“徘徊凝览,以发奇思”句,生动形象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情态。
B.【甲】文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
C.【甲】文“兄子胡儿”把雪描述为“不如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对“兄子”的答案很满意。
D.【乙】文中“絮起风中”,化用了才女谢道韫咏雪之典故。
17.阅读【甲】【乙】两文,说说【甲】文“公欣然”和【乙】文作者“欣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①。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②而窃听。炊忘著箅③,饭落釜④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⑤ ”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⑥。”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记之。”二子俱说,更⑦相易夺⑧,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炊:做饭。②委:丢下。③箅(bì):蒸饭的工具。④釜:锅。⑤馏:把半熟的食物蒸熟。⑥糜:粥。⑦更:交替。⑧易夺:改正补充。
1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宾客诣陈太丘宿
(2)大人与客语
1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2)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20.结合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说说小时候的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道人诣谢公
林道人诣谢公①。东阳②时始总角③,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④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⑤不使朝士⑥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谢公:谢安,东晋名相,世称谢太傅、谢公。②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逝,下文“家难”指此事。③总角:古时儿童头结成小髻,指代小孩。④信:传信的人。⑤恨:遗憾。⑥朝士:朝廷官员。
2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诣( ) (2)因( ) (3)语( )
2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
(2)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23.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世说新语》二则》参考答案
题号 1
答案 B
1.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表述有误,“高寿”是敬辞;
故选B。
2.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不如,不及 相约同行 拉 代词,指元方 丢下 才 同“否” 回头看 连词,表顺接 就
【详解】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
(1)句意: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句意: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文义:文章的义理。
(3)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4)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未若:不如,不及。
(5)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行:相约同行。
(6)句意:下车去拉他。引:拉,牵拉。之:代词,指代元方。
(7)句意: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舍:丢下。
(8)句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9)句意:令尊在不在?不:同“否”。
(10)句意:元方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顾:回头看。
(11)句意:丢下我走了。而:连词,表顺接。
(12)句意:就是不讲信用。则:就。
3. 约定 日期 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舍弃 任,派 拉,牵拉 引起,引导 回头看 照管,顾念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2)句意: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3)句意:丢下我走了。委:古义:舍弃;今义:任,派。
(4)句意:下车拉他。【引】古义:拉,牵拉;今义:引起,引导。
(5)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头地进了家门。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念。
4.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君与家君期日中
5. 约定 舍弃 才 拉,牵拉
6.(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2)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点睛】参考译文:
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或“与儿女/讲论文义”)
8.(1)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9.示例 1:“柳絮因风起”更好。“柳絮”轻盈飘逸,与白雪纷纷扬扬的形态更相似,且“因风起”赋予白雪动态美,还能让人联想到春天的生机,意境更优美。示例 2:“撒盐空中”更好。“撒盐”能精准体现白雪颗粒分明、下落迅疾的特点,更贴近雪的实际形态,描写更直白真切。
【点睛】参考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里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们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促起来,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的侄子谢朗(小名胡儿)回答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的侄女(谢道韫)则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谢太傅听了,高兴得大笑起来。(这侄女)原来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0.B 11.(1)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2)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
12.C
13.两文中,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先生“大笑”的相同原因是对晚辈的才华和机智的赞赏,在甲文中,谢太傅对兄女将雪比作柳絮的比喻感到满意和欣赏;在乙文中,眉公先生对张岱的对联才华感到惊喜和赞赏。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六岁时,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钱塘,遇到眉公先生骑着一只驯鹿,他是钱塘游客,对祖父说:“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他指着屏上的《李白骑鲸图》说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当然)是我的小友了。”
D
15.(1)兄长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于是创作了一幅雪景图,来寄给僧人欣赏。
16.C
17.甲文“公欣然”是因为下雪触发了谢太傅赏雪写诗的雅兴和乐趣;乙文作者“欣然”是因为在美丽的雪景中围着火炉烤山芋的乐趣。
【点睛】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白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雪飘云出的景致,还有仆人拿来松花酒及喝茶的景致。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18、到 说话
19.(1)客人和太丘在谈论,元方兄弟二人在烧火煮饭,(却)全部丢下手中的活前去偷听。
(2)兄弟二人一起说,交替着改正和补充,一句话也没有漏掉。
20.元方是一个聪慧机智、勤奋好学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有客人到陈太丘(陈寔)家留宿,陈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客人和陈太丘在谈论学问,兄弟二人在烧火,(听到谈论学问)都放下手头的事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蒸饭用的箅子,米就都落到锅里了。陈太丘问:“做饭为什么不蒸一蒸呢?”元方、季方直身而跪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就一起去偷听了,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粥了。”陈太丘问:“你们还记得我们谈论的内容吗?”(兄弟俩)回答说:“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一起叙说,互相补充修正,一点遗漏的内容都没有。陈太丘说:“既然这样,只是喝粥也行,为什么一定要吃饭呢?”
21、拜访 于是、就 告诉、对……说
22.(1)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
(2)家嫂言辞感人,实在值得称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23.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王夫人早年守寡,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
【点睛】参考译文:
僧人林道人去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经不起劳累。他和林公谈论玄理,以至于互相辩驳,毫不相让。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墙壁后听他们辩论,两次派人传信叫东阳回去,但谢安却留住不放。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我年轻时家中就遭遇不幸,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