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课件+ 教案+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课件+ 教案+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3 16:28:06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作者简介

精读课文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深入理解《夜书所见》中蕴含的秋日思乡情怀,感受南宋七言绝句的语言凝练之美与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喜爱与文化认同感,乐于主动探索更多古代思乡主题的诗歌。
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古诗。结合注释理解 “萧萧、挑促织、篱落” 等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完整讲述诗句含义,尝试在口头表达中运用诗中的经典意象。
通过分析诗句,梳理诗中 “梧叶、秋风”(近景)与 “儿童、篱落、灯火”(远景)的描写顺序,培养观察视角与逻辑梳理能力。对比诗中 “寒声、客情” 的孤寂与 “儿童挑促织” 的温馨,思考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提升辩证思维与情感分析能力。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构建 “秋风扫梧叶”“深夜篱下挑促织” 的画面,感受诗中动静结合的审美意境。
图片导入
看图,说出图中的景物、人物,创编小故事。
学习《夜书所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有《游园不值》《嘉兴界》《四朝闻见录》等。
作者简介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学习《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shào
xiāo
tiǎo


shēn
学习《夜书所见》
注释
①〔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
桐叶发出的声音。
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
③〔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④〔篱落〕篱笆。
寒冷
凄凉
身在异乡


温馨快乐
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学习《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触景生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夜书所见》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
学习《夜书所见》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会使客居在外的诗人想到什么呢?
这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诗人借助了萧萧梧叶、秋风、儿童挑促织等景象抒发了思乡之情,让我们融情于诗,一起读出来吧!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习《夜书所见》
近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远处
郁闷孤独
倍感亲切
思念家乡
夜书所见
学习《夜书所见》
主旨概括
学习《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心情。
见闻感受
思念家乡
拓展延伸
秋 夕
[唐]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学习《夜书所见》
tiǎo
luò
学写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shēn
学习《夜书所见》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古诗三首》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文化自信
深入理解《夜书所见》中蕴含的秋日思乡情怀,感受南宋七言绝句的语言凝练之美与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喜爱与文化认同感,乐于主动探索更多古代思乡主题的诗歌。
(二)语言运用
准确认读 “萧、绍、挑、促、篱、深” 等生字,正确书写 “挑、落、深”,掌握 “挑” 的多音字用法(tiǎo,用细长东西拨;tiāo,挑担)。
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古诗。
结合注释理解 “萧萧、挑促织、篱落” 等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完整讲述诗句含义,尝试在口头表达中运用诗中的经典意象。
(三)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梳理诗中 “梧叶、秋风”(近景)与 “儿童、篱落、灯火”(远景)的描写顺序,培养观察视角与逻辑梳理能力。
对比诗中 “寒声、客情” 的孤寂与 “儿童挑促织” 的温馨,思考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提升辩证思维与情感分析能力。
(四)审美创造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构建 “秋风扫梧叶”“深夜篱下挑促织” 的画面,感受诗中动静结合的审美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读、书写生字,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难点
体会 “触景生情” 的写作手法,理解 “秋风、梧叶” 如何触发诗人的思乡情绪。
感受 “儿童挑促织” 的温馨场景与诗人孤寂心境的对比,领悟诗人情感的深层表达。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图文结合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夜书所见》诗句、生字注音、诗人简介、秋日梧桐 / 篱笆 / 蟋蟀等图片、古诗朗诵音频。
生字卡片:“萧、绍、挑、促、篱、深”。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 分钟)
1.出示秋日风景图片(梧桐叶落、秋风萧瑟、乡村篱笆),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秋天的哪些特点?如果你们在这样的秋天里,远离家乡,会有什么感受呢?”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 “思乡” 主题,顺势导入新课:“南宋有一位诗人叫叶绍翁,他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看到这样的景色,写下了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夜书所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的心情。”
3.板书课题《夜书所见》,指导学生齐读课题,理解 “书” 是 “书写、记录” 的意思,“所见” 指 “看到的景象”,课题意为 “夜晚写下看到的景象与感受”。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7 分钟)
1.播放古诗朗诵音频,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同桌互助解决。
3.出示生字卡片,重点指导:
4.易错音:“萧(xiāo)” 不要读成 “sù”,“挑(tiǎo)” 在这里读三声(强调与 “挑水(tiāo)” 的区别),“促(cù)” 是平舌音。
5.字形:“挑” 是左右结构,左边 “扌”,右边 “兆”,注意 “兆” 的笔顺;“落” 是上下结构,上面 “艹”,下面 “洛”;“深” 是左右结构,左边 “氵”,右边 “罙”,提醒不要少写中间的 “一”。
6.指名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评价: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适。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节奏,如 “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每句按 “二二三” 节奏划分。
7.全班齐读古诗,做到字音准确、节奏清晰。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5 分钟)
1.学习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出示 “梧桐叶落”“江上秋风” 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 “梧桐叶被风吹动,发出‘萧萧’的声音”“秋风从江面上吹来,感觉很凉”)
结合注释理解词语:“萧萧” 指风吹梧叶的声音,“寒声” 指让人感到寒冷的声音,“客情” 指诗人作为 “客人”(远离家乡的人)的心情。
小组讨论:“秋风、梧叶的声音,为什么会让诗人感到‘寒’?这里的‘寒’仅仅是天气冷吗?”(引导学生体会:“寒” 既指秋风带来的身体寒冷,更指诗人远离家乡的心里 “寒冷”—— 孤独、思乡)
指名说说诗句意思,教师总结:“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的秋风,触动了远离家乡的诗人的思乡之情。”
指导朗读:读出秋风的萧瑟与诗人的孤寂,“送寒声”“动客情” 稍重音,语速稍缓。
2.学习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出示 “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灯火” 图片,提问:“诗人在深夜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 “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诗人猜到是小孩在拨弄蟋蟀”)
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挑” 指用细长的东西拨,“促织” 就是蟋蟀,“篱落” 是篱笆。
小组讨论:“诗人看到儿童挑促织的场景,心情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导学生对比:儿童的天真快乐与诗人的孤寂形成对比,让诗人更加思念家乡的童年、家人)
指名说说诗句意思,教师总结:“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盏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
指导朗读:读出儿童的活泼可爱与诗人的温柔思念,“挑促织”“一灯明” 语气稍轻快,整体语速比前两句稍缓,体现深夜的宁静。
整体感悟:全班配乐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从 “孤寂思乡” 到 “因温馨场景泛起温柔思念” 的情感变化。
(四)品悟情感,梳理写法(8 分钟)
1.提问:“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他借助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梳理:借助 “梧叶、秋风、儿童、篱落、灯火” 等景物,通过 “触景生情” 的方式表达思乡之情)
2.板书梳理观察顺序与情感:
观察视角 景物 情感
近处 梧叶、秋风 孤寂、思乡(悲)
远处 儿童、篱落、灯火 温柔思念(喜中带愁)
3.结合诗人简介(叶绍翁,南宋诗人,长期客居在外),补充背景:“叶绍翁远离家乡,在秋天的夜晚,看到眼前的景色,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这种‘看到景物就想起家乡’的写法,就是古诗中常见的‘触景生情’。”
4.学生再次背诵古诗,要求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做到声情并茂。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4 分钟)
1.出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对比:“这首诗也写了秋天的夜晚,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和《夜书所见》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夕》写宫廷女子的孤寂,《夜书所见》写游子的思乡,虽情感不同,但都借秋日景物表达心情)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更多 “秋日思乡” 主题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与同学分享。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 分钟)
1.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夜书所见》,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诗意,还体会了叶绍翁爷爷的思乡之情。希望同学们以后读古诗时,能多结合注释和图片,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
2.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夜书所见》。
用自己的话把诗中的画面画下来,或写一段 2-3 句话的文字描述。
给家人朗读这首诗,说说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课后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
萧萧梧叶(xiāo sù)
挑促织(tiǎo tiāo)
篱落(lí ní)
夜深(shēn sēn)
2.结合诗句和注释,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
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情: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书所见》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诗中描写的是______(季节)的景色,从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可以看出来。
4.诗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5..诗人为什么会 “动客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因为秋风萧瑟,天气寒冷,诗人感到身体不适。
B. 因为诗人看到儿童挑促织的温馨场景,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触发了思乡之情。
C. 因为诗人在江上漂泊,遇到了困难,心里很烦闷。
《夜书所见》课后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xiāo;tiǎo;lí;shēn
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蟋蟀,也叫蛐蛐;诗人作为客居他乡的人,内心的思乡之情(或漂泊在外的孤寂心情)
宋;叶绍翁;秋天;萧萧梧叶送寒声(或 “江上秋风动客情”)
深夜时分,诗人看到远处的篱笆下亮着一盏灯,猜想是天真的孩子们正在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蟋蟀,享受着欢乐的时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