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单选题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 )
A.竞争 B.捕食 C.合作 D.寄生
2.下列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水分 B.阳光 C.病毒 D.温度
3.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间的合作关系的是( )
A.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B.许多蚂蚁共同搬运食物
C.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 D.羊吃草
4.变色龙在草地上呈绿色,在树干上呈灰色,针对这种现象,下列那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这是主动变异形成的 B.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C.这种变异是定向变异 D.这种变异是可遗传变异
5.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 )
A.湿度 B.土壤 C.温度 D.光
6. 云南普洱市村民发现一种兰花螳螂,其形态、颜色都与兰花相似,可完美的与环境融为一体。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兰花螳螂相似的是 (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雨露滋润禾苗壮
7.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乏与生命现象相关的佳句。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写的动物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合作 D.寄生
9.下列各项表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关系的是( )
A.猫捉老鼠 B.兔子吃草
C.螳螂捕蝉 D.细菌分解落叶
10.枯叶蝶的体色与周围落叶的颜色基本一致,很难被天敌发现。这种现象属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破坏环境
11.生活在海拔4500米的滇金丝猴,四肢短小、皮毛厚实,是为了在刺骨的寒风中减少热量的散失。这说明了(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物不适应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人工选择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12.下列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生存环境的实例的是( )
A.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
B.蚯蚓的活动改良了土壤
C.草履虫能吞食细菌净化污水
D.枫树在秋天落叶
13.许多蚂蚁一起把一个大型的昆虫搬运到巢穴中,体现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
A.合作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14.地衣是藻类与真菌的共生体,地衣既能从岩石中获取营养,又能分泌酸性物质腐蚀风化岩石,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D.相互影响
15.沙漠中的仙人掌的根扎得很深,是因为那儿缺少( )
A.动物 B.阳光 C.温度 D.水
16.把大小两种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它们会争夺食物,其中一种会死亡.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寄生 C.合作 D.捕食
17.自然界中的一些生物,长期生活在一定环境中,形态结构会因为适应环境发生改变。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枯叶蝶的翅膀像枯叶
B.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海豹脂肪很厚
C.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D.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18.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海豹,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这是( )
A.海豹对环境的影响 B.海豹对环境的适应
C.环境对海豹的影响 D.环境对海豹的适应
19.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
蚯蚓数量 光照条件 温度 土壤
20只 阴暗 适宜 一层湿土
20只 明亮 适宜 一层干土
A.蚯蚓数量 B.光照条件 C.温度 D.土壤
20.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是( )
A.合理使用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B.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C.倡导“使用一次性木筷”和“互赠纸贺卡”
D.对草原实施轮休、轮牧并控制牛羊数量
二、综合题
21.兴义甘蔗产于贵州兴义南盘江地区,属低热河谷地带。该地区降雨充沛、且春雨秋旱,气温适宜、冬夏温差大,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这样的环境条件对甘蔗生长和糖分的累积极为有利。因此兴义甘蔗蔗茎直立,蔗汁多,含糖丰富,属糖蔗。兴义甘蔗可用于制糖,也是当地居民喜爱的食物,种植历史较为悠久,经济效益较高,是当地传统经济作物。
(1)兴义甘蔗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2)食用兴义甘蔗时,人们吃的是甘蔗的“茎”。吃甘蔗前,需用刀把甘蔗茎外具有保护作用的坚韧“外皮”削去,削去的甘蔗“外皮”主要是 组织(填写一种),“茎”属于甘蔗的 器官。与动物体相比,兴义甘蔗植株没有 这一结构层次。
(3)兴义南盘江地区适合甘蔗生长,因为 、 等非生物因素有利于甘蔗生长和糖分的累积。
(4)作为经济作物,决定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茎数、茎高和茎粗,若想获得高经济效益,在单位面积上应尽可能多的种甘蔗,同时又保障其充分的接受光照。因此,蔗农们可以采 的方法提高甘蔗产量。
22.下列谚语或诗句均与生物密切相关并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理解作答:
(1)“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原因是黄鼠狼和鸡之间是 关系。
(2)“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在强调 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非生物因素。
(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都营社群生活,组成一个和谐大“家庭”,为利于种群生存,它们之间大都有明确的 。
23.综合应用
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2)高大的桃树是由一粒种子萌发、生长而成,这体现的生命现象是 。
(3)同一棵桃树上开的桃花,其大小形状有差异,这体现的生命现象是 。
(4)竹子和桃花都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接受光照,鸭子能在河中捕捉鱼类,这体现的生命现象是: 。
(5)桃花落了就会结出果实,人们发现向阳处的果实长得又红又大,还特别甜,而背阴处的果实又青又小口感也不好,这一现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4.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分为 和 。
(2)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 、 、 、 。
(3)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上首先死亡的将是绿色植物,这是由于光合作用需要 。
25.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阅读后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1).请列举出文中所描述的生物名。 。
(2).请说明判断依据。 。
(3).在百草园中影响蟋蟀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 ,后者包括 。
(4).蟋蟀要生存就不能离开草丛和土地,这说明生物必须依赖 而生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2.【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3.【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答案】D
【知识点】“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
6.【答案】C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7.【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8.【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9.【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10.【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1.【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2.【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3.【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14.【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5.【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6.【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17.【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8.【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9.【答案】D
【知识点】“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
20.【答案】C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综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1.【答案】(1)细胞
(2)保护;营养;系统
(3)温度;阳光
(4)合理密植
【知识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2.【答案】(1)捕食
(2)水分
(3)分工(合作)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间的关系
23.【答案】(1)温度
(2)生长发育
(3)变异
(4)生物必须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或生物需要营养)
(5)环境能影响生物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24.【答案】(1)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2)光;水;温度;空气;矿质元素
(3)光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5.【答案】(1)皂荚树、桑树、蝉、黄蜂、菜花、叫天子(云雀)、草、油蛉、蟋蟀等
(2)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并且具备了: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生物的基本特征
(3)非生物;竞争关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 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4)环境。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