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45张PPT)-2025-2026学年部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45张PPT)-2025-2026学年部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5:0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前预习:
1.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的成就?
2.甲骨文名称的由来?甲骨文的发现者、被发现的意义?
3.《诗经》和“楚辞”的历史地位?
这是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太阳神鸟金饰,通体圆形,采用镂空方式呈现出内外两层图案。内层图案是一个圆圈,周边均匀分布着12条旋转的齿状光芒,整体好像不停旋转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飞鸟组成,围绕在太阳的周围。这件金饰制作精美,表达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夏商周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日月星辰的 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2)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1.天文
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日食的记载:癸酉鼎(贞):日夕又(有)食,隹(唯)若。
释读:“癸酉日占卜:傍晚出现日食,是否吉利?”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即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的一次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甲骨文:癸酉鼎(贞):日夕又(有)食,隹(唯)若
《春秋经·文公十四年 》曾记载: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左传》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周内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扫把星”、“灾星”。
殷商时期 《淮南子·兵略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时有彗星,柄在东方,可以扫西人也!”
春秋时期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前613),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秦汉时期 《史记·六国年表》:秦厉共公十年(前467 ),彗星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十六日。
《汉书·五行志》: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
2.历法
(1)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
(2)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3)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想一想:制定历法、测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
3.医学
(1)先秦时期,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
——神农尝百草
材料一:《史记》“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
材料二:《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三:南宋《路史·外纪》亦云: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
(2)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图中鸟身人描绘的是扁鹄,由于对他的崇拜,后人就把他神化了。
热点:失传两千年“扁鹊医书”被修复!
2012年,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900余枚包含医学内容的简牍,由于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残缺、散乱现象十分严重,经过十多年的修复、还原、研究,目前整理出930支医简、2万余字内容。在医简的整理、修复过程中,多次出现“敝昔曰”的字样,专家们发现“敝昔”就是扁鹊。扁鹊是我国第一位被正史立传的医家,然而由于医书失传,他的医术已久不可考,天回医简的出土让扁鹊的医学经典得以重见天日,药方至今还能用,2000多年前中医已有较完整临床诊断体系。
(3)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炙、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相关史事: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本书托名“黄帝”,真实作者不详。书中基本内容约写成于战国后期,到西汉时一直有增补修订。《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的形成、疾病的起因、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关系等进行阐释,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要对症下药。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王懿荣
(1)含义:
(2)发现时间:
(3)发现人:
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899年
王懿荣
1.甲骨文
殷墟博物馆(殷墟研究院),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
甲骨的制作与甲骨文的释读
①象形: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40%是象形字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4)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②指事:
指事是指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
“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
③会意: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如“从”,表示两人前后相随、“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

④形声: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上形下声:草、房
上声下形:想、袈
外形内声:街、衷
外声内形:闻、衡
⑤假借:
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
文字演变过程: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繁体
简体
(5)特点: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汉字发展特点:复杂到简单 形象到抽象
(6)记载内容:
(7)意义: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①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金石并用时代
青铜器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什么是青铜器?
到公元前3000年时,人们知道在铜里面加入少量其他金属,可以冶炼出更为经久耐用的合金。最后,他们发现,在冶铜时掺进一些锡,效果最理想,由此产生的青铜明显的胜过石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
青铜的优点:
①更坚硬;②更耐用;③可塑性好……
2.青铜器
(1)青铜器的用途
毛公鼎:祭祀用
簋: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
敦:盛黍、稷、稻、粱用
妇好青铜三联甗( yǎn):一灶三眼的蒸食器
豆: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青铜剑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周代列鼎列簋(guǐ)制度一览表
思考:列鼎列簋(guǐ)制度反映出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点?
社会有严格的等级界限
(2)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泥范铸造法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羊成为青铜重器着力表现的对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先秦时期,人们对羊的个性有两个归纳:善良知礼;外柔内刚。羊“跪乳”的习性,被视为善良知礼,甚至被后世演绎为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内刚也被引申出许多神圣的秉性,传说的始祖皋陶敬羊,《诗经·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说法。羊最通俗或民间化的象征意义便是“吉祥”,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联系在一起,汉代瓦当、铜镜等铭刻中多见“宜侯王大吉羊(祥)”铭文,吉祥有时直接写成“吉羊”。
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为代表的着力表现羊的青铜器,既保留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又有替代羊作为牺牲献祭给神明的意思,同时还包含了对羊等家畜养殖兴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后世关于羊的种种观念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司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利簋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释文译文大意是: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三星堆青铜面具
铜纵目面具:商代的青铜器,面具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
商青铜神树
青铜立人像
国家一级文物,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这件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通宽20.5厘米、通高42.5厘米,出土于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面部较瘦削,具有粗眉、立目、直鼻、阔口、方颐、下颌宽、颈直的特征,颈下端呈前短后长的倒三角形,整体形象威严肃穆而富有神秘感。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较少,一般认为,这种金面造像代表社会高层地位的人。
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玉璋是我国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这件玉璋与夏商时期我国其他地区玉璋的形制大体一致
三、《诗经》和“楚辞”
1.产生:先秦时期——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主要内容:《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削压迫。《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材料研读 :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节选自《诗经·秦风·无衣》
说说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
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屈原代表作《离骚》(抒情长诗 )
3.《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屈原《离骚》(节选)
屈原祠位于秭归县凤凰山
纪念屈原
屈原墓
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人胆; 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题屈子祠 》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
——李白《江上吟》
南朝梁宗懔编撰的记录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隋书·地理志下》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屈原与端午节
本课小结:
小试牛刀:
1.文物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和技术水平,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
A.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B.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C.畜牧业的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
B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B
3.《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是( )
A.隶书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B
4. 历史学家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A. 字母文字的起源 B.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D. 商代的文字
C
5. 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