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9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生字,会写“暮、吟”等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诗,默写《题西林壁》;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探究古诗的表达特点;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体会诗中蕴含的观察方法与哲理。
3.感受自然之美与传统文化魅力;学会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理解“各有长短”的辩证思维。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画面;体会《题西林壁》《雪梅》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发现·热爱”——走进《暮江吟》的诗意世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非常有画面感的古诗,它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之手,题目叫做——《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白居易)
师:你们知道“吟”是什么意思吗?其实,“吟”是一种古代诗歌的体裁,类似于我们今天写的诗歌,但语气更自由、更抒情。那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读得真整齐!不过,老师想请大家再读一遍,这次要边读边想画面,看看你能在脑海中“看到”什么?
(学生再次齐读)
师:谁来说说你读完这首诗后,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我看到太阳快落山了,阳光照在水面上,一半是红色的,一半是绿色的。
生:我还看到晚上天黑了,月亮像弓一样挂在天上,还有露珠像珍珠一样亮。
师:你们真会想象!这首诗描写的正是从傍晚到夜晚的景色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到底观察了哪些景物?
(板书:景物)
生:有残阳、江水、秋夜、露珠、月亮。
师:对,就是这些景物。那你们觉得这些景物美不美?多不多?有没有变化?
生:美!多!还有变化!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写出了五种不同的景物,而且这些景物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景变”。
(板书:景美、景多、景变)
师:那诗人到底观察了多久呢?为什么他会看得这么细致?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夕阳西下,江水一半红一半绿;夜晚,月亮如弓,露珠晶莹)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天还没完全黑,还有光。
师:对,这是傍晚。那诗中哪一句提到了“夜”?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
师:对,这说明诗人从傍晚一直看到夜深。我们来梳理一下时间线:
①傍晚:一道残阳铺水中
②渐晚:半江瑟瑟半江红
③入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师:所以,诗人观察的时间很长,是从日落到夜晚,是一个持续观察的过程。
(板书:持续观察)
师:那诗人为什么观察这么久呢?
生:因为他喜欢这些景色!
师:是的,诗人是因为喜爱,才愿意停下脚步,静静欣赏这些美景。那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看到一个特别美的画面,让你忍不住多看几眼?
生:有一次我在海边看日落,我觉得特别美,就不想走。
生:我晚上看到月亮像弯刀一样,还拍了照片。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就是“观察+热爱”的力量。
师:不过,也有同学可能会问:这首诗是不是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呢?比如,秋天的诗,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悲伤。
(板书:欢喜?忧愁?)
师:那我们来读一读,看看是欢喜还是忧愁?
生:齐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来找找线索。第一句中,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是轻松的?
生:“铺”!
师:对,为什么用“铺”而不是“照”或者“坠”呢?
生:因为“铺”是轻轻地、慢慢地,感觉很温柔。
师:“铺”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心是平和的、轻松的,不是急促的、焦虑的。那第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可爱”的意思!
师:没错!所以“可怜”在这里不是“值得同情”,而是“真可爱”的意思。那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诗人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说明他在欣赏、在想象,这是他的惊喜发现!
(板书:惊喜发现)
师:如果诗人心里很忧愁,他会有这样的心情去想象吗?
生:不会,只有心情好的时候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他当时在做什么呢?(讲述背景)
师:白居易当时被调到杭州做官,虽然有人说他“被贬”,但他其实是很高兴的。因为他在朝廷里不想卷入政治斗争,外放杭州反而让他可以安心做官、欣赏美景。他在杭州写了很多诗,比如《钱塘湖春行》《忆江南》,都是写他对杭州美景的喜爱。
师: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
生:诗人对景色的热爱和内心的欢喜!
师:是的,整首诗中没有一点忧愁,全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
师:那我们来总结一下:
①诗人通过持续观察,发现了许多美景;
②他用细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景色的热爱;
③诗歌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流露出他的欢喜之情。
(板书总结:观察+热爱=与众不同的发现)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也像白居易一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了这首诗。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去记录。只要你有心,你也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暮江吟”!
师:我们来做个小活动,好不好?请你们用简笔画画出诗人从傍晚到夜晚的观察过程,画出“夕阳→露珠→月亮”的变化。
(学生绘画)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如果把“铺”换成“照”或者“染”,读起来会有什么不同?
生:换成“照”就显得太直白了,没有那种温柔的感觉。
生:换成“染”好像也不太行,感觉颜色是突然染上去的,没有“铺”那么轻柔。
师:你们说得真棒!这说明“铺”字用得特别好,它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多么轻松、多么喜欢这些景色。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白居易的《暮江吟》,他用短短四句诗写出了从傍晚到夜晚的景色变化。你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日记,比如你看到的秋天的景色、你最喜欢的自然画面。
活动二:题壁探意,观山悟理——《题西林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你们还记得这首诗吗?来,我们一起背一遍。
生:(齐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很好,大家背得都很熟练。可是,背熟了不代表我们就真正读懂了这首诗。今天,我们要一起“钻”进这首诗里,看看苏轼到底在庐山脚下的西林寺墙壁上写了什么,他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他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大家有没有想过,他是先登山,还是先写诗呢?
生:我觉得他是先登山,写完诗再下山。
生:不,他可能到了寺庙就写了。
生:他可能是在山上写的,边走边想。
师:嗯,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那我们先来理解一下“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题”是什么意思呢?
生:题就是写的意思,题诗的意思就是在墙壁上写诗。
师:对,题就是“题写”。那“西林壁”呢?
生:是西林寺的墙壁。
师:没错,这首诗是苏轼在庐山脚下的西林寺墙壁上写下的。古人喜欢题诗,比如《水浒传》里的宋江就在浔阳楼题过诗,结果惹了大祸。那苏轼在这里题诗,是不是也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
师:现在我们来想一个问题:你觉得苏轼是先登山,再写诗,还是先写诗,再登山?为什么?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生:我觉得他一定先登山。因为他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说明他看到了山的正面、侧面、远处、近处,这只有在山里才能看到。
师:很有道理。你看,他说“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他真的站在山里,从不同角度看山。那“远近高低各不同”呢?这是不是也说明他已经登过山了?
生:是的,不然他怎么知道远近高低呢?如果他没登过山,只在山下看,那就只能看到山的轮廓,看不到山的细节。
师: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诗是苏轼游览完庐山之后,在下山的路上,来到西林寺,有感而发才写下的。那他在山里看到的到底是什么?
师:来,我们一起读这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从这句诗中,看到了哪些不同的景象?
生:我看到了山岭和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山的样子不一样。
生:我还看到了“远、近、高、低”,这四个字告诉我们苏轼是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的。
师:对,这六个字“横、侧、远、近、高、低”,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苏轼观察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他不是只站在一个地方看山,而是像我们平时走路一样,走一步换一个角度,每走一步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课件播放庐山不同角度的实景图片)
师:大家看,这张照片是正面看庐山,连绵起伏,像一堵墙;这张是从侧面看,陡峭险峻;这张是从高处往下看,云雾缭绕;这张是从低处仰望,气势磅礴。所以苏轼说“各不同”,就是告诉我们——
生: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第一个知识点:观察的角度是多样的。
师:苏轼在山里看了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他心里在想什么呢?我们来读读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他觉得自己没看清楚庐山的真实样子,是因为他就在山里面。
师:说得好。那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你在教室里,能不能看到整个教室的样子?
生:不能,我只能看到前面和左右两边,后面看不到。
生:我在操场上也看不清楚整个学校的布局,得上到教学楼顶上才能看清楚。
师:所以,苏轼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你站在一个地方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局部,只有跳出这个地方,才能看清全貌。
师:那么,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他是不是在说他看不懂庐山了?
生:不是,他其实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只是他觉得,站在山里看山,永远只能看到一部分。
师:对!这就是苏轼的聪明之处。他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他不仅看到了庐山的各种样子,还通过观察,悟出了一个道理。这跟我们之前学的《暮江吟》是不一样的,那首诗是白居易看到了美丽的江景,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而苏轼呢?
生:他看到景,还思考了人生。
师:对,这正是苏轼的特别之处。他不是只写景,而是把景和哲理结合在一起。他用庐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告诉我们,观察+思考=与众不同的发现。
师:那苏轼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诗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他的背景。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政治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被贬官。这首诗写于他被贬黄州的途中,路过庐山时写的。
师:同学们,你们想想看,一个人在被贬官,心情失落的时候,去登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可能会很伤心,但也会想通一些事情。
生:他可能在山上一边走,一边思考自己的人生。
师:正是这样。苏轼在登山的过程中,一边看山,一边也在思考自己的处境。他可能在想:我站在朝廷里,为什么看不清朝廷的真相?就像我站在山里,看不清整座山一样。所以,“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是写山,也是在写他自己对朝廷、对人生的思考。
师: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学习重点:
1.观察角度多样:苏轼从六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告诉我们观察要全面。
2.观察与思考结合:他不仅看山,还思考山,悟出“当局者迷”的哲理。
3.创作情境还原:我们通过分析,推测这首诗是苏轼游完山后,在西林寺所写,是“观察+思考+感怀”的产物。
4.诗人情感共鸣: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理解他写这首诗不仅是为了写景,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哲思。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练习。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用“从……看……”的句式,描述你眼中的一座山或者一棵树。比如:
①从正面看,这棵树像一把伞。
②从侧面看,这棵树像一根笔直的柱子。
③从上面看,叶子像一朵花。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句子?
生:从远处看,这座山像一只卧着的狮子;从近处看,它像一块块石头堆起来的;从高处往下看,它像一条蜿蜒的小路。
师:太棒了!你不仅用了不同的角度,还用了比喻,写得非常生动!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了一首诗,还学到了一种思维方式:多角度观察,全面思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苏轼一样,既能细致观察,又能深入思考。
活动三:趣味观察中的想象与童真——感受诗人笔下的“梅雪争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三首》的最后一首——《雪梅》,这是宋代诗人卢钺写的一首很有意思的小诗。你们还记得前两首讲的是什么呢?《暮江吟》是通过观察自然景色,写出心中的感受;《题西林壁》是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那这首《雪梅》呢?它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发现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好,读得很有节奏。那么,你们从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梅花和雪在争春天谁更好。
生:我觉得他们像两个小朋友在吵架,一个说自己更白,一个说自己更香。
师:哈哈,你说得很有趣,这其实是诗人的想象。他把“梅”和“雪”当成了两个“争春”的角色,谁也不服谁。那你们觉得,诗人真的看到梅和雪在争吗?
生:没有吧,那是人想出来的。
生:我觉得诗人就是觉得梅花和雪都很好,所以让他们“争一争”。
师:对啦!这就是诗人观察之后的想象。就像我们写作文,看到一只小猫,你可以写它在晒太阳,也可以想象它在和阳光“说话”。诗人写诗,也是这样——观察+想象=与众不同的发现!
师:那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写出这种“争春”的感觉的?
生:“争春未肯降”这句,好像是说他们都不愿意认输。
师:是的,就像比赛,谁也不肯服输。那诗人怎么看呢?
生:“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自己当裁判,但怎么也评不出来。
师:对,他放下笔,不知道该支持谁。那你们觉得,诗人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梅比雪香,雪比梅白,各有各的好。
师:没错,这就是诗人观察后的发现:梅和雪各有千秋。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
生:我跑步比同桌快,但他画画比我好。
生:小明会唱歌,但我不太会,但我背书比他快。
师:对呀,就像这句诗里说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能只看别人的短处。
师:我们再来看看《雪梅·其二》,这是卢钺写的另一首诗,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雪梅·其二
(宋)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师:这首诗和刚才那首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这首诗里,梅和雪不是在争了,而是在一起迎接春天。
生:这首诗里还有“诗”,说明写诗的人也很重要。
师:是的,这第二首诗告诉我们:梅、雪、诗,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梅花和雪花还不够,还需要诗人用心去写,才能让春天变得更美。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首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你感受到这首诗里的“梅”是什么样的?
生:这里的梅花不像前面那首那样争春,它是在“报春”。
生:我觉得这首梅花很有奉献精神,她不争春,只是悄悄地告诉大家春天来了。
师:真棒!这说明不同的诗人,观察的角度不同,写出的“梅”的形象也不一样。卢钺笔下的梅像一个会“争春”的小朋友,而毛泽东笔下的梅则像一个默默奉献的使者。
师:那你们现在能总结一下,《雪梅》这首诗告诉我们怎样的观察方法吗?
生:观察+想象=与众不同的发现!
师:说得真好!我们来回顾一下三首诗:
《暮江吟》:观察+ 思考 = 发现美
《题西林壁》:“观察+思考+感怀” = 发现哲理
《雪梅》:观察+ 想象 = 发现诗意
师:其实,这三首诗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你用心观察,加上你的思考、情感和想象,你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诗!
师:最后,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请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用“XX与XX争春未肯降”开头,写几句小诗,看看谁的想象最有趣!
生:菊与桂争春未肯降,菊香浓郁桂芬芳。秋风细语难评章,各领风骚各逞强。
生:燕与蝶争春未肯降,燕舞蓝天蝶绕墙。春风轻笑不评章,各有千秋各有香。
师:哇,你们太有才了!看来我们班也出了不少小诗人啊!
师:今天,我们通过《雪梅》这首诗,不仅感受到了诗人笔下梅与雪的争春之趣,更学会了如何用“观察+想象”的方式,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只要你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有一颗会想象的心。
课堂总结:
下课前,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诗从生活中来,美在想象中生。”希望你们今后多观察,多想象,写出属于自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