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包含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素材等) (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包含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素材等) (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8-09 15:08:46

文档简介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习题
一、选择题
1.农耕文化节期间,装修一新的未阳古县廷对游客开放,走近古县廷就会闻到一股浓浓的油漆味。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之间有空隙 C.分子是最小的微粒 D.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
2.近年用红外激光技术研究液氢,发现液氢中含有H3+,则H3+属于( )
A.单质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3.下列现象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
C.煤堆放在墙角时间长了,移走后,墙角会变黑 D.紫黑色的固体碘受热后变成紫色碘蒸气
4.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分子会运动,原子不会运动 D.分子间有空隙,原子间无空隙
5.在加压的情况下, 25m3的石油气可装人容积为 0.024m3的钢瓶中,这表明(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之间有间隔
6.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纯净物
B.一种原子只能形成一种纯净物
C.一种分子只能形成一种纯净物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8.对于Na+和Na两种粒子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的电子数相同 B.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C.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D.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9.下列微粒表示阳离子的是( )
10.下列各元素的原子中,电子数最多的是( )
A.Na B.Mg C.P D.S
11.下列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最多的是( )
A.Na B.Cl C.Mg D.Al
12.Na+比Na( )
A.多一个电子 B.少一个电子 C.电子数相同 D.质子数多一个
13.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
B.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十中子数
C.元素R的Rn-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D.元素A的An+离子中,核电荷数=核内中子数+n
14.M2+离子的核外有24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56,那么它的原子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差为( )
A.6 B. 5 C. 4 D.3
15.某元素原子A的质子数为Z,已知B3+和A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元素B原子的质子数为
A.Z-2+3 B.Z-3-2 C.Z+2-3 D.Z+2+3
16.下列各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前者表示阳离子,后者表示阴离子的是( )
二、填空题
17.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不同物质的构成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如:水是由 构成的,铜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18.纯净物是由 物质组成的;用分子的观点看,纯净物是 构成的物质;物质分为 和 ,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采用 。
19.乙醚是人类很早就使用的麻醉剂,分子结构如图所示,
其中短线表示原子间的连接(例如水分子的结构可表
示为H—O—H),乙醚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
相对分子质量是 。
20.图为氧化汞加热分解为汞和氧气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在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微粒,
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和 微粒。
21.通过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我们知
道物质是由原子等粒子构成的请在
右图方框中填写粒子名称,表示各
种粒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22.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在一首诗中表达了物质不灭的观点:“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足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请你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物质不灭的原因 。
23.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产生的汞从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此时可以撒一些硫粉在卜面,使硫与汞发生化合反,生成固体硫化汞(HgS)。
(l)写出硫和汞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
24.以酒精、水为原料,以酒精灯、蒸发皿、烧杯、铁架台(带铁图)、玻璃棒、量筒、滴管为仪器,设计实验证明: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着的,分子间有间隙。
25.H2、O2、N2、CO2、HCI分子质量的大小顺序是
若各取,则其分子数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是
26.当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期某些食品中发现的的“苏丹红Ⅰ号”是有毒的工
业染料,严禁作为食品添加剂。“苏丹红Ⅰ号”C16H12N2O,它的一个分子中有 个原子,相对分子质量为 。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习题
一、选择题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 )
A.水的微粒大小变了 B.水的微粒间隙变了
C.水的化学性质变了 D.水的微粒本身变了
2.步入花园,花香四溢;走近正在烧鱼炖肉的厨房,香味扑鼻。这两个现象都说明了( )
A.分子有质量 B.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是可分的 D.分子不断运动
3.湿衣服晾干是由于( )
A.构成水的微粒发生了化学变化被分解了 B.构成水的微粒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微粒
C.水的微粒受阳光照射全部消失了 D.水的微粒不停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4.不能证明微粒间有间隙的事实是( )
A.气球可以被压缩 B.50mL水和50mL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C.糖块放入水中逐渐溶解,而溶液的体积几乎不变 D.面粉中掺和蔗糖
5.“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的化学知识是( )
A.微粒不断运动 B.微粒之间有间隔 C.微粒很小 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6.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C.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 D.微粒总是不断运动的
7.下列现象不能反映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所具有的性质的是( )
A.酒精灯不盖灯帽其中的酒精会减少 B.将糖放入水中,糖不见了,水却变甜
C.衣橱里的卫生球消失了仍能闻到其气味 D.敲击玻璃,玻璃会变成碎片
二、填空题
8.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都是由极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________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蜡烛受热熔化和在空气中燃烧分别发生了____________变化和____________变化,前者粒子不发生改变,只是粒子间的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后者是粒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微粒。
10.纯净物是由________(相同或不同)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种微粒构成的是________。
11.在盛有50mL水的烧杯内,加一颗高锰酸钾,观察到溶液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把固体碘密封在一根长约10cm的玻璃管中,用酒精灯微热装有固体碘的一端,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打开盛有酒精的瓶盖,就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这是因为构成酒精的微粒_______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白酒瓶一定要盖严瓶盖,否则酒的香味变淡,度数会降低,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4.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15.如右图所示,有两个集气瓶各装一瓶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它密度比空气大,为红棕色),把两瓶之间的玻璃片抽掉,能看到什么现象?试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16.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17.用微粒观点解释:充满气体的橡皮球加压时体积明显缩小,而充满水的橡皮球加压时体积变化却不大。四、实验探究题
填写“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在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滴入2—3滴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变色或不变色)
水________使无色酚酞变色
在试管里盛有少量的浓氨水,小心的闻氨水的气味,再在盛氨水的试管里滴入2—3滴酚酞试液
浓氨水气味,
无色酚酞
浓氨水易______,浓氨水_____使无色酚酞变色
在小烧杯A中加入20mL的蒸馏水,并滴入2—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再用一只大烧杯将A、B两烧杯罩在一起
A烧杯中溶液_________(变色或不变色)
B烧杯中溶液_________(变色或不变色)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难点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分子和原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氧化碳 金 刚 石 氯化钠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不同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让我们先来认识分子、原子这两种微粒。
(三)归纳小结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没有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新物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第二课时 原子的构成、离子
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分子和原子有何本质不同?
【学生】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设疑】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微粒?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是不可
分的,究竟原子能不能再分?
2.原子是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3.若能分,原子能分成什么?
4.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
②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分小组讨论
(1)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2)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
(3)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4)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通过动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原子的构成
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中子数可能相同。
【拓展视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简介】原子结构示意图
说明:
1、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弧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数字是该电子层所容纳的电子数。
2、最外层八电子稳定结构
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步的,所以才有更大的成就,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离子
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它们是如何得失电子的?氯化钠又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发现:
钠离子带正电荷;带正电荷的原子叫阳离子;
氯离子带负电荷。带负电荷的原子叫阴离子。
第三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原子的质量很小。
(引入)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好写、好记、好用的方法来表示原子质量呢?
②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讨论】谁能想出一种化繁为简的办法,用这种方法表示的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
【阅读】课本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模型图示。
③归纳小结——板书定位
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以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2、定义式
是一个比值,单位为一。
信息:质子的相对质量为:1.0076≈1
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0089≈1
电子的相对质量为:1/1836(可忽略不计)
(讨论归纳)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对质量的计算
原子的构成
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原子新分子
区分: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注意:我们并不能说分子大而原子小。
联系: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
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小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质量关系: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Ar(原子)=
引申: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Mr(分子)=∑Ar(构成微粒的原子)
例题:求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H2O)=2Ar(H)+Ar(O)=2×1+16=18
5、原子结构示意图
(1)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则:
A.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
B.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排8个电子。
C.每个电子层上最多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2)原子核外电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A.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除He外),为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很稳定。
B.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大多数是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C.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大多数是非金属元素,容易获得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越多,越容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故,元素的化学性质由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讲述:当原子得失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时,所得到的微粒正负电子并不守恒,成为带电的原子,被称为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电子数大于质子数,带负电荷,称为阴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电子数小于质子数,带正电荷,成为阳离子。
在形成物质时,阴阳离子因强烈的静电作用相互吸引而形成物质,成为离子化合物
一般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而非金属元素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演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
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个,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氯离子与钠离子能够相互吸引形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引申:离子除了由单个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外,还有原子团离子。由多个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原子团。
小结:
课件24张PPT。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物质组成的。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终于认识到: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  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酒精、蔗糖和碘的粒子就是由分子构成。 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硅是由硅原子构成,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食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分子间有间隔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科学证明: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也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例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是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是氧分子,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氢分子。 我们来看一个氧化汞加热分解的微观实验。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更多的研究结构表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不但可以结合成分子,它还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我们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汞等)和稀有气体(如氦、氖、氩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基本微粒 原子也和分子一样,质量小,体积小,在不断运动,原子间有间隙。1、很小 、彼此有间隔 、不停地运动
2、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性质不相同。
3、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不能变成其它原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构成它的原子。分子新分子用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能再分的,那它通过其他方法可以再分吗?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其中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和卢瑟福为人们认识原子结构作出巨大贡献。 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二者所带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不显电性(呈中性)。 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与中子数无关)原子种类原 子 核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碳氧钠铁16811266812301681126 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与中子数无关) 原子的质量若以千克作单位,无论是书写、读数、记忆、使用起来都极不方便,就像以吨来表示一粒米的质量一样,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标准来衡量原子的质量大小。1、相对原子质量 规定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例如:氢的相对原子质量 =1.674×10-27 kg1.66×10-26 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 2.657×10-26 kg1.66×10-26 kg≈116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为1.66×10-26 kg铁的相对原子质量 =9.288×10-27 kg1.66×10-26 kg≈2、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该原子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kg)一种碳原子实际质量的1/12 ( kg)(只是一个比值) 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成正比,原子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越大。56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约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即约等于1个氢原子的质量,电子的质量很小,仅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因此,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3、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原子种类原子核质子数中子数 核外 电子数氢碳氧钠铁16811266812301681126相对原子质量112162356 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我们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分子质量的大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排步在核外空间的呢?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此类推
叫三、四、五、六、七层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步 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微粒称为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离子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产物。 原子、离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件28张PPT。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经过长期的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一滴水中,大约有1.7×1021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6kg。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共同点:放大1亿倍(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共同点:联想与启示  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为什么水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呢?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总结: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   原子    新分子N2  +  3H2  →  2NH3不同点:1.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
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
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不同点:2.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   卢瑟福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原子带电吗?为什么?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原子的构成情况 (居于原子中央)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符号为Ar)
“一种碳原子”是指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常称“碳12”。 公式表达式:Ar(原子)=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用相对分子质量表示分子质量的大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例:计算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解:水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18O2、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又各是多少呢?O2的相对分子质量=16×2=32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16×2=44二、离子  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会得到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微粒称为离子。   
在形成物质时,阴阳离子因强烈的静电作用相互吸引而形成物质,成为离子化合物。
  一般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而非金属元素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氯化钠晶体分子物质原子离子结合得、失电子失、得电子分解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