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08: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林壑尤美(  ) 蔚然(  ) 饮少辄醉(  ) 林霏(  )
伛偻(  )(  ) 山肴野蔌(  )(  ) 酒洌(  ) 觥筹交错(  )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B.负者/歌于途。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环滁皆山也     环: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3)太守自谓也 谓: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5)野芳发而幽香 芳:     
(6)佳木秀而繁阴 秀:     
(7)杂然而前陈者 陈:      
4.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云归而岩穴暝(   )
(2)谓 太守自谓也(   ) 太守谓谁(    )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      )  今义:(   )
(2)山间之四时也  古义:(   )   今义:(   )
6.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          )
(2)故自号曰醉翁也(           )
(3)太守宴也 (               )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7. 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判断句)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倒装句)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判断句)
D.至于负者歌于途 (倒装句)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射者中,弈者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默写。
(1)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末夏初,漫步于山阴道上,看到花木葱茏,你不禁想起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景。
10.九年级(1)班开展“走近中国的名亭”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是四幅不同书体的“亭”字。有同学对其做了如下判断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幅是草书,其笔势委婉含蓄,平和自然。
B.第二幅是楷书,其笔画横平竖直,方正端庄。
C.第三幅是篆书,其字形扁平,蚕头雁尾尤其突出。
D.第四幅是行书,其运笔如骤雨旋风,奔放流畅。
(2).凡亭台皆有楹联题记,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的有关名亭的楹联。请你判断这四副对联分别属于哪座名亭。
①瀑花洗雨依风挂 松籁敲钟吹管萦   
②平添枫叶三分艳 难写江天一叶秋
③酒洌泉香招客饮 山光水色入樽来   
④到此处才进一步 愿诸君勿废半途
爱晚亭——____ 醉翁亭——____ 
半山亭——____ 松风亭——____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
(1)名之者谁 ( )
(2)佳木秀而繁阴 ( )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四时之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行者休于树 于舅家见之
C.而不知人之乐 温故而知新
D.醉能同其乐 其如土石何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课文第1段是如何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这样描写有什么效果?
课文第4段运用了哪种手法来写“乐”?哪种“乐”的境界最高?为什么?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酤②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③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摘自苏轼《东坡志林 儋耳夜书》)
[注]①民夷:汉族百姓与当地少数民族。②屠酤:屠户和卖酒者。③韩退之钓鱼:韩愈曾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
17.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行者休于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醒能述以文者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予欣然从之 其翼若垂天之云
D.盖自笑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倒下的样子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以……为快乐
C.归舍已三鼓矣 舍:舍弃,丢下
D.更欲远去 去:离开
19.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②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写,欧阳修和苏轼各是怎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高梁桥水①,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②,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
(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①高梁桥水:指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高梁之水。②螺髻:发型如螺壳形。③盖: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挡雨之具。④挂进贤冠:挂,摘掉。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这里指官帽或乌纱帽。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道此入玉河____________ (2)去桥可三里____________
(3)大可七八围许____________ (4)思立亦以为然____________
22.用“/”为下面句子划分两处停顿。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è wèi zhé fēi yǔ lǚ yáo sù liè ɡōnɡ 2.C 3.(1)环绕 (2)茂盛的样子 (3)命名 (4)散开 (5)花 (6)茂盛 (7)陈列,摆开 4.(1)回去 聚拢 (2)命名 为,是
(3)居高面下 靠近,在……旁边 (4)秀丽 茂盛 5.(1)意趣,情趣 意思
(2)季节 时间 6.(1)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2)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3)名词用作动词,设宴,举行宴会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C
8.(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
(3)早晨出去游玩,傍晚回来,一年四季的景色不一样,人们的乐趣也没有穷尽。
9.(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0.(1).B (2)② ③ ④ ①
11. (1)命名 (2)茂盛
12. B
13.①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②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14、①以“环滁皆山也”开篇,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醉翁亭。②运用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层层推进。效果:一是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二是移步换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15.衬托。作者巧妙地运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原因: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乐”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1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作者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底气。
17.D
18.C
19.①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②如此美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游玩呢?
20.甲文中欧阳修虽然被贬,但他能与民同乐,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心境。他陶醉于滁州的山水美景和百姓的安乐生活之中,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乙文中苏轼被贬儋耳,从他与老书生夜游的经历以及对韩愈钓鱼的调侃中,可以看出他有一种超脱、旷达的心境。他能在被贬的困境中,以平和的心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不为得失而烦恼,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
21.(1)从,由 (2)距离 (3)表示约数 (4)这样
22.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23.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
24.作者发出了身在官场不得自由的感叹,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水名胜向往追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