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学设计
和义学校
刘晴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奥楚蔑洛夫的变色经过,研究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穿、脱“军大衣”的细节描写,认识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形象。(重点)
2.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理解奥楚蔑洛夫反复变色的原因,进一步认识这个形象的意义。(难点)
3.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强烈的不满和憎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在这张照片上都看到什么表情?这些表情也出现在威尼斯的狂欢节上,把这么多的表情,智慧的糅合在一张面具上,变化多端,足见面具制作师的别具匠心。
现在我们要学习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它的作者契诃夫,也是一位匠心独运的大师,他用文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变的人物——奥楚蔑洛夫警官,还给他起了个别称——变色龙。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文章,去读读关于奥楚蔑洛夫“变色”的故事。
二、
整体感知
1.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发生在奥楚蔑洛夫身上的事。(他做了什么事)
2.请补全表格信息,看他每一次都是如何办案的?
3.这6次处理有什么规律?
4.警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说吗?(性格简要分析)
现在我们与奥楚蔑洛夫初相识了。
三、重点研读
我们学习过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突出的描写手法是什么?语言描写。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警官的语言,去感知他的形象,他的思想。
1.分析奥楚蔑洛夫出场、离场语言
(1)警官出场了……听:威风凛凛的出场。
第6段:“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
“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指名朗读:请其他学生点评朗读者的优缺点,在点评中,理解警官逞威风、让百姓敬畏的意图。
(2)警察离场了……听:
气势汹汹的离场。
第29段:“我早晚要收拾你!”
指名回答:这是在恐吓谁?——赫留金。
警官威风凛凛的出场,气势汹汹的离场。他办案过程中一直这样威风八面吗?他对将军就很谄媚。
2.
(1)共同阅读(第8、10段)看奥楚蔑洛夫第一次“变色”,分析警官形象。
“嗯!不错……”
“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
(2)找出你认为形象刻画生动的段落,朗读段落,说出精彩之处。(分析警官形象)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11-27段,看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办案过程中,是怎样的表现。
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
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
“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席加洛夫将军?哦!……你,叶尔德林,帮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 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
“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 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要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指名朗读:在读中展现警官的见风使舵,虚伪狡猾,畏惧权贵,欺上媚下。
例如:①不知道是将军的狗,什么表现?(虚伪)
②知道是将军的狗,什么心理,怎样的表现?
(畏惧、狡猾、见风使舵)
③警官开始分析案情了,结合第11段分析,他的案情推理有没有合理之处?为什么刚开始不指出来?原因是?
(见风使舵、狡猾)
④也正因为是将军的狗,所以在分析中有什么特点?(谄媚讨好、欺下)
警官的第一次“变色”让我们了解到了他的虚伪、见风使舵。
(例如)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条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
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指名回答:在这个段落中,知道是将军哥哥的狗,警官什么模样?
语言、标点。
展现出奥楚蔑洛夫的谄媚、畏惧权贵
例如:①这条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你干什么发抖呀?(谄媚语言、人称)
②本段还有哪些地方引人注目?(标点,他是每一次断案说话都断断续续吗?在什么时候才如此?只有当人说狗是将军家的狗是才这样。其他时候都是斩钉截铁的。畏惧、讨好谄媚)
③语无伦次原因何在?(畏惧)
④“我还不知道呢!”“可我还不知道呢!”,在26段中也有这句话,为什么反复说这句。(谄媚讨好将军。)
契诃夫往往只用一句话,甚至半句话,或者一两个字,把人物内心那些用千言万语所无法讲清楚的感觉,完全给透露出来,或者使人物的性格、习惯一下活脱出来。
——焦菊隐
本文就是通过对话中的语言,塑造出来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狡猾虚伪的奥楚蔑洛夫。
四、探讨主旨
1.契诃夫塑造
“变色”的奥楚蔑洛夫,意图是什么?
师生讨论:契诃夫要讽刺社会上这样一类人。仅止于讽刺这一类人吗?也讽刺孕育出这类人的社会。
2.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什么样子(除警官外)?
指名回答:围观者的表现、目击者的表现、厨师的表现、赫留金的表现、
社会环境
3.黑暗的社会中,生活着警官、赫留金、围观者这样一群人,他们虽身份地位不同,却都对什么推崇备至?崇尚权势地位,唯权是尊。
4.总结:正是大家都认为权势高于法律,这种不正之风非常盛行,所以才有了变色龙一般的警官,以及对警官“变色”浑然不觉的人群,这正是当时俄国的黑暗现状。因此契诃夫写这样一个故事,来讽刺当时的人、当时的社会。
回顾一下照片,它就像是契诃夫为奥楚蔑洛夫制作的面具,制作出了他对上媚笑,对下发怒的丑态,一直这样变来变去的生活,也是一个可悲的人。
五、拓展延伸
有个词叫一叶知秋,说的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契诃夫,就是通过警官审案这片“叶子”,展露了一个黑暗的沙俄社会。
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作家。吴敬梓通过范进中举,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思想的毒害,揭露了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炎凉世态。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道,“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通过中国民众的喝彩现象,他看到的社会的弊病所在。
众作家以犀利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人间丑态,让我们在阅读中透过现象看本质。
六、板书设计
变色龙
【俄】契诃夫
人物形象:
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虚伪狡猾
社会环境:
权势高于法律、黑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