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物a序列
引物c序列
HindⅢ
5
BaK船leI
Sac I
MaSpl
3
5
引物b序列
引物d序列
Tet
PCR技术
酶切位点1
酶切位点2
5GCCGGATOO
GAATTOGCC-3
Kan'
3CGGOCTAGG
MaSpl
CTTAAGCGG-5
双酶切
双酶切
CTAGG
MaSp1
CTTAA
Kan
重组质粒
Kan
图1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采用PCR技术对MaSp1进行扩增时,一对引物的序列应是引物▲序列,且在
引物▲端分别添加▲酶切位点序列。在反应体系中,除了加入引物、模板DNA、耐高
温的Tag DNA聚合酶、无菌水外,还需要加入▲和▲。若对扩增后的MaSp1进行电泳,
可通过观察电泳条带的▲来判断扩增产物是否正确。
2)为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采用双酶切法时,选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
可使DNA片段两端产生▲(填“相同”或“不同”)的黏性末端,从而保证目的基因和质粒的
▲连接,同时避免目的基因或质粒自身的环化。
(3)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时,如图2所示,通常在培养基A中添加▲,待长出菌落
后,再利用原位影印法将菌落转移至添加有▲的培养基B中培养,最终,编号为▲的
菌落是含有目标重组质粒的阳性克隆。
Q月质粒
菌落
560
培养基A
培养基B
大肠杆菌
图2
(4)研究人员对不同培养温度下大肠杆菌表达的蛛丝蛋白产物进行抗拉强度检测,结果见下表。
不同温度下蛛丝蛋白抗拉强度
温度(℃)
蛋白表达量(mg/L)
抗拉强度(GPa)
25
120
0.8
30
180
1.2
37
250
0.9
分析不同培养温度下大肠杆菌合成的蛛丝蛋白抗拉强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温度影响基因表
达过程中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蛛丝蛋白的▲一不同。
高三年级生物学科试题第7页,共8页
25.(13分)研究表明,原花青素B2(PB2)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现欲研究PB2对肝癌细胞周
期和DNA损伤的影响,为PB2对肝癌细胞的潜在治疗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材料与试剂:肝癌细胞株、不同浓度的PB2溶液、动物细胞培养液、磷酸盐缓冲液、CO2
培养箱、细胞固定试剂、结晶紫染液、DNA保护剂等。
(说明:集落是细胞培养后形成的细胞群体。细胞活力测定方法不做要求。)
实验过程与结果或结论如下表:
过程
结果或结论
结果:
紫色细胞集落结果如图。
设立对照组和给药组(PB2浓度为25、
PB2 (umol/L)
50和75mol/L)。培养一段时间后,各
对照组
25
50
75
组弃去培养基并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加
实验1
入细胞固定试剂进行固定,随后加入结晶
紫染液染色,再使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至
肉眼可见紫色细胞集落。
结论:
设立对照组和给药组(PB2浓度为25、
结果:用柱形图表示。
50和75mol/L)。用不同浓度PB2分别
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癌细胞活力受
实验2
处理肝癌细胞24、48h后,测定相应的
到显著抑制,抑制程度与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
细胞活力。
相关。
为验证PB2通过诱导DNA损伤,导致S期阻滞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使用DNA保护剂开展实验。
肝癌细胞悬液分4组:
A组:肝癌细胞悬液+培养液
结果:与PB2组相比,DNA保护剂可有效
B组:肝癌细胞悬液+培养液+PB2
实验3
③)肝癌细胞S期阻滞现象,显著(④PB2
C组:肝癌细胞悬液+培养液+①
所诱导的DNA损伤标志物表达量增加。
D组:肝癌细胞悬液+培养液+②
结论:略。
加入相应物质后进行培养、检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1中,固定的目的是▲。实验1可得出的结论是:▲。
(2)预测实验2结果(用柱形图表示):▲。
(3)请完善实验3的分组情况和结果:①▲;②▲;③▲;④▲(③④处填“促
进”或“抑制”)。
(4)在肝癌的临床治疗领域,PB2通过诱导DNA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的机制作用于肝癌细胞,
并未显著导致正常细胞死亡。由此说明,使用PB2制备抗癌药物的优点是▲(答出1点)。
命题:绍兴一中
舟山中学
审核:柯桥中学
高三年级生物学科试题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