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链接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知识梳理】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文本中的常考题,在具体命题时,有的是只概括不分析,有的是概括后再分析。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需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1.从分析情节入手。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根据情节论人。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时最需要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环境入手。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才能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4.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主要人物形象特征的直接体现。
从具体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这个人进行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如:
(1)只要求概括形象或性格,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之间不能交叉。
(2)整体概括分析,可有两种思路:
①概括→分析。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接着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然后分点论证分析。
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形象特征。
【真题体验】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 ”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 你疯啦 ”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 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 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令,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 ”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注] 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答案】 A
【解析】 “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分析错误,这三处环境描写只是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并没有暗示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2.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平易近人。老胡作为支队政委,没有领导架子,和部下说话使用商量、请求甚至哀求的语气。②富有策略。老胡担心老黄不肯帮自己挤脓血,先诱导老黄做出承诺,再以“有任务”骗老黄和林大富到竹林,最后在语言上软硬兼施。③顽强刚毅。老胡忍着剧痛让老黄他们帮自己从伤口里挤出脓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要重点抓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及人物的事迹。老胡作为支队政委,说话做事没有架子。如文本一第2段中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第8段中的“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第16段中的“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 ”等使用了商量、请求甚至哀求的语气,体现了老胡的平易近人。文本一第2—5段写老胡诱导老黄做出承诺,第6—12段写老胡欺骗老黄他们说“有任务”,将他们带到竹林,让他们把自己绑起来之后才说让他俩挤伤口,第16段中老胡一方面哀求老黄,一方面拿“三大纪律”恐吓林大富,在语言上软硬兼施,这些都体现了老胡富有策略。在老黄、林大富帮老胡挤伤口的过程中,“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他猛地抖了一下”“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等细节描写,突出了老胡忍耐剧痛的顽强刚毅。
3.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文本一文体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作者通过虚构情节来塑造老胡等人的形象,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同时通过“我”的言行和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老胡刚毅的形象,以小见大,让读者感受坚毅的革命精神,感染力强;②文本二文体为纪实文学,具有非虚构的特点,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当年陈毅让警卫员帮自己挤伤口的经历,彰显陈毅将军过人的魄力和毅力,真实可信。(每点3分)
【解析】 首先分析两则文本文体的不同。根据文本一的情节内容和客观题的提示可知,文本一是小说,小说必须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最大的特点是虚构;从注释内容来看,文本二的文体是纪实文学,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任何虚构。再来分析两则文本的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指向的是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文本一以描写为主,不仅通过直接描写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突出其形象,也通过“我”的言行和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形象,浓墨重彩的描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感动;文本二以记叙为主,描写性语句较少,叙述简洁客观,再现了陈毅将军的真实经历,能让读者直观地了解陈毅将军过人的魄力和毅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高考链接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知识梳理】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文本中的常考题,在具体命题时,有的是只概括不分析,有的是概括后再分析。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需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1.从分析情节入手。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根据情节论人。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时最需要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环境入手。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才能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4.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主要人物形象特征的直接体现。
从具体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这个人进行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如:
(1)只要求概括形象或性格,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之间不能交叉。
(2)整体概括分析,可有两种思路:
①概括→分析。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接着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然后分点论证分析。
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形象特征。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
【真题体验】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
问:“政委,要出发 ”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 ”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 你疯啦 ”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 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 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令,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 ”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注] 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A
【解析】 “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分析错误,这三处环境描写只是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并没有暗示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2.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平易近人。老胡作为支队政委,没有领导架子,和部下说话使用商量、请求甚至哀求的语气。②富有策略。老胡担心老黄不肯帮自己挤脓血,先诱导老黄做出承诺,再以“有任务”骗老黄和林大富到竹林,最后在语言上软硬兼施。③顽强刚毅。老胡忍着剧痛让老黄他们帮自己从伤口里挤出脓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要重点抓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及人物的事迹。老胡作为支队政委,说话做事没有架子。如文本一第2段中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第8段中的“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第16段中的“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 ”等使用了商量、请求甚至哀求的语气,体现了老胡的平易近人。文本一第2—5段写老胡诱导老黄做出承诺,第6—12段写老胡欺骗老黄他们说“有任务”,将他们带到竹林,让他们把自己绑起来之后才说让他俩挤伤口,第16段中老胡一方面哀求老黄,一方面拿“三大纪律”恐吓林大富,在语言上软硬兼施,这些都体现了老胡富有策略。在老黄、林大富帮老胡挤伤口的过程中,“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他猛地抖了一下”“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等细节描写,突出了老胡忍耐剧痛的顽强刚毅。
3.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文本一文体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作者通过虚构情节来塑造老胡等人的形象,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同时通过“我”的言行和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老胡刚毅的形象,以小见大,让读者感受坚毅的革命精神,感染力强;②文本二文体为纪实文学,具有非虚构的特点,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当年陈毅让警卫员帮自己挤伤口的经历,彰显陈毅将军过人的魄力和毅力,真实可信。(每点3分)
【解析】 首先分析两则文本文体的不同。根据文本一的情节内容和客观题的提示可知,文本一是小说,小说必须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最大的特点是虚构;从注释内容来看,文本二的文体是纪实文学,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任何虚构。再来分析两则文本的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指向的是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文本一以描写为主,不仅通过直接描写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突出其形象,也通过“我”的言行和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形象,浓墨重彩的描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感动;文本二以记叙为主,描写性语句较少,叙述简洁客观,再现了陈毅将军的真实经历,能让读者直观地了解陈毅将军过人的魄力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