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9 17:4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中国历史》试卷
2016.0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大题(即选择题、判断题、填充题和材料解析题),共6页,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50分钟,总分50分。
2.答案均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否则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组织接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协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2.
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下列事件中向世界宣告这头雄狮己醒的是
A.辛亥革命的成功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战果
D.新中国的成立
3.
时下人们爱用“最美”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A.焦裕禄
B.董存瑞
C.黄继光
D.刘胡兰
4.
下列有关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5.
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是
A.无条件没收
B.实行承包制
C.走集体化道路
D.公私合营
6.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A.制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通过了《共同纲领》
D.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7.
下表为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8.
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开展土地革命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开展文化大革命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9.“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训
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教训
10.
1957与1960年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表
该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国
A.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己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
11.
1971年,杨振宁来到北京,见到孩童时的好友,杨振宁问道:“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 谁是中国氢弹之父 ”如果要求你来回答,你认为是下列图中哪位历史人物
A
B
C
D
12.
下列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
这张节目表应出自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3.
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这应感恩我党哪一政策的实施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57、1962、1970、1980)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1949-1957年,新中国的成立促使我国粮食人均产量逐年提高
B.
1957-1962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下降,原因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1962-1970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说明“文革”对农业发展没有影响
D.
1970-1980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5.
英国《金融时报》称:“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三次创业高潮点的原因是
A.开放沿海城市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设立经济特区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16.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下列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内容的一项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7.
2012年5月,叙利亚爆发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包括40多名儿童在内的100多名平民遭到了屠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制裁叙利亚,而中国则反对干涉叙利亚内政。这一事件体现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
B.利益第一的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大国强权的原则
18.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台湾问题己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D.中国己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19.
下图是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图。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大势所趋
B.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C.西方国家消除对华的敌视政策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0.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的是
A.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B.承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正确的在答题卷上填“A”,错误的填“B”。)
21.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统一大业得以完成。
(
)
22.
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
)
2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
24.
与深圳一起成为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有珠海、汕头、海南和广州。
(
)
25.
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26.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打破了两岸同胞的隔绝状态。
(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6分)
27.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严守潜伏纪律,在大火中壮烈牺牲;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被誉为“铁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28.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提出的“
”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9.
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体制的目标,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四、材料解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
30.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工业化是全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中国的经济存在什么问题 为此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确定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汽车制造和连接长江南北的铁路桥梁建设方面的成就。(2分)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我国的工业化帮助最大的是哪个国家 简要评价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成就。(2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周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历史性的握手发生于哪一年 它意味着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70年代我国外交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分)
(3)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什么外交政策 (1分)新中国的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分)
32.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 说出这次会议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2分)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指出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及城市经济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2分)
(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为促进上海对外开放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