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初二历史
2016.
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有4大题,共4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相应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答案填写在表格相应的题号下)
1.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意味着
A.中国革命的胜利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C.新中国的建立
D.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的新任务
2.
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图、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字仪式图,关于两图内在联系的论述最准确的是
A.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获得解放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C.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新中国的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主要前提
3.
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C.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D.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4.
右图中,农民正在拔出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
自己。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反映的是土地改革时期的一个场景
B.使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C.废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消灭了资产阶级
D.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5.
读下表,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表
A.农轻重比例失调
B.重工业发展成就突出
C.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D.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6.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过渡的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实现了“和平过渡”,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的是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赎买政策
D.无偿没收
7.
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8.
邓稼先、焦裕禄、王进喜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A.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B.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C.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D.保家卫国,革命英雄主义
9.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共中央果断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B.“文革”中,林彪、江青一伙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
C.“文革”期间,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
D.“文革”结束的标志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0.
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字表明
文革”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②“九一三”事件后,经济开始迅速回升
③“文革”虽然是政治动乱,但仍然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④
11.“两个凡是”是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的实质是
A.彻底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
B.反对邓小平复出
C.坚持“左”的错误
D.坚持毛泽东思想
12.
阅读下图,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
13.
1990年初,邓小平说:“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下列邓小平的著名论断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D.“摸着石头过河”
14.
右边是李老师上历史课时给同学们展示的复习提纲。据此
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A.建国后农村政策的新变化
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就
D.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15.
某同学在自主学习时收集了以下几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的恰当主题应当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安徽小岗村农民
改革开放总设计邓小平
A.人民政权的巩固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6.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共八大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A.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科学发展
C.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D.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17.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民主改革”的确切含义是
A.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实行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政策
C.建立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
D.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
18.
这是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接见英国首相撒
切尔夫人时的一张照片(右图),请你选择最恰当
的语句为会谈中的邓小平配音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提出:“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烛香。”这反映了
A.民众要求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B.两岸民间团体开始整治对话
C.台湾当局实行高压政策
D.两岸三通局面已经完全形成
2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现代化道路上不断迈进,日益强盛。以下对国防现代化的认识,不正确的事
A.科技强军是国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B.经济发展为国防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C.现代化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军队的规模和数量
D.国防现代化需要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
21.
某人评价1955年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周恩来的“魅力和机敏”表现为他提出了
A.和平共处原则
B.民主和解方针
C.独立自主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22.
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说:“中国在我们当中就坐了属于她的席位,不公正和荒谬的状态结束了。”材料中“不公正和荒谬的状态结束了”的因素有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越来越多国家对中国的支持
③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
右图县“中美建交纪念瓷盘”。
瓷盘正面标有“1979年”字样.该时
间是
A.该瓷盘的制作时间
B.尼克松访华时间
C.《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时间
D.
中美正式建交时间
24.
右图县“希望工程”的标识.我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也在全国实施“希望下程”.其根本原因是
A.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我国少数地区儿童失学现象十分严重
C.普及义务教育依赖“希望工程”的帮助
D.我围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十分严重
25.
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如城乡差距大,群众看病难,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C.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D.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26.
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7.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革”这场内乱。
2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从此,中国历史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建立了华东军区海军和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30.
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主题是“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31.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32.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3.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34.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逐渐民族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的格局。
35.
《863计划纲要》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六大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36.
1952年,
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
。
37.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8.
1986年以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基本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逐渐向
的道路迈进。
39.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0.
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
”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某时期的工业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艰难探索》一文指出:以钢为钢的“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其中重工业畸形发展,从1957-1960年产值增长2.
3倍,而农业产值下降22.
8%……到1960年,粮棉的产量政落到1951年的水平。
(1)材料一的图片反映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图中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 该时期的工业成就有何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 并指出实现该变化的途径和影响。
(4分)
(3)材料三指出“大跃进”运动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分)
42.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就逃港问题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材料二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
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档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材料三
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运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葛努力《善于改革与开放关于的深层探析》
材料四
改革与开放,无论从哪个维度比较,2013年都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1979年,我国决定成立深圳特区,中国经济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区挂牌启动,被赋予深圳特区同等的历史地位。
—张小平《开放与改革再出发》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逃港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
的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政策。(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4分)
(3)据材料三分析我国改革与开放的相互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2分)
(4)据材料四回答,2013年“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的含义是什么 (1分)
43.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新中国早期宣传画
材料二
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
材料三
材料四
强调两岸双方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一共同政治基础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坚持“九二共识”的核心在于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强调“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必须坚决反对和遏制。在这一点上,大陆方面的态度是明确的、一贯的,绝不会有任何变化。
—新华网《习近平就两岸关系提出四个坚定不移》
(1)材料一中的宣传画表达了新中国的什么目的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构想是什么 这一伟大构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两个地区回归祖国时政权交接的场景,它们用实践证明了邓小平伟大构想的正确性。你知道这两个地区和他们具体回归祖国的时间吗 (2分)
(4)材料四中提到的“九二共识”是何时由哪两个团体达成的共识 内容是什么 (4分)
提纲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1992年南方谈话
5.党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