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虚与实,既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又是一种艺术实践的尺度。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以虚为虚,就会陷入纯粹的虚无主义;以实为实,就会机械僵化,全无生气;唯有化实为虚,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化实为虚,由虚入实。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任氏之美,并无具体的描摹刻画,但其美貌却如在目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全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已,“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更为精彩的是,韦鉴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任氏的绝美之姿已经跃然纸上。接着又不厌其烦地拿出其他佳丽进行对比,特别是吴王之第六女,“秾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但即便如此美貌,与任氏比起来,仍“非其伦也”。所有这些铺叙,没有一处正面描摹,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
再比如裴钢的《昆仑奴》,虽然磨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读者读完全篇,对其所知仍然甚少,他究竟从哪里来,如何具有这样超常的本领,最后又怎样生活等等,这些问题小说中都没有交代,但人物的形象却因此而具有了巨大的张力,那些空白点召唤着读者的参与,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而正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像《柳毅传》《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运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
材料二:
不仅唐传奇的“诗笔”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文体特色,而且其中优秀作品还构成了现代“诗化小说”的前驱,换言之,唐传奇除了具备小说的基本特点之外,还表现出特定的艺术品质。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拘圃,尽情显示了唐人的个性风度,表现了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品味和超越,生活浪漫性的直接表现就是对艺术的爱好。唐传奇所写各类人物,大都爱好诗歌,他们或者评论诗歌,或者创作诗歌,不仅如此,他们不少人还擅长书法,熟谙绘画,甚至能歌善舞。
崔莺莺之于张生(元稹《莺莺传》),霍小玉之于李益(《霍小玉传》),所爱者均为对方的诗才。《三水小牍》所写的步飞烟,读了赵象的诗“长太息曰:‘丈夫之情,心契魂交,远如近也。’”又为书曰:“发华缄而思飞,讽丽句而目断……犹望天从素恳,神假微机,一拜清光,就殒无恨。兼题短什,用寄幽怀。伏惟特赐吟讽也。”诗能使青年男女心契魂交,思飞目断,既是其浪漫情怀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推动其浪漫生活情调上升的催化剂。不仅人如此,《东阳夜怪录》《玄怪录·元无有》《灵怪集·姚康成》等篇,还写了骆驼、驴、牛、鸡、犬等动物,以及故杵、灯台、水桶、破铛、铁铋、破笛、秃帚等精怪,它们以自我为吟咏对象,赋诗品评,可谓更具浪漫气息。
诗、赋之外,唐人对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的喜爱乃至痴迷,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浪漫精神。《太平广记》收汉至宋初笔记小说,其中收录有关音乐类故事三卷、书类故事四卷、画类故事五卷,多数作品出自唐人之手,唐人浸沉于艺术的浪漫情调表现得极为充分。李肇《国史补》载录的《李舟著笛记》《李车夜吹笛》就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如“车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寥亮逸发,上彻云表。俄有客独立于岸,呼船请载。既至,请笛而吹,甚为精壮,山河可裂,牟平生未尝见。”类似这样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唐传奇还有多篇,如《甘泽谣·许云封》《逸史·李碁》《博异志·吕乡筠》等,多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艺术的善感之心。
(摘编自《唐传奇与诗化小说》)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虚实相生的“诗笔”到唐传奇才开始运用到人物塑造中,并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 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一般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运用留白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C. 唐传奇中的空白点能召唤读者参与,或许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
D. 《柳毅传》《莺莺传》等作品的“诗笔”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昆仑奴》的“诗笔”则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朝志人、志怪小说中拘囿较多,未能尽情显示六朝人的个性风度。
B. 受时代影响,唐传奇中塑造的人物多怀诗才,诗既是其浪漫情怀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推动其浪漫生活情调上升的催化剂。
C. 唐传奇所塑造的各种动物、精怪也常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具有一定的浪漫气息。
D.唐传奇中关于李舟、李牟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有多篇,多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艺术的善感之心。
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引用《对床夜语》之语,旨在引出唐传奇具有运用虚实相生的“诗笔”手段塑造人物的特点。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大量的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对唐代传奇小说的贡献。
C. 材料二整体呈现“总一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则以并列式结构加以论述。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举例论证时,大多为边举例,边进行评述,使唐传奇的诗意笔法得到不同阐释。
4. 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效果加以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赶赴白山
〔俄罗斯〕普希金
早晨,大门口停了一辆三匹马拉的暖篷雪橇。我在门厅里碰见普加乔夫。他一身旅行装束,穿了皮大衣,戴顶吉尔吉斯高皮帽。普加乔夫愉快地跟我打招呼并且邀我和他一道坐进雪橇。
我们坐了进去。“去白山炮台!”普加乔夫对站在一旁的赶车人说。我的心嘣嘣直跳。马跑起来,铃儿丁当响,雪橇在飞驰……
“等一下!等一下!”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我一看,沙威里奇正迎面跑来。普加乔夫叫车夫停下。“彼得少爷!”我的管教人叫道,“别扔下我!别把我这老头子丢弃在这帮骗……”
“呵!老家伙!”普加乔夫对他说,“又遇到了你。好,坐上车台去吧!”
“谢谢,皇上!谢谢!”沙威里奇说,爬上车台,“上帝保佑你长命百岁,因为你连我这个老头子也不嫌弃。我要一辈子为你祈祷上帝。我再也不提那件兔皮袄子了。”
他又提兔皮袄子,很可能惹得普加乔夫最终会大发雷霆。幸好,这位冒充的皇帝没有听见,或者故意不搭理这不识时务的暗示。马儿飞奔,街上,百姓肃立两旁,脱帽致敬。普加乔夫向两边点头致意。过了一会儿,我们便出了寨子,顺着光滑的大道疾驰而去。
不难想象我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再过几小时,我就要跟那个我原以为永远失去了的姑娘见面了。我想象我们重逢的那一刻的情景……我也想着我身边的这个人,我的命运就掌握在他手里,由于机缘古怪的巧合我与他神秘地联结在一起。我想起他动辄杀人和嗜血成性的行为,而现在他居然挺身而出去搭救我心爱的姑娘。
普加乔夫打断我的思路,猝然问道:
“你在想什么,大人?”
“怎么能不想呢?”我回答,“我是个军官和贵族,昨日还跟你打仗,可今日却跟你同坐一辆雪橇,而我一生的幸福全都仰靠你了。”
“怎么?”普加乔夫问,“你害怕了?”
我回答,我既然承蒙他赦免过一次,今后我不但希望他宽谅,甚至还指望他援助。
“你对了,上帝有灵,你这一招做对了!”冒充的皇帝说,“你看,我的属从们都斜着眼睛瞧你。”他压低嗓门说,以防沙威里奇和赶车人听见:“我记得你那一杯酒和那件兔皮袄子。你看,我可并非你们那边的人所说的那样是个杀人成性的人。”
我记起了攻占白山炮台的情景,但觉得不必跟他争辨,因而没有回答一个字。
“奥伦堡城里怎样议论我?”普加乔夫沉默一会儿以后问我。
“他们说,你这个人不大好对付,没得说的,你已经扬名天下了。”
这位冒充的皇帝脸上显出洋洋自得之色。
“对!”他快活地说,“我所向披靡。你们奥伦堡城内的人可知道尤吉耶沃战役吗?打死你们三十个将军,俘虏四支军队。你想想,普鲁士国王能够跟我较量吗?”
这强盗自吹自擂,我听了不禁好笑。
“你自己这样想吗?”我对他说,“你能够打败腓特烈大帝吗?”
“不在话下!我打败了你们的那批将军,而他又是他们手下败将。直到如今,我总是旗开得胜。走着瞧,还有好戏看,我要进攻莫斯科。”
“你想攻占莫斯科?”
冒充的皇帝想了想,随后轻轻说:“天晓得!我的路子很窄,自由很少。我的人都自作聪明,他们都是贼。我必须百倍提高警惕:只要打了一次败仗,他们就会献出我的脑袋赎回自己一条狗命。”
“说到了点子上!”我对普加乔夫说,“趁为时不晚,你是不是最好抛开他们,去请求女皇宽恕呢?”
“不!”他回答,“有始有终,一干到底。怎么知道呢?也许能成事。格里希卡·奥特列比耶夫不是在莫斯科也做过皇帝吗?”
“他下场如何,你可知道?他被扔出窗户,剁成烂泥,烧成灰,装进炮筒,一炮轰了出去!”
“你听着!”普加乔夫怀着粗犷的豪情,感慨万端地说,“我来说个故事给你听听。有一天,老鹰问乌鸦:‘为什么你能活三百岁,而我总共只能活三十三岁呢?’乌鸦回答说:‘因为你喝鲜血,而我却吃尸体。’老鹰想了想:‘让我也来吃吃死尸看。’他们看见一匹死马,就飞下来落在死马身上。乌鸦张开嘴就吃,赞不绝口。老鹰啄了一口,再啄一口,拍拍翅膀,对乌鸦说:‘不行!乌鸦老兄!与其吃死尸活三百年,还不如喝足一次血,然后听凭上帝去安排吧!’这个故事怎么样?”
“意味深长。”我回答说,“不过,在我看来,烧杀抢夺就好比吃死尸。”
我们两人都不吭声了,各想各的心事。赶车人唱起了忧郁的歌,音调凄恻悠长;沙威里奇坐在车台上晃晃悠悠,在打瞌睡。雪橇在隆冬光滑的大道上飞驰……突然,我见到雅伊克高峻的河岸上的小村庄,围着栅栏,有座小钟楼……再过一刻钟,我们就进了白山炮台。
(节选自《上尉的女儿》,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加)
注:文中“我”是一个贵族的儿子,对农民起义存有误解与偏见。“我”在白山要塞当沙俄军官时,爱上了上尉的女儿玛莎。后来白山被普加乔夫率领的农奴起义军攻克,上尉夫妇被绞死,玛莎躲在一个牧师家中而幸存。“我”和普加乔夫曾互相救助,“我”送过他兔皮袄子,因此被赦免了,之后来到奥伦堡。起义军开拔后,留守的军官向玛莎逼婚,玛莎于是捎信给“我”。请兵救援无果后,“我”私自离开奥伦堡,要赶往白山,但途中被普加乔夫的属从俘获。经过对“我”审讯,普加乔夫知晓了留守军官的无耻行径,他很生气,于是和“我”一起前去援救玛莎。沙威里奇是“我”的马夫,“我”五岁时被委托给他教管。“我”当兵后,沙威里奇随行,作为保护人。
5.下列对小说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对玛莎的处境十分担忧,所以刚出发去白山时,“我”既焦急,又紧张,“我的心嘣嘣直跳”。
B.沙威里奇说“别把我这老头子丢弃在这帮骗……”表现他对普加乔夫这个起义军领袖到底还是有顾忌,怕冲撞、冒犯对方,所以欲言又止。
C.街上,百姓“肃立”“脱帽致敬”,普加乔夫“向两边点头致意”,表明民众对起义军领袖的拥护与爱戴,也表明起义军领袖对民众的关怀与亲近。
D.因为阶级阵营不同,在“我”眼中,普加乔夫只是个“冒充的皇帝”,从他“脸上显出洋洋自得之色”来看,作者是在刻意丑化这个起义军领袖。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从第一人称视角叙事,以“我”自述的方式展开情节,使得内容富有真实性和真切感。
B.小说的语言,不管是场景描写,还是人物对话,都简洁清晰,通俗流畅,处处洋溢着现实生活本身的真正的美。
C.彼得对农民起义并不理解。在他看来,普加乔夫是“暴徒”“强盗”“自封皇帝”,农民起义军是“叛军”,这些带有客观色彩的称呼反映了农民起义军和沙皇军队矛盾十分尖锐。
D.小说最后写我们两人产生分歧后,“都不吭声了”,“赶车人唱起了忧郁的歌”,沙威里奇“晃晃悠悠,在打瞌睡”,以此营造一种压抑的、尴尬的气氛。
7.本节选部分内容紧凑,请结合内容,分析小说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4分)
8.小说中的普加乔夫是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形象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兵出逾A境B期C不十D日E不有亡F国G必有H破军杀将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指条目,与《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中的“目”意思不同。
B.拔,指攻克,与成语“拔苗助长”中的“拔”意思不同。
C.劳,指慰劳,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念母劳家里”中的“劳”意思相同。
D.告,指休假,与《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告”意思不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公认为选择将帅至关重要,关系着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要考虑“五材十过”等方面,武王同意他的说法。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阵,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4分)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4分)
13.从材料二中王铭移守温州后的经历来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课内文言选择(本题共5小题,10分)
14.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敏:勤勉) ②人而不仁(而:如果)
③君子喻于义(喻:告诉)④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志向远大)
⑤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言:字)⑥虑而后能得(得:得到)
①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15.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迩之事父(事:侍奉)②在明明德(明:彰明)
③先齐其家(齐:使……整齐有序)④自贼者也(贼:伤害)
⑤足以保四海(保:保护)⑥故有道者不处(处:处理)
A.①②③④B.①④⑤⑥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⑥
16.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当察乱何自起(当:应该) ②恶施不孝(恶:怎么)
③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买)④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种植)
⑤不失其所者久(所:立身之基)⑥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
①②⑤⑥B.②④⑤⑥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⑤
17.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一样的是( )(2分)
例:为之于未有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②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③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④敏于事而慎于言
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④⑤ D.②④⑥
18.下列选项中,全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2分)
①止,吾止也②小子何莫学夫《诗》
③剖之以为瓢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⑤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⑥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A.①⑤⑥B.①③④C.④⑤⑥ D.②③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宇宙天地,仿佛使人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冥思:“ ? ?”
(2)李白在《将进酒》中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慨之情,因怀才不遇而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后,又用两句话对后世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道出了词人对与亡妻阴阳两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词人进入梦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雷雨》代表了曹禺——甚至一代剧作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它以 ① 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颤抖而出、 ② 的余音,至今未息。
矛盾冲突是刻画性格、增强戏剧感染力的有力手段,对于戏剧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狭小的舞台上不仅凸显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协调的矛盾。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雷雨》以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悲剧的进程,线索明暗交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同阶级的对立,静如止水的心理变化,读者似乎可以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呈现出来。《雷雨》向读者集中展现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将人世间爱情、亲情的苦涩酸甜 ③ 地表现了出来,演绎了一段人生悲剧,一出人性悲剧,而这悲剧正是通过戏剧冲突来酿造和显现的。
20.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情绪也是大脑皮质在客观刺激影响下活动的结果。人体心理与情感的活动对大脑皮质下中枢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兴奋的扩散不只波及整个大脑皮质, ① ,引起器官、腺体和一些肌肉运动,产生人体内的生理变化,如血液循环、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免疫功能等。 ② 。前者对健康有积极作用,后者有消极影响。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效率,使人身体各部分协调一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业。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反之,消极情绪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并能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身心障碍,从而危害健康。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说明了 ③ 。
23.下列各句中的“主观”,和文中的“主观”一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做事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如果只凭个人感觉就轻易下结论,就太主观了。
B.霍桑的《红字》给我们带来了道德思考,尽管这不一定是作者的主观愿望。
C.具体来说,促使纳税人进行避税的主观原因是利益驱动。
D.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需经过作者主观感受的过滤与艺术性的加工。
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滤镜是用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工具。生活中它无处不在,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滤镜可以过滤各种不需要的因素,让图像达到美好效果,让我们看见世间的美好;但是有时也会让我们看不清真相,迷失方向。
对于生活中的“滤镜现象”,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及其内涵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验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Ⅰ
1.B
2.B
3.C
4.《陌上桑》塑造罗敷美貌时,未进行正面描摹,而是通过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的侧面描写,化实为虚。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后失态的反应,是 “实” 的场景,而罗敷的美貌是 “虚” 的形象。读者通过这些具体的 “实”,能想象出罗敷的绝美,如同唐传奇中以虚笔烘托人物形象的手法,让罗敷的美貌更具感染力,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
(二)现代文阅读 Ⅱ
5.D
6.C
7.①以 “我” 与普加乔夫同乘雪橇赶赴白山为线索,串联起沙威里奇追车、途中对话等情节,推动故事发展;②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如普加乔夫与 “我” 谈论奥伦堡对他的议论、进攻莫斯科的想法等,既展现人物性格,又推进救援玛莎的进程;③借助场景转换推动情节,从寨子出发到出寨子,再到接近白山炮台,空间的变化让情节逐步推进,最终走向目的地,使内容紧凑连贯。
8.①有感恩之心:因 “我” 曾送他兔皮袄、敬他酒,他赦免 “我”,还答应帮 “我” 救援玛莎,不嫌弃并带上沙威里奇;②有野心与豪情:自认为所向披靡,计划进攻莫斯科,用老鹰与乌鸦的故事表达宁可 “喝血” 也不 “吃死尸” 的粗犷豪情;③清醒且有无奈: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手下多是 “贼”,若打败仗可能被出卖,却仍选择 “有始有终”,展现出复杂的内心世界;④对民众有一定关怀:面对百姓的致敬,能向两边点头致意,体现出对民众的亲近。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9.B、E、G
10.C
11.B
12.(1)将领,是国家的辅佐,是前代君主所重视的,所以设置将领不能不慎重考察。
(2)我们这些人替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待我们的离去和到来很冷漠,比王指挥差太多了,我们感到惭愧啊。
13.①仁:温州百姓对王铭依依不舍,他治理地方得到百姓爱戴,体现 “仁则爱人”;②智:发现温州城池简陋,上疏请求改建,修缮后使温州成为东浙巨镇,体现 “智则不可乱”;③信:凭借功绩获得世袭资格,受皇帝认可,体现 “信则不欺”;④忠:尽心治理温州,为国家巩固边防,体现 “忠则无二心”。
(二)课内文言选择
14.B
15.A
16.B
17.C
18.B
(三)名篇名句默写
19.(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十年生死两茫茫;夜来幽梦忽还乡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
20.①跌宕起伏;②余音绕梁;③淋漓尽致
21.《雷雨》以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展现悲剧进程,线索明暗交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同阶级的对立、静如止水的心理变化,读者似乎可以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
2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雷雨》比作 “刀刃”,把读者阅读时的情感共鸣比作 “心弦上缓缓滑过”,生动形象地写出《雷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精准触动读者内心,引发情感波动,而 “颤抖而出、余音至今未息” 则进一步突出其艺术魅力的持久,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品的震撼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
23.A
24.①还会延伸到大脑皮质下中枢;②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③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写作
25.略(围绕 “生活中的滤镜现象” 展开,可从滤镜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入手,如肯定滤镜让人发现美好、调节心态的作用,批判滤镜掩盖真相、让人迷失的问题,进而提出理性看待滤镜、平衡真实与美好等观点。注意立意明确,文体清晰,不少于 800 字,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