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3 17:2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学号写在密封线内。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 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造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所以,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单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有人要远行,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孔子大约从30岁开始收授弟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之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在道德修养层面,《诗经》为何受到孔子的重视 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而是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B. 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 如何对待周代礼乐文明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他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D. 《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要能够知人论世,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
B. 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
D. 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他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
3. 下列各项中,与上述两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我们也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B. 阅读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之后,我们不但感受到了顺应时节下得恰到好处的春雨,还可能了解到杜甫对于老百姓的关怀。
C. 普希金《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其中体现出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D. 《论语·阳货》篇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孔子十分重视《诗》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4.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论证上的共同点。(4分)



5. 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 地 回 忆
孙 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来买布 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
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 ”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
“光着脚打下去 ”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
“说什么 ”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 不会求人做一双 ”
“哪里有布呀 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①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做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
“怎么沾了我的光 ”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 ”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就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 ”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候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选自《白洋淀纪事》,1949年12月,有删改)
注:①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6.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
B. “我”到河边砸冰洗脸,遭到女孩子的训斥,一番争吵之后,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表达歉意,让“我”感动。
C. 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D. 妞儿送“我”的袜子陪伴“我”走遍山南塞北,并且质量很好,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由阜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
B. 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也许十年八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正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C.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女孩妞儿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D. 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不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还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8. 铁凝说:“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这篇小说中,女孩子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 请结合小说概括分析。(4分)



9.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茹志鹃的《百合花》,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从人物、语言、主题等方面谈谈你对这种“诗化小说”文体特征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材料二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并序》,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私A事上官B郡C遣督邮D至县E吏F白G应束H带见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乃,在文中指于是,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词义不相同。
B. 语,在文中指告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越人语天姥”的“语”词义相同。
C. 委,在文中指交托,与《琵琶行并序》中“委身为贾人妇”的“委”词义相同。
D. 仲秋,农历八月,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按孟仲季之序称为仲秋。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陶渊明因为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不久就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历任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
B. 陶渊明做彭泽令时,一开始命令公田全部种秫谷,后来在妻儿的请求下才决定一半种秫谷一半种粳米。
C. 陶渊明好酒,每当朋友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都会喝醉,因为他感觉非常舒适快意,就会吟咏不停。
D. 陶渊明请求到彭泽县去做官,是考虑到当时社会动荡,彭泽县离家较近,且公田之利足够酿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4分)


(2) 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4分)


14. 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陶渊明辞去彭泽令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 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词中分别以“钟鼎”“山林”比喻繁华与隐逸两种不同生活,指出这两种生活皆如梦幻。
B. “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坦然面对人间得失荣辱,体现了词人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C. 下阕前两句不直写送别,而是回忆与族弟当年风雨之夜灯下畅谈的情景,更显情真意切。
D. 下阕综合运用了虚写、设问、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
16. 这首送别词结尾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年岁已老、功业未成之感的两句是“        ,           ”。
(2) 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句子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两句是“           ,           ”。
(3) 杜甫的《登高》中,“           ”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时长的境况,“           ”更显得诗人形单影只、老病孤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意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 ① ,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 ② 。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 ③ 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围绕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营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总之,意象不是物象的 ④ 。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筛选  大相径庭  夸张  生搬硬套
B. 筛选 大相径庭 夸大 墨守成规
C. 挑选 背道而驰 夸大 生搬硬套
D. 挑选 背道而驰 夸张 墨守成规
19.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B.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C. 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
D.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 文中第二段引用陶渊明《咏贫士》,其中“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


22.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秋日美景,请依据材料,分析诗人是如何对物象“鱼”进行艺术创造的。(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一切似乎近在咫尺,但有时人们又会突然发现彼此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Ⅰ
  1.D
  2.D
  3.C
  4.①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材料一引用钟嵘《诗品序》、李白《忆秦娥》等内容,材料二引用《论语》《诗经》中的语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都围绕中国古典诗歌(或《诗》)展开论述,材料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美与价值,材料二分析孔子 “诗教” 观与道德修养的关系,主题明确集中;③都注重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论证,材料一以李白《忆秦娥》为例分析诗歌内涵,材料二以《诗经》中具体诗句及杜甫、范仲淹等诗人作品为例,使论证更具体可感。
  5.①《诗经》蕴含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等与道德修养相关的内容,能帮助人提升道德品质;②学《诗》是孔子提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起点,先学诗有助于后续以礼立身、以乐完善人性;③《诗经》可作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能为人们修身提供思想指引,对人格完善有重要作用;④学《诗》有助于提升人的表达能力,符合孔子对弟子在言行方面的要求,利于实现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的道德与社会目标。
  (二)现代文阅读 Ⅱ
  6.B
  7.B
  8.①勤劳能干:主动提出给 “我” 做袜子,学习纺织全套手艺,早起晚归为 “我” 和大伯做饭;②善良热情:关心 “我” 是否穿袜子、脚冷不冷,主动帮助 “我”,在 “我” 和大伯贩枣时精心准备饭食;③乐观坚强:面对房子被鬼子烧毁、生活艰苦的处境,依然积极生活,渴望打败鬼子,对未来充满希望;④热爱生活:渴望拥有织布机学习纺织,喜欢新鲜东西,开国典礼时想做国旗,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新事物的追求。
  9.①人物方面:塑造的人物充满人性美与人情美,如女孩子勤劳善良、乐观坚强,“我” 与老乡之间真诚互助,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温暖柔和,体现 “诗化” 特征;②语言方面: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流畅,富有诗意,如对冬天河边场景的描写 “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简洁的文字勾勒出宁静的画面,兼具画面感与抒情性;③主题方面:以小见大,通过一双袜子、贩枣、买织布机等日常小事,展现抗战时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与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主题温暖美好,不刻意渲染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符合 “诗化小说” 的风格。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B、E、G
  11.C
  12.C
  13.(1)(王弘)于是派遣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携带酒具,先在半路迎接他。
  (2)地方长官把爱惜人才当作美德,叔父因为我家境贫苦,于是(我)就被任命到小县做官。
  14.①本性热爱自然,不愿受官场束缚,做官违背自己的本性,内心痛苦;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低头,坚守气节;③程氏妹妹在武昌去世,急于奔丧,有个人私事需要处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A
  16.结尾 “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以景抒情,将晓山比作翠绿的眉毛,将秋水比作明亮的镜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沿途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借这优美的景色,暗示族弟归途中有秀丽山水相伴,不会孤单,既表达了对族弟的关切与祝福,又没有送别诗常见的伤感,展现出洒脱豁达的胸怀,符合辛词豪迈旷达的特色,在柔美景色中传递出积极乐观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A
  19.C
  20.意象是主观的,它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会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21.①构成:以 “孤云” 为喻体,喻指贫士幽人;“孤云独无依” 的特点与贫士幽人孤独无靠、孤高清傲的境遇和品格相契合,不出现本体,直接用喻体 “孤云” 来表现本体的特征。②表达效果:简洁凝练地展现出贫士幽人的孤高与无依之态,避免直白表述,使情感表达更含蓄蕴藉,富有诗意,让读者通过 “孤云” 的形象直观感受到贫士幽人的心境与品格,增强诗句的感染力。
  22.诗人将物象 “鱼” 与 “翔” 这一原本用于描写鸟类的动作特点相结合,打破常规,把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比作鸟在空中飞翔,突出鱼在水中游动的自由灵动、无拘无束;通过这种艺术加工,赋予 “鱼” 新的动态美感,展现出秋日湘江生机盎然的景象,融入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使 “鱼” 这一物象成为富有主观情意的意象。
  四、写作
  23.略(需围绕 “万物互联时代的近与远” 展开,明确立意,如分析技术带来的便捷与情感疏离的矛盾、如何在互联时代守护情感联结等,选择合适文体,写出对现象的认识与思考,注意不少于 800 字,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