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达标检测卷(含答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突破课堂】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达标检测卷(含答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6: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诸如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等专职军镇职官,这些职官开始为临时命设的使者,后发展为稳定的真官,不仅领护少数民族地区军事,也处理当地的一些行政事务,并直辖一定数量的军队,执行戍边卫国任务。汉朝专职军镇职官的出现(  )
A.缓和了各民族的矛盾  B.导致边境地区冲突加剧
C.强化了边疆军事管理  D.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治理
2.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建立都督府、州、城等各级行政建制,设置孔目司、掏拓所等管理机构。在漠北设置安北都护府,下辖各羁縻州,各州“岁贡貂皮以充租赋”,朝廷通过回赐等方式给予羁縻州大量物资。这些做法旨在(  )
A.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B.推动内地边疆一体化
C.对西域进行直接管理  D.稳定边疆的统治秩序
3.《唐律》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第一个涉外条文,即同一国家或种族的人之间“自相犯者”,依其本国或本族的习俗、法律处理,由蕃长裁判执行;不同国家或种族的人相犯,则以唐朝的法律处理。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 (  )
A.律法发展比较完善  B.对外政策较为开放
C.司法主权已经丧失  D.律法成为国际公法
4.1133年,大理曾主动向南宋提出“请入贡且卖马”,被南宋拒绝:“令卖马可也,进奉可勿许,安可利其虚名而劳民乎 ”对于过去朝贡往来频繁的东南亚诸国,南宋政府更采取了却而不受的态度。这反映了南宋(  )
A.偏安江南而不思北伐  B.朝贡体系稳固
C.较为务实的贸易思想  D.民族政策开明
5.永乐初年,有官员提出对朝贡人员携带的用来贸易的货物征税,明成祖却认为:“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同时,政府还隆重接待朝贡者,并承担其一切开支。这些举措意在(  )
A.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B.维持传统的宗藩体制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解决沿海的倭患问题
6.清朝雍正帝时,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逐步取消原来中央形式上批准当地民族首领世袭为官的土司制度,改为朝廷直接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担任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职务。这项举措(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实现了西南各民族共同繁荣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借鉴了元朝民族管理的经验
7.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将民族平等作为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B.以建立民族自治区为主要工作目标
C.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D.把尊重少数民族信仰置于首要地位
8.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4月,中国在亚非会议上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新中国进行这些外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发挥大国的责任担当  B.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C.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  D.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
9.下表内容为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对拉美各国的援助情况。这反映了我国(  )
援助类型 受援国 时间 具体援助内容
经济贸 易合作 智利、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等国 1971—1973年 签署经贸协定,中国购买这些国家的小麦、玉米等产品,发展经济贸易
物资、 设备援助 秘鲁、智利、 圭亚那、 牙买加等国 1971年 向秘鲁提供1700万英镑的无息贷款
1972年 向智利提供2000万英镑的无息贷款;向圭亚那提供1000万英镑的无息贷款
人道主 义援助 秘鲁 1970年 地震,捐赠150万元人民币
智利 1971年 特大暴风雪,捐赠现款500万元人民币
尼加拉瓜 1972年 遭受严重灾害,捐赠价值5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和现款50万元人民币
危地马拉 1976年 地震,捐赠现款5万元人民币
A.外交有意识形态色彩  B.致力于改善外交环境
C.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D.综合国力有显著提升
10.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库尔勒只是一个边陲小镇,经济十分落后。1979年库尔勒进行了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念,库尔勒加快了国际物流园的建设,成为新疆第二大城市。库尔勒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B.边陲城镇的区位优势
C.国家发展战略的引领  D.中外经贸繁荣的刺激
11.2008年,中国在世界78个国家设有89个使领馆文化处(组),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这些国际文化活动包括中国文化美国行、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华文化非洲行、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等。这表明,文化外交(  )
A.体现了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
B.掀起了中国与各个大国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12.意大利思想家但丁在《论世界帝国》中提出并论证了三个重要论题:第一,要求得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国家;第二,理想中的世界帝国应由罗马人执掌政权;第三,君主的权力直接来自上帝,而不是教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C.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D.专制王权国家的发展
1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第110条提到:此外,双方的所有犯人,不论穿长袍的或是佩剑的,都应按照条款规定的方式予以释放,或根据各军队的将军之间协议,并得皇帝陛下认可的方式予以释放。这体现了国际法所主张的(  )
A.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B.保障人权原则
C.对违约国集体制裁原则  D.国家主权原则
14.19世纪初,在德意志,拿破仑的征服统治打破了数百邦国各自为政的局面,激发了德意志人对统一的渴望。在西班牙,民众奋起反抗法国占领,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人们团结起来,组织起义军进行长期抵抗。这说明(  )
A.当时欧洲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B.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交融
C.外部冲击促使欧洲民族意识觉醒
D.民族抗争带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
15.1982年,联合国颁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表为该公约的部分内容。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捕鱼自由等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沿海国所有……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对渔业的专属管辖权
A.海洋主权既承认海洋自由又允许合理管辖
B.西方国家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
C.消除了海洋法实施中的局限性
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纠纷的先例
16.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欧洲战胜国授予瑞士永久中立国地位,规定:只要瑞士不参与任何冲突,不派遣雇佣兵,瑞士就不再成为战争场所。二战中,瑞士奉行坚定的中立政策;俄乌战争爆发后,瑞士宣布将参与欧盟对俄罗斯的一揽子制裁计划。据材料可知(  )
A.大国博弈对瑞士中立地位影响较大
B.瑞士从未真正秉持过中立国的立场
C.欧盟把接收瑞士入盟提上计划日程
D.俄罗斯严重影响瑞士政治经济利益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如何治理新开拓的边缘地区(边疆),成为王朝的要务。秦汉王朝一统伊始,根据同根同祖的文化本源,建立德治四夷的边疆治理之策,将中原与边疆视同为一体,是为“腹边互动”。“腹”指文化、制度、生产力相对发达的中原地区,“边”指相对落后于中原的边缘地带。“腹边”主要互动方式是设置郡县、移民、屯垦。表面而言,“腹边互动”是以中原的输出为主,但是其深层次所蕴含的却是民族的互动。这种过程是无法用行政的命令完成的。
——摘编自王世红《“腹边互动”视野下秦汉时期边疆农业开发研究》
  材料二 秦始皇出身秦人,其得混一华夏,夷夏观念较此前已有明显的淡化。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王者当爱及四夷、夷夏一统,为汉武帝“王者无外”边疆思想提供了基础。与此相应,新莽时代重新强调夷夏之防,边疆治理随之重新陷入纷乱局面。
——摘编自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
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腹边互动”是“民族的互动”的内涵,并指出“腹边互动”的影响。(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边疆治理的经验教训。(6分)
18.(14分)从古罗马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一
成书时间 古籍名称 内容摘录
东晋 《后汉纪》 “各有官曹(官曹指官吏办事机关)……皆会乃议事”
东晋 《抱朴子》 “不畜奴婢”“以道使人,人以义观,不用刑辟刀刃戮罚,人民温睦”“士庶推让”“天下珍宝所出”
五代 《旧唐书》 “有贵臣十二人共治国政……其王无常人,简贤者而立之”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是“政治统一、独立自主”。《欧洲的分与合》一书指出,事实上,王权国家的“民族化”在欧洲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这个同质的演变进程在欧洲各国不仅不是同步发生,而且在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1)指出材料一对古罗马的认识符合史实和不符合史实的各一处,并加以解释。(6分)
(2)依据材料二,围绕“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到《战争与和平法》一书出版时的1625年,正是荷兰从海上贸易大规模转向陆地殖民的关键时期。荷兰殖民者逐渐成功地把欧洲其他国家的商人排除在高级香料的直接交易之外。此时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1618—164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后牵涉欧洲多国的战争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而告终,各缔约国确认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法基本原则。这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
——摘编自章永乐《格劳秀斯、荷兰殖民帝国与
国际法史书写的主体性问题》
  材料二 近年来,围绕西亚北非局势、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局势、安理会改革、南海争议、中美贸易摩擦等热点和难点问题,相关各方均十分注重以法律为抓手谋划应对之策、抢占道义高地,国际博弈中的法律战更趋激烈。美国政府即使大肆推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措施,表面上也打着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公平”贸易体制的旗号,并在世界贸易组织内娴熟地玩弄“法律牌”。法理之争成为塑造国际秩序、赢得制度性权力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参与修改、调整国际法内容,利用国际司法和仲裁程序谋利或造势。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应对和化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
——摘编自黄惠康《国际法的发展动态及值得关注的前沿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国际法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年来国际法发展的主要特征。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国际法发展趋向的认识。(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处理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其间,中国所采取的处理同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对外战略经历着一个不断调整、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得中国的外交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一边倒”“两条线”“一条线”“独立自主”作为新中国曾经先后确立并实施过的四个对外战略,无疑都是对变化中的国际局势特别是中国同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现实之反应。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答案与解析
1.D 2.D 3.B 4.C 5.B 6.C 7.C 8.B
9.B 10.C 11.A 12.B 13.B 14.C 15.A 16.A
1.D 由于处理民族事务的需要,汉朝政府设置了许多边境专职军镇职官,这些边境职官从开始的临时任命发展为稳定的真官,处理当地的军政事务,说明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D项。专职军镇职官的设置是为了管理少数民族的事务,不能体现民族矛盾的缓和,也不能说明导致边境地区冲突加剧,排除A、B两项;军镇职官的职责包括行政、军事和卫国等任务,并非只强化对边疆军事管理,排除C项。
2.D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征收租赋,回赐物资,目的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巩固统治,D项正确。材料所述举措主要体现政治管辖和经济往来,促进文化交流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羁縻府州制度,体现因俗而治,而非内地边疆一体化,B项错误;唐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并非中央直接委任官员对西域进行管理,C项错误。
3.B 《唐律》中的涉外条文规定了不同国家或种族的人在唐朝境内“相犯”时适用唐朝法律,而同一国家或种族的人之间的纠纷则按照其本国或本族的习俗、法律处理,这体现了唐朝对外来文化和法律的包容性,反映出唐朝对外政策的开放性,B项正确。
4.C 由材料可知,南宋对大理和东南亚诸国的入贡、朝贡请求,从不干扰民力的角度,采取了却而不受的态度,但是允许大理卖马,反映了南宋较为务实的贸易思想,即重视实际利益而非虚名,C项正确。偏安江南而不思北伐与材料描述的务实思想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两方面,B、D两项只涉及材料中的一部分内容,排除。
5.B 根据材料“今夷人慕义远来……而亏辱大体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厚待朝贡人员是为了宣扬国威,体现了宗藩外交的特点,故选B项;实行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不是推动海外贸易发展,排除A项;朝贡贸易具有宣扬国威、不计较经济利益的特点,故实行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明朝时期解决沿海地区倭患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武力镇压,排除D项。
6.C 清朝雍正帝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取消土司制度,改由中央直接任命流官,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因俗而治”指的是尊重和适应当地风俗,而“改土归流”是取消土司制度,改由中央任命流官,不属于因俗而治,排除A项;“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由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7.C 根据材料“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可知,党在抗战时期坚持民族平等的前提下,尊重各少数民族的差异性,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是党对民族政策的积极探索,C项正确。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民族平等是党在制定民族政策时的重要原则,排除A项;当时党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取得抗战的胜利,而不是建立民族自治区,排除B项;尊重少数民族信仰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部分,但当时党的各项工作都以争取抗战胜利为核心,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了多项外交活动,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遏制,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自保和发展,而不是发挥大国的责任担当,排除A项;中共十九大提出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排除C项;我国通过三大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D项。
9.B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对拉丁美洲众多国家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援助,包括经济贸易合作、物资设备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这种友好交往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局面,从而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B项正确。
10.C 从“1979年库尔勒进行了改革”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理念的提出,反映出国家发展战略的引领推动了库尔勒的发展,C项正确。
11.A 中国积极开展文化外交,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这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表现,故选A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但丁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国家,同时“君主的权力直接来自上帝,而不是教皇”,这有利于世俗皇权的加强,反映出当时西欧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国家之间利益纷争加剧,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专制王权国家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3.B 材料“双方的所有犯人”“都应按照条款规定的方式予以释放”体现了战俘地位平等原则,属于人权保护的范畴,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如何释放战俘的问题,没有涉及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排除A项;此条款未涉及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原则,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权,而非国家主权,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在德意志”“激发了德意志人对统一的渴望”“在西班牙”“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人们团结起来”可知,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说明外部冲击促使欧洲民族意识觉醒,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当时欧洲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并未涉及欧洲民族交融,排除B项;“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人们团结起来”说明民族抗争突破了地域性色彩,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沿海国所有”等信息可知,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体现了海洋自由,而沿海国对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管理则体现了合理管辖,说明海洋主权既承认海洋自由又允许合理管辖,A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海洋法的内容,并未涉及西方国家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排除B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纠纷的先例,排除D项。
16.A 瑞士获得永久中立国地位是大国之间达成的协议。二战中,瑞士奉行坚定的中立政策符合参战大国的利益。俄乌战争爆发后,瑞士宣布将参与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是在美国的干预下放弃中立,这些均反映出大国博弈对瑞士中立地位影响较大,故选A项。二战中,瑞士奉行坚定的中立政策,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欧盟接纳瑞士,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俄罗斯对瑞士的影响,排除D项。
17.答案 (1)内涵:“腹边互动”是以中原先进文明输出为主,但中原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制度和文化等,在输入边疆后,必定会面临边疆民众的选择,也就是边疆民众对中原制度和文化的理解、认同、接受、采纳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说“腹边互动”是“民族的互动”。(4分)
影响: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增强民族认同;推动了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2)经验教训:边疆治理效果较好的时期,往往是夷夏观念相对淡化的时期;破除狭隘的民族观念,淡化不必要的族群意识有利于边疆治理;统治者应以开放的胸襟构筑合理的边疆治理体系。(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一“‘腹边互动’是以中原的输出为主,但是其深层次所蕴含的却是民族的互动”并结合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从文化输出、文化接收是一种互动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2)可从民族观念对边疆治理的影响、统治者的态度等角度分析。
18.答案 (1)符合史实之处:“各有官曹……皆会乃议事”“有贵臣十二人共治国政”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实行贵族寡头政治;“王无常人”“士庶推让”“简贤者而立之”反映出执政官由选举产生,有任期;“以道使人,人以义观”反映出重视教化。(任答一点即可,3分)
不符合史实之处:“不畜奴婢”与古罗马奴隶制度社会的史实不符;古罗马重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法律条文中涉及刑罚,非“不用刑辟刀刃戮罚”;“天下珍宝所出”与史实不符,部分珍宝并非罗马本地所产。(任答一点即可,3分)
(2)示例
观点:欧洲从王权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分)
说明:中古后期到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与发展,欧洲出现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以忠诚于国王为基础的王权国家,随着民族语言的广泛使用,民族认同观念促进了国家的快速发展,但专制体制越来越阻碍社会的发展。17世纪中期,英国革命爆发,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推进了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6分)
19.答案 (1)背景:国家主权意识增强;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荷兰发展海上贸易,实力增强;重商主义思想的推动。(任答4点即可,4分)
(2)特征:各方注重引用国际法来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重视道义;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破坏国际法;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修改、调整国际法;中国致力于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应对和化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任答4点即可,4分)
认识: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分)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2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荷兰从海上贸易大规模转向陆地殖民的关键时期”可得出荷兰发展海上贸易,实力增强;根据材料一“荷兰殖民者逐渐成功地把欧洲其他国家的商人排除在高级香料的直接交易之外”可得出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根据材料一“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可得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推动国际法的产生。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围绕……热点和难点问题”“各方均十分注重以法律为抓手谋划应对之策”可得出各方注重引用国际法来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根据材料二“抢占道义高地”可得出重视道义;根据材料二美国政府“大肆推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措施”可得出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破坏国际法;根据材料二“广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参与修改、调整国际法内容”可得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修改、调整国际法;根据材料二“我国……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应对和化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可得出中国致力于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体系。第二小问认识,从近年来国际法的范围、作用等角度展开,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20.答案 示例
论题:新中国外交政策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2分)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奉行了“一边倒”外交方针。“一边倒”就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其在保障革命成果、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境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际力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而美国挑起越南战争,严重威胁中国边疆安全。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战略随之调整,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地区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以改善中国严峻的国际环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随着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以及中日建交,为中国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逐步形成了“一条线”战略,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局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的转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工作的重点。基于对国际局势的准确分析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我国外交战略不断调整、变化、发展,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活动和区域性争端的调解。(8分)
综上所述,外交战略是新中国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和国际环境作出的调整,对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解析 本题为论述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一边倒”“两条线”“一条线”“独立自主”四个阶段,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局势进行调整。按照题干要求,可选取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阶段拟定论题,如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也可就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整体上拟定论题,如以“新中国外交政策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为论题,分别从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几个时期,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每个阶段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和主要的外交成果,得出新中国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和国际环境对外交战略进行调整,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