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达标检测卷(含答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突破课堂】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达标检测卷(含答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6: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周时期以“贝”为流通货币,并将其称为“货贝”。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悄然在各诸侯国之间流行开来。秦朝将圆形方孔铜钱“半两”推行于全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改变  D.国家统一的要求
2.汉代的“更赋”是政府征收的一种代役税,即成年男子不去服役可以出钱由官府雇人代替。政府规定:本地服役一月一更,不去者缴纳工钱2000钱由政府雇人代役;到边境戍守的每年3天,不去者缴纳役金300钱给官府。据此可知,汉代这一举措(  )
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扭转了经济凋敝的状况
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D.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
3.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颁布《收田租令》,改革了汉代旧制,将定率田租制改为定额田租制,算赋、口钱的人头税,变为户调制。这一制度的调整 (  )
A.有利于人口增加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加重了农民负担  D.有助于扩大税源
4.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5.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这主要表明当时(  )
A.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B.赋税制度亟须改革
C.租庸调制正常运行  D.人地矛盾逐渐尖锐
6.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钱币考》记载:“(北宋)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寇瑊尝守蜀,乞禁交子。”由此可知,北宋的交子(  )
A.信用基础存在不足  B.从四川扩展至全国
C.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引领了古代货币发展
7.南宋时期,政府对赋税征收方式作了进一步调整,积极推行“以亩起敷”之制。“以亩起敷”指的是将各种税赋摊入田亩科征,即按照每户实际占有的土地数额均摊科赋。这将导致(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科征程序趋向简约
C.财政调节能力下降  D.税赋征收范围缩小
8.元代纸币流通广泛,一度成为丝路贸易的“硬通货”。《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遣马速忽、阿里赍钞千锭往马八图(国)求奇宝”。这表明当时(  )
A.纸币国际化提升元朝影响力  
B.海上贸易通道遭遇严重的阻碍
C.纺织业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  
D.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十分繁荣
9.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一带)、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嘉靖四十年至穆宗隆庆(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D.沿海地区白银增多
10.1865—1894年间,全国海关从14处增至25处,1910年增至49处。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从东北地区到西南边陲,海关“独立王国”的触角几乎遍及全国,且新设海关差不多设在原常关口岸。海关的增设(  )
A.顺应了列强拓展市场的要求  B.便利了列强攫取更多权益
C.表明中国主动融入世界进程  D.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11.19世纪末以来,随着洋糖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西方纷繁复杂、标准不一的糖品分类方法被引入,海关检验纠纷不断。1930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公布了《糖品进口检验规程》等规定,厘定了检验标准,并保留了中国传统颜色命名方式。这一举措(  )
A.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确立了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建立了科学的商品检验制度  D.收回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2.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张贴布告:“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之需要,特商得山东省政府、陕甘宁、晋绥两边区政府同意,统一华北、华东、西北区货币,决定: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所有三行发行之货币,及其对外之一切债权、债务,均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承受。”据此推断(  )
A.人民政府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B.人民币法定化助推经济发展
C.华北边区政府积极配合法币改革  
D.战争进程推动区域货币统一
13.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金(币)本位制度,并开始铸造信用程度更高的“沙弗林金币”。1825年,英国要求其殖民地统一使用英镑,直到1917年为止的一百年间,沙弗林金币都维持稳定的含金量。英国此举(  )
A.增强了经济扩张的力度  B.解决了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
C.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推动了殖民地经济独立发展
14.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美国经常用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可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美国长期控制着雅尔塔体系
C.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  D.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15.1979年3月,欧洲共同体国家通过决议建立货币集团欧洲货币体系(EMS)。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对非成员国实行浮动汇率制,旨在共同体内部保持成员国之间的汇率稳定,避免美元不稳的影响。由此表明该体系的建立(  )
A.削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B.消除了欧共体国家间个体差异
C.实现欧洲各国货币汇率持续稳定
D.有利于世界多元货币机制的形成
16.下图为2011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构成变化情况统计。据此可知(  )
A.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
B.欧元区、英国和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期
C.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D.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子》中提到经济是国家“财用足”的基础,强调治国必先富民,富民然后达到富国。孔子指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荀子认为赋税轻,是“以政裕民”。许多经济思想家提倡运用税收工具来实现“均无贫”,就是要求实行薄赋敛,负担上做到轻重适度,合理负担。
  材料二 清雍正年间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
单位:两
府、州 顺天府 永平府 保定府 天津府 大名府 …… 总计
原征丁银 36 264.76 26 783.24 42 789.52 8 278.37 47 188.41 …… 400 171.7
摊入丁银 26 903.77 14 357.44 38 996.49 17 183.69 56 760.58 …… 404 854.9
负担变化 -9 360.99 -12 425.80 -3 793.03 +8 905.32 +9 572.17 …… +4 683.2
——摘编自史志宏《论清代的摊丁入地》
(注解:保定府位于冀中地区,区内城镇密集,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经济发达,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大名府位于冀南地区,地势平坦,适于耕作,是小麦和棉花的主产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多;顺天府、永平府位于冀东地区,由于濒海,洼地和盐碱地较重,农业条件不佳,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天津府位于冀东南地区,所营稻田远超直隶平均营田顷数,水稻种植最有成效,人均耕地面积较多)
(1)结合材料二中清代赋税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一的观点。(8分)
(2)通过研究清代赋税改革,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4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中国经济生活中流通的货币有银两、银元、铜元(清末制钱)和纸币。铸造货币(硬币)的既有中央政府又有地方政府,还有私人银炉。纸币发行权也极为分散:享有发行权的既有华资银行,又有外资银行。华资银行又分国家银行、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每一种货币都是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伴随着贸易而输入的各国货币,也广泛流通于中国。
——摘编自贺水金《不和谐音:货币紊乱与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民生》
  材料二 1840年至1911年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
货币形式 数量 以元计值 百分率(%)
中国银元 240 000 000元 240 000 000 9.6
外国银元 1 080 000 000元 1 080 000 000 43.4
铜元 200 000 000 000枚 149 000 000 5.9
银两票 30 000 000两 42 000 000 1.7
银元票 50 000 000元 50 000 000 2
铜钱票 134 000 000串 100 000 000 4
外国钞票 110 000 000元 110 000 000 4.4
银锭 250 000 000两 347 000 000 14
——整理自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从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合理解析。(可以从总体上或局部提取历史信息,所提取的历史信息要明确,解读合理,史论结合)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这使“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当代世界经济与我国对外贸易》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已经越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国际金融界已纷纷实行金本位制的情况下,中国仍然坚持铜本位制和银铜复本位制这两种货币体制并行的古怪格局,而且还在向银本位制演化。19世纪末世界各国纷纷将手中的银条、银元抛售以换取黄金,金银比值愈发扩大。但《辛丑条约》赔款的计算方式仍然用白银,还竟然同意“本息用金付给,或按应还之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导致“镑亏”,即金银比值扩大后的亏空。驻外使节建议朝廷改用金本位制,遭到中国官员反对。1910年5月,清政府还是决定“暂就银为本位”,发行重七钱二分的一元银质硬币为国家主要货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镑等同于黄金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析清政府固守银本位的政策。(6分)
20.(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关的“国际性”
1861年,在主管征收的官员中,有5个英国人、2个美国人、1个法国人和1个德国人。1864年,包括赫德在内,一共有6个英国人、3个美国人、3个法国人和1个德国人。就在这一年,赫德考虑到美国利益的重要性,恳求美国的帮助,借以获得从美国派来的3个曾经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绅士。1869年,他又请求普鲁士政府选派10名德国人,法国政府派5名法国人。于是,海关机关就保持着国际性了。1873年6月,行政部门总共包括93名外国人,其中有58名英国人、8名美国人、12名法国人、11名德国人以及4名其他国籍人士。到1912年6月,这个部门有145名英国人、14名美国人、32名法国人、38名德国人、16名俄国人、33名日本人,59人属于另外9国国籍,以及26名中国人。这样的国际性质,阻止了任何排外情绪的生长,并且使各个服务人员,从上到下,都深刻地感到对中国政府所负的责任。
——[美]马士(1874—1908年在大清皇家
海关总税务司服务)《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赫德与中国海关
英国人赫德,1861年起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直至1908年。赫德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如“公仆”和“服务”理念,简化了办事流程,并以更高效的方式管理海关,还创建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管理制度,以及建立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支持洋务运动,兴办同文馆,筹建海军等。
赫德受任总税务司之后,就向总理衙门呈递了《局外旁观论》,建议清政府“现在某事当行,某事不当行,已有条约可凭”。1873年,赫德经手清政府对外购置战舰事宜,到1879年,为清政府购置舰艇12艘。
在赫德的操纵下,英国独揽清政府对外借款,以海关税收为借款抵押,他设计了一套跨国程序,由汇丰银行在伦敦管理债券发行,由中国海关准时偿还债券利息,构建了一个对中国贷款的小型市场。
1876年,赫德作为清政府的外交顾问,促使清政府和英国订立了《烟台条约》。1885年中国在赫德的主持下签订了《中法和约》,以及1886年的中英《缅甸条款》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其中规定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就是采用赫德的建议。赫德借机给海关扩权,把部分常关(国内贸易)的税收和盐税纳入了海关的征收范围。
——据吴煮冰《历史的痕迹:1840—1950年的中国海关》等
(1)你如何看待马士所说的海关的“国际性” (8分)
(2)“赫德与中国海关”折射出近代中国一段怎样的历史 (8分)
答案与解析
1.B 2.D 3.A 4.B 5.B 6.A 7.B 8.A
9.D 10.B 11.A 12.B 13.A 14.A 15.D 16.D
1.B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的流行和秦朝将圆形方孔铜钱推行于全国,均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的货币主要是铜钱,排除A项;货币的演变与审美观念的改变关系不大,排除C项;只有秦朝圆形方孔钱的统一使用体现了国家统一的要求,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更赋”使男子可以交钱代替徭役,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赋税制度,并非强调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男子可以交钱代替徭役,不能得出扭转了经济凋敝的状况的结论,排除B项;C项“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A 根据材料可知,曹操实行定额田租制,以户调制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而有利于人口的增加,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前代税收名目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排除C项;征收对象没有发生变化,税源并没有扩大,排除D项。
4.B 
5.B 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赋税征收标准不公平,导致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说明赋税制度亟须改革,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财政收支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原有的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人地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
6.A 从材料“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可以看出,交子最初是由十六户富人主持发行的。但后来这些富人资产衰落,无法偿还债务,引发了很多争讼。这说明交子发行依赖于这些富人的财力和信誉,一旦富人出现经济问题,交子的信用就会受到严重影响,A项正确。材料仅提及交子在蜀地(四川)的情况,不能得出从四川扩展至全国,排除B项;C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旨是交子信用基础存在不足,没有强调其对古代货币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可知,“以亩起敷”的方式是按土地数额征税,使税赋的征收更加直接和简便,减少了复杂的税制带来的麻烦,科征程序简约化,B项正确。土地兼并根源在于土地私有,按土地数额征税不会直接加剧土地兼并现象,排除A项;按田亩征收税赋有助于政府更有效地管理和征收税赋,提高财政调节能力,排除C项;“以亩起敷”制度并没有缩小税赋的征收范围,而是改变了税赋的征收方式,排除D项。
8.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国力和经济相对发达,元代纸币成为丝路贸易的“硬通货”,使得元朝的影响力提升,A项正确。
9.D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一带)、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根据所学可知,在新航路开辟后,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这些地区白银流通较多,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并非材料中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本题易错选C项,不能正确区分原因与影响。人口数量增长迅速是“一条鞭法”实行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C项。
10.B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海关不断增加,逐渐遍布全国,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便利了列强获得更多的权益,不利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B项正确,D项错误。西方列强通过控制中国海关关税主权来攫取更多权益,而不是以海关的增设来拓展市场,排除A项;中国是被动融入世界的,排除C项。
11.A 据材料“1930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厘定了检验标准,并保留了中国传统颜色命名方式”可知,国民政府对糖品进口厘定了检验标准有助于统一糖的分类方式和标准,保留中国传统命名方式有助于国产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洋糖进口,与官僚资本的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进口标准的统一,但不能确定是否科学,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1948年12月,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华北人民政府决定统一华北、华东、西北区货币,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承受原三行的一切债权和债务。货币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在此后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B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华北、华东、西北三个区域的货币统一,并未涉及全国范围内的财政经济统一,排除A项;“法币改革”发生于1935年,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战争进程对货币统一的具体推动作用,而是强调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而进行的货币统一,排除D项。
13.A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英国实行金本位制,推动英镑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货币,这有利于英国的经济扩张,A项正确。金本位制不能完全避免货币币值波动,无法根本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排除B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主要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英国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需要使殖民地在经济上依附宗主国,而非推动殖民地经济独立发展,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这是因为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的规则,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A项正确。雅尔塔体系的重要特点是两极对峙,不是美国单独控制的,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世界经济协调机制的构成部分,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对非成员国实行浮动汇率制,旨在共同体内部保持成员国之间的汇率稳定,避免美元不稳的影响”可知,欧洲货币体系是在美元之外建立的新货币体系,这有助于世界多元货币机制的形成,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走向瓦解,排除A项;根据材料“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可得出只是在成员国内形成统一的货币汇率,不可能消除欧共体国家间个体差异,排除B项;根据材料“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可得出只是在成员国内,不是整个欧洲,排除C项。
16.D 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中,仍然是美元占有的比重较大,这说明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人民币的流通问题,排除A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构成的变化情况无法得出欧元区、英国和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期的结论,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仍然在发展中,格局并没有形成,排除C项。
17.答案 (1)观点:赋税负担要轻重适度,合理负担,运用税收工具实现“均无贫”。(2分)
改革史实:通省均摊后各府及直隶州的负担变化是不均衡的,有的增加,有的减少。这样一增一减、通融调剂的结果是粮少丁多地区和粮多丁少地区的赋税负担就比较平均了。但通省计摊并非处处可行。这种摊法造成了地区负担的不平衡。所以该赋税改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合理负担,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均无贫”。(6分)
(2)税制改革应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税制改革要以简化、公平为出发点;税制改革要考虑地区差异;治税应与治政相结合。(4分)
解析 (1)观点,根据材料一“强调治国必先富民,富民然后达到富国”“要求实行薄赋敛,负担上做到轻重适度,合理负担”可得,赋税负担要轻重适度,合理负担,运用税收工具实现“均无贫”。改革史实,根据材料二负担变化表可得,通省均摊后各府及直隶州的负担变化是不均衡的,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根据材料二注解“保定府……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大名府……人均耕地面积较多”“顺天府、永平府……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天津府……人均耕地面积较多”并结合负担变化表可得,这样一增一减、通融调剂的结果是粮少丁多地区和粮多丁少地区的赋税负担就比较平均了。根据“原征丁银”“摊入丁银”并结合所学可得,通省计摊并非处处可行。这种摊法造成了地区负担的不平衡。所以该赋税改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合理负担,但是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均无贫”。
(2)启示,结合所学,可从配套措施、简化与公平、地区差异等角度作答。
18.答案 历史信息:近代中国币制呈现出紊乱的特征。(1分)
明清以来,伴随着中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形成了银、铜并用,以银为主的货币结构。明清和近代流入境内的以各类银元为主,晚清时政府开始引进机器设备铸造银元、铜元,传统称量货币银两和铜钱占比明显下降。晚清政局混乱、中央集权式微、外国经济势力入侵及金融管理落后,导致货币发行混乱。因而,近代中国货币体系十分紊乱,表现在两、元并行,银、铜并用,传统性货币与近代性货币并存,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并存,中央、地方政府发行的货币与非官方发行的货币并存。混乱的币制提高了交易成本,减缓了商品流转速度,阻碍了经济发展;也给社会民生造成不利影响;银价、铜价、物价大幅度变动,更使百姓深受双重通货膨胀之害。(8分)
总之,紊乱的货币制度、货币体系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加剧了人民的苦难。(1分)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一“在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中国经济生活中流通的货币有银两、银元、铜元(清末制钱)和纸币”“《不和谐音:货币紊乱与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民生》”、材料二“1840年至1911年中国货币形式和数量”可得出历史信息:近代中国币制呈现出紊乱的特征。其次,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可分别从明清时期的货币形态、晚清时期混乱的货币发行情况、传统性货币与近代性货币并存、货币紊乱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答案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任答2点得4分)
影响: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有利于英国经济的扩张,推动其成为世界霸主。(任答2点得4分)
(2)评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越发紧密,世界各国纷纷实行金本位制,中国固守银本位制,与世界脱节,导致巨大亏空,这反映出清政府不了解世界近代金融体系,中国财政改革迫在眉睫。(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在19世纪下半叶”并结合所学得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据材料一“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并结合所学得出英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并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据材料一“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英国经济的扩张,推动其成为世界霸主。
(2)据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中国已经越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世界市场逐步形成,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越发紧密;据材料二“在国际金融界已纷纷实行金本位制的情况下,中国……向银本位制演化”“金银比值扩大后的亏空”并结合所学得出世界各国纷纷实行金本位制,中国固守银本位制,与世界脱节,导致巨大亏空;据材料二“驻外使节建议朝廷改用金本位制……发行重七钱二分的一元银质硬币为国家主要货币”并结合所学得出清政府不了解世界近代金融体系,中国财政改革迫在眉睫。
20.答案 (1)近代中国海关的国际化过程复杂且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是一场殖民性质的活动,也是一场近代化的进程。(2分)
从历史背景上看,近代以来,民族危机加剧,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海关管理权也逐渐被外国人掌握。这一过程伴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体现了国家主权的丧失。(2分)
从近代化进程看,海关的国际化带来了西方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契机,加强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2分)
从国际化影响看,尽管海关的国际化带来了西方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但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海关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加深了国家的屈辱。(2分)
(2)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从一个主权完整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以英国人赫德为首的西方列强进入中国海关领域,他们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如“公仆”和“服务”理念,简化了办事流程,建立完善的近代海关制度,并以更高效的方式管理海关,还创建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管理制度,为清政府集纳了大量税收。他们在中国建立现代邮政系统,支持洋务运动,兴办同文馆,筹建海军等,又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近代化进程。甚至中国海关部门中这种“国际性”还阻止了排外情绪的生长,并且使各个服务人员,从上到下,都深刻地感到对中国政府所负的责任。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近代以来,英国人赫德与中国海关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射了西方列强与晚清中国的复杂关系。(8分)
解析 (1)看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历史背景、近代化进程和国际化影响等角度作答,既要看到其殖民性质,又要看到其客观上的近代化作用。
(2)根据材料和所学从对中国的危害和客观上的积极影响角度分析,既要强调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又要认识到赫德客观上为中国社会近代化作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