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达标检测卷(含答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突破课堂】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达标检测卷(含答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6: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了木牍《集簿》(即“计薄”),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集薄》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作呈报朝廷之用,类似于地方工作报告。该文物可用于考证汉代(  )
A.地方官员的考核  B.中央官制的结构
C.疆域的大致范围  D.监察体系的发展
2.东汉末年,曹操打破察举制桎梏,施行“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而魏文帝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确立兼重“德”“才”的九品中正制,该制度沿用了近四百年之久。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  )
A.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B.蕴含着一定合理成分
C.使选官实现公平公正
D.巩固了曹魏政权统治
3.下表为东晋至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情况。下列对表中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B.制度革新导致士庶矛盾加剧
C.封建统治社会基础日益壮大 
D.选才标准变迁左右阶层流动
4.宋朝职官考核的能力业绩内容有“四最”:生齿之最、治事之最、劝课之最、养葬之最;还有“七事”:举官当否,劝课农桑、增垦田畴,户口增损,兴利除害,事失案察,较正刑狱,盗贼多寡。这些考核标准(  )
A.保障了官民和谐相处
B.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C.加强了对民众的教化
D.有助于提高地方治理效益
5.元朝的监察立法多以台纲的形式出现,其中《设立宪台格例》(中央监察法规)所定监察官的职掌范围极为广泛,涉及行政、人事、经济、司法、军事等诸多方面的监察,而且最后一条为“该载不尽应合纠察事理,委监察并行纠察”。这表明元朝(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监察官职权扩大
C.监察制度体系相当严密
D.立法技术有进步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6.下表所示为秦朝、唐朝和清朝考核官吏的标准。这些标准(  )
秦朝“五善”“五失” “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失”即夸以世、贵以大、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
唐朝“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不同部门和工作的最高标准,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
清朝“四格八法” “四格”,即守(德)、才(能)、政(勤、绩)、年(年纪);“八法”,即贪、酷、不谨、浮躁、疲软、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A.凸显统治者对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视
B.反映出官吏考核体系日趋完备
C.折射出选官标准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D.体现出儒家伦理渐居支配地位
7.清末留学毕业生学成考试中将考试成绩与奖励功名出身相挂钩,具体关系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
评定等级 考试分数 奖励功名
最优等 80分及以上 进士出身
优等 70分及以上 举人出身
中等 60分及以上 举人出身
A.留学生授功名是时代产物
B.留学成为学子获得功名的主要途径
C.科举制度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D.清末教育无任何实质性变化
8.民国初,《大公报》载:“目前袁总统特谕亲族及幕友人等,现改共和政体,革故鼎新,自应除百弊,凡有用人行政,原属公权,殊非一人之私,嗣后简任官缺均须选用贤才,汝等各宜自爱,不准徇情滥举,援引私人。”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员选拔的改革是形势使然  B.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C.建立了全面的官员考核机制  D.杜绝了官场的腐败行为
9.1915年,北京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将经义规定为文官考试的必试科目。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文考试也仍以经义为主,而且不得以白话做答。据郑寿岩回忆,直到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末期,这种情况仍未改变。这一做法(  )
A.延续了科举制度的寿命  B.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C.打断了新文化运动的进程  D.体现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色
10.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各类干部的考核要各有侧重。对于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考核其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对于党政干部,侧重考核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
A.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这一规定(  )
A.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B.借鉴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
C.确保公务员队伍高效廉洁  D.适应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
12.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这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在于(  )
A.阻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B.政府行政效率受到影响
C.改变了资产阶级政权性质
D.迟滞了工业革命发展进程
13.1854年,英国财政部两名官员提交《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英国文官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同时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并据此加以擢升。这一报告(  )
A.扩大了公民选举资格的范围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平衡了英国两党之间的对立  
D.借鉴了美国文官制度的做法
14.在美国200多万文官中,其中包括一部分“政治性”任命的文官。他们通常是新总统上任时通过非竞争性的特殊途径任命的。“政治性”文官的存在说明(  )
A.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B.美国文官专为总统服务
C.政党分肥制影响仍然存在  
D.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增强
1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下图是反映西方文官制度局部发展过程的时间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政务官应不受党派影响保持中立
B.文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工业革命完成
C.文官制度保护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
D.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注重法制化建设
16.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文官队伍人数明显上升,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长,如日本中央政府的50余万文官中,至少90%的文官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教育与科技的进步  B.政党政治的发展
C.文官队伍急剧膨胀  D.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士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材料二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因考试成绩太差,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材料三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
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科举制度发生的变化并评价科举制。(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天子为了更好地监督诸侯,探索形成了“巡狩”制度。西汉时期的刺史,秩仅六百石,但其监察对象却是二千石的郡守,并享有一定的独断赏罚之权。在古代,为确保监察权的有效实施,各级监察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不受同级行政长官的节制。历代统治者要求监察官员具备较高的道德、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从政阅历,面对错综复杂的官场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忠奸贤佞,有效胜任监察一职。古代实行监察责任制,考核后严肃问责,不但追究知情不举的渎职责任,而且追究不知情失察的失职责任,并处以连坐。秦朝时的《语书》,是秦统一前具有察吏律令性质的重要文献;西汉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察举六条》,对监察对象和监察内容进行规定;唐玄宗时制定的《六察法》与宋朝的《考课令》,均为专门规范监察内容的律令。
——摘编自李超《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历史借鉴》
  材料二 在人治政治下,一方面权力、关系对制度的解构、破坏力非常强大,制度往往得不到遵守。古代监察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内部监察制度,官民不平等,庶民百姓没有政治权利,社会组织不发达,社会监督机制严重缺乏。当君权与中央集权强大时,监察往往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反之,监察体系则衰弱,或自身陷入腐败,或明哲保身,或随波逐流,或自身陷入朋党之争,失去了监察应有的意义。
——摘编自余华青主编《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5年,新任首相帕麦斯顿径直以枢密院的名义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法令决定任命由三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根据候选人的年龄、品德等情况进行文官初选,符合条件者参加“必要知识水准”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证书,分配到不同政府部门,经6个月的试用期后,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这个枢密院令虽然将考核工作交给文官委员会,但各部门首脑仍然拥有提名候选人的权力,只要被提名的候选人没有严重问题,文官委员会一定批准通过。而且,考试内容也由文官委员会与各部门负责人商定。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1855年《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急需打破传统的、陈旧的取才方式,建立起公正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选拔方式。虽然此时的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在形式上,它的标准化操作手段刚好满足了英国人才选拔的需要。于是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吸收了科举制度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形式,抛弃了其陈旧的考试内容,用标准化、公平化的形式搭配新型的资本主义内涵以及考选方式,实现了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超越。
——摘编自邰思《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与
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关系》
  材料二 1905年,在我国持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被彻底废除。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及时出台替代性的制度,绅权和皇权平衡的状态也渐渐消失,国内士绅阶层开始衰落,导致士绅阶层流向其他社会阶层。各种忧患越来越严重,导致军人阶层开始转向政治的中心,逐渐成为社会领导者与主干。此外,逐渐出现的新式教育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乡绅传统地位发生变化,农村的乡绅主体劣质化与蜕变,农村的社会秩序崩溃,这就使得农村开始怀疑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影响了社会的上下层联系。
——摘编自刘玮《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历程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对科举制的继承与超越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废除科举制的影响。(8分)
答案与解析
1.A 2.B 3.C 4.D 5.B 6.A 7.A 8.A
9.D 10.B 11.D 12.A 13.B 14.C 15.D 16.A
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反映了汉代考核官员的上计制,A项正确。《集簿》记录的是地方官制而不是中央官制,排除B项;《集簿》只反映了东海郡的情况,没有体现汉代全国的疆域范围,排除C项;《集簿》反映的是官员考核制度,而不是监察体系,排除D项。
2.B 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重视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并且沿用了近四百年的时间,说明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到隋朝时被科举制取代,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在施行过程中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可见其不利于选官的公平公正,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使曹魏政权的士族阶层权势加强,最终导致士族阶层的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排除D项。
3.C 据材料可知,东晋至北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渐提高,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了以才学为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以此取代发展到后期以血缘门第为主要标准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寒门子弟上升的通道,北宋时期,又进一步放开科举制的限制,这一变化壮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士庶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官员选才标准变化只是影响阶层流动的因素之一,“左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通过细致的考核标准,如人口增长、土地开垦和司法公正等,可以激励官员更有效地治理地方,从而提高治理效益,D项正确。“保障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的考核标准主要侧重于农业、人口、治安和司法等方面,与商品经济关联较小,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对官员的考核标准,而不是对民众的教化,排除C项。
5.B 据材料可知,元朝监察官的监察范围很广,包含多个方面,并且明确规定“该载不尽应合纠察事理,委监察并行纠察”,这说明监察官的职权扩大,B项正确。《设立宪台格例》是中央监察法规,并不能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元朝监察官的监察范围和权力扩大,没有涉及整个监察制度体系,排除C项;立法技术问题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对官吏的考核涉及官员的品德、业绩等,反映出统治者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考核的标准,并未体现官员考核体系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选官标准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排除C项;儒学在汉朝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末新旧制度碰撞,东西文明交汇,留学生被授予传统科举的功名正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留学是清末学子获取功名的途径之一,但材料无法体现其是“主要途径”,排除B项;科举制度于1905年被废除,说明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为了应对时局的变化,清政府在教育制度、教育机制、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了改变,无任何实质性变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改共和政体,革故鼎新”“用人行政,原属公权”“嗣后简任官缺均须选用贤才”等信息可知,共和制度的建立推动了官员选拔的改革,即官员选拔的改革是形势使然,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文化素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变革,没有体现官员考核机制,排除C项;“杜绝了官场的腐败行为”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规定通过文官考试选拔政府工作人员,具有近代特色,但仍将经义规定为文官考试的必试科目,这一做法体现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色,D项正确。科举制度在1905年已被废除,排除A项;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排除B项;文官考试制度并未打断新文化运动的进程,排除C项。
10.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共中央对干部实行分类考核:技术类强调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党政干部强调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等,这种考核方式意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不是法律文件,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廉政素质考核,排除D项。
11.D 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制定要适应本国国情,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是适应社会主义中国国情的具体举措,D项正确。
1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党分肥制使得官员随所属政党的胜败而进退,导致每一次选举后人事大规模变更,这会阻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A项正确;相对来说,政府行政效率受到影响不是政党分肥制最严重的后果,排除B项;资产阶级政权性质并未改变,排除C项;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相隔较远,排除D项。
13.B 1854年,英国财政部官员建议通过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来录用文官,这一制度的提出是为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制度,没有涉及公民选举资格范围的问题,排除A项;文官制度相对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排除C项;美国文官制度确立晚于英国,排除D项。
14.C “政治性”文官的存在说明美国部分文官关照本党派利益,体现了政党分肥制的特征,C项正确。总统任命“政治性”文官并未干涉立法权、司法权,不涉及对三权分立体制的破坏,排除A项;美国文官集团不仅仅为总统服务,排除B项;“政治性”文官的存在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可知,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通过了一系列法律,说明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注重法制化建设,D项正确;西方政务官受党派影响,随内阁共进退,事务官不受党派影响,排除A项;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确立,排除B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并非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
16.A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文官队伍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具备进入文官队伍的资格。同时,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与科技的进步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政党政治与文官相互独立,政党政治的发展不会影响文官队伍的受教育程度,排除B项;文官队伍急剧膨胀和经济政策与文官队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两项。
17.答案 (1)变化:从以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视家世为主。(2分)
原因:门阀士族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政治的腐败黑暗。(4分,任答2点即可)
(2)变化: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上更加公平公正;在参考范围上平民子弟比重加大;在官员任用上考试合格即可入仕。(4分,任答2点即可)
评价:打破了特权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开拓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但侧重于才学,易忽视品德的考察;考试内容较为单一,禁锢了人们的思想。(4分,答案必须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解析 (1)变化:据材料“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门阀士族地主阶层……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可得出,选官标准从以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视家世为主。
原因:据材料“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士族地主阶层”可得出门阀士族势力的崛起;据材料“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可得出社会秩序的动荡;据材料“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可得出政治的腐败黑暗。
(2)变化:据材料“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可得出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上更加公平公正;据材料“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可得出在参考范围上平民子弟比重加大;据材料“只要及第即得美仕”可得出在官员任用上考试合格即可入仕。评价: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评价。
18.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官位卑权重;监察官在行使监察权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监察官员筛选严格;有严格的监察管理制度;注重监察立法。(6分,任答3点即可)
(2)评价:监察权制衡行政权、司法权,有利于吏治清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部分时期监察权干扰、侵夺行政权;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不足;受封建政治兴衰和人治影响大;为后世监察制度提供经验和借鉴。(8分,任答4点即可)
解析 (1)由材料一“西周时……探索形成了‘巡狩’制度”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悠久;由材料一“西汉时期的刺史,秩仅六百石,但其监察对象却是二千石的郡守”可知,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由材料一“各级监察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不受同级行政长官的节制”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官在行使监察权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材料一“历代统治者要求监察官员具备较高的道德、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从政阅历,面对错综复杂的官场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忠奸贤佞,有效胜任监察一职”可知,监察官员筛选严格;由材料一“古代实行监察责任制,考核后严肃问责,不但追究知情不举的渎职责任,而且追究不知情失察的失职责任,并处以连坐”可知,古代有严格的监察管理制度;由材料一秦汉唐宋均有“专门规范监察内容的律令”可知,我国古代重视监察立法。
(2)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积极方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官员监督地方行政、司法,有利于吏治清明,贪腐行为的减少能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稳定;由材料一“各级监察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可知,监察制度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不足。由材料二“官民不平等,庶民百姓没有政治权利……社会监督机制严重缺乏”可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不足;由材料二“当君权与中央集权强大时,监察往往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反之,监察体系则衰弱,或自身陷入腐败,或明哲保身,或随波逐流,或自身陷入朋党之争,失去了监察应有的意义”可知,监察制度受封建政治兴衰和人治的影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刺史演化为州牧,州成为高于郡县之上的行政单位,唐代观察使演变为道的行政长官,明朝督抚总掌地方军政大权,监察权干扰、侵夺行政权。材料一中的积极方面和材料二中的不足,均为后世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经验和借鉴。
19.答案 观点:《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是英国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果,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2分)
阐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政府需要高效的文官制度。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以枢密院的名义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法令决定任命由三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根据候选人的年龄、品德等情况进行文官初选,符合条件者参加“必要知识水准”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证书,分配到不同政府部门,经6个月的试用期后,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这些措施有利于规范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推动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但是各部门首脑仍然拥有提名候选人的权力,依然存在徇私舞弊的空间。(10分)
解析 答题思路:表明观点→进行评析。具体分析如下:
针对该项命令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是英国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果,但也有一定局限性。然后从该命令出台的背景、积极影响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20.答案 (1)继承:吸收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形式;借鉴了科举制标准化的操作手段。(2分)
超越:抛弃了科举制度中不合时宜的旧的考试内容;用标准化、公平化的形式搭配新型的资本主义内涵以及考选方式。(2分)
(2)积极影响: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为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促进了社会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人才培养和选拔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一点2分,共4分)消极影响:清政府未及时出台替代性的制度,造成了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和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为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埋下隐患,导致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失序,政局动荡。(一点2分,共4分)
解析 (1)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它的标准化操作手段刚好满足了英国人才选拔的需要。于是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吸收了科举制度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形式”“抛弃了其陈旧的考试内容,用标准化、公平化的形式搭配新型的资本主义内涵以及考选方式,实现了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超越”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