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达标检测卷(含答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突破课堂】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达标检测卷(含答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6: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根据当事人身份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法律,一般庶人犯死罪,“踣诸市,肆之三日”(将被处决者,陈尸于市三天),而贵族犯死罪,则“不即市”,秘密处决。由此可知,西周法律(  )
A.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秩序  B.体现了严刑酷法的理念
C.奠定了古代法律的基础  D.受到了宗法制度的影响
2.《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材料体现了商鞅(  )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反对轻罪重刑
3.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孝敬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反映了汉代(  )
A.皇权专制日益加强  B.社会秩序有了基本保障
C.律法严苛超过前代  D.司法审判伦理色彩浓厚
4.从《唐律疏议》结构来看,篇首《名例律》的内容是“命诸篇之刑名,比诸篇之法例”的“通例”或“通则性规定”。《名例律》以下各篇如《户婚律》《斗讼律》《贼盗律》等皆是定罪量刑的条文,包括具体犯罪行为的列举与相应的罚则两部分内容。这说明《唐律疏议》(  )
A.具有法律体系化的特征  B.规范社会的伦理道德
C.未明显划分律令的界限  D.完善量刑处罚的细则
5.《旧唐书》中有大量关于士人“家法”的记载,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唐代 (  )
萧华 谨重方雅,绰有家法,人士称之
裴向 本以名相子,以学行自饬,谨守其门风
柳公绰 理家甚严,子弟克禀诫训,言家法者,世称柳氏云
A.士族注意维护地方秩序  B.政府重视基层社会教化
C.士人秉承儒家传统精神  D.官方整合百姓价值观念
6.《唐律疏议》与《宋刑统》中明确了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瞒罪行的“亲亲相隐”原则,对于一般性的犯罪行为,亲属(涵盖外祖父母、外孙等)之间被允许相互隐瞒罪行。这一原则(  )
A.强化了封建伦理秩序  B.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
C.削弱了国家司法职能  D.加剧了社会矛盾冲突
7.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雷锋、焦裕禄、钱学森等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世纪之交,新华社主办评选“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李四光、毛泽东、邓小平、邓稼先、袁隆平当选。这说明中国政府注重(  )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加强共产党队伍建设
C.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宣传“科教兴国”战略
8.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工作人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  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
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9.中共二十大报告在“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内容中,强调“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表明(  )
A.中国法治建设开始迈向了制度化  
B.中国法治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参与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中国古代法律精髓影响深远
10.罗马的最高裁判官始设于公元前366年,因其具有发布告示的权力,于是便有了“裁判官法”。裁判官运用告示,事先将根据现实生活变化而拟就的办案原则公之于众,就职期间再以告示确定的原则指导审判实践。这体现出罗马法(  )
A.基于统治需要而进行适时调整
B.是平民和贵族间长期斗争的结果
C.彰显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法律内容变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11.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时,教会通过教会法明确了12种可以收取高利贷利息的情况,保障了社会的正常借贷;教会为了减少交易中抬高物价和欺诈他人的行为,针对商业贸易做了相应规定。该学者意在表明教会(  )
A.提升了全体人民的幸福感  B.制定了体系化的经济法律
C.通过教化增强了自身权威  D.客观上利于西欧社会转型
12.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其中第39条明确了“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由此可见《大宪章》的颁布(  )
A.否定了封建主的特权  B.一定程度限制了王权
C.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  D.推动专制王权的产生
13.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1804年《法国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民事权利一律平等。”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
A.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得到规范
B.近代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
C.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被抛弃
D.西方法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14.基督教“教父学”的代表人物奥略里·奥古斯丁认为“至善的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但“整个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原罪”。基于此,基督徒要效法基督,学习基督的爱人精神、牺牲精神,不贪图安逸享乐,去恶从善,追求品格的塑造。这一理论(  )
A.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B.消弭了地位身份的差别
C.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D.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15.1895年纽约州通过了《面包房法》,禁止面包房老板让雇工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1905年,面包房老板洛克纳违反该法律,法院对他处以50美元的罚金。他不服判决,提出上诉。最高法院判定他胜诉,因为法官认定,对于自己的事务签订合同的普遍权利是由宪法第14条修正案所保护的个人自由权的一部分。这表明美国(  )
A.司法实践遵循先例  B.联邦宪法是司法最高依据
C.法官作用极其有限  D.法律充分保障了劳工权利
16.关于国家权力分配,有学者认为:“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该学者意在表明(  )
A.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尖锐  B.分权不利于国家行政效率的提升
C.分权制衡有利于保障民主  D.国家权力分割应包括贵族和平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编纂完成时,特别宣誓“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1902年,清政府发布修律上谕,“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此后几年时间,在沈家本等人的主持下,制定了体现资产阶级色彩的大清新刑律,将“十恶”废除,按照大陆法系起草了民律、商律、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晚清修律虽然大部分没有施行,但它标志着中国的法律开始和世界先进的法律接轨,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晚清法律的变化,并说明晚清法律近代化的时代背景。(8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9年拿破仑便下令起草《法国民法典》,在法典制定过程中,拿破仑多次参与一些法律条文的讨论,始终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者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对理性的原则。1804年3月,该法典由参政院通过。第一部分是人法,其中都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这部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拿破仑晚年认为,《法国民法典》将“永垂不朽”。
——摘编自朱建国编著《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1954年,中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编制工作。1957年编纂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篇》等法律文件,与1922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有共通之处。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稿(试拟稿)》体现了防止修正主义复辟等立法宗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地位开始恢复,民法的制定显得更为急迫。1986年,《民法通则》出台,随后,《技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摘编自刘凯《<民法典>诞生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认为《法国民法典》将“永垂不朽”的依据。(6分)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撰特点,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行的伟大历史意义。(8分)
19.(12分)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教化”的人,将先秦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统化。荀子认为礼与法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荀子所说的礼,已不同于西周,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人伦规范。他以礼来规定长幼尊卑的社会等级,明确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工,使其各守其分。此外,荀子还主张“隆礼重法”。他提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
汉代 汉初学者陆贾提倡“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并得到统治者的赞同,从汉惠帝开始,汉代皇帝都以“孝”称谥号。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厉行节俭,并形成很强的社会感召力。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加以总结形成“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伦理法则,最终使儒家伦理道德转变为封建统治理论
宋代 宋代一改唐代《大唐开元礼》以君主、宗室、官僚为对象制定礼仪制度的特点,其修订的《政和五礼新仪》多涉及庶人礼仪。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化,宋仁宗皇祐年间,陈襄,知仙居县,撰制《劝谕文》,劝诫乡民:和睦宗族,救恤邻里;各依本分,勤修本业。这是宋代地方官颁布“谕俗文”的开端
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是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明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话即所谓的“六谕”,不遵守的百姓会受到处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圣经》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同时,也彰显出丰富的社会规范思想。基督教要求人们立足于世俗社会来追求理想的天国,要求人们应当遵守世俗社会的法律。《创世纪》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圣经》孕育了基督教法治传统的萌芽,在教会里,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形成了教权与王权“双峰对峙”的局面。宗教改革后,教会影响力逐渐被削弱,但在西方的个人价值、尊重人格的理念及婚姻、财产、继承、犯罪与刑罚等方面,教会法都一定程度地融入了近代法律条款中。
  材料二 周公“引德入礼”,将道德观念注入礼的范畴,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理念,用“德”来沟通天命,使“德”成为评判是非的准绳。荀子在重视“礼”的作用时,把“法”摄入“礼”的范畴,把“礼”和“法”看作治国的基础和起点。随着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统治者通过特定的礼仪规范,以实现道德教化对民众进行引导与劝勉,使人遵守“上下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同时,即使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和“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理想,却总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差级制的现实所遮蔽和湮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靳浩辉《中西文化对勘视阈中的礼法之辨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和近代基督教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礼治传统与西方基督教法治传统的不同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答案与解析
1.D 2.C 3.D 4.A 5.C 6.A 7.A 8.D
9.B 10.A 11.D 12.B 13.D 14.D 15.B 16.C
1.D 庶人与贵族在同犯死罪并被处以死刑的情况下,庶人“陈尸于市”,而贵族“不即市”,体现了西周同罪异罚原则,这是宗法等级制度影响的结果,故选D项。同罪异罚的目的并不在于稳定社会秩序,而是维护贵族的特权,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西周法律的等级性,而不是严酷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周法律对后世的影响,排除C项。
2.C 根据材料“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可知,商鞅认为国家之所以出现动乱,是因为法律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体现了商鞅关注法律实施问题,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主张通过立法强化统治,并非立法为民,排除A项;材料中商鞅认为国家动乱的原因是法律不能有效实施,而非没有法律作为依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刑罚问题,且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主张轻罪重罚,排除D项。
3.D 汉朝司法审判中遵循“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严惩各种不孝敬长辈的行为,这反映了汉代司法审判渗透了儒家伦理,故选D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司法审判强化了“皇权专制”,排除A项;严惩不孝的行为不一定能够保障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并未将汉代律法与前代进行对比,且汉代律法没有秦朝严苛,排除C项。
4.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律疏议》中的开篇《名例律》类似现代的刑法总则,其他如《户婚律》《斗讼律》《贼盗律》等各篇规定了各种具体的犯罪及相应的刑罚,这种总则在前、分则在后的体例结构,说明《唐律疏议》具有体系化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令与律并无严格的区分,而唐代律、令则有比较明显的界限,排除C项;“完善量刑处罚的细则”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排除D项。
5.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谨重方雅”“学行自饬”“克禀诫训”等与儒家思想相契合,说明唐代士人秉承了儒家传统精神,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族注意维护地方秩序,排除A项;材料中士人的“家法”是个人行为,不是政府官方行为,排除B、D两项。
6.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亲亲相隐”原则维护了亲属之间的紧密联系,符合封建伦理中重视家庭和睦、亲情至上的价值观,从而强化了封建伦理秩序,A项正确。“亲亲相隐”原则不利于惩治犯罪,不能提升地方治理的水平,排除B项;“亲亲相隐”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亲属之间在一般性犯罪方面给予特殊对待,整体的司法体系依然在发挥作用,排除C项;这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
7.A 评选优秀模范人物的目的在于树立榜样,宣扬先进的精神与文化,材料说明中国政府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故选A;孙中山、鲁迅等不是共产党员,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D。
8.D 根据“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可知,民法典对于商法制度的认识仍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这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的,民法典需要不断完善以解决新的问题,D项正确。材料不是反映民众法律知识滞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立法机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非法治建设的曲折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立法的程序问题,排除C项。
9.B 根据材料“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可知,只有人人参与,才能加快建设法治社会,说明法治建设面向全体人民,需要全民参与,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治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排除A项;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古代法律对当代的影响,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根据现实生活变化而拟就的办案原则”可知罗马法基于统治需要而进行适时调整,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罗马的最高裁判官通过发布告示完善罗马法,不涉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排除C项;根据“办案原则公之于众”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律内容变更并不“随意”,排除D项。
11.D 中世纪教会法中有规范借贷行为和商业贸易的规定,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西欧社会转型,故选D项。“全体人民”说法夸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足以说明教会制定了体系化的经济法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教化民众的内容,排除C项。
12.B 据材料可知,《大宪章》规定任何法律案件必须经过同级贵族的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王的司法权力,并未推动专制王权产生,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主的特权,排除A项;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排除C项。
13.D 根据材料“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人人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所有法国人民事权利一律平等”可知,西方法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义务”,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程序公正,排除B项;材料中蕴含着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并没有被抛弃,排除C项。
14.D 据材料可知,奥略里·奥古斯丁规劝基督徒去恶从善,追求品格的塑造,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排除A项;“消弭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奥古斯丁劝导基督徒去恶从善,没有体现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排除C项。
15.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最高法院以纽约州议会通过的《面包房法》违宪为由判定洛克纳胜诉,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制衡,说明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联邦宪法是司法的最高依据,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司法实践遵循先例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英美法系中法官的作用较为突出,排除C项;该判决没有保障劳工权利,排除D项。
16.C 据材料“如果由同一个人……同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可知,该学者认为国家的权力不应该掌握在同一个人或者机构的手中,应该采取分权制衡的方法,这样有利于保障民主,故C正确;A、B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并未强调国家权力分割应包括贵族和平民,排除D。
17.答案 (1)法律传统:重视以德化民,强调德主刑辅。(2分)
积极作用:减少了推行法律的阻力;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统治;形成了中华法系的特色,对中国后世法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由封建法律变为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法律;由诸法合一到多种实体法并存。(2分)
时代背景:清末新政;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法律传统: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得出中国古代重视以德化民,强调德主刑辅。积极作用:主要结合所学从法律的实施、影响等角度得出答案。
(2)变化:据材料“在沈家本等人的主持下,制定了体现资产阶级色彩的大清新刑律”并结合所学可知,由封建法律变为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法律;据材料“按照大陆法系起草了民律、商律、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并结合所学可知,由诸法合一到多种实体法并存。时代背景: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按照大陆法系起草了民律、商律、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可知,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据材料“在沈家本等人的主持下,制定了体现资产阶级色彩的大清新刑律”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答案 (1)践行了启蒙思想;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体现了拿破仑治国思想;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6分)
(2)特点:历时长;由民事单独立法到汇总成典;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立法原则;以人民为中心。(5分)
历史意义:保障人民权利;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3分)
19.答案 示例一: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2分)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荀子主张以礼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人伦规范来明确等级和职业分工;面对统一的历史潮流,荀子提出将教化和法律结合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以实现“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的政治理想。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也从单纯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门第观念日渐淡薄,受此影响,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儒者积极投身基层教化,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重视教化,教化不断向基层渗透,并深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废宰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8分)
中国古代的教化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化的受重视程度、对象、推动力量、作用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2分)
示例二: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2分)
战国时期的荀子最早明确提出教化的概念,但当时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重视,教化的社会功能有限。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大增强。宋代商品经济影响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推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化;受门第观念日渐淡薄等的影响,宋代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因此宋代教化重心不断下移,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明代废宰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8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者对教化日益重视,教化对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化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并最终与法律合流,成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2分)
解析 示例一:根据材料可知,从战国时期到明代,随着时代变迁,教化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由此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荀子、汉武帝、宋代以及明代教化内容与时代背景的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升华即可。示例二: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此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西汉、宋代、明代儒学地位的变化,论证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最后总结升华即可。
20.答案 (1)影响:引导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影响了近代法律的内容。(一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不同:儒家意在构建等级社会,基督教强调平等理念;儒家注重德治,肯定法律特权,基督教凸显法律的地位,强调限权。(4分,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原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世纪和近代西欧王权相对较弱;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西方商品经济相对发达,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迅速。(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影响:据材料一“彰显出丰富的社会规范思想”可知,引导了人们的价值判断;据材料一“《圣经》孕育了基督教法治传统的萌芽,在教会里,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并结合所学可知,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据材料一“教会法都一定程度地融入了近代法律条款中”可知,影响了近代法律的内容。
(2)第一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二“使人遵守‘上下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儒家意在构建等级社会,据材料一“《创世纪》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可知,基督教强调平等理念;据材料二“统治者通过特定的礼仪规范,以实现道德教化对民众进行引导与劝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差级制的现实”可知,儒家注重德治,肯定法律特权,据材料一“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可知,基督教凸显法律的地位,强调限权。第二小问原因,可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