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某一朝代“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这表明该朝代( )
A.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2.两宋时期,选拔县令有两种途径:一为科举,二为从基层选拔。一般进士高科可以直接授京官,担任知县;除此之外,其他人须从主簿、县尉等做起,积累够规定的资格,才能注授县令职务。这反映出,两宋( )
A.重视对县级政权的建设 B.政治风气日趋因循保守
C.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 D.进士高科享有政治特权
3.衡阳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属于中国最早的由私人创建的书院。后来,宋太宗、宋仁宗两度赐“石鼓书院”匾额,书院由于独享皇帝两度“赐额”殊荣,而步入鼎盛。据此推知,宋代石鼓书院的发展得益于( )
A.治国理念变化 B.社会控制放松
C.经济重心南移 D.儒家学说发展
4.下表所示为宋金时期,两位君主针对跨境贸易所发布的诏书内容(部分)。这反映出宋金( )
发布者 诏书内容
宋孝宗 京西、湖北商人以牛马负茶出境者罪死
金章宗 禁卖马入外境,但至界欲卖而为所捕,即论死
A.外贸为官方所垄断 B.面临巨大边防压力
C.重视战略资源管控 D.限制了“岁币”数额
5.王安石推行的几乎每一项新法都有明确的对应赏罚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计息推赏”,农田水利法分等酬奖,茶法、盐法按利润分等比较赏罚。由此这一时期官僚普遍形成了“畏罪希进”的心态。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强化了官僚责任意识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调动了官员的积极性 D.使国家强化了社会控制
6.绍兴和议前后,宋高宗将南宋中兴四将中的张俊、韩世忠和岳飞招入朝中,分任枢密使及副使,由其副将各统所部,并合并调整为统制御前军马,隶属枢密院。此后,又置诸道总领军马钱粮官,节制诸军,并参与军政。宋高宗的这些举措的实施( )
A.加速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B.有利于国防军事实力的提升
C.体现了统治者偏安江南的思想 D.意在维护皇权专制统治秩序
7.近年来,史学研究者通过对《辽史·百官志》编纂过程的研究,提出元修《辽史·百官志》主体骨架和核心条目改编自《亡辽录》所载辽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南面官”“北面官”体系,而历来被深信不疑的“南北面官制”概念可能存在很大漏洞。这反映出( )
A.辽代未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B.元代编纂的史书缺乏可信度
C.新研究有助于深化历史认知 D.史料是史实重现的唯一依据
8.西夏统治机构中的长官,从中书令、宰相、枢密使、御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都由蕃、汉人担任。还设有蕃人才能充任的“专授蕃职”,统治机构中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由此可知,西夏的统治( )
A.施行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度 B.注重灵活性与实效性
C.全面模仿北宋的中央机构 D.双轨制管理极为有效
9.金大定二年(1162年),世宗“招谕盗贼或避贼及避徭役在他所者,并令归业,及时农种,无问罪名轻重,并与原免”;大定十七年(1177年),世宗“诏天下劝民力田,视每岁所入,以为官吏殿最”。世宗颁布这些诏令意在( )
A.推行重农政策 B.增加国家户口
C.维护社会稳定 D.向封建化过渡
10.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把“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融 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
11.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及新附军,还有隶属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另外,朝廷还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这些措施( )
A.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B.表明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
C.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12.北宋建立之初,朝廷对于非法扰商者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条例:“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朝廷还允许商人告发官员的非法行为,“许被告人径诣尚书省越诉,即将漕臣重置典宪”。这反映出宋初( )
A.法律优待商人阶层 B.政府放宽商业限制
C.官场贪腐问题严重 D.营商环境得到改善
13.北宋开国功臣沈伦原本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但他去世后家道中落。宋太宗曾叹息:“大臣子孙皆鲜克继祖父之业。”这说明宋代( )
A.世家大族开始衰落 B.国家对职业限制严格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14.张载以天之自然论礼:“礼亦有不须变者,如天叙天秩,如何可变!”朱熹提出“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宋代的这种学术倾向( )
A.使得学者自由解释经典
B.促进了儒家思想的革故鼎新
C.根源于自然经济的解体
D.旨在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现实
15.宋代民俗题材绘画基本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图1、图2分别为王居正的《纺车图》和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局部)。这些绘画作品( )
A.蕴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B.反映出社会阶层的流动
C.体现了文化权力的下移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6.据《元史·天文志》载:钦命四海测验,以南北“取直测影”、纬度间隔为原则,遍及北海到南海,西凉州到高丽,特别关注中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如仅中书省就有大名、登州、大都等多个测点。不久,据测验结果,元朝颁行了《授时历》。据此可知,元朝四海测验( )
A.加强了京畿地的基层管理 B.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疆域
C.忽视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 D.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关王安石的各种评价
评价者 评价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不加赋而上用足,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宋哲宗 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朱熹 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梁启超 其德量汪然若千顷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而莫之能废。……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吕思勉 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说他全无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王安石其人”,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8.(14分)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材料一 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之后,由于历史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唐代,江淮一带更为富庶,工、矿、农、林等生产事业都有飞跃的进展,农业的生产尤为发达,从而成为全国财赋之区。宋元时期的经济有明显的发展,可是,军事政治的重心,由于地理与国防的关系,却仍旧留在北方。
——摘编自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元代在开创漕粮海运的同时,还相应实行商贸及官民水上南北交通以河运为主干的体制。利用京杭大运河航道,“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
大运河开凿运行堪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文明发达的象征和杰作,是人类史上的奇迹”。在古代中国诸多巨大工程行列,唯有大运河能够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防御游牧铁骑的万里长城,虽然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但就其对国计民生的综合功效而言,却明显逊色于大运河。至于秦始皇陵、明清宫殿皇陵等大工程的劳民奢靡,其正面效益更是与大运河有天壤之别了。
——摘编自李治安《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
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大运河成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现存的《新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大宋宣和遗事》等几种重要的讲史话本来看,其题材大多源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这类说唱作品中经常会有某个历史人物,初期出生地位低下、困顿贫贱,大多为市井无赖之徒,历经磨难之后最终发迹、成就功业的情节。
——摘编自李术文《宋元话本对市民价值观的艺术引领与塑造》
材料二
话本 概况
《大宋宣和 遗事》 从“茫茫往古,继继来今”开始着笔,一直写到安史之乱,接着讲述两宋王权的历代更替,其目的就在于说明宋朝失政导致国丧家亡的历史原因
《合同文字记》 讲述了家住东京汴梁城外的主人公刘安住十八岁时回故乡认亲,孰料其伯父为霸家产,竟然闭门不认,还将其打伤。无奈之下,刘安住在丈人李社长的帮助下到开封府告状,并提出不愿让其伯父、伯母挨打问罪,只求明断是非
《错斩崔宁》 “功名二字,是俺本领前程,不索贤卿忧虑”“别后登程到京,果然一举成名,榜上一甲第九名,除授京职,到差甚是华艳动人”
《闹樊楼多情 周胜仙》 周胜仙之父为其置办的嫁妆就有“三五千贯”
《志诚张主管》 媒婆为了私利欺上瞒下
——摘编自欧阳健、萧相恺编订《宋元小说话本集》
(1)根据材料,概括宋元话本承载的文化功能。(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话本艺术所体现的宋元文化特性。(9分)
2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婚姻必由于谱系”的现象反映了门阀制度对婚姻的深刻影响,此风绵延到唐朝。入宋以后,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实际上,很多新科进士出身寒门,门第无足称道,且生活贫困,但由于他们未来前途远大,所以成为达官和富室择婿的对象。同时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婚嫁对象的现象日益普遍,有些士大夫为了资财,娶有钱财的寡妇为妻,民间甚至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隋唐及两宋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隋唐 326年 32人 29人 61人 1倍
两宋 319年 152人 122人 274人 4.49倍
——整理自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至北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运用材料二研究唐宋时期的妇女地位,你会给出何种结论 请写出你的结论并予以说明。(7分)
答案全解全析
1.D 2.A 3.A 4.C 5.A 6.D 7.C 8.B
9.C 10.A 11.C 12.D 13.D 14.B 15.A 16.D
1.D 据材料“转运使”等信息可知,该朝代是北宋,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没有体现出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排除A项;宋朝设置多重机构相互牵制,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A 两宋时期重视县令的选任,担任县令之人必须满足一定资质,这有利于县级官员素质和行政能力的提高,反映出两宋重视县级政权建设,A项正确;仅凭材料不能反映两宋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两宋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排除C项;进士高科直接授京官,担任知县,这属于正常的晋升途径,并非其享有政治特权,排除D项。
3.A 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思想,需要大批文官,而书院是科举人才的培养基地,两位皇帝赐匾,说明政府高度重视,石鼓书院也因此达到“鼎盛”,A项正确;书院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社会控制放松与书院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书院因被两位皇帝赐匾而兴盛,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宋代的书院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没有涉及宋代儒家学说发展,排除D项。
4.C 材料显示,宋金严格限制茶叶、马匹等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至关重要的物资流出境外,这反映出两国都重视战略资源管控,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诏书内容看,当时存在私商到边境开展贸易的情况,排除A项;茶叶贸易与军事和边防直接关系不大,不能看出宋朝面临巨大边防压力,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跨境贸易,而非宋向金缴纳财物,排除D项。
5.A 王安石变法中明确的赏罚措施使得官僚在推行新法时必须谨慎行事,以免因犯错而受罚,这种机制强化了官僚的责任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直接提及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化,排除B项;“畏罪希进”不等于积极性增强,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王安石变法中的赏罚措施,不是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
6.D 绍兴和议前后,宋高宗将边防武将调入中央,剥夺了其统兵权,并通过兵制改革实现中央对边防军队的控制权,这一举措意在削弱武将权力,维护皇权专制统治秩序,D项正确;北宋已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排除A项;题干中的举措不利于国防军事实力的提升,排除B项;宋高宗的举措意在维护皇权专制统治秩序,并未明确体现其偏安思想,排除C项。
7.C 史学研究者通过研究《辽史·百官志》编纂过程,提出元修《辽史·百官志》主体骨架和核心条目改编自《亡辽录》所载辽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南面官”“北面官”体系,这反映出新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辽代官制及其实际运作情况,从而深化历史认识,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均排除。
8.B 据题干“统治机构中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官职名称呈现双轨,体现了在国家治理上的灵活性与务实性,B项正确;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推行的制度,排除A项;全面模仿北宋的中央机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信息仅涉及西夏推行双轨制管理,并未涉及治理成效,排除D项。
9.C 据题干“并令归业,及时农种”“劝民力田”可知,金朝统治者积极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使百姓可以安定下来,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C项正确;推行重农政策只是这些诏令的内容,而非颁布这些诏令的目的,排除A项;统治者鼓励进行农业耕种,客观上有利于增加粮食收入,进而增加国家户口,但这些并不是统治者最主要的意图,排除B项;封建化主要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转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0.A 由材料“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可知,元朝时并未因政治上南北差异化治理而中断文化交流,反而交流更加频繁,这有利于推动南北文化交融,反映了国家统一对文化交融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材料中北人南往多是为了游历江南,并非崇儒信仰驱动,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文化的一体性,排除C项;材料中的统治政策和文化现象并不相符,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采取多种措施对行省内的军队进行节制,这有利于控制行省的军事力量,降低地方割据的风险,故C项正确。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力量,排除A项。这些举措与加强专制皇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行省并不都属于边疆地区,排除D项。
12.D 宋初制定了明确处罚非法扰商者的条例来保护商人利益,并允许商人告发官员的非法行为,这些举措有利于保护商人合法权益,减少不法行为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反映出当时营商环境的改善,D项正确;对商人合法权益的重视,并非对商人“优待”,排除A项;对商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等于对商业限制的放宽,排除B项;材料涉及非法扰商现象,这并非官场的贪腐问题,排除C项。
13.D 材料反映了宋代官员沈伦由穷书生到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大臣子孙皆鲜克继祖父之业”,说明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D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国家对职业限制严格的信息,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结论,排除C项。
14.B 张载从宇宙角度为传统礼制寻找依据,朱熹把礼提升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通过宋代学者重新阐释,传统礼制不再仅仅是一套僵化的礼仪规范,而是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理论基础,并且将礼与天理结合,构建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儒家思想体系,促进了儒家思想的革故鼎新,B项正确。
15.A 宋代民俗题材绘画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场景,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为后人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A项正确;社会阶层流动在宋朝时期大部分是通过科举制实现的,材料未涉及这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由材料并不能得出文化权力的下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这些绘画作品进入市场,不能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6.D 材料中元朝的四海测验范围广,依据测验结果颁行历法,能够普遍适用于各地区各民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科学和严谨的态度,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元朝四海测验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四海测验不等于开疆拓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元朝四海测验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并没有表明“忽视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排除C项。
17.答案 示例一
王安石:千秋功罪任评说。(2分)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改革家,领导了北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这场变法运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也加重了百姓负担,同时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招致他们的激烈反对。王安石因其变法而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宋哲宗通过恢复新法缓解统治危机,因而对王安石变法持肯定态度。司马光是保守派,反对变法,比较关注新法的弊端。朱熹身处南宋,不赞成新法内容,又追述北宋灭亡,并将其归咎于王安石。二人均对王安石持否定态度。梁启超是晚清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变法维新,在立场上与王安石相似,故有借肯定王安石宣传变法的意图,因此极力赞扬王安石。吕思勉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他能够区分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结果,对其利弊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9分)
政治立场和时代背景是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重要因素,不同派别的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出现了极大差异。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其作出历史的、辩证的评价。(2分)
示例二
王安石:失败的改革家。(2分)
北宋中期,朝廷面临着财政和边防危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王安石采取了青苗、募役、方田均税等新法,企图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并由国家直接从事商业贸易,以此增加财政收入。(3分)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也加重了百姓负担,同时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招致他们的激烈反对。同时,新法的实施操之过急,执行中又误用小人,加重了新法的弊端。变法以失败告终。
在变法过程中,变法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宋神宗死后,党争更加剧烈,围绕着新法存废,两派势同水火,以致新法反复更张,政策一再反复,政治愈加混乱和腐败。这些加速了北宋的灭亡。(6分)
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锐意变法,结果事与愿违,他的变法不但没有解决危机,而且其弊端和党争加剧了危机,所以说王安石是一位失败的改革家。(2分)
解析 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从司马光、宋哲宗、朱熹、梁启超、吕思勉的论述出发,总结对王安石的评价,可得出论题“王安石:千秋功罪任评说”。接下来分别讨论这些评价者的时代背景,分析他们如此评价的原因。最后,总结归纳,回扣论题。
18.答案 (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和军事政治重心分离(军事政治重心仍旧留在北方)。(6分)
(2)不同之处:河道截弯取直;成为商贸和南北交通的主干;物资毕达京师。(2分)
历史价值: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沿河城市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计民生;是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6分)
19.答案 (1)文化功能:传播历史文化;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提倡功名仕进;抨击拜金主义。(每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共3分)
(2)简评
从话本艺术本身:体现了文化的世俗性、道德性。(2分)
从成因角度: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发展;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平民地位有所提升;理学繁荣。(每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共3分)
从影响角度:对明清小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娱乐大众;丰富了市井百姓精神生活;引领和塑造了社会良好的价值观。(每点1分,共4分)
解析 (1)由材料“从‘茫茫往古,继继来今’开始着笔,一直写到安史之乱,接着讲述两宋王权的历代更替”,得出传播历史文化;由材料“刘安住在丈人李社长的帮助下到开封府告状,并提出不愿让其伯父、伯母挨打问罪,只求明断是非”,得出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由材料“功名二字,是俺本领前程,不索贤卿忧虑”“别后登程到京,果然一举成名,榜上一甲第九名,除授京职,到差甚是华艳动人”,得出提倡功名仕进;由材料“媒婆为了私利欺上瞒下”,得出抨击拜金主义。
(2)由材料“这类说唱作品中经常会有某个历史人物,初期出生地位低下、困顿贫贱,大多为市井无赖之徒,历经磨难之后最终发迹、成就功业的情节”可知,体现了文化的世俗性、道德性。由材料“别后登程到京,果然一举成名,榜上一甲第九名”,得出科举制度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理学思想等角度来组织答案。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小说发展、百姓精神生活等角度分析话本艺术的影响。
20.答案 (1)变化:由重门阀出身到重科举及第;财富逐渐成为婚姻的重要因素。(2分)
原因:唐宋科举制度发展(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庶族地主力量增长(或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商品经济发展;逐利思想抬头,重本抑末思想有所松动;等等。(4分)
(2)示例
结论:宋代女性受到的礼教束缚加强,贞节观念更加浓厚,妇女地位下降。(2分)
说明:隋唐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到了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社会更加重视传统礼教,强调纲常伦理,不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更压抑了女性的婚姻自由,妇女的贞节观念逐渐增强,守寡的节妇、烈女增多。(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