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突破课堂】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6: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于英国与中国的战争,有英国人认为:国际法不适用于“非文明国”,对完全不了解国际法原理和实践的清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他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这一说法(  )
A.论证了鸦片战争的国际法基础 B.批评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体制
C.强调“文明”是国际法的核心 D.意在掩盖鸦片战争的殖民性质
2.英国领事阿利国曾说:“《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这说明《南京条约》(  )
A.打破了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 B.受到中国军民的强烈抵制
C.未使英国侵华意图完全达成 D.基于中英平等基础上签订
3.《南京条约》中有关英商洋布进口的税率比例应该是多少,是否依据市场供求变化及何时做出怎样调整,均没有明确的界定。这(  )
A.拓展了英国在华活动的区域 B.便利了西方对华的资本输出
C.侵夺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 D.违背了国际法平等互惠规则
4.下表为1849—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这表明,当时中国(  )
进口 出口
年份 货运 船(只) 吨位 价值 (美元) 年份 货运 船(只) 吨位 价值 (美元)
1849 24 9 829 757 259 1849 25 9 877 1 358 182
1850 37 15 308 803 818 1850 34 14 464 2 100 506
1851 54 27 634 1 216 922 1851 53 26 697 4 615 533
1852 66 38 760 2 094 971 1852 70 40 592 7 980 747
A.仍然处于贸易出超的地位 B.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
C.成为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地 D.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鸦片战争后,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兴起,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研究边疆政治、历史、地理、民族、文化、军事等的专家,编著了许多不朽著作。第一次边疆研究高潮的兴起主要是因为(  )
A.西方学术研究方法的传入 B.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C.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D.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
6.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是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写的一部国际法著作,直译为《国际法原理》,于1864年由京师同文馆刊行,此事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了解国际法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的客观需要。这反映出(  )
A.晚清民众的法律意识提高 B.近代翻译事业发展迅速
C.清政府关注国际交往规范 D.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确立
7.天京事变后,心有余悸的洪秀全对异姓大臣猜忌甚深,倾向于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而洪氏亲属过于平庸或少不更事,洪仁玕虽才堪大用但资历甚浅,故而引发功臣宿将的离心倾向和抵触情绪。洪秀全却日益专注宗教,无心亲理政事。材料表明(  )
A.太平天国的选官制度公正透明 B.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迅速衰落
C.用人不当是洪秀全的最大失误 D.民众的支持是革命成功的关键
8.清前期,各省督抚动用辖区内钱粮,必须上报户部审批。1852年,安徽巡抚截留全省地丁钱粮,以充军费,户部无奈默认。此后,各省纷纷效尤。各省督抚和领兵大员还擅自截留经过本辖区的京饷及过境钱粮。这反映出(  )
A.各省督抚联合脱离中央控制 B.洋务运动使得财政开支激增
C.中央财政管理制度受到冲击 D.地方官府加强新式军队建设
9.洋务派开始兴办近代工业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并论的。但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是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洋务运动否定“敌外国”,主要是因为(  )
A.西方比中国强大的现实 B.清政府反动的阶级本质
C.洋人对中国内政的干预 D.汉人官僚对运动的操控
10.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翻译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代表的军事企业系统,所译之书多以“制造”为主,而直接隶属总理衙门的同文馆所译之书则以“公法”类居多。上述现象的出现(  )
A.源于废科举后经世之学的发展 B.适应了学习西方以强国的需要
C.表明官方机构垄断了翻译事业 D.反映了洋务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11.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尽管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相比有明显优势,但是中方并没有将所有船舰都动员起来作战,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与日方交战,而南洋舰队以及另外两支舰队则保持“中立”,以图自保。这一现象(  )
A.体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 B.揭示了清军战争失败的根源
C.加速了国人师夷之长技的步伐 D.宣告了清政府统治能力的丧失
12.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中、日两国均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13.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出现了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陈炽、郑观应等人主张设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这股思潮(  )
A.并未超出洋务运动的范畴 B.源于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C.旨在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 D.为维新运动提供思想借鉴
14.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是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
A.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
C.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
15.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提出“鉴于两江、两湖、两广及安徽等省督抚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磋商后,现已同意采取互保措施……福建省当局已决定按照两江及上述各省所达成的协议行动”。这一协定(  )
A.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联合 B.缓和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矛盾
C.进一步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D.壮大了汉族地主官僚集团力量
16.1861年成立的总理衙门是清政府掌管外交的机关,除了负责外交事务外,还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于六部之前。这一变化(  )
A.改善了与西方列强外交关系 B.提高了清政府的国际地位
C.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D.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近代中国的危机与抗争。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的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败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 清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二十九日,兵部左侍郎王茂荫在《请刊发<海国图志>并论求人才折》中说:臣所见有《海国图志》一书,于海外诸国疆域形势,风土人情,详细备载,而于英吉利为尤详。且慨前此办理之未得法,为后此设种种法。于守之法,战之法,款之法,无不特详。战法虽较需时,守法颇为易办,果能如法以守各口,英夷似不敢近。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咸丰庚申中英之战”指的是什么 该侵华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 (3分)
(3)指出《海国图志》的作者。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茂荫向咸丰帝请求刊发《海国图志》的主要原因。(5分)
18.(14分)社会进步推动教育发展,而教育发展也推动着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发展到鸦片战争以前,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是封建社会结构下的教育,在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上起支配作用的是科举取士制度。这种传统教育,在创造和传承中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起过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862年,主持外交的恭亲王奕?奏请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谙练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人才,他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聘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1862年8月24日,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启动关防。英文馆开学,延请包尔腾充任教习,教授英语等课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兴起的背景。(7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教育的历史认识。(3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认识到当务之急是必须广购战舰巨炮,联合北洋力量及特派总管海军大臣,以此提升海军实力。1895—1898年,列强几乎把中国沿海主要港口都霸占并作为自己的军事基地,使得“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成为朝内共识。美国学者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在中国的传播使晚清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海权关乎国家盛衰、立国之道及经济发展,于是清政府在西方海权理论的指引下开展了以争夺制海权为目标的近代化海军重建。清政府健全了各级海军指挥机构的设置,设立海军部并统一海军指挥,开始对海军军官授衔。清政府从西方国家购置多艘舰船并完成了从江、海混编到江、海分组编制;清政府还开始了象山军港的建设,又在烟台建立了第一支海军警卫队;与此同时,天津北洋医学堂、烟台海军学校以及湖北海军学校等先后建立,清政府还向日本派出300多名留学生专门学习海军。
——摘编自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开始在西方海权理论指导下开展海军近代化改革的时代背景。(8分)
(2)这场改革能否解决清政府的“当务之急”,给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近代中国面临多种选择:一是保守派的排外与故步自封;二是洪秀全的天国乌托邦;三是洋务运动。中国要从封建社会迈向近代化,在当时既无阶级基础,又无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统治阶级上层,从学习器物开始。即使太平天国取代了清政权,也会按《资政新篇》的路子去走,但这实际上走的仍是洋务运动之路。洋务运动的核心就是建立新工业,搞洋务不单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凡是遇到西方侵略的国家都会采取同样的解决方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叩关入侵,“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
——摘编自孟昭《全国第五届
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
答案全解全析
1.D 2.C 3.D 4.B 5.B 6.C 7.B 8.C
9.B 10.B 11.A 12.A 13.D 14.D 15.C 16.D
1.D 据材料可知,有英国人认为中国是“非文明国”,不必按国际规则(而是通过战争)对待中国,其意在掩盖鸦片战争的殖民本质,D项正确。
2.C 依据材料“《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可知,英国领事认为《南京条约》所涉及的范围是狭窄的,清政府仍然固守传统,实际做出的让步是很有限的,英国没有获得政治上的平等,其侵华意图没有完全达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打破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军民的态度,排除B项。《南京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排除D项。
3.D 《南京条约》中的关税协议很多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无法形成中国对英国协定关税的限制,这严重违背了国家交往应该遵循的相互平等和互惠的国际法则,故D项正确。
4.B 据材料可知,1849—1852年上海的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这与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密切相关,便利了列强从中国进口原料,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全国范围内出口和进口总额的对比,排除A项。进口增加与外国商品倾销有关,但材料还涉及出口,C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半殖民地是中国不拥有完整主权,半封建是经济上既有传统小农经济,又有近代经济,材料没有体现相关信息,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入侵的威胁,主张加强边疆防务,推动了第一次边疆研究高潮的兴起,B项正确;第一次边疆研究高潮的兴起与西方学术研究方法的传入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第一次边疆研究高潮的兴起主要是为应对西方入侵的威胁,而非因为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逐渐解体,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的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
6.C 由材料“总理衙门认为了解国际法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的客观需要”可知,清政府支持刊行《万国公法》,说明清政府有了解近代外交规范的意愿,C项正确。
7.B 材料体现的是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部任人唯亲,天王腐化堕落,不理朝政,说明的是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迅速衰落,B项正确,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8.C 由各省督抚动用辖区内钱粮需要户部审批,到地方私自截留且户部默认,反映了在财政问题上中央集权受到冲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财政问题上中央集权的削弱,“脱离中央控制”明显夸大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式军队建设,排除D项。
9.B “平中国”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敌外国”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是否定了“敌外国”,这说明其并未起到抵抗外来侵略的作用,体现清政府地主阶级的反动本质,故本题选B项。
10.B 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总理衙门”“同文馆”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正在进行洋务运动,出于自强目的,洋务派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翻译西方著作,这些措施适应了当时学习西方以强国的需要,B项正确;1905年废除科举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当时官方并未垄断翻译事业,排除;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洋务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排除D项。
11.A 中国海军比日本有优势,但在交战中没有得到配合和有效支援,甚至“中立”自保,表明清朝内部的不团结,A项正确。内部分化是战败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根源”,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的步伐,但这与南洋舰队保持“中立”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但清政府在战后仍然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统治,排除D项。
12.A 从材料“要求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通过朝鲜的“中立化”,阻止日本对朝鲜的独占,继而确保朝鲜半岛成为中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安全屏障,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均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可知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据材料“中、日两国均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可知,李鸿章是想借支持朝鲜独立的理由使日本不好插手朝鲜事务,排除D项。
13.D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出现了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再结合维新派君主立宪的主张可知,该思潮体现出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这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思想借鉴,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材料中的君民共主思想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超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范畴,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民族工业发展缓慢,排除B项。陈炽、郑观应等人旨在改革政治体制,挽救民族危亡,而非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排除C项。
14.D 根据材料“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可知,孙中山肯定了义和团的自信和勇敢,称赞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对义和团的肯定和赞扬,而非批判,排除A、B两项。材料未涉及孙中山对未来政权的设想,排除C项。
15.C 据材料“签订《福建互保协定》”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属于“东南互保”的内容,进一步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C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联合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该协定只是地方官员对帝国主义的一种妥协,无法缓和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壮大了汉族地主官僚集团力量,排除D项。
16.D 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且地位在六部之前,便利了列强与清政府打交道,因此这一变化便利了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D项正确。外务部的设立并没有改善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外交关系,排除A项。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并未提高,排除B项。这一变化无法起到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排除C项。
17.答案 (1)“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胜利”含义: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2分)
(2)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分)
不利影响: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2分)
(3)作者:魏源。(1分)
主要原因:希望国人了解各国的历史地理;认可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用以富国强兵,摆脱当时被动挨打的局面。(4分)
18.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建立在封建社会结构的基础之上;传承儒家学说伦理和道德规范;服务于科举取士。(4分)
(2)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兴起;外交事务增加,清政府急需翻译和外交人才;传统教育不合时宜;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深入。(每点2分,4点7分)
(3)认识:教育发展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不断探索和借鉴先进教育模式;教育改革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3分)
19.答案 (1)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海权理论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识之士对近代海防的认识不断深化,积极宣传和实践海防建设。(8分)
(2)这场改革不能解决清政府的“当务之急”。(2分)
理由:清政府统治腐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干涉;科学技术落后。(4分)
20.答案 示例
论题:洋务运动是开明的官员对国家出路的积极探索。(1分)
阐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地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引导下,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后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海军,设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并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洋务运动虽然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但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晚清的国防力量,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0分)
总之,洋务运动作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有助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