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高中历史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突破课堂】高中历史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6: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社会概况。据此可知(  )
流域 谷物 炊器 衣料 交通工具 建筑材料
长江 稻 釜 丝 舟 木
黄河 粟 鬲 皮 车 土
A.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阶级分化现象已经产生 D.区域文化联系密切
2.根据下图可知,该时期(  )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A.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结合 B.已出现君主专制的萌芽
C.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3.商朝时期,辔地常处于敌方攻击威胁之中,当商朝实力强大时,商人在此抵御外敌维护统治;当王朝统治力减弱时,辔地最终叛商或被敌方侵占,商人将其称为敌对方国“辔方”。这说明商朝(  )
A.有一定疆界观念 B.中央集权在强化
C.兼并战争的频繁 D.与方国关系多变
4.西周时期,周王在政治场合对臣下的称名方式以私名和官名为主;春秋时期的王命多用“伯父”“叔父”来称同姓诸侯国,用“伯舅”“叔舅”来称异姓诸侯国。这一转变旨在(  )
A.协调诸侯纷争 B.增强华夏认同
C.构建新的统治秩序 D.稳定宗法血缘关系
5.考古研究表明,位于河南南阳的春秋中晚期楚国贵族墓地中,丧葬用玉由以璧、琮等礼仪性玉器为主逐渐转向以瑗、环、璜等装饰性玉器为主。发生这一转变的重要背景是(  )
A.楚国疆域范围的扩大 B.墨家节俭思想的传播
C.传统等级秩序的松动 D.贵族经济特权的削弱
6.据《战国策·燕策》记载,燕国的粮食储备可以“粟支十年”。考古工作者还在燕国境内的北京、天津、辽宁、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发现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在燕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燕国(  )
A.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B.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
C.酿酒业领先于他国 D.酿酒业不受政府控制
7.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  )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C.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
8.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并要求统治者去除私心杂念。据此可知,老子(  )
A.主张无为而治并且反对过度干预
B.希望统治者尊重客观规律
C.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
D.提倡清静无为和守住善心
9.考古发现的湖南里耶秦简显示,迁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一一清晰记载。这表明秦朝(  )
A.地方分权制衡 B.刑罚尤为严酷
C.监察机制健全 D.吏治管理严格
10.“春秋战国之前,封国疆域不大,农民为封君服役3日,连同往返最多半月。秦统一后,仍沿袭旧制。地处安徽、河南交界的陈胜、吴广等900名农民屯戍渔阳,连同往返,非数月不能济事,成为暴政!”该材料意在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滥发徭役激化矛盾 B.忽视了交通建设
C.严刑酷法导致暴政 D.国家治理的滞后
11.下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言论内容
春秋时期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
战国后期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
西汉初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A.心理隔阂的消弭 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各族同源的认同 D.“大一统”政体确立
12.据记载,汉朝建立之初,长安城的建设尽量地利用了咸阳原有的设施。当时未央宫的东南方地势开阔,利于发展,但为了更好地利用秦原有的设施,却选择了向北发展。据此可知,当时都城建设(  )
A.遵循了汉初治国理念 B.继承了秦朝建城风格
C.彰显了皇权专制色彩 D.注重其军事防御功能
13.黄河含沙量高,黄河泛滥之患与河沙肥沃之福相伴,由国家组织修建或维护大规模的防洪系统和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统的结合,塑造了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据此可知,古代中国(  )
A.政治经济结构有其合理性
B.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C.自然环境决定了制度选择
D.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14.东汉太守一到任,往往会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并对他们以礼相待,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这反映出东汉(  )
A.外戚干政现象严重 B.察举制度流于形式
C.地方管理效率低下 D.中央集权潜伏危机
15.汉武帝扩充乐府机构的规模,乐府的任务包括搜集民歌、制作歌词、重视采纳民间和西域的“新声变曲”等。乐府在采风时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诗歌,并根据这些诗歌对地方官员的执政情况和为官品行进行评判。这(  )
A.折射出政治的民主化 B.缘于王国问题的解决
C.有助于国家吏治建设 D.维持了地方社会安定
16.汉赋中对疆域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描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  )
A.巩固了汉朝疆域 B.促进了国家认同
C.体现了文化繁荣 D.强化了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为权力阶层服务。在陶寺遗址的居址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此外,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墓,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牲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丛葬。围绕陶寺遗址分布有14处遗址,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
——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
  材料二 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甘肃大地湾群落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各备有一侧室,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无论是面积、质量还是结构都首屈一指。以往姜寨等聚落中几乎都有防御性环壕。但之后的方国之内,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觋人员。此外,在良渚文化区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钺等高级殉葬品,中型墓中玉钺的制作工艺和形制与之相比略逊一筹。在此时的大汶口墓地中,石钺、玉钺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筒往往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
——摘编自马新《群落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龙山文化考古遗存中蕴含的早期国家和文明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为依据,概述这一时期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期,天子权威还在,天下诸侯都是名义上的亲属关系,战争争夺的是王朝体系中发号施令的制高点;贵族体制下,贵族和平民截然分开,只有贵族才承担军事和效忠义务,国家兼并只是上层贵族集团的取代,不涉及对平民的征服。因此,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带有强烈的礼仪战争色彩,不以杀伤为目的。
战国时代,各国都是平等政治实体,战争是现实利益之争,不再是号令制高点的争夺;各国实现普遍兵役制,全部平民都和国家捆绑在一起,战争不再是上层对抗,而是整体对抗;疆域国家建成,对土地的争夺成为中心内容。这使得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杀伤人员成为重要手段,甚至出现了“尚首功”的现象。同时,因为国家掌握资源的能力提高和兵种、兵器技术的进步,为持久战争提供了条件。因此,从战国时代开始,战争成为大规模的、持久的、追求人员杀伤的国家行为。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上》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与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特点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珍藏于镇原县博物馆。其上阴文书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城西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共一千一百多支。内容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及文书。从秦简中可以看出,秦朝的酷刑种类繁多,仅刑罚的名称就有赀、笞、耐、迁、宫、弃市等,还有不少条文是针对“隶臣”的。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6分)
(2)历史上有一种通称叫“汉承秦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汉承秦制”这一通称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形成结论)(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进行了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时期所进行的财政改革的成绩,一方面又为昭帝时期调整某些经济政策作了舆论准备。
盐铁政策辩论双方主张(节选)
御史大夫桑弘羊 贤良、文学之士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业也 今废道德而任兵革……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 均输,与民争利……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
(1)据材料,概括西汉盐铁政策辩论双方的核心主张及其理由。(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辩论的认识。(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A 2.C 3.A 4.C 5.C 6.A 7.A 8.A
9.D 10.D 11.D 12.A 13.A 14.D 15.C 16.B
1.A 长江流域(南方)和黄河流域(北方)在谷物、炊器、衣料、交通工具、建筑材料方面都和当地自然环境有关,存在差异,可知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A项正确;材料重点在于南方和北方对比,未体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阶级分化现象已经产生,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南北方的不同,无法得出区域文化联系密切,排除D项。
2.C 根据二里头遗址平面图标注的陶窑址、冶铸青铜器遗址可知,当时的手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C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结合,排除A项;君主专制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该时期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发展阶段,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可知,商朝将辔地视为守卫国土的前沿阵地,一旦辔地出现反叛则视其为敌对方国,说明商朝在当时已经存在了国界观念,故选A项;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兼并战争频繁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辔地是商朝的边地,不完全是相对独立的方国,不能代表方国与商朝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4.C 这种转变实际上反映了周王室试图通过改变称名方式来加强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构建新的统治秩序,应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故选C项;周王称“伯父”“叔舅”等的目的之一是争取诸侯国支持,而不是协调诸侯纷争,排除A项;华夏认同主要是指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排除B项;题干中既有同姓诸侯,也有异姓诸侯,稳定宗法血缘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诸侯,排除D项。
5.C 春秋中晚期,分封制逐渐解体,由周礼所规范的等级秩序逐渐松动,楚国贵族墓地中,礼仪性随葬品减少,装饰性随葬品增多,正是这一变动的结果,故选C项;疆域范围的扩大会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但不直接决定丧葬习俗中玉器的使用类型,排除A项;春秋时期墨家尚未产生,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随葬品的类型变化,并没有呈现随葬品的数量,无法判断这一转变是否受到贵族经济特权削弱的影响,排除D项。
6.A 从材料信息可知,燕国的粮食储备可以“粟支十年”,酿酒普遍,说明粮食有所剩余,这反映出当时燕国农业生产较为发达,A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酿酒属于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当时燕国酿酒业领先于他国的信息,排除C项;从材料不能看出酿酒业是否受政府控制,排除D项。
7.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商鞅主张重征赋税,以使国家富强;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这种弱民强国的政策,有利于国家的富强,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的思想,排除B项;军功爵制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
8.A 据材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求统治者去除私心杂念”可知,老子强调不刻意作为,反对对万物的过度干预,故选A项;材料更侧重于“无为而治”和反对过度干预,并未直接提及尊重客观规律,排除B项;民本主义是指以民为本,重视百姓,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守住善心”并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强调的是“去除私心杂念”,排除D项。
9.D 迁陵县丞暨因职务过失,先后八次受到追责,这一记载的时间、具体事实等都非常清晰,表明秦朝对地方官员管理相当严格,D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地方分权制衡,排除A项;材料表明的是秦朝吏治管理严格,不是刑罚尤为严酷,排除B项;吏治管理严格不等于监察机制健全,排除C项。
10.D 据材料“春秋战国之前,封国疆域不大”“秦统一后,仍沿袭旧制”“连同往返……成为暴政”可知,秦统一后,疆域较之前扩大,徭役制度仍沿袭旧制,没有依据形势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这说明国家治理的滞后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故选D项;材料突出体现秦因循旧制导致暴政,排除A项;秦朝重视交通建设,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秦朝沿袭旧制导致暴政,没有涉及严刑酷法,排除C项。
11.D 据春秋时期“秦僻在雍州”,战国时期“秦,虎狼之国”,西汉初期“秦并海内……莫不虚心而仰上”可知,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大一统”政体确立,故选D项;心理隔阂的消弭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体现不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和各族同源,排除B、C两项。
12.A 汉初经济凋敝,财政困难,国家无力筹建新的工程,为应对这种情况,国家采用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所以出现了这种“利用秦原有的设施”的情况,故选A项;汉初都城建设仅是利用秦朝的都城设施,并非继承秦朝的建城风格,排除B项;材料仅强调都城建设要尽量节俭,并未体现彰显皇权专制色彩,排除C项;汉初都城建设强调尽量利用秦原有的设施,没有凸显都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排除D项。
13.A 黄河含沙量高,容易发生泛滥,因此需要中央集权的国家承担防洪治水的任务。同时小农家庭通过挖掘水井等方式满足自家农田的灌溉需求,为小农经济的稳定提供了条件。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其合理性,A项正确。B项没有涉及小农,概述不全面,排除;C项表述绝对化,排除;材料主旨不是“治理黄河”,落脚点在“塑造了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即黄河治理与中国政治经济模式的关系,排除D项。
14.D “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这些现象容易造成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权,从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豪强地主,而非中央外戚干政现象,排除A项;B、C两项均与材料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15.C 汉代乐府采风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诗歌,且根据这些诗歌对地方官员的执政情况和官员品行进行评判,这一做法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有助于国家吏治建设,C项正确;“政治的民主化”与中国古代专制统治不符,排除A项;王国问题的解决对乐府采风影响不大,排除B项;仅凭乐府采风不能维持地方社会安定,排除D项。
16.B 据材料“汉赋中对疆域……铺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可知,汉赋对汉王朝疆域的描写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大一统封建国家的认同,B项正确;汉赋对疆域的描写并不能起到巩固疆域的作用,排除A项;汉赋体现了文化繁荣,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17.答案 (1)因素:权力阶层出现;等级结构形成;阶级矛盾激化;中心聚落出现。(4分)
(2)特征:出现最高权力所有者;出现宏伟建筑和防御工事;群落实现初步统一;相对独立的职官设置;神权与政权结合;出现集权趋势。(6分)
(3)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2分)
18.答案 (1)春秋时期的战争: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有礼仪战争色彩;不以征服和杀伤平民为手段。(4分)
战国时期的战争:以疆域国家为基础进行整体对抗;以兼并和争夺土地为中心;战争规模扩大,杀伤人员成为重要手段。(4分)
(2)原因:土地私有制发展;社会转型加快;集权趋势加强;军事制度变革;户籍制度出现;政治理念进步。(6分)
19.答案 (1)史料类型:铜诏版属于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2分)
史料价值:铜诏版用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是秦统一文字的见证,是研究秦代书法的现存实物之一,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铜诏版上刻有统一度量衡的相关信息,为研究秦的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物证;铜诏版是秦始皇发布的诏书,为研究秦朝的政治提供重要依据;诏版上的铭文是当时直接刻在金属铜版上的,对研究秦朝的篆刻技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铜诏版属于青铜文物,在中国青铜冶铸史上也有特殊价值。(4分)
(2)看法:首先,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的基本制度是继承秦朝的,如秦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文书制度、度量衡等,汉朝基本沿袭。其次,汉初对秦朝的制度也进行了修改。如治国政策倡导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在郡县制外实行了封国制。再次,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更多的调整变化,政治上增设中朝分割外朝权力,经济上均输平准、征收财产税,思想上尊崇儒术等。(6分)
综上所述,汉朝统治者灵活调整治国策略,对秦朝的制度进行了取舍与改变,顺应了社会变迁的需要。“汉承秦制”这一通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片面性。(2分)
20.答案 (1)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1分)
理由:认为该政策能筹措军费;满足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物资的流通。(任答1点给2分,共2分)
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1分)
理由:以德治国,盐铁官营政策不是长久之策;盐铁官营政策与民争利;抑制农业发展。(任答1点给2分,共2分)
(2)认识:这场辩论双方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追求长治久安;经济政策的争论是不同治国道路之争;国家政策既要维护稳定又要适时调整。(每点2分,共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