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高中历史第八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突破课堂】高中历史第八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6: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八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骗取国际社会对“伪满洲国”的承认,决定派遣短跑选手刘长春等人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刘长春闻讯严词拒绝。后经张学良个人出资支持,刘长春代表国民政府前往洛杉矶参赛,当年国际奥委会介绍中国队进场时解说词是:“四万万五千万人,只派来了一个选手,但毕竟中国人的脚步,从此踏到奥运赛场上。”这反映了 (  )
A.国际主义为体育核心诉求 B.奥运会成为中日角力焦点
C.体育主权激发了民族情感 D.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自1935年末,蒋介石指示驻苏武官邓文仪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后,南京国民党方面曾通过多条渠道和中共联系。蒋介石与国民党方面对中共政策的调整说明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C.苏联支持国共两党进行和谈
D.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
3.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1935 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实现了和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  B.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
C.积极倡导全民族团结抗战  D.筹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4.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党广播电台等媒体发布了大量谣言,包括红军攻占了西安并杀人放火、掳掠青年男女,蒋介石已经被枪毙等。史沫特莱深入西安,发表了很多文章,积极向世界传达西安事变的真相。史沫特莱的做法(  )
A.阻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C.体现了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D.有利于中共赢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5.《大公报》曾对抗战时期的一次会战评价说:“湘北大捷以还,湘省地位巩固,社会秩序大定……全省工业迅速发展。”湖南省政府主席在省行政会议上称:“湖南对国家贡献居全国之冠。”这次会战(  )
A.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
B.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迫使日本改变侵华政治策略
D.保障了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6.下面是抗战爆发后,中国高校自1937—1939年内迁简表。据此可知,抗战期间高校内迁(  )
内迁概况 补充说明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往昆明后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至次年8月, 108所高校中有25所因战争不得不暂行停顿,37所被迫迁移后方,15所勉力支持却屡遭轰炸
北平师范大学先迁西安,再迁陕西城固、南郑等地
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到西北
A.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 B.体现了政府持久抗战意图
C.促进了西部教育均衡发展 D.推动了先进科技文化传播
7.德国人拉贝在1937年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日记可以直接证实日军(  )
A.实行重庆大轰炸的暴行 B.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C.实行疯狂“扫荡”的暴行 D.731部队灭绝人性的暴行
8.1940年,中共创办的山东北海银行总行在鲁中成立。银行先后开展了发行独立货币进行货币斗争、开办农村贷款、投资经营商业、接管城市银行等一系列业务活动。该行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了金融机构和队伍建设 B.统一了抗日根据地的货币金融
C.助力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落实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9.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曾指出:“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B.中国已完全取得了平等独立的国际地位
C.共产党的敌后战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取得了胜利
10.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B.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C.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政策 D.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11.“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该学者所描述的近代中国取得的成就主要源于(  )
A.此阶段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B.此阶段中国的综合国力超过日本
C.太平洋战争削弱日本的整体实力
D.中国抗战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12.在重庆谈判中,中共作出了主动让步。这些让步包括承认三民主义,承认蒋介石的全国领袖地位,承认国民党的第一大党地位,放弃联合政府和召开解放区代表大会的主张,放弃召开党派会议的提议,不再坚持将共产党军队改编为48个师的要求等。这反映了(  )
A.中国共产党竭力促成和平建国的诚意
B.国民党成功地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势力
C.共产党为建立国共联合政府自降身份
D.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很快就得以实现
13.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下达《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指示,指出“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的统一战线。它和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相比较,不但规模同样广大,而且有更加深刻的基础”。该指示(  )
A.促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适应革命形势需要
C.推动了战略反攻的到来 D.动员了国统区民众
14.1947年,解放区各地普遍召开农民控诉大会,首先是让农民谈身世、谈生活、谈苦处,紧接着就是挖穷根,清除各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然后商量翻身办法。这一运动(  )
A.旨在缓和农村的社会矛盾 B.体现了民族革命的高涨
C.加强了对农民的政治动员 D.重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5.1949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成立外文翻译机构的决定》中指出:“中央责成中央宣传部及外事组,将北平原有之外事学校及华大俄文系,合并成立一个外国语学校,暂归外事处管理,分俄语、英语两部,扩大学员到五百人至七百人。”这一决定(  )
A.是党工作重心转移的标志 B.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缘于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D.满足了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
16.1949年8月,美国白皮书指出: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美国在过去所做的一切都不能改变这种局面,美国尚未做的一切也将于事无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扶持
B.蒋家王朝在大陆统治即将覆灭
C.国共双方战略大决战正在打响
D.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和革命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4年10月10日至14日,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在天津北站体育场(符合国际标准)举行,参会的有华北和东北的14个省级单位,男女运动员共千余人。参加开幕式的有华北军政官员,以及英美意日德等各国领事。开幕式中,当流亡北平的东北代表队均着白上衣、黑长裤(寓意白山黑水)步入会场时,南开等学校的青年学生组成了“收复失地”“还我山河”“尚武精神”等巨幅图案。现场观众情绪高涨。转天,日本向南京外交部提出抗议,南京政府让主办方约束学生。运动会中的国术(武术)比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次运动会打破四项全国纪录。运动会特别加设“精神锦标”这一项,在此激励下,此届华北运动会的秩序状况颇佳,记者评价说:“这次大会庄严的纪律、肃静的秩序,能给予我们无穷的希望与崇敬,蕴蓄着相当的力量。这是我们这次大会的真正成绩。”这次华北运动会的举办,以地方说,则在残破凋敝的河北省,以时日说则在国难严重程度日深的二十三年,而尤在这国难中的国庆日,凡此皆可见当事者之“用意深长”。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举办此次运动会的意义。(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对列强发表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列强对此作出反应,分别与中国订立了有限放弃在华特权的新约。1931年初,英美陆续在一些问题上作了让步,如同意放弃移审权等,但仍未能满足中国方面的基本要求。同年5月4日,国民政府自行公布了《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取消了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此后,中国与英美之间先后达成了大致类似的妥协:中方同意将英美在上海的领事裁判权保留10年,将英国在天津的领事裁判权保留5年,英美则将其他各地领事裁判权立即取消。
——摘编自杨云鹏等《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1942年夏,太平洋战场局势好转,美国国内要求取消在华治外法权,给予中国平等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1942年9月初,美国向英国建议,最好趁日本还未与汪伪政权废除旧约之时,抢先废除旧约,这样才会达到加强中国抗战的决心、改善关系,以及“保证美英公民在其他友好的国家所拥有的一般权利”三个目的。英国对美国的看法表示赞同。1942年10月9日,美国国务院和英国政府分别发表声明,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并解决有关细节问题,此外还表示要另签新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两国《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特权条约与换文》在华盛顿商定。该条约于5月20日在华盛顿交换批准。同一天,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的条约,5月20日在重庆互换批准书。
——摘编自杨耀健《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事略》
(1)根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概况。(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的中国废约运动的历史意义。(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新的战争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提出“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为此边区政府采取投票选举制,民众直接选出各级参议员。中共中央要求各级民意机关和行政机关必须尽力吸收进步分子与中间分子,如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选出的16人边区政府委员会,中共党员占7人,超出了1/3的规定,共产党员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在根据地困难时期,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建议,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各级党政军机构随之进行调整和精简。太行区实行精兵简政后,每月可节约公粮7 000石,经费60万元,征收的公粮比之前减少近1/3。与此同时,八路军115师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统一了党政领导和军事指挥。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加强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具体措施。(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意义。(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国民党军队中曾涌现出许多抗日名将,如孙立人、薛岳、杜聿明、张灵甫、宋希濂、黄维等,仅仅过了几年,在解放战争中,这些人要么阵亡,要么随蒋介石败退到台湾,要么被俘获。这是为什么呢 在抗日战场,是在为民族利益而战,在解放战场,为什么而战呢 为三民主义而战吗 三民主义已经被他们抛弃了。为国民政府而战吗 这个政府已腐朽不堪了。到解放战争中后期,许多国民党的将士都开始疑惑,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而战
——摘编自李瑞芳《关于解放战争
国共强弱胜负转化的三重透视》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国民党抗日名将在战争中的表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答案全解全析
1.C 2.B 3.C 4.D 5.D 6.B 7.B 8.C
9.A 10.C 11.D 12.A 13.B 14.C 15.C 16.D
1.C 刘长春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而代表国民政府参加,体现出民族情感,C项正确。国际主义指各国无产阶级互相援助、坚持国际团结的思想和政治原则,材料没涉及,排除A项。“焦点”一词夸大了奥运会对中日的重要程度,排除B项。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D项。
2.B 材料反映了1935年末国民党与中共接触,推动了国共由对抗逐步转向合作,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B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苏联态度和国民党不得民心,排除C、D两项。
3.C 根据材料“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是在1937年9月,排除A项;1937年洛川会议,中共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排除B项;1927年革命统一战线就已经破裂,排除D项。
4.D 史沫特莱发表了很多文章,积极向世界传达西安事变的真相,有利于中国共产党赢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项正确。史沫特莱的文章有利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9月正式建立,排除B项。史沫特莱发表文章是个人行为,且没有干涉中国内政,排除C项。
5.D “湘北大捷”反映的是长沙会战。长沙会战使日军始终不能经由湖南入侵西南、粤北,保障了战时陪都重庆的安全,D项正确。A项为淞沪会战,B项为百团大战,C项为广州、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被迫改变侵华政治策略,故均排除。
6.B 根据材料“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迁到西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校由沦陷区迁到西南、西北地区,虽历经磨难,但仍坚持办学,体现了政府持久抗战意图,B项正确;民族工业的内迁奠定抗战的物质基础,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全国抗战时期,中国许多高校内迁的曲折历程及坚持办学的情况,教育均衡发展、先进科技文化传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
7.B 由材料信息“1937年12月14日”“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可知,拉贝日记可以直接证实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故B正确;重庆大轰炸开始于1938年2月,故A错误;1941年至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故C错误;1938年,细菌战元凶石井四郎的细菌部队迁至哈尔滨平房镇,成为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故D错误。
8.C 1940年抗战处于相持阶段,中共在金融领域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可发展经济,助力民族民主革命,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银行的业务活动,而非“队伍”建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抗日根据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群众路线,且落实群众路线也不是开展金融业务的主要作用,排除D项。
9.A 材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中国抗战的高度肯定,反映的是中国战场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A项正确。
10.C 毛泽东的论述明确指出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必要性,C项正确。当时主要矛盾还是中日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新民主主义经济,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更广泛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在阐述经济政策,无法反映国内政局的重大变化,排除D项。
11.D 材料反映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由“太平洋战争”和“反侵略斗争”等信息可知,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抗战的重大贡献,D项正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A项。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远落后于日本(注意,国际地位受综合国力影响,但两者并不等同),排除B项。太平洋战争削弱日本的整体实力,但这不是中国国际威望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12.A 1945年重庆谈判时,中共在多个方面都作出了让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竭力促成和平建国的诚意,A项正确。
13.B 关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指示,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排除A项。战略反攻开始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军事斗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构成涉及面更广,且与战略反攻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不局限于国统区,排除D项。
14.C 依据材料“解放区各地普遍召开农民控诉大会,首先是让农民谈身世、谈生活、谈苦处,紧接着就是挖穷根,清除各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然后商量翻身办法”可知,该运动体现了对农民政治、经济地位的同情,对地主的控诉。结合材料时间“1947年”和所学可知,这一运动加强了对农民的政治动员,推动了土地改革的开展,C项正确。这一运动旨在为土地改革加强政治动员,而非缓和农村的社会矛盾,排除A项;当时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而非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5.C 1949年5月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因此成立外文翻译机构和外国语学校,为国家发展培养翻译人才,C项正确。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在会议上提出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满足”一词夸大了该决定的作用,排除D项。
16.D 依据题干“1949年8月”可知此时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已经赢得了民心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因此美国白皮书表示,美国过去所做的一切和尚未做的一切都于事无补,D项正确;美国虽然承认了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但并没有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扶持,排除A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宣告蒋家王朝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排除B项;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国共双方进行了三大战役即战略大决战,排除C项。
17.答案 (1)时代背景: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侵略华北,民族危机严重;国共两党对峙,阶级矛盾尖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救亡图存思想是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流。(8分)
(2)意义:运动会修建了大型且设备相对完善的体育场;有利于中国体育的发展;体育救国思潮激励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信心;为此后全国性的综合性运动会提供了经验。(6分,任答3点即可)
18.答案 (1)概况:列强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国民政府单方面宣布废除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中国与英美就领事裁判权达成妥协。(6分)
(2)历史意义:恢复了部分国家主权,提升了民族自尊心;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不平等条约体系的逐步瓦解;巩固了中美、中英战时盟友关系,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为中国构建去殖民地化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基础。(8分,任答4点即可)
19.答案 (1)措施:扩大民主范围;推行普遍的选举制;设置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原则;实行精兵简政。(6分,任答3点即可)
(2)意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缓解根据地困难;调动根据地军民的积极性;增强抗日武装的战斗力;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执政经验。(6分,任答3点即可)
20.答案 示例一
论题:国民党抗日名将在解放战场上迅速败亡。(2分)
阐述:抗战结束后,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但是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挑起内战;对于民众与民主派人士的政治诉求,国民党采用暴力方式予以回应。政治上,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破坏和平,拒绝民主。国民党官员的腐败,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国民党腐败首先表现在抗战胜利后接收日伪财产方面,国民党官员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国民党的贪污腐化与共产党的清正廉明形成鲜明对比。国民党政权是以四大家族为经济基础,国民党为了极少数人的利益发动非正义的战争,而且战争是在美国的支持下进行的。所以,这次战争是反人民的非正义战争。(8分)
综上所述,由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日益走向了民众的对立面,造成国民党将士的士气低落,走向败亡。(2分)
示例二
论题:国民党抗日名将在抗日战争中奋力抗日。(2分)
阐述:日本连续侵略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全面侵华,全国抗战开始,所有中国人都有保家卫国的责任。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大量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8分)
综上所述,在抗日战争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之下,全民族共同抗战,国民党抗日名将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