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所示为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基本情况。这可用于探究当时( )
户数 人口 兵力 面积
魏 103万户 443万人 60万人 291万平方千米
蜀 28万户 94万人 10.2万人 106万平方千米
吴 52.5万户 230万人 23万人 145万平方千米
A.国家统一进程加快 B.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C.三国竞争异常激烈 D.鼎立局面出现了瓦解
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在婚姻上极为讲究门当户对,琅邪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士族之间频繁联姻。《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士族名士之间的清谈雅集,很少有庶族人士参与其中。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
A.政治稳定促进了区域交往 B.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
C.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南北政权的文化差异
3.北魏在入主中原之初,国君拓跋珪标榜拓跋氏为黄帝后裔,而对于北魏接续的前代王朝并不明晰。直至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下诏确定北魏承接的是西晋政权。孝文帝此举旨在( )
A.推动政治转型 B.规范执政理念
C.缓和民族矛盾 D.强化政权认同
4.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设单于左辅、右辅,专治理胡人,其子继位后另设左右司隶,专治理汉人;前秦时期,苻坚废除胡汉分治法,确立“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的基本国策。这一变化的背景是前秦( )
A.民族差异缩小 B.国家统一完成
C.民族隔阂消失 D.统治基础稳固
5.通过对柳孜运河(位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唐代沉船及遗物,出土了大量文化遗物,其中以瓷器最多,有陕西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江西景德镇的影青瓷、河北定窑系的白瓷等。这些发现可用于说明( )
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隋唐时期市民生活丰富
C.运河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制瓷技术进入成熟阶段
6.隋炀帝在营建东都洛阳之初,每月要役使民丁二百万人;605年隋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不到半年就通航了。隋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
A.中央集权体制保障 B.南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C.法律体系趋于严密 D.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
7.贞观初年,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内附诸蕃”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称为“羊钱”。这一政策可以解读为,唐朝时期( )
A.赋税征收以资产为标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C.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 D.边疆治理重视当地实际
8.开元十一年(723年)四月,唐玄宗下敕让兵部尚书王晙“来月巡朔方,兼往河西、陇右、河东、河北等诸军,检校兵马,点阅器械,各与所管节度处置,务令得所”。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这说明当时( )
A.地方节度使军权被分割 B.尚书省独揽军事管理权
C.中央重视对藩镇的监控 D.军事监察制度比较完备
9.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和经术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地位巩固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10.唐初,诏令的出台须由中书、门下两省共同署名,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即便得到皇帝的同意,中书省发布的诏书也不具备法律效力。这体现了( )
A.决策民主化趋势 B.君主专制的衰落
C.权力制约的设计 D.提高效率的考量
11.开元九年,唐朝政府下令“州县逃亡户口,听百日自首,或于所在附籍,或牒归故乡,各从所欲”。政府还规定,丈量核实实际的土地面积,将隐漏土地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这些政策的实施(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推动唐朝赋税制度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12.唐代从县级的丞、尉及主簿中选任为监察御史的有几十人之多,如房琯于开元二十二年自虢州卢氏令拜监察御史。王丘“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有时县令、丞、主簿一类的官员因政绩优异而被越级提拔,直接担任殿中侍御史职务。据此可知,唐朝( )
A.出现了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B.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C.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 D.监察权受到行政干预
13.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刘伶、阮咸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动荡刺激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B.战乱割据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交流
C.三教合一加速了学术思想的融合
D.政权更迭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14.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反弹琵琶(中唐时期《无量寿经变》的局部)纸本临摹图。画面中反弹琵琶的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但她却以中原地区仕女画中的形象出现。这体现了唐代(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
C.雕塑艺术影响深远 D.人物画的题材比较广泛
15.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有“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的诗句。下图为张旭的《古诗四帖》(局部)。这表明,当时( )
A.文学艺术创作相得益彰 B.诗歌繁荣源于书法宣传
C.杜甫诗作转向浪漫主义 D.张旭书法体现写实风格
16.7世纪中叶,因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存在种种不足及错误而显得“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
A.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 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交融蚩尤部落。炎、黄部落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交融,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拓跋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9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唐代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
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
结合材料及所学中国唐代的相关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拟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9.(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中,曹操起于兖州,后屯兵积谷,招贤纳士,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在北方基本完成统一大业。东汉末年,南方战乱相对较少,人口数量和经济地位有所上升。孙权继父兄基业,聚集忠良豪杰,进据江东,知人善用,力求向外发展。曹操统一北方后,南下荆州,却被孙刘联军打败于赤壁。由于损失惨重,曹操一时难以再聚集重兵进行决战,只好任由南方处于独立状态。在此情况下,刘备借机向益州发展,并与孙权结盟共同对付曹操,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
——摘编自王恩涌、曹诗图《魏、蜀、吴三国
时代的政治地理战略分析》
材料二 北魏前期,南北之间的战争最初属于边境冲突。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改制,统治重心移至中原,北魏政权也向中原式王朝迈进,北魏在与南朝通使中注重文物典制的输入,南北朝的冲突向统一战争转变。北魏分裂后,步入后三国时代。东魏为全力与西魏争胜,积极促成与萧梁聘使相通,并争取使后者断绝与西魏的交往。而在东魏与萧梁的频繁往来中,双方均自居正统,正统论的交锋激烈。南北朝后期三国鼎立时,北方关中、关东和江南三大地域出现了向心力与文化认同。
——摘编自姚宏杰《南北朝时期
南北政治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治关系演变的积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国时期政权之间关系的认识。(3分)
20.(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蹬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7.5千米。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
——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
演变及其保护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梅关道得以开通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关古道开通的影响。(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B 2.B 3.D 4.D 5.C 6.A 7.D 8.C
9.B 10.C 11.A 12.C 13.A 14.B 15.A 16.A
1.B 材料呈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户数、人口、兵力和面积等基本情况,从这些数据中可看出三国之间国力存在显著差异,预示了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与演变方向,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三国实力对比,不能得出国家统一进程加快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侧重通过具体数据反映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但未体现三国竞争激烈,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鼎立局面出现瓦解迹象,排除D项。
2.B 士族在婚姻上极为讲究门当户对,琅邪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士族之间频繁联姻,许多士族名士之间的清谈雅集,很少有庶族人士参与其中,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交往多限于士族范围内,具有封闭性,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区域间交往,排除A项;材料强调士族集团的封闭性,并未涉及国家统一趋势,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士族集团内部的共性,而非南北政权的文化差异,排除D项。
3.D 据材料“孝文帝下诏确定北魏承接的是西晋政权”可知,孝文帝将北魏纳入中原王朝传承体系之中,主要是为了增强北魏政权在中原地区统治的合法性,强化政权认同,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关于北魏政权正统性的确定,没有体现政治转型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确定承接西晋政权与规范执政理念之间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D 随着统一北方的实现,前秦面临的治理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之前的胡汉分治在分裂割据时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统一后需要一种更有利于整合各民族力量的治理策略。由此可见,前秦统治基础稳固是苻坚废除胡汉分治法的历史背景,D项正确;十六国时期,虽然有民族交融的趋势,但各民族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排除A项;前秦并未完全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化,排除。
5.C 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柳孜运河中的唐代沉船出土了南、北方的各具特色的瓷器,说明开凿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项正确;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完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生活,无法依据出土瓷器情况得出市民生活丰富,排除B项;制瓷技术在隋唐之前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排除D项。
6.A 隋代众多大型工程建设,是国家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中央集权体制为其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A项正确;南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和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D两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D 据材料“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可知,唐朝平定东突厥后,对当地赋税征收做了特殊规定,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D项正确;以资产为赋税征收的主要标准的是唐中期的两税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体制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民族的管理,排除C项。
8.C 据材料“巡朔方,兼往河西、陇右、河东、河北等诸军”“各与所管节度处置”可知,这是让中央高级官员兵部尚书去地方节度使驻地巡查。根据“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可知,边境不仅设节度使,还相应地设置了经略使。这些都体现出中央重视对藩镇的监控,C项正确。
9.B 据材料“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可知,唐中后期考试科目更加关注时事,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治形势变化对科举考试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影响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与儒家思想的地位巩固无关,排除A项;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的表现之一是科举制选拔对象的变化,而非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考试程序的改革无关,排除D项。
10.C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体现了权力制约的设计,C项正确;门下省的长官也是宰相,门下省的封驳权不是“决策民主化”的体现,排除A项;君主专制衰落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书省和门下省相互推诿,可能导致效率下降,排除D项。
11.A 据“丈量核实实际的土地面积,将隐漏土地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可知,唐朝政府通过制定户籍管理政策与丈量土地来强化对赋税的管理,防止漏税现象,这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化,排除。材料未涉及赋税制度改革,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12.C 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地方行政官中选拔监察御史,有利于选拔具有地方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突出的人才,体现唐朝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故选C项;唐朝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主要与节度使的设置有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监察官员的选拔,而非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排除D项。
13.A 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竹林七贤冲破传统束缚,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说明社会动荡刺激了自我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战乱割据阻碍传统文化交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竹林七贤及他们的思想主张,并未涉及三教合一及其影响,排除C项;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并未被削弱,排除D项。
14.B 敦煌莫高窟第112窟中的反弹琵琶图中的形象虽然源自佛教中的香音之神,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中原地区仕女画的风格。这一现象说明了唐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能够将其与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艺术,B项正确。
15.A 杜甫以诗歌推介张旭的书法成就,张旭通过书法彰显诗歌,这体现出当时诗歌文学与书法艺术相互促进,即文学艺术创作相得益彰,A项正确;诗歌繁荣或受益于书法宣传,但这并非诗歌繁荣的根源,排除B项;杜甫的诗作主要为现实主义风格,排除C项;题干中“草圣”“如云烟”和书法《古诗四帖》,表明张旭擅长草书,追求写意,并非“写实”,排除D项。
16.A 根据材料可知,唐政府组织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唐本草》,体现了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作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家力量助推技术发展,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材料未体现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D项。
17.答案 (1)趋势:华夏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2分)
因素:推行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3分)
(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改籍贯;祭祀先代诸圣。(3分)
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相传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交融蚩尤部落”,得出华夏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第二小问,可从分封制、诸侯纷争、行政管理体制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得出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据材料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拓跋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得出改汉姓、改籍贯;据材料二“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得出祭祀先代诸圣。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强化华夏认同、促进民族交融、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18.答案
示例一 示例二
论题 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1分) 唐文化存在保守倾向(1分)
阐述论 证 (史 实准确、 条理清 楚、逻 辑清晰)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佛教在传播中日益本土化,儒学也吸收了佛、道中的有益成分,得到发展;当时中外交流频繁,唐朝艺术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唐代的艺术作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常带有异域风情;外国的服饰、食物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10分) 唐代的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唐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将外来文化因素认同于自身文化,在差异中求一统,而不是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为专制主义服务(10分)
结论 综上所述,唐文化体现了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1分) 综上所述,唐文化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保守性(1分)
19.答案 (1)原因: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南方孙权和西南刘备励精图治;孙刘结成同盟共同应对曹魏政权。(8分)
(2)积极影响:推动了北方政权的发展;形成了区域认同和文化向心力。(4分)
(3)认识:政权之间的关系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文化理念对政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政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激发政权内部的向心力和文化认同。(3分)
20.答案 (1)原因: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张九龄心系百姓、不畏艰难;工程路线设计巧妙、因地制宜;百姓支持;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优势。(5分)
(2)影响:改善了南方交通条件;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央政权对岭南地区的管理;有利于保障朝贡贸易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为人口迁移的通道,促进岭南的开发。(6分)
解析 (1)据材料“唐开元四年”并结合所学,得出当时唐朝国力强盛;据材料“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亲自到现场勘察”,得出张九龄心系百姓、不畏艰难;据材料“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7.5千米”,得出工程路线设计巧妙、因地制宜;据材料“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得出百姓支持;据材料“召集乡民筑路”,得出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优势。
(2)据材料“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从经济、交通等方面分析得出改善了南方交通条件,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得出加强中央政权对岭南地区的管理;据材料“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得出保障朝贡贸易的发展;据材料“征收商税”,得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得出成为人口迁移的通道,促进岭南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