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突破课堂】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3 16: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中同步达标检测卷
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末新政开始后,清政府宣布停止开捐卖官,但谕令颁布不久,各省因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新政经费短缺而再行开捐。大批生员争购官衔,纳捐者犹如“微生物滋蔓,所在皆是矣”,甚至出现“胎妊小儿,预营仕牒”的情况。这一现象(  )                        
A.表明新政拓宽了人才选拔途径
B.客观上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有利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反映出民众思想觉悟有所提高
2.下表为清政府先后公布的两份宪法性质的法令。对法令内容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11月《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皇帝)总揽……凡法律虽经议院之议决,而未奉诏令,未曾批准颁布者,不得施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涉。宣战、媾和、订立条约由“君上亲裁” 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皇帝对内使用军队“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国际条约非经国会之议决不得缔结
A.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 B.开启中国民主共和历程
C.应对时局的被动之举 D.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1905年,在同盟会筹备会议上,有人提议会名为“对满同盟会”。孙中山认为革命并非专为排满,还要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应定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但是有人认为此会是秘密团体,不宜使用“革命”二字。经讨论,最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这反映出(  )
A.孙中山的意见不被重视 B.同盟会无意进行革命斗争
C.反清是同盟会唯一目标 D.孙中山具有民族民主意识
4.孙中山说过:“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 即洪秀全是。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所有制度……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今日之均产主义。”据此可知(  )
A.民生主义对太平天国土地平均的思想有一定继承
B.太平天国的经济思想与俄国的共产主义完全一致
C.民生主义和俄国的经济方案都源自太平天国运动
D.民生主义维护贫者的利益并成功实现了贫富均等
5.1912年,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央对西藏的主权,宣布“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的一部分”,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实行五族共和”。同年7月,民国政府设立蒙藏事务局。据此可知,中华民国(  )
A.实现了各民族真正平等
B.重视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赢得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D.开启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6.中华民国军需公债自1912年2月2日起发行,定额为1亿元,仅募得730余万元。后南京临时政府以轮船招商局为抵押向日本借款等一系列努力失败,孙中山对短期内获得借款已经绝望,不得不接受议和。据此推知 (  )
A.武昌起义未能触动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B.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C.财政匮乏是革命派选择妥协的重要原因
D.临时政府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7.下图为1912年2月12日《时报》刊发的漫画《南北》。在第一格漫画中,中间一人往内用力,正将南北两者合拢。在第二格漫画中,分裂的南北双方终于合并为一人。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清王朝统治的结束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在民
D.辛亥革命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8.《卿云歌》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涌现出了许多拥有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
9.中华民国政府1912年颁布《暂行新刑律》,全面删除涉及帝制和亲属的礼教条文。1914年颁布《暂行新刑律补充条例》十五条,礼教条文回潮。1915年编纂《修正刑法草案》,以恢复礼教为要旨,重新规定亲属条文的范围。这反映了(  )
A.礼教与法治的争论 B.立宪与保皇的较量
C.共和与专制的博弈 D.民主与科学的弘扬
10.1913年4月,袁世凯政府绕过国会,以中国盐税、海关税为担保,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署了2 500万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为此,国民党与进步党在国会争论不休,互相攻讦。国民党表示绝不承认违法签约之借款,最后此事不了了之。这说明(  )
A.政党政治一定程度制约了袁世凯政府
B.帝国主义通过财政贷款攫取在华利益
C.北洋政府出卖国家利益的反动本质
D.民国初年西方政党政治在中国实践的失败
11.下图是1912年和1921年中国面粉行业生产能力变化示意图。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
A.以发展轻工业为主 B.深受国内外环境变迁的影响
C.超过了外国资本 D.已经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12.在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中提到“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这一社会心理侧面反映了(  )
A.近代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
B.文化交流应注意保护本民族文化
C.五四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广大民众已经摆脱封建礼教束缚
13.1917年,北洋政府决定参战并加入协约国一方。北洋政府没有派军队直接参战,而是派遣十几万名中国劳工奔赴战场。中国劳工在战场从事着清理战场、修铁路、挖战壕等繁重的工作。中国能成为战胜国,他们功不可没。下列对“北洋政府参战”解读正确的是(  )
A.意在收回部分国家主权
B.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C.折射出北洋政府的腐朽
D.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了支持正义而战
14.据统计,1913年,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额为33 082万元,工人有20多万。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 759家,资本额为50 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 B.为近代社会转型准备了条件
C.表明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D.突破了工矿产业布局的瓶颈
15.1919年《大公报》载:李欣淑幼年时,父亲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后又从经济问题考虑,让她改配有钱人家;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新旧观念并存 B.民主科学思想盛行
C.传统孝道丧失 D.普遍追求婚姻自由
16.新文化运动引入了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了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
A.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B.以解放中国农民阶级为宗旨
C.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D.强调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堪称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对共和理念的养育和民族意识的发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和革命派预期中的“共和”究竟是怎样一种形态 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在1906年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这样解释:“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摘编自李恭忠《从republic到“共和”:
一个西方概念的中国之旅》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前,梁启超、杨度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过“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但是“中华民族”多意指“大汉族”。辛亥革命之后,“中华”与“民国”旨趣之自觉组合的词语形态,增强了国人对于“中华”一词的认同感。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如“中华书局”“中华银行”“中华革命党”等。此种用语习惯及运思导向,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流行传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进一步阐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的生成奠定了稳固的法理基础。
——摘编自康沛竹等《辛亥革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革命党所畅想的“共和”的含义,并结合所学指出其相关实践。(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
18.(14分)【自行车与社会】
  材料一 一战爆发次年,即1915年,日本出口中国自行车总价值达到55 687关平两,占全年总进口价值的59.70%,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老牌自行车工业强国英国是年占有35.73%,屈居第二。之后连续8年间,日产自行车都占据中国市场第一进口国的位置。特别要指出的是,此8年间有连续6年(1915—1920年),日产自行车出口中国总价值占中国全年总进口价值,甚至超过了50%,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此时日本自行车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未羽翼丰满,相对仍在襁褓中的中国民族自行车业,优势虽然已经十分明显,但与欧美诸国自行车工业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战结束后,待欧美各国自行车工业恢复元气,重新大量输入中国市场之后,日产自行车的市场竞争优势则不再明显。
——摘编自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 最早于1926年,由大兴车行开始聘请2名日籍技工,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式进行自行车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销向市场。这是最早的国产自行车。1927年,润大车行也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础上,配以进口零部件组装成飞龙牌自行车。两大车行的国产自行车分别参加了上海中华国货展览会和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展出,得到与会人士的一致好评,销路渐畅。
——摘编自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中国自行车市场的发展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自行车业发展的原因。(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传统文化的失望,使陈独秀把目光转向西方文化。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其中这样说道:“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而在他看来标志着近代文明成就的这三件大事,都无一例外地出自法兰西文明的创造。在陈独秀看来,西方文化是“月异日新,骎骎未已”,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时代之道德、宗教、风俗、习惯,仍复遗僵印影,逞其余势”。因此,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彻底清算,淘汰封建的文化观念,再造中国新的文明。
陈独秀认为,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不得去此取彼。因此,他在提倡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的同时还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他说:“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陈独秀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旧文学的批判是激烈的甚至是过激的,然而这种批判却又是必须的。而正是这个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文化批判否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冲垮了封建孔学的一统天下,打破了封建思想文化的牢笼和禁锢,启迪了国民的思想现代意识。
——摘编自陈小奖《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文化哲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再造中国新文明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再造中国新文明的影响。(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辛亥革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很难否定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正如同盟会会员、杰出的教育家雷沛鸣所言,辛亥革命“不是单纯的朝代更替,反之,它是政治革命,依之,即以创造新政治秩序”,辛亥革命“虽以破坏为方法,却以建设为鹄的”。辛亥革命打碎了旧秩序,但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新秩序的建立。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史上一块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其历史意义和功绩不容抹杀。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全解全析
1.B 2.C 3.D 4.A 5.B 6.C 7.A 8.A
9.C 10.D 11.B 12.B 13.A 14.B 15.A 16.D
1.B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卖官严重,此种现象会使官场更加腐败,加剧社会矛盾,客观上加速革命形势发展,故选B项。卖官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而被迫采取的措施,材料从弊端角度解读,而非正面肯定,且卖官在新政前就存在,谈不上新政“拓宽”了人才选拔途径,排除A项。各省卖官有利于解决财政危机,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大,且各省明显违反了中央停止卖官的谕令,排除C项。大批生员为获得官衔而纳捐,并不能反映民众思想觉悟提高,排除D项。
2.C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突出皇权强大,而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后)《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则强调对皇权的限制,是应对革命形势不得不做出的改变姿态,而非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排除A项,C项正确。中华民国成立,开启中国民主共和历程,排除B项。维新运动时资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
3.D 孙中山认为革命并非专为排满,还要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反映出孙中山具有民族民主意识,故选D项。孙中山提议定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最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他的意见被部分采纳,并非“不被重视”,排除A项。不使用“革命”二字是为了自身安全,而非无意进行革命斗争,且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同盟会还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解决民生问题等,“唯一目标”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
4.A 孙中山认为洪秀全在数十年前已实行民生主义,说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太平天国土地平均的思想有一定继承,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5.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央对西藏的主权,实行五族共和,设立蒙藏事务局,体现了中华民国重视对西藏的主权管辖,故选B项。中华民国时期并未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帝国主义对中华民国的态度,排除C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D项。
6.C 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发行公债和向日本借款等努力失败,财政困难,不得不接受议和,故选C项。材料是1912年民国成立后的事,并未涉及武昌起义的信息,且武昌起义使清政府土崩瓦解,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排除A项。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临时政府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
7.A 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中的“南北和谈”结束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统一的民国政府,这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选A项。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材料时间是2月,且材料并未涉及孙中山,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间是1912年3月,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并未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的国歌”和歌词“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歌词颂扬的是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A项正确。
9.C 中华民国成立后,礼教条文经历了删除、回潮与恢复的过程,反映了以传统礼教为代表的专制理念与共和理念的冲突博弈,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国政府对礼教的规定的变化,没有体现礼教与法治的争论分歧,排除A项。此时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材料体现的是专制和民主共和的博弈,而不是立宪与保皇的较量,排除B项。礼教条文的回潮与恢复,是专制思想的回潮,不能体现民主与科学的弘扬,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政府“绕过国会”,与列强借款,此事引发国会争论和国民党抗议,但是这些争论、抗议均无效,这说明民国初年学习西方议会制度、政党政治实践的失败,D项正确;“国民党表示绝不承认违法签约之借款,最后此事不了了之”说明政党政治没能有效制约袁世凯政府,排除A项;袁世凯政府与列强签订借款合同,“以中国盐税、海关税为担保”,出卖了国家利益,也便利了帝国主义攫取在华利益,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C两项。
11.B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12年中国面粉行业中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能力占比为39.8%,1921年占比为82.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是由于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说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受国内外环境变迁的影响,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以发展轻工业为主,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结构问题,排除A项;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仅表明中国面粉行业中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能力有所发展,不能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经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排除D项。
12.B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过于绝对,即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侧面反映了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保护本民族文化,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缺乏理性,不是体现社会巨大进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五四运动,排除C项。民国初期封建礼教仍然有较大影响,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为了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北洋政府采取“以工代兵”的方式参与一战,这样有助于大战结束后以战胜国的身份收回部分国家主权,A项正确;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帝国主义侵华加剧的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北洋政府的腐朽,排除C项;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非正义的,故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
14.B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工矿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近代化,工矿企业发展也促进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近代社会转型准备了条件,B项正确。完整的工业体系应涉及各个工业门类状况,材料中只有工矿企业,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工矿产业的空间布局,排除D项。
15.A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李欣淑的父母让她守“望门寡”,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的残余,李欣淑“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这是思想解放的体现,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新旧观念并存,故选A项;题干内容中李欣淑“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表明其追求婚姻自由、争取思想解放,与“民主科学”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李欣淑的行为体现出其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不是传统孝道的丧失,排除C项;题干仅述及了李欣淑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能据此扩大为民众普遍追求婚姻自由,排除D项。
16.D 据材料对科学与民主的解读可知,新文化运动注重发挥劳动者的潜力,使劳动者意识到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这表明新文化运动强调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排除A项;开展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唤醒民众意识,且劳动者不等于农民阶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排除C项。
17.答案 (1)含义:公民有平等参政权;推翻君主专制;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3分)
实践: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君主专制政体;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法律维护民主共和。(3分)
(2)变化:从“大汉族”到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统称。(2分)
影响:促进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6分)
18.答案 (1)发展特征:一战期间销往中国自行车数量,日本以绝对优势占据第一;一战后欧美各国重新重视中国市场,日本自行车优势丧失;列强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十分激烈;中国民族自行车业刚起步。(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2)原因:外国技术人员与零件的引进;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家的不懈努力。(任答4点得8分)
19.答案 (1)举措:创办《青年杂志》,发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传播西方文明;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社会新道德;进行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任答3点得6分)
(2)影响:推动了近代文化的转型;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启蒙了国民的现代意识。(6分)
20.答案 论题: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2分)
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中华民国的成立,扫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思想上,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社会习俗上,断发、废止缠足等,促进了社会习俗的转变。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它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等方面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