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袁世凯是怎样破坏民主共和的?面对这种情况,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又进行了哪些斗争呢?
《老猿百态——刀大杀人多》
《刀大杀人多》反映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经常用暗杀的方式来排除异己。这幅漫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学习目标
1.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认识到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可逆。
2.了解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史实,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顽强努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3.通过革命派与北洋军阀的斗争梳理,认识到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要珍惜民主、捍卫共和。
壹
帝国梦的谋划
——复辟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
1.背景
材料1:二次革命被轻易的镇压下去,这使袁世凯得意忘形。私欲无限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的头衔,而渴望担任终身的正式总统以为最终称帝的目标做准备。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2:共和困局:辛亥革命后,中央权威瓦解,国家陷入权力真空与秩序混乱。政党政治失败,国会沦为权力斗争工具。部分前清遗老、士绅级民众对共和制度失望,产生求稳心理,为复辟帝制提供了潜在的社会土壤。 ——李馨《帝制并非自为——对于袁世凯称帝原因初探》
材料3:经济社会基础:当时中国仍是小农经济占绝对主体,农民对政治制度变革缺乏敏感度,更关注 “稳定” 而非 “民主”,这种经济基础使得封建帝制的思想土壤依然存在。
——李馨《帝制并非自为——对于袁世凯称帝原因初探》
①袁世凯的个人欲望膨胀;
②民国初的动荡局势;
③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一、复辟帝制
得意忘形 +100
私欲膨胀 +100
维护共和 -100
我是大总统 -100
我是皇帝 +100
宣誓、承诺 -100
二次革命轻易地镇压下去,这使袁得意忘形,私欲无限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头衔,而渴望担任终身正式总统,以为最终称帝的目标做准备。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一、复辟帝制
袁世凯如何一步步实行他的帝国梦?
1913年10月7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国会,要求一定要在今天把总统选出来,不选出来,不许出会场一步。
即使这样恐吓,前两次投票袁都没有获得足够的选票,最终在第三次投票中获得多数。
第一步:成为正式大总统
一、复辟帝制
专权的三大阻碍
国民党
国会
解散
解散
废除
第二步:成为实权大总统
一、复辟帝制
第二条:大总统任期10年,可无限期连任。
第三条:每届行大总统选举时……大总统……敬谨推荐……前项被推荐者之姓名,由大总统亲书于嘉禾金简,钦盖国玺,密储金匮于大总统府……藏之……非奉大总统之命令,不得开启。——《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第三步:成为终身大总统
一、复辟帝制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这些内容对中国有何影响?
日本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中日矛盾加剧。激发中国人民反日爱国的斗争,加速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垮台。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为日本在一战期间独占中国提供了条件。
一、复辟帝制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天坛祭天仪式
一、复辟帝制
贰
帝国梦的破碎
——护国战争
对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社会各界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认为其行为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他誓死讨伐袁世凯,以达到救国救民,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目的。
袁氏对于国家,既悍然不自知其职责之所在;对于世界,复懵然不审潮流之所趋……义师之兴,誓以四事:一曰与全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 ——梁启超《护国计袁檄》
说明了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也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蔡锷,湖南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二、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
背景
时间
发起人物
结果
袁世凯复辟帝制,各阶层人士反对。
1915年底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6月在绝望中死去。
蔡锷
李烈钧
唐继尧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民国初年讽刺袁世凯的一副对联:
“卖康梁而宠倖位,抚山东,督保定,直入内阁,
十数年立地顶天,居然豪杰,谁不说龙腾沧海;
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
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鳖入紫泥。”
二、护国战争
为什么袁世凯的复辟这么快就失败了?有何启示?
材料9:“梁启超、黎元洪、段祺瑞等或请辞或告假”“今日要人之辞职,皆托于病。然试究其所患者之病,大抵皆因国体而影响于身体之病也。
——《申报》1915年9月22日
材料10:“改变国体之计划,在今日尚为时机未熟”。“各国公使之忠告”的初衷“因恐国体问题而启内乱,将有损之利益。
——《英俄日之劝告》1915年10月30日
材料11:“人心有至大之势力,决不能以他种势力战胜之”
——《人心》《申报》1916年6月9日
①民主革命派的反对、北洋嫡系的阳奉阴违
②帝国主义态度的转变
③袁世凯的复辟活动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不得人心
启示:封建帝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护国战争
叁
帝国梦的破碎
——军阀割据
三、军阀割据
袁世凯死后的北洋大队
袁世凯生前的北洋大队
井然有序
段
冯
曹
张
段
冯
曹
张
吴
孙
相互攻伐,连年混战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进入到黑暗混乱的军阀割据时期
三、军阀割据
三、军阀割据
你知道北洋军阀吗?
北 洋
清末北方沿海各省的统称,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
军 阀
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集团)
北洋政府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事集团统治时期的政府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袁世凯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北洋军阀
袁世凯
冯国璋
曹锟
吴佩孚
直系军阀
皖系军阀
段祺瑞
奉系军阀
张作霖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在华相互争夺,扶植各自代理人。
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军阀割据
争夺地盘
连年混战
破坏生产
民不聊生
依附列强
出卖国家
三、军阀割据
军阀间的连年混战会带来什么影响?
农户减少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减少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增加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增加 1914-1918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增长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时间 军阀混战
1920年7月 直皖战争
1921年7月 湘鄂战争
1922年4月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5年10月 第三次直奉战争
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
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下滑;苛捐杂税增多,百姓负担加重;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①原因:
②目的:
③经过:
④结果:
袁世凯死后,继任的北洋统治者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维护共和制度。
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试图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
南北军阀最终达成了妥协,孙中山被排挤出军政府;
1918年,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产生以黎元洪为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的北京政权。(图为段祺瑞的内阁成员:曹汝霖、陆征祥、段祺瑞、等人)
三、军阀割据
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原因:
(2)表现:
(3)结果:
①内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人们相继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②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多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总量。其中,纺织、面粉行业发展最快。
随着欧洲战事结束,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军阀混战不断,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知识拓展
回顾近代中国的救国方案(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戊戌维新
(资产阶级维新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技术(器物)
学制度
(君主立宪制)
学制度
(民主共和制)
×
×
×
中国的出路在何方?
下一个救国方案?
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
学思想
课堂思考
课堂小结
1915年
1918年
1914年
1916年
1917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北洋军阀
护国战争
护法运动
袁世凯
复辟帝制
军阀割据混战
成功
失败
“民主共和”的道路曲折艰难
1.某历史人物去世后,时人撰写挽联:“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这反映出当时( )
A.清廷压迫百姓 B.复辟行径不得人心
C.军阀割据混战 D.封建制度业已终结
2.“此役是关乎国体之战,亦如蔡锷所言,是‘为四万万人人争人格’”,“经此役后中国传统的君主制正式告终,其后溥仪在民国六年的复辟及二十一年的伪满洲国,也只不过是由军阀、日本人操纵的傀儡而已。”“此役”发端云南,牵动全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此役”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国民大革命
B
C
实战演练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由48.4万余枚增至128.4万余枚,增长165.3%;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188.9%。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辛亥革命实行奖励实业的政策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
4.仅1916年到1918年间,北洋政府的军费开支就翻了一番。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军阀政府只能无节制地发行公债,增加苛捐杂税,有的地方田赋竟然增长50%,盐税增加两倍以上。由此可知,民国初年动荡源自( )
A.尊孔复古逆流 B.帝国主义侵略
C.军阀混战局面 D.官僚资本膨胀
C
C
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