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河北安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河北安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9:34:08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暑假作业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5 D A C B D 6-10 B B B D C 11-15 C B C B A
16-20 D D A B A 21-25 D C A B D 26-30 A B C B B 31.【答案】(15 分) (1)表现:工商业繁荣,成为贸易中枢;城市规模扩大;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 主;争取自治权的政治运动兴起;哥特式教堂兴起,体现城市经济与文化繁荣。 (任答三点给 6 分) (2)影响:工商业发展、社会分工推动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封建经济;为资本 主义萌芽兴起奠定基础;市民阶级通过自治斗争削弱封建领主权力;城市武装和 法律体系的建立,为近代城市自治制度提供雏形;商人和银行家阶层壮大,市民 阶级成为反封建的重要力量,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大学的兴起,促进知识传播 和思想解放;削弱教会的影响力。(每点 2 分,任答四点给 9 分) 32.【答案】(25 分)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经济落后。(6 分) 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6 分) (2)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
分)
实践: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
的措施。(3 分)
(3)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减少国家干预;调整国家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
系;削减政府开支,减税。(每点 2 分,共 8 分)
1河北安平中学高一年级暑假作业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甲骨文中“德”字早期作“彳直”,象征在道路中直视前方行走;商代晚期增加“心”旁;西周金文定
型为“德”。有学者统计,商代甲骨文中“德”多与祭祀相关,西周则出现“明德”“敬德”等组合,使之
具有道德的意涵。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
A. 文字载体发生变化 B. 德主刑辅理念出现
C. 为政以德思想发展 D. 人文意识已经萌发
2.西汉初年百姓日食两餐,贵族仅三餐。至武帝时期,严安感叹:“今民用财奢靡,车马、衣裘、宫室皆
竞修饰,见美则愿之。”又据汉简《食方》记载,武帝时期民间饮食已发展出蒸、煮、煎、烤等多种烹饪技
法,贵族甚至使用茱萸、木兰等香料调味。这可用来印证当时( )
A. 社会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B. 消费观念突破等级桎梏
C. 贵族阶层引领社会风尚 D. 外来文化影响饮食结构
3.据《魏晋南北朝官制考》整理的北周官员任职情况表(部分),这反映了( )
官员姓名 民族 官职 主要政治举措
宇文泰 鲜卑 太师、大冢宰 推行府兵制,融合鲜卑八部与汉族六军
苏绰 汉族 大行台度支尚书 制定《六条诏书》,推行汉族均田制度
独孤信 鲜卑 大司马 采用汉制礼仪修订鲜卑婚丧习俗
韦孝宽 汉族 徐州总管 在边境推广鲜卑马政与汉族屯田结合模式
A. 汉族官员主导北周政治改革 B. 汉文化对鲜卑的单向渗透
C. 北周民族交融下的制度创新 D. 南北朝官制的同质化趋势
4.唐中期,政府客观上允许土地买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集中于王公贵族、官僚、地主手中;农民
逃亡,政府所控人口迅速减少,致使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
制度( )
A. 一年分为春季和夏季两次纳税 B. 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C. 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锐降 D. 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在北宋诸路中,河北路地处宋辽边境,为国之北门。朝廷授予河北路转运使有别于他路的职权,河北路
转运使在上供、供输本地州县日常经费、劝农、监察、司法等方面负有主要职责,同时,朝廷对河北转运
使的官员选任及任官资历也有更高要求。这说明北宋( )
A. 国家行政管理日益规范化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1
C. 转运使政治地位不断上升 D. 国家治理灵活务实的一面
6.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 年),江西行省赋税征收开始折纳木棉。大德四年(1300 年),王祯“知(江
西)永丰县事”,即“常买桑苗及木棉子导民分艺”,并刊刻散布《农器图谱》《农桑通诀》诸书,劝导农桑,
推广木棉之利。这表明,当时( )
A. 农民税收负担减轻 B. 传统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C. 农业劳作方式改变 D. 植棉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7.《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
俚(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
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8.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
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9.1887 年,刘铭传上奏道:“台湾四面皆海,防不胜防……新竹,彰化一带,海口分歧,万难遍布军队……
如遇海疆有事,敌船以旱队猝登,隔绝南北声气,内外夹击,危迫将不忍言。若修铁路既成,调兵极便,
何处有警,瞬息长驱。”据此可知,刘铭传( )
A.敦促清政府在台湾建省 B.意识到台湾面临日本窥伺
C.呼吁政府加强海军建设 D.主张兴办铁路以巩固国防
10.傅斯年在《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中指出:“……中国人如不真是革面洗心的改悔,将旧有的荒谬思
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就是改学了德文或世界语,也未尝不可以拿来做黑幕,
讲忠孝节烈,发表他们的荒谬思想……所以我说,文学革命上,文学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
比第一步更为重要。”据此可知,傅斯年意在强调( )
A.倡导文学通俗性和国民性 B.反对风行一时的白话文学
C.以思想改革助力国家革新 D.彻底摆脱封建旧文学束缚
11.19 世纪中后期,中国传统旗袍逐渐吸收了西式立体剪裁的方法和盘扣装饰元素,改良后的旗袍凸显女
性曲线美;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将中国茶种带往印度、斯里兰卡,并引入中国传统的茶叶炒制工艺,促
2
进了当地茶叶产业发展。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
A. 中国传统服饰失去原有特色 B. 西方完全主导文化传播方向
C. 商品交流推动区域文化融合创新 D. 茶叶贸易垄断权出现历史性变化
12.下表所示为 1921 年 10 月长沙《大公报》上先后出现的一对离异夫妇各自刊发的启事。这两则启事说
明,当时长沙( )
贞与同县何可贵为妻,自结婚以来,两不和谐……协议离异,由贞给贵光洋
李子贞启事 二百元为再娶之资,贵亲手领讫,并立离婚字据给贞,此后贵与贞脱离夫
妻关系,各不相干
顷闻贵报登载贵与妻李子贞脱离一事……贵聘娶妻李子贞为妻迄十余年,并
何可贵启事 无恶感……诉绝地方厅判决不准离异,收有判词确证……(李子贞)现捏叙
脱离各节,尽属子虚
A.大众传媒过度干涉私人生活 B.社会风俗变迁凸显法治意识
C.报刊从业人员缺乏实证精神 D.男女平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13.1933 年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中提到长岗乡人民生活水平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群众有
肉吃,有衣穿;赣西南(特委)刘士奇的报告中也提到,苏维埃区域的农民在经济上摆脱了以前被剥削的
局面,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带领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 )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4.1932—1934 年,中国共产党纪念巴黎公社的主题主要是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但 1937
年 3 月,中共报刊《救国时报》指出:巴黎公社是民族团结,一致御侮的榜样,是法国一切有民族意识优
秀分子的结合,呼吁救国御侮必须团结并动员一切力量。这表明,1937 年初( )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B.中共逐步实现从国内革命向民族革命的转变
C.中共已正确认识到巴黎公社民族革命的性质
D.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5.1941 年 11 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在延安召开,在选举的 18 名边区政府委员中,共
产党员 7 名,超过了三分之一。当选的徐特立(共产党员)立即声明,请求“退出”,得到大会的赞同和同
意,并按原选得票多少,递补了一位非党人士。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开始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C.调动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热情 D.消弥了社会各阶级间的政治分歧
3
16.1955 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正式成立,包括物理学数学化学部、技术科学部等四个学部。各学部根据国
家建设需要和国际科学发展趋势,制定《1956 至 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并相继组建了一系列高
新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的组建( )
A.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B.体现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C.推进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需求
17.据统计,1946—1947 年产粮大省湖南每年仅有约 0.8 亿斤粮食外运出省;1950—1952 年,为支援华北、
西北、华南等地区,在保证本省供给稳定的前提下,湖南每年粮食外运量分别为 2.7 亿斤、5.2 亿斤、8.6
亿斤,湖南运粮民众都说这是运的“翻身粮”。这一变化( )
A.得益于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B.反映出全国性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C.推动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彰显了基层社会改造的伟大意义
18.1978 年 4—5 月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大型代表团赴西欧五国考察,参观了许多工厂、农场、城市
设施、港口码头等。谷牧在向中央的汇报中指出,我们已经落后了: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商品、技术方
面要找市场,都看好与中国发展关系;国际经济运行中有许多通行的办法,凡是对我们有利的,都可以采
纳运用。下列对这次考察解释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烈愿望
B. 标志着对外交往打开了新的局面
C. 立足于总结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
D. 确立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19.热播年代剧《小巷人家》将镜头对准 20 世纪 70 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小巷里的庄、林两家人,以
恢复高考、知青返城等时代变迁为背景展开剧情,此时的中国正在( )
A.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 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D. 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凡拐骗、藏匿他人或宫廷奴隶者处死刑;理发师未经奴隶主许可而剃掉奴隶
发式标记,应处砍手之刑。”这反映了此法典( )
A.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 促进古巴比伦经济发展
C. 提高了奴隶的政治地位 D. 反映了全体公民的意愿
21.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后沉积的肥沃土壤,发展出成熟的农业灌溉系统。他们修建了复杂的水
渠和堤坝网络,通过“沙杜夫”(一种平衡式汲水装置)从尼罗河提水灌溉农田,并设立专门的“水利监督
官”管理水资源分配。每逢播种和收获季节,政府会组织人员统计作物产量,以此确定税收额度和粮食储
4
备计划。这些举措( )
A. 推动了手工业技术革新 B. 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D. 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22.13 世纪的西欧城市中,商人通过跨区域贸易构建庞大商业网络,组建汉萨同盟等商业联盟维护权益;
手工业行会不仅制定严格的生产规范,还建立了学徒培养体系传承技艺。这表明,当时西欧城市( )
A. 封建领主经济控制权完全丧失 B. 贸易活动局限于国内市场范围
C. 经济自治与自主发展特征显著 D. 经济组织运营模式呈现封闭性
23.6 世纪查士丁尼一世时期,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通过订立和约、换取和平,为丝绸之路西段贸易发展
提供了短暂稳定的环境。但这一时期双方的交战是主旋律,迫使拜占庭帝国努力开辟草原丝路和海上丝路
交通以获得中国的丝绸。这说明,拜占庭帝国( )
A. 在欧亚大陆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B. 统治阶层热衷于获取中国的丝绸
C. 对外扩张助推国内工商业的繁荣 D. 与萨珊波斯地区争霸中处于劣势
24.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发起向西非探险的目的就是要开启黄金贸易,打探穆斯林世界的土地情报,为基督
教争取信徒:达·伽马在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港时,当地的统治者问他想要什么,他答道:“基督教徒和香
料”。由此可见,航海家们的探险( )
A.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将不同的动机交织在一起
C.将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D.因宗教热情的驱使而发现了新航路
25.下表为 15-18 世纪运载贸易瓷器的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单位:艘)。据此可知( )
年份 中国 东南亚 葡萄牙 荷兰 西班牙
1480-1567 3 8 2 0 0
1570-1590 5 3 3 0 6
1590-1650 4 0 11 14 5
1690-1730 3 1 1 11 1
A.东南亚沦为荷兰殖民地 B.中国传统商品竞争力下降
C.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瓷器贸易驱动早期全球化
26.14—16 世纪,西欧各个地区的建筑尽管都受到古希腊、古罗马的影响,却又各具特色:意大利的建筑
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建筑的轻盈感和空间感;法国的建筑则注重建筑的威严和庄重,强调立面的垂直感
和对称性;英国的建筑则注重对古典元素的运用,追求典雅和古朴的世俗之美。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西欧
( )
5
A.人文主义影响广泛 B.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C.教会权威地位受到冲击 D.已经建立了新的宇宙观
27.“英国通过《大宪章》、光荣革命、议会改革等节点,逐步实现权力从君主、贵族向资产阶级和民众的
转移。这一过程依托英国独特的保守主义文化和妥协传统,避免了剧烈社会动荡,体现了“旧制度缓慢死
亡,新社会逐步诞生'”。这一论述强调了( )
A.保守主义在国家治理中的必要性 B.英国政治变革的妥协性与渐进性
C.传统政治制度是权力转移的基础 D.英国社会改革以文化连续为目标
28.工业革命时期,面对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病”,英国市政当局进行了积极的干预,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但也为赤贫阶级带来了新的困难,如过分强调卫生,限制排污,许多生产和经营活动无法进行,从而使工
人饱尝失业之苦。这表明( )
A.“城市病”是无法根除的顽疾 B.政府全面干预激化了阶级矛盾
C.工业化对政府提出更高要求 D.工业革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9.19 世纪初,拉丁美洲的土生白人克里奥尔阶层深感自身经济利益受到西班牙殖民统治限制,受启蒙思
想和美国独立战争影响,他们发起了大规模的独立运动。他们联合印第安人、黑人等群体,历经多年战斗,
成功推翻了西班牙在大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这表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A. 以土生白人政治诉求为根本动力 B. 是多种因素交织推动的结果
C. 满足了拉美各方势力的诉求 D. 为拉美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基础
30.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
主义、网络安全、环境恶化、重大传染性疾病持续蔓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存在。这表明当今世界
( )
A. 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 B. 和平与发展遭遇挑战
C. 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D. 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二、材料题(31 题 15 分,32 题 25 分,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中世纪欧洲最典型特征是城市兴起。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进一步发展。
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中古初期
西欧的城市规模不大,街道狭窄,建有城墙。随着社会安定,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发展。10—11
世纪起,西欧城市在封建主的土地上逐渐发展起来,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常把城市居民做
农奴对待,干涉城市经济活动,争取自由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目标。……与庄园的农奴制相对的是,城市的
空气使人自由。与建筑在乡村的罗马式比较,哥特式教堂是城市繁荣的标志,其新颖的建筑风格,很快传
6
播到其他地区。
——摘编自张兆金《历史的逻辑与教学智慧》
材料二
11—12 世纪,欧洲各地的城市普遍重新兴起。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
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
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
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等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
的大学城。到 14—15 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制度水火不
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黄洋、付昱《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社会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6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对欧洲社会变革的影响。(9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
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
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
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
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
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政货币手段刺激有效
需求。
7
——何正斌《经济学 300 年》
材料三
1979 年撒切尔夫人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进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
通常称这副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以滞胀经济为特征的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
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职能,缩小工会组织对经济事务的影响,
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12 分)
(2)指出材料二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
二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5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做了哪些改革?(8 分)
8
同课章节目录